「我何嚐不知?奈何此事由不得人。」徐良頗有些無奈道。不過,他隨即話鋒一轉「你也不要擔心,麟王一直以來,堅決主張抗戰,此次北伐,諸軍由他一手統率。相信,他也清楚這其中的利害關係,絕不至於贊同議和。」
「但願如此,可是聖上拜他的相,這初登政府,能不順著聖意辦事?」朱倬質疑道。
徐良聞言正色:「尋個機會,我得和麟王談談。哎,秦會之最近在作甚?也不見他?」
朱倬想想,道:「除了中書理政之外,最近聖上單獨召見過他兩次。」
「單獨召見?」
宮城,宣德門。
三騎不急不徐馳至宮門前,馬上騎士都利落地跳下。當先一人,年在五十開外,身長七尺有餘,很是魁偉。身穿紫色公服,束金帶,掛魚袋玉劍,多年的軍族生涯,使得他不怒自威,然英武之氣中,仍難掩那一絲儒雅與從容。
不是旁人,正是當今大宋,唯一一個「一字並肩王」,麟王,折彥質。折王確實老了,當年他領兵勤王,初到京城與徐九見麵時,方過而立,其瀟灑,儒雅,給徐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句話怎麽說來著?舉觴白目向青天,皎如玉樹臨風前。
二十多年過去了,昔日十幾歲的少年郎徐九,如今已是四十壯年;而往日玉樹臨風的折仲古,如今鬚髮之間,已夾雜著些許銀絲。一捋頜下長須,折王的目光仍舊銳利,望著巍峨的宮門,他心裏禁不住感慨。
當年,為避耿南仲之禍,他主動放棄宰執的地位,去地方上練兵禦敵。也正因為如此,他才避過了朝廷裏多次的政治風暴,絲毫未受影響,如今,他已經是「功蓋一代而主不疑」,隻差「權傾天下而朝不忌」了。
一旦跨進這宮門,「權傾天下」,唾手可得。
一名三十多歲的內侍踩著小碎步匆匆而來,到了折王麵前,大禮下去,尖聲道:「小人叩見大王。」
「不必多禮,請起。」折彥質朗聲道。
「小人乃內侍省都知沈擇,專一前來迎候大王,請。」沈擇躬著身子,不敢直視。
折彥質對身後兩名隨從一揮手,而後大步往宮中走去。大概是都收到了風聲,麟王行走在禁中,但凡碰到他的官員,無不肅立在道旁,執禮甚恭,這其中,不乏中書要員。
為表示鄭重,趙謹特地選在「垂拱殿」,接見折彥質。到了殿外,沈擇先入內通報,皇帝一聽折彥質到了,竟然離開禦座,親自下殿來接!這可是前所未有的殊遇,即便當年聲望卓著的種師道在世時,也沒有這般待遇。
折彥質顯然受寵若驚,一見皇帝下來,不等對方開口,已迎上前去,納頭就拜:「臣折彥質,叩見陛下!吾皇萬歲,萬歲,萬歲!」
趙謹上前親手扶起,笑容滿麵道:「雖則麟王離京不久,可朕甚是想念。折卿柱國之臣,四朝元老,不必拘禮,來,殿內說話。」
折彥質低著頭,踏入殿內,等皇帝重新升座之後,才道:「臣一接到聖諭,即馬不停蹄趕來行在,所幸沒有耽誤。」他為什麽說這句話?因為但凡手握重兵在外的將帥,最敏感的一件事情,就是奉詔入京。他如此說,則是表示自己正大光明。
趙謹顯然沒有理解到這一層意思,隻道:「無妨無妨,來,賜座。」
坐定之後,皇帝先還是說了些場麵話,又問了關於軍中的情況。折彥質自然是據實以告,但其實皇帝也不懂,隻是頻頻點頭而已。
一陣之後,皇帝主動提起折彥質兩次上奏一事,道:「前番,折卿上奏,請求重迴故土。這思鄉乃人之常情,朕能理解。隻是,國難未平,朝廷多事,朕如何離得開賢卿啊?且將思鄉之情放一放,待到河山光復,朕決不吝惜三城兩地。」這話說得貼心,往常,折家的領地隻在府州,皇帝如今一表態,等於是說等將來天下太平了,我賜幾個州給你們折家又能咋地?
