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通古是易州漢人,從前是遼國臣民,中過進士,在遼國樞密院幹過。遼亡以後,隱居山中,大宋方麵知道他的名氣,屢次派人去徵召,都被他拒絕。後來斡離不率金東路軍攻占燕山府,請他出山,他接受了。原因就在於,他基本上跟韓昉是一路人,寧願仕金,也絕不投宋,因為他們不齒大宋聯金攻遼的小人行徑,心中極度仇視大宋。
這人一來江南,見到趙官家,就讓人家不下來台。他拒絕行禮,宣稱「大國之卿當小國之君」,也就是說他跟趙諶是平級。設宴款待他,趙諶坐北朝南,讓他坐南朝北,這廝勃然變色,當場吼道「大金天子以河南淮西之地賜宋,宋當謹守臣節,如何讓使者北麵!」發作一通後,就問趙諶索取馬匹要迴金國,讓全場的大宋君臣啞口無言。非但如此,在後來的談判過程中,他不作任何讓步,直接把金國開出的條件硬套,沒有任何商量的餘地。
張通古聽出來李若水有嘲諷的意思,立馬反擊迴來:「據我所知,南方的武臣從來沒有敢擅作主張的,不得有司命令,不敢調動一兵一卒。那徐子昂驅大軍征伐,若無人撐腰,怎敢如此?」
朱勝非聽得笑了一聲:「是這樣的,貴國可能對徐衛不太了解。他是將門虎子,道君在位時他就已經從征,太上皇著力栽培提拔,漸成一方統帥。如今他是川陝宣撫副使,總節西軍,前線怎麽作,基本上是他說了算,我們杭州方麵也奈何不了他。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何況統帥?」
張通古隻是冷笑,顯然不信。
朱勝非也不管他是何態度,說完之後,起身抖了抖衣擺道:「話就是這些,剩下的,便由李侍郎和張留守談罷。」因張通古在金國的職位是「中京副留守」,因此稱之。朱勝非說罷,略施一禮,揚長而去。
建武四年臘月,宋金和談漸有眉目。大金國提出的三個條件,休戰、稱臣、納貢。大宋方麵同意休戰,也答應送錢,隻是稱臣很猶豫。金方堅持南宋必須稱臣,有了這個前提,金國天子才會把河南淮西賞賜給趙宋,至於宋方提出的不遷移人民,不蓄意破壞,金國可以答應。
趙諶實在拿不定主意,他那個老子幾次三番約談,告訴他可以可以答應。隻要稱臣,就能取迴河南淮西,還能贏得和平時間,潛心發展,將來會有所作為的。如果不答應,非但河南淮西無望,還可能激怒金國,縱使現在金軍幾次戰敗,受此刺激,也可能傾舉國之兵來報復,孰輕孰重?
趙諶又遣沈擇去問病重的徐紹,後者可能因為已經說得太多了,隻讓沈擇轉告皇帝一句話「狄夷禽獸之輩,全無信譽,不足待以仁義」。
趙諶猶豫不決,太上皇挑唆朝臣施加壓力,一個勁地上奏請命。恰在此時,川陝兩道奏章又送至行朝。一道是徐處仁請求致仕退休,一道是徐衛請求入朝覲見。
徐衛請求入朝覲見,還可以理解,畢竟這位西軍統帥一直以「忠勇」著稱,他自求入覲,可謂事君得體。
徐處仁請求致仕,卻讓朝廷有些措手不及。雖然都知道他有目疾,皇帝也派了禦醫去診治,但這剛剛獲勝他就激流勇退,還是讓人有些意外。徐宣撫經營川陝成效卓著,徐衛能建功,多賴他之力,這一致仕,川陝誰人主政?召宰執大臣商議,都同意徐處仁所請,畢竟人家年紀大了,身體又不好,萬一卒於任上如何是好?川陝暫時沒有什麽大事,就請他退休吧。
不過趙諶暫時沒考慮繼任人想,他在意的是,徐處仁是西部長官,熟悉情況,又是作過宰相的,何不問問他的意見?
