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金國現在麵臨的局麵很艱難。南麵要防西軍,西麵要防契丹,如果說南朝大規模北伐,還得考慮河南河北,確實不容樂觀。不過接下來,徐衛和契丹人應該會聯手去對付西夏,要破解這個困局,就得從此處著手。
杭州,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徐良官邸。
徐六因為擁立有功,晉爵國公,皇帝從新年以來,皇帝賞賜不斷,極盡榮寵。他的兒子也因此升了官,徐家端得是風光。這日碰上旬休,他哪也沒打算去,就有家裏休息休息。
「母親。」踏入徐母房中,徐六執禮問安。
「今日不去上朝?」徐母年近七旬,滿頭銀絲,但身體還算好,耳目也靈光。徐家現在,就剩下這麽一個長輩了。
「兒今日旬休。」徐六迴答道,說著上前攙扶母親坐下。
「徐四兩口子安頓下來沒有?」徐母問道。到底是嬸娘,總記著侄兒侄媳來了江南這事。
「迴母親的話,四哥在鎮江供職,四嫂和侄兒侄女們,兒已經幫忙在城中尋了住處,安頓已畢,請母親放心。」徐六恭恭敬敬地迴答道。
「那就好,你二伯那個人脾氣倔,又不會為人處世,往年吶,沒少跟你父親鬧。不過現在人已經去了,誰還記他的不是?徐四徐九兩個小的倒也懂事,你們是堂兄弟,自家人要團結。哎,你哥哥最近怎麽沒來信?」徐母年紀大了,總愛嘮叨,但徐良卻認認真真地聽著,看得出來是個孝子。
「最近西邊要打仗,估計哥哥軍務纏身。不過娘別擔憂,哥哥現在是鄜延帥,不必再作那衝鋒陷陣之事。」徐良寬慰母親道。
「又打?哎喲,這仗啊打了多少年了?女真人怎麽還不消停?」徐母嘆道。這些軍國大事徐六自然不會和母親詳細解釋,再者你說了她也未必懂,因此沒多說什麽。拜母親起居完畢,他才迴到書房。徐家五兄弟,隻有他一個人是走的科舉,進士出身,即使如今作了宰相,書本也是不曾放下的,這是深受其父徐紹的影響。
剛看沒幾句,僕人在外頭道:「相公,有興元來的信。」
「哦?拿進來。」徐六放下手中的書,僕人入內呈上書信,他一看封皮就知道是徐九寫來的。徐家五兄弟裏,雖說隻有他一個讀書人,但會作人的,就不止是他了。老九這廝別看是個帶兵的粗人,心卻挺細。平常就算沒事,也是書信不斷,逢寫信必問嬸娘安。隔三差五的,使人捎些東西來,不一定都是什麽珍貴之物,但母親每次收了,都要誇讚他幾句。
拆開信來一看,徐衛首先問了嬸娘兄嫂安好,又再三感謝對於徐勝父子的幫忙。末了,才提到一件事。他打算上奏朝廷,辭去河東宣撫使的兼差,改薦現在的川陝宣撫判官萬俟卨宣撫河東。
徐六看罷,就知道堂弟打的什麽主意。萬俟卨是先帝專門安排到川陝的,其目的不言自明,相信這些日子沒少給老九添堵。現在徐九打算舉薦他為河東宣撫使,其用意,也是不言而喻的。就算把這人弄走,眼不見,心不煩。
先寫信來跟自己打招唿,是希望到時候幫幫忙。這事如果放在先帝駕崩之前,恐怕不好辦,沒法辦。但現在卻不一樣……
思量一陣,即提筆給徐衛迴信,信寫好,剛裝上,僕人又來報導:「相公,有客來拜。」
「誰?」徐良隨口問道,他父親徐紹在世時,這徐府就是門庭若市,現在他又任次相,這賓客自然少不了。
僕人呈上拜帖,徐六瞄了一眼,麵露欣喜之色,吩咐道:「先請他到花廳用茶,我隨後就來。」僕人去後,他將徐九的書信收藏妥當,又將迴信封好,這才離開書房。