折彥質起身謝過。
「折卿,朕記得,你去江西之前,是任樞密使?」皇帝忽然問道。
「迴陛下,臣擔任江西宣撫大使之前,任樞密使兼禦營使。」折彥質答道。樞密使固然榮耀,可禦營司當時是統領所有南方軍隊的最高機構,這一點必須要說明白。
「難得,為禦外敵,主動離開中樞去地方強兵。如今戰事告一段落,再讓折卿在江西,則是大材小用了。」趙謹為自己後頭將要說的話作著鋪墊。
折仲古心知肚明,嘴上卻道:「臣捧卷則是一老儒,披甲則是一老卒,無論居廟堂之高,或是處江湖之遠,同樣為國盡忠,並無分別。」
「高風亮節!」趙謹大聲贊道。「朝中如折卿這般文武雙全的賢臣,沒有第二個。」
「臣何德何能?不過在江西時,並無其他,唯願歲歲,天仗裏常瞻鳳輦。」折彥質大唱讚歌。他後頭說的這一句詞,乃是有出處的,有緣故的。
第七百九十九章 川陝躍進
這句詞,是仁宗朝柳永所作。柳永才華橫溢,卻是個浪蕩子,他初參加科舉不第,有些急躁,有些鬱悶,便寫了一首《鶴沖天》來抒發情懷。詞裏難免就發了一些牢騷和表達了對朝廷的不滿。
這若是放在其他朝代,搞不好弄個文字獄什麽的,拉去砍頭,最少,也得放到嶺南去吃荔枝。在宋朝,政治相對清明,也沒誰把他怎麽樣。但這詞傳到同樣好這一口的宋仁宗耳朵裏,聖上有些不高興了。
「但願如此,可是聖上拜他的相,這初登政府,能不順著聖意辦事?」朱倬質疑道。
徐良聞言正色:「尋個機會,我得和麟王談談。哎,秦會之最近在作甚?也不見他?」
朱倬想想,道:「除了中書理政之外,最近聖上單獨召見過他兩次。」
「單獨召見?」
宮城,宣德門。
三騎不急不徐馳至宮門前,馬上騎士都利落地跳下。當先一人,年在五十開外,身長七尺有餘,很是魁偉。身穿紫色公服,束金帶,掛魚袋玉劍,多年的軍族生涯,使得他不怒自威,然英武之氣中,仍難掩那一絲儒雅與從容。
不是旁人,正是當今大宋,唯一一個「一字並肩王」,麟王,折彥質。折王確實老了,當年他領兵勤王,初到京城與徐九見麵時,方過而立,其瀟灑,儒雅,給徐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句話怎麽說來著?舉觴白目向青天,皎如玉樹臨風前。
二十多年過去了,昔日十幾歲的少年郎徐九,如今已是四十壯年;而往日玉樹臨風的折仲古,如今鬚髮之間,已夾雜著些許銀絲。一捋頜下長須,折王的目光仍舊銳利,望著巍峨的宮門,他心裏禁不住感慨。
當年,為避耿南仲之禍,他主動放棄宰執的地位,去地方上練兵禦敵。也正因為如此,他才避過了朝廷裏多次的政治風暴,絲毫未受影響,如今,他已經是「功蓋一代而主不疑」,隻差「權傾天下而朝不忌」了。
一旦跨進這宮門,「權傾天下」,唾手可得。
一名三十多歲的內侍踩著小碎步匆匆而來,到了折王麵前,大禮下去,尖聲道:「小人叩見大王。」
「不必多禮,請起。」折彥質朗聲道。
「小人乃內侍省都知沈擇,專一前來迎候大王,請。」沈擇躬著身子,不敢直視。