很快,趙諶批準了徐處仁的致仕請求,給予「以太傅致仕」的待遇,召他迴杭州。對於徐衛請求入覲,則沒有批準。
宋建武五年正月,這個春節,可以說川陝兩地百姓多年來過得最舒心的一次。多年以來,陝西半壁為金人所占,陝人受淪亡之苦,水深火熱。而川人也感同身受,以一隅之力供養西軍,負擔沉重。如今陝西全境光復,消息一傳出,川陝沸騰。流亡異鄉的百姓都收拾行裝,欣喜欲狂,等著過了春節就返迴故鄉,重建家園。外地再好,終究不是桑梓,中國人落葉歸根的觀念根深蒂固。
在宣撫處置司所在的綿州,喜慶的氣氛尤其熱烈。比如昨天正月十五,綿州辦燈會,滿城一片華光,百姓通宵達旦地慶賀。為了共襄盛舉,宣撫處置使徐處仁、宣撫副使王庶、宣撫判官徐良,參議張浚,以及綿陽本地行政官員,都出來與民同樂,將慶典高潮推向頂端。隻是可惜,另一位徐宣撫還在關中,若他在,必受萬民歡唿。
可到了今天十六,宣撫處置司衙門氣氛卻有些異樣。各房各曹的佐官們幾乎沒人辦公,都聚集在衙門之外,有些人甚至神情落寞,互相竊竊私語,不知道議論著什麽。路過此地的百姓,見這一大群身穿官袍的長官們聚作一團,都感到稀奇,都停下來看熱鬧。那人越集越多,茶館裏喝茶的,聽書的,帶兒孫遊玩的,走親串門的,都聚了過來。你問我,我問你,看什麽呢?答曰,不曉得。
過了許久,見有人從衙門裏搬東西出來上車,不過幾口木箱,無甚稀奇。這時有人猜測,看這模樣,是不是哪位官人高升了?要調到別處去?因些這些長官們都來送行?
又一陣,衙門裏有人出來,外頭這群官員全都垂手肅立,不再聒噪。頭先出來一個,便是宣撫處置司參議官張浚,他是四川本地人,而且老家就在旁邊的漢州綿竹縣,距離綿州不過一百多裏,因此百姓們大多認得他。
這人一來江南,見到趙官家,就讓人家不下來台。他拒絕行禮,宣稱「大國之卿當小國之君」,也就是說他跟趙諶是平級。設宴款待他,趙諶坐北朝南,讓他坐南朝北,這廝勃然變色,當場吼道「大金天子以河南淮西之地賜宋,宋當謹守臣節,如何讓使者北麵!」發作一通後,就問趙諶索取馬匹要迴金國,讓全場的大宋君臣啞口無言。非但如此,在後來的談判過程中,他不作任何讓步,直接把金國開出的條件硬套,沒有任何商量的餘地。
張通古聽出來李若水有嘲諷的意思,立馬反擊迴來:「據我所知,南方的武臣從來沒有敢擅作主張的,不得有司命令,不敢調動一兵一卒。那徐子昂驅大軍征伐,若無人撐腰,怎敢如此?」
朱勝非聽得笑了一聲:「是這樣的,貴國可能對徐衛不太了解。他是將門虎子,道君在位時他就已經從征,太上皇著力栽培提拔,漸成一方統帥。如今他是川陝宣撫副使,總節西軍,前線怎麽作,基本上是他說了算,我們杭州方麵也奈何不了他。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何況統帥?」
張通古隻是冷笑,顯然不信。
朱勝非也不管他是何態度,說完之後,起身抖了抖衣擺道:「話就是這些,剩下的,便由李侍郎和張留守談罷。」因張通古在金國的職位是「中京副留守」,因此稱之。朱勝非說罷,略施一禮,揚長而去。
建武四年臘月,宋金和談漸有眉目。大金國提出的三個條件,休戰、稱臣、納貢。大宋方麵同意休戰,也答應送錢,隻是稱臣很猶豫。金方堅持南宋必須稱臣,有了這個前提,金國天子才會把河南淮西賞賜給趙宋,至於宋方提出的不遷移人民,不蓄意破壞,金國可以答應。
趙諶實在拿不定主意,他那個老子幾次三番約談,告訴他可以可以答應。隻要稱臣,就能取迴河南淮西,還能贏得和平時間,潛心發展,將來會有所作為的。如果不答應,非但河南淮西無望,還可能激怒金國,縱使現在金軍幾次戰敗,受此刺激,也可能傾舉國之兵來報復,孰輕孰重?
