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說一陣,耶律元術話鋒一轉,提起了一件事情。
「徐樞密,宋遼從前是兄弟之國,今番再度聯手,一直是通過樞密相公。我主的意思,此番我來,一是拜會相公,二是看是否方便,去一趟江南?」
正如他所說,一直以來,大宋和契丹之間,都是通過陝西在聯繫。以至於耶律大石都在疑惑,宋遼兩國之間的事務,是不是陝西長官說了就算?不用經過宋帝?上迴蕭朵魯不來,曾經隱晦地問及過此事,得知是因為徐衛有「便宜行事」的權力。
耶律大石聽後,便吩咐出徵文武,去拜徐衛時,看有沒有機會去一趟江南,也見一見宋帝,這樣更穩妥一些。
徐衛反應很快,立即答道:「這是自然,就算尊使不提,我也會安排。徐衛雖然受天子命,鎮守地方,但終究是臣子。朝廷授予我便宜大權,原本是為救急。宋遼相逢一笑泯恩仇,此等大事,當然要由聖上和朝廷最後定奪,豈是徐某敢擅權的?這樣,你一路也辛苦,且在興元歇息兩日,我盡快安排,如何?」
耶律元術大喜,執禮道:「如此,就多勞樞密相公費心了!」
「客氣,今天晚上,我設下宴席,替各位接風洗塵,也預祝貴我兩朝能擊敗強敵,鼎定天下,再續兄弟之誼!」徐衛笑道。
「好!在下一定到!」耶律元術喜道。
隨後兩日,徐衛盡量把公務排開,專門在家裏隻作一件事情,寫奏本。他雖有便宜行事的權力,但更有事後報備的意義。關於結好黨項,聯絡契丹這些事情,雖然一直是由他主持,但也都向朝廷報備過。
隻不過,那是例行公事,不算詳細。而朝廷大概也沒有太過重視這迴事,可能杭州那幫人認為這事不太靠譜吧。這一迴,趁著契丹使者去江南的機會,他必須把這件事情詳細說明,這樣才不至於讓趙官家和六哥一頭霧水。
奏本寫好之後,他用樞密院專門的紅字牌加急發往行在。宋代的官方通訊,皇帝的詔命要用金字牌傳,而且上麵寫明「禦前文字,不得入鋪」;接下來,就是樞密院的青字牌;再下,就是地方各司用的銀字牌。禦前金字牌,規定一晝夜行五百裏,樞密院青字牌,一晝夜三百五十裏,而銀字牌就從來沒到過一晝夜三百裏。徐衛現在帶著「知樞密院事」頭銜,所以他可以用青字牌來傳遞消息。
送出奏本以來,他又安排耶律元術前往杭州。緊接著,一道軍令發到熙河帥司,命令姚平仲發兵收取西涼府,同時派陝西轉運司的轉運判官,權充軍前轉運使,負責協調糧草。至於他自己,這迴就不去了,你作為軍事統帥,發手下大將打仗,沒事就親自去,這讓底下人認為你不信任他。
卻說杭州方麵,在平息了政變以後,朝中開始了清洗。凡是跟太上皇有瓜葛的官員,都受到處置。嚴重的,如黃潛善、王宗濋、羅汝楫之流,丟了性命。次之如王次翁等輩也除名編管。剩下的那結,不是貶謫,就是安置。
徐六升為次相,他藉此機會,捎帶著把一些沒有參與此事,但卻極力主和的官員排擠出朝,紛紛下放到地方上任職。他這個作法,受到了台諫激烈的批判。宋代政治較為開明,其中一個最主要的表現就在於言路的暢通。禦史台雖然隻是一個監察機構,既沒有行政權,也沒有司法權,更不用說兵權,但上到皇帝,下到百官,沒有人敢對台諫掉以輕心。羅汝楫為什麽敢上竄下跳,大放厥詞?因為他是言官,可以風聞言事,而且不因言獲罪。
