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道君說這句話的第二天,趙諶召首相朱勝非,次相徐紹入禁中,秘密表態,「西師舉動,朕不中製」。什麽意思?所謂「中製」,就是大宋立國的國策,「將中從禦」,對武將要從中央直接控製,具體的表現,就是從前武將出征,皇帝指示你戰略戰術,告訴你這仗要怎麽打,甚至授給你陣圖,命令你兩軍對壘的時候,陣該怎麽布。如果你靈活變動,對不起,你這就是違詔改陣,殺頭倒不會,差遣肯定給你罷免了。
趙諶這個表態,也就意味著中央不幹涉川陝,二徐原來怎麽計劃的,現在還怎麽幹。不久,金使前來辭行,並想得到江南的迴覆。趙諶在接見金使時表示,如果大金國誠心議和,當然是好,不知道能不能把江淮和