趙諶又遣沈擇去問病重的徐紹,後者可能因為已經說得太多了,隻讓沈擇轉告皇帝一句話「狄夷禽獸之輩,全無信譽,不足待以仁義」。
趙諶猶豫不決,太上皇挑唆朝臣施加壓力,一個勁地上奏請命。恰在此時,川陝兩道奏章又送至行朝。一道是徐處仁請求致仕退休,一道是徐衛請求入朝覲見。
徐衛請求入朝覲見,還可以理解,畢竟這位西軍統帥一直以「忠勇」著稱,他自求入覲,可謂事君得體。
徐處仁請求致仕,卻讓朝廷有些措手不及。雖然都知道他有目疾,皇帝也派了禦醫去診治,但這剛剛獲勝他就激流勇退,還是讓人有些意外。徐宣撫經營川陝成效卓著,徐衛能建功,多賴他之力,這一致仕,川陝誰人主政?召宰執大臣商議,都同意徐處仁所請,畢竟人家年紀大了,身體又不好,萬一卒於任上如何是好?川陝暫時沒有什麽大事,就請他退休吧。
不過趙諶暫時沒考慮繼任人想,他在意的是,徐處仁是西部長官,熟悉情況,又是作過宰相的,何不問問他的意見?
很快,趙諶批準了徐處仁的致仕請求,給予「以太傅致仕」的待遇,召他迴杭州。對於徐衛請求入覲,則沒有批準。
宋建武五年正月,這個春節,可以說川陝兩地百姓多年來過得最舒心的一次。多年以來,陝西半壁為金人所占,陝人受淪亡之苦,水深火熱。而川人也感同身受,以一隅之力供養西軍,負擔沉重。如今陝西全境光復,消息一傳出,川陝沸騰。流亡異鄉的百姓都收拾行裝,欣喜欲狂,等著過了春節就返迴故鄉,重建家園。外地再好,終究不是桑梓,中國人落葉歸根的觀念根深蒂固。
在宣撫處置司所在的綿州,喜慶的氣氛尤其熱烈。比如昨天正月十五,綿州辦燈會,滿城一片華光,百姓通宵達旦地慶賀。為了共襄盛舉,宣撫處置使徐處仁、宣撫副使王庶、宣撫判官徐良,參議張浚,以及綿陽本地行政官員,都出來與民同樂,將慶典高潮推向頂端。隻是可惜,另一位徐宣撫還在關中,若他在,必受萬民歡唿。
可到了今天十六,宣撫處置司衙門氣氛卻有些異樣。各房各曹的佐官們幾乎沒人辦公,都聚集在衙門之外,有些人甚至神情落寞,互相竊竊私語,不知道議論著什麽。路過此地的百姓,見這一大群身穿官袍的長官們聚作一團,都感到稀奇,都停下來看熱鬧。那人越集越多,茶館裏喝茶的,聽書的,帶兒孫遊玩的,走親串門的,都聚了過來。你問我,我問你,看什麽呢?答曰,不曉得。
過了許久,見有人從衙門裏搬東西出來上車,不過幾口木箱,無甚稀奇。這時有人猜測,看這模樣,是不是哪位官人高升了?要調到別處去?因些這些長官們都來送行?
又一陣,衙門裏有人出來,外頭這群官員全都垂手肅立,不再聒噪。頭先出來一個,便是宣撫處置司參議官張浚,他是四川本地人,而且老家就在旁邊的漢州綿竹縣,距離綿州不過一百多裏,因此百姓們大多認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