折彥質對身後兩名隨從一揮手,而後大步往宮中走去。大概是都收到了風聲,麟王行走在禁中,但凡碰到他的官員,無不肅立在道旁,執禮甚恭,這其中,不乏中書要員。
為表示鄭重,趙謹特地選在「垂拱殿」,接見折彥質。到了殿外,沈擇先入內通報,皇帝一聽折彥質到了,竟然離開禦座,親自下殿來接!這可是前所未有的殊遇,即便當年聲望卓著的種師道在世時,也沒有這般待遇。
折彥質顯然受寵若驚,一見皇帝下來,不等對方開口,已迎上前去,納頭就拜:「臣折彥質,叩見陛下!吾皇萬歲,萬歲,萬歲!」
趙謹上前親手扶起,笑容滿麵道:「雖則麟王離京不久,可朕甚是想念。折卿柱國之臣,四朝元老,不必拘禮,來,殿內說話。」
折彥質低著頭,踏入殿內,等皇帝重新升座之後,才道:「臣一接到聖諭,即馬不停蹄趕來行在,所幸沒有耽誤。」他為什麽說這句話?因為但凡手握重兵在外的將帥,最敏感的一件事情,就是奉詔入京。他如此說,則是表示自己正大光明。
趙謹顯然沒有理解到這一層意思,隻道:「無妨無妨,來,賜座。」
坐定之後,皇帝先還是說了些場麵話,又問了關於軍中的情況。折彥質自然是據實以告,但其實皇帝也不懂,隻是頻頻點頭而已。
一陣之後,皇帝主動提起折彥質兩次上奏一事,道:「前番,折卿上奏,請求重迴故土。這思鄉乃人之常情,朕能理解。隻是,國難未平,朝廷多事,朕如何離得開賢卿啊?且將思鄉之情放一放,待到河山光復,朕決不吝惜三城兩地。」這話說得貼心,往常,折家的領地隻在府州,皇帝如今一表態,等於是說等將來天下太平了,我賜幾個州給你們折家又能咋地?
折彥質起身謝過。
「折卿,朕記得,你去江西之前,是任樞密使?」皇帝忽然問道。
「迴陛下,臣擔任江西宣撫大使之前,任樞密使兼禦營使。」折彥質答道。樞密使固然榮耀,可禦營司當時是統領所有南方軍隊的最高機構,這一點必須要說明白。
「難得,為禦外敵,主動離開中樞去地方強兵。如今戰事告一段落,再讓折卿在江西,則是大材小用了。」趙謹為自己後頭將要說的話作著鋪墊。
折仲古心知肚明,嘴上卻道:「臣捧卷則是一老儒,披甲則是一老卒,無論居廟堂之高,或是處江湖之遠,同樣為國盡忠,並無分別。」
「高風亮節!」趙謹大聲贊道。「朝中如折卿這般文武雙全的賢臣,沒有第二個。」
「臣何德何能?不過在江西時,並無其他,唯願歲歲,天仗裏常瞻鳳輦。」折彥質大唱讚歌。他後頭說的這一句詞,乃是有出處的,有緣故的。
第七百九十九章 川陝躍進
這句詞,是仁宗朝柳永所作。柳永才華橫溢,卻是個浪蕩子,他初參加科舉不第,有些急躁,有些鬱悶,便寫了一首《鶴沖天》來抒發情懷。詞裏難免就發了一些牢騷和表達了對朝廷的不滿。
這若是放在其他朝代,搞不好弄個文字獄什麽的,拉去砍頭,最少,也得放到嶺南去吃荔枝。在宋朝,政治相對清明,也沒誰把他怎麽樣。但這詞傳到同樣好這一口的宋仁宗耳朵裏,聖上有些不高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