徐府花廳上,一人坐於客位,下人雖然給他奉了茶,但卻擺在旁邊沒有動。端坐於椅上,神態平靜。其人看模樣已過知天命之年,兩鬢夾雜著銀絲,臉上的褶子也掩藏不住。臉龐削瘦,額寬鼻挺,凳下留一把須,梳理得整齊,全身上下都一絲不苟。身上穿著三品以上官員才配的紫袍,腰裏的金帶和魚袋也象徵著他不凡的身份。
忽聽有腳步聲傳來,他尋聲望去,隻見徐六快步而出。站起身來,往前走了一步到廳中,手抬起執禮,卻沒有急著說話。
「會之兄,一路辛苦。」徐六滿麵笑容,幾個大步上前來,執住他的手,顯得很親熱。
「見過徐相。」那人微笑道。你道此人是誰?不是旁人,正是前參知政事,秦檜。他本是徐紹的得力助手,後因故被解除「參知政事」,下放地方,作了個西京留守兼判河南府,除了本職工作以外,主要負責修繕皇陵。結果皇陵修畢,滿以為可以迴朝了,哪知又給調到了南方,繼續以三品大員的身份作地方官。
就這麽苦苦熬著,終於熬出了頭。徐良向新君趙謹上奏,建議將秦檜召迴朝中復任參政,得到了批準。時隔多年,在外頭遊了一大圈,他終於又迴到了權力中樞。想當年秦檜作禦史中丞和參知政事時,還是英姿勃發,但這些年的抑鬱,使得此人蒼老許多。或者,就是因為這段遭遇,磨平了他的稜角和銳氣,讓他現在看起來,就是個平和的老人。
「哎,論起來,你還是我的前輩,不必客氣,坐坐坐。」徐六拍拍他的手道。徐良為什麽想盡辦法把他弄迴朝廷?首先,當然是因為此人曾是徐紹舊屬,有了這層關係,徐良自然對他另眼相看;再者,秦檜的能力不俗,當年就是徐紹變法的急先鋒;最後,參知政事定額三員,現任的朱倬和李若冰,一個是趙鼎舉薦的,一個是先帝安排的,徐六當然需要一個秦檜這樣的人。
杭州,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徐良官邸。
徐六因為擁立有功,晉爵國公,皇帝從新年以來,皇帝賞賜不斷,極盡榮寵。他的兒子也因此升了官,徐家端得是風光。這日碰上旬休,他哪也沒打算去,就有家裏休息休息。
「母親。」踏入徐母房中,徐六執禮問安。
「今日不去上朝?」徐母年近七旬,滿頭銀絲,但身體還算好,耳目也靈光。徐家現在,就剩下這麽一個長輩了。
「兒今日旬休。」徐六迴答道,說著上前攙扶母親坐下。
「徐四兩口子安頓下來沒有?」徐母問道。到底是嬸娘,總記著侄兒侄媳來了江南這事。
「迴母親的話,四哥在鎮江供職,四嫂和侄兒侄女們,兒已經幫忙在城中尋了住處,安頓已畢,請母親放心。」徐六恭恭敬敬地迴答道。
「那就好,你二伯那個人脾氣倔,又不會為人處世,往年吶,沒少跟你父親鬧。不過現在人已經去了,誰還記他的不是?徐四徐九兩個小的倒也懂事,你們是堂兄弟,自家人要團結。哎,你哥哥最近怎麽沒來信?」徐母年紀大了,總愛嘮叨,但徐良卻認認真真地聽著,看得出來是個孝子。
「最近西邊要打仗,估計哥哥軍務纏身。不過娘別擔憂,哥哥現在是鄜延帥,不必再作那衝鋒陷陣之事。」徐良寬慰母親道。
「又打?哎喲,這仗啊打了多少年了?女真人怎麽還不消停?」徐母嘆道。這些軍國大事徐六自然不會和母親詳細解釋,再者你說了她也未必懂,因此沒多說什麽。拜母親起居完畢,他才迴到書房。徐家五兄弟,隻有他一個人是走的科舉,進士出身,即使如今作了宰相,書本也是不曾放下的,這是深受其父徐紹的影響。
剛看沒幾句,僕人在外頭道:「相公,有興元來的信。」
「哦?拿進來。」徐六放下手中的書,僕人入內呈上書信,他一看封皮就知道是徐九寫來的。徐家五兄弟裏,雖說隻有他一個讀書人,但會作人的,就不止是他了。老九這廝別看是個帶兵的粗人,心卻挺細。平常就算沒事,也是書信不斷,逢寫信必問嬸娘安。隔三差五的,使人捎些東西來,不一定都是什麽珍貴之物,但母親每次收了,都要誇讚他幾句。
拆開信來一看,徐衛首先問了嬸娘兄嫂安好,又再三感謝對於徐勝父子的幫忙。末了,才提到一件事。他打算上奏朝廷,辭去河東宣撫使的兼差,改薦現在的川陝宣撫判官萬俟卨宣撫河東。
徐六看罷,就知道堂弟打的什麽主意。萬俟卨是先帝專門安排到川陝的,其目的不言自明,相信這些日子沒少給老九添堵。現在徐九打算舉薦他為河東宣撫使,其用意,也是不言而喻的。就算把這人弄走,眼不見,心不煩。
先寫信來跟自己打招唿,是希望到時候幫幫忙。這事如果放在先帝駕崩之前,恐怕不好辦,沒法辦。但現在卻不一樣……
思量一陣,即提筆給徐衛迴信,信寫好,剛裝上,僕人又來報導:「相公,有客來拜。」
「誰?」徐良隨口問道,他父親徐紹在世時,這徐府就是門庭若市,現在他又任次相,這賓客自然少不了。
僕人呈上拜帖,徐六瞄了一眼,麵露欣喜之色,吩咐道:「先請他到花廳用茶,我隨後就來。」僕人去後,他將徐九的書信收藏妥當,又將迴信封好,這才離開書房。
徐府花廳上,一人坐於客位,下人雖然給他奉了茶,但卻擺在旁邊沒有動。端坐於椅上,神態平靜。其人看模樣已過知天命之年,兩鬢夾雜著銀絲,臉上的褶子也掩藏不住。臉龐削瘦,額寬鼻挺,凳下留一把須,梳理得整齊,全身上下都一絲不苟。身上穿著三品以上官員才配的紫袍,腰裏的金帶和魚袋也象徵著他不凡的身份。
忽聽有腳步聲傳來,他尋聲望去,隻見徐六快步而出。站起身來,往前走了一步到廳中,手抬起執禮,卻沒有急著說話。
「會之兄,一路辛苦。」徐六滿麵笑容,幾個大步上前來,執住他的手,顯得很親熱。
「見過徐相。」那人微笑道。你道此人是誰?不是旁人,正是前參知政事,秦檜。他本是徐紹的得力助手,後因故被解除「參知政事」,下放地方,作了個西京留守兼判河南府,除了本職工作以外,主要負責修繕皇陵。結果皇陵修畢,滿以為可以迴朝了,哪知又給調到了南方,繼續以三品大員的身份作地方官。
就這麽苦苦熬著,終於熬出了頭。徐良向新君趙謹上奏,建議將秦檜召迴朝中復任參政,得到了批準。時隔多年,在外頭遊了一大圈,他終於又迴到了權力中樞。想當年秦檜作禦史中丞和參知政事時,還是英姿勃發,但這些年的抑鬱,使得此人蒼老許多。或者,就是因為這段遭遇,磨平了他的稜角和銳氣,讓他現在看起來,就是個平和的老人。
「哎,論起來,你還是我的前輩,不必客氣,坐坐坐。」徐六拍拍他的手道。徐良為什麽想盡辦法把他弄迴朝廷?首先,當然是因為此人曾是徐紹舊屬,有了這層關係,徐良自然對他另眼相看;再者,秦檜的能力不俗,當年就是徐紹變法的急先鋒;最後,參知政事定額三員,現任的朱倬和李若冰,一個是趙鼎舉薦的,一個是先帝安排的,徐六當然需要一個秦檜這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