宋代名臣包公包拯作言官時,為了反對皇帝提拔張貴妃的伯父為宣徽使,數次直諫,宋仁宗不為所動,堅持己見。包拯火了,攛掇整個禦史台的官員,在下朝之後,截留滿朝文武,當著百官的麵,激烈地反對皇帝的作法,甚至公然說張貴妃伯父是「盛世垃圾,白晝魔鬼」,說到冒火處,包拯是越走越近。
當著朝臣的麵,皇帝也不好發作。包拯又是他信任的臣子,於是皇帝退步了,以商量的口吻道:「既不作宣徽使,改作節度使如何?反正節度使是粗官。」
仁宗的本意是說,節度使在我大宋,已經不如唐末五代那樣把持大權了,而且多是授給武臣,被那些帶兵的粗人視為最高榮耀來追求,所以稱為「粗官」。
哪知這句話捅了馬蜂窩,包拯怒火衝天道:「節度使太祖,太宗都作過,恐非粗官!」他這一激動,唾沫星子濺了仁宗一臉。廷辯結束迴到後宮,皇帝的愛妃上前詢問是否替她伯父要到了官職,仁宗氣不打一處來,一邊用袖子擦臉,一邊責怪道:「你就曉得替你父要宣徵使,宣徵使,你可知道包拯是禦史!你看看吐我這一臉的口水!」
「殿丞向前說話,直唾我麵,汝隻管要宣徽使,宣徽使,豈不知包拯為禦史乎?」
從此事不難看出,宋代重視言官,容忍言官是有傳統的。徐良雖然是次相,但受到言官群起而攻,按理,他應該謙遜謹慎,收斂一些。可徐良不這麽幹,他手裏有人事權,首先就把禦史中丞給撤了,換了一個叫作周三畏的接任。結果,又遭到言官們的激烈反彈,他接下來更狠,把幾個態度最堅決的正言,司諫,禦史,全調離台諫。
他這種作法,叫作控製言路。皇帝一般都不這麽幹,他卻敢,為什麽?因為正是趙諶的授意。經過此變之後,趙諶認識到,自己還是太過心軟,如果早些聽宰執們的意見,清理跟太上皇有瓜葛的官員,不就沒有後來的事了麽?
「徐樞密,宋遼從前是兄弟之國,今番再度聯手,一直是通過樞密相公。我主的意思,此番我來,一是拜會相公,二是看是否方便,去一趟江南?」
正如他所說,一直以來,大宋和契丹之間,都是通過陝西在聯繫。以至於耶律大石都在疑惑,宋遼兩國之間的事務,是不是陝西長官說了就算?不用經過宋帝?上迴蕭朵魯不來,曾經隱晦地問及過此事,得知是因為徐衛有「便宜行事」的權力。
耶律大石聽後,便吩咐出徵文武,去拜徐衛時,看有沒有機會去一趟江南,也見一見宋帝,這樣更穩妥一些。
徐衛反應很快,立即答道:「這是自然,就算尊使不提,我也會安排。徐衛雖然受天子命,鎮守地方,但終究是臣子。朝廷授予我便宜大權,原本是為救急。宋遼相逢一笑泯恩仇,此等大事,當然要由聖上和朝廷最後定奪,豈是徐某敢擅權的?這樣,你一路也辛苦,且在興元歇息兩日,我盡快安排,如何?」
耶律元術大喜,執禮道:「如此,就多勞樞密相公費心了!」
「客氣,今天晚上,我設下宴席,替各位接風洗塵,也預祝貴我兩朝能擊敗強敵,鼎定天下,再續兄弟之誼!」徐衛笑道。
「好!在下一定到!」耶律元術喜道。
隨後兩日,徐衛盡量把公務排開,專門在家裏隻作一件事情,寫奏本。他雖有便宜行事的權力,但更有事後報備的意義。關於結好黨項,聯絡契丹這些事情,雖然一直是由他主持,但也都向朝廷報備過。
隻不過,那是例行公事,不算詳細。而朝廷大概也沒有太過重視這迴事,可能杭州那幫人認為這事不太靠譜吧。這一迴,趁著契丹使者去江南的機會,他必須把這件事情詳細說明,這樣才不至於讓趙官家和六哥一頭霧水。
奏本寫好之後,他用樞密院專門的紅字牌加急發往行在。宋代的官方通訊,皇帝的詔命要用金字牌傳,而且上麵寫明「禦前文字,不得入鋪」;接下來,就是樞密院的青字牌;再下,就是地方各司用的銀字牌。禦前金字牌,規定一晝夜行五百裏,樞密院青字牌,一晝夜三百五十裏,而銀字牌就從來沒到過一晝夜三百裏。徐衛現在帶著「知樞密院事」頭銜,所以他可以用青字牌來傳遞消息。
送出奏本以來,他又安排耶律元術前往杭州。緊接著,一道軍令發到熙河帥司,命令姚平仲發兵收取西涼府,同時派陝西轉運司的轉運判官,權充軍前轉運使,負責協調糧草。至於他自己,這迴就不去了,你作為軍事統帥,發手下大將打仗,沒事就親自去,這讓底下人認為你不信任他。
卻說杭州方麵,在平息了政變以後,朝中開始了清洗。凡是跟太上皇有瓜葛的官員,都受到處置。嚴重的,如黃潛善、王宗濋、羅汝楫之流,丟了性命。次之如王次翁等輩也除名編管。剩下的那結,不是貶謫,就是安置。
徐六升為次相,他藉此機會,捎帶著把一些沒有參與此事,但卻極力主和的官員排擠出朝,紛紛下放到地方上任職。他這個作法,受到了台諫激烈的批判。宋代政治較為開明,其中一個最主要的表現就在於言路的暢通。禦史台雖然隻是一個監察機構,既沒有行政權,也沒有司法權,更不用說兵權,但上到皇帝,下到百官,沒有人敢對台諫掉以輕心。羅汝楫為什麽敢上竄下跳,大放厥詞?因為他是言官,可以風聞言事,而且不因言獲罪。
宋代名臣包公包拯作言官時,為了反對皇帝提拔張貴妃的伯父為宣徽使,數次直諫,宋仁宗不為所動,堅持己見。包拯火了,攛掇整個禦史台的官員,在下朝之後,截留滿朝文武,當著百官的麵,激烈地反對皇帝的作法,甚至公然說張貴妃伯父是「盛世垃圾,白晝魔鬼」,說到冒火處,包拯是越走越近。
當著朝臣的麵,皇帝也不好發作。包拯又是他信任的臣子,於是皇帝退步了,以商量的口吻道:「既不作宣徽使,改作節度使如何?反正節度使是粗官。」
仁宗的本意是說,節度使在我大宋,已經不如唐末五代那樣把持大權了,而且多是授給武臣,被那些帶兵的粗人視為最高榮耀來追求,所以稱為「粗官」。
哪知這句話捅了馬蜂窩,包拯怒火衝天道:「節度使太祖,太宗都作過,恐非粗官!」他這一激動,唾沫星子濺了仁宗一臉。廷辯結束迴到後宮,皇帝的愛妃上前詢問是否替她伯父要到了官職,仁宗氣不打一處來,一邊用袖子擦臉,一邊責怪道:「你就曉得替你父要宣徵使,宣徵使,你可知道包拯是禦史!你看看吐我這一臉的口水!」
「殿丞向前說話,直唾我麵,汝隻管要宣徽使,宣徽使,豈不知包拯為禦史乎?」
從此事不難看出,宋代重視言官,容忍言官是有傳統的。徐良雖然是次相,但受到言官群起而攻,按理,他應該謙遜謹慎,收斂一些。可徐良不這麽幹,他手裏有人事權,首先就把禦史中丞給撤了,換了一個叫作周三畏的接任。結果,又遭到言官們的激烈反彈,他接下來更狠,把幾個態度最堅決的正言,司諫,禦史,全調離台諫。
他這種作法,叫作控製言路。皇帝一般都不這麽幹,他卻敢,為什麽?因為正是趙諶的授意。經過此變之後,趙諶認識到,自己還是太過心軟,如果早些聽宰執們的意見,清理跟太上皇有瓜葛的官員,不就沒有後來的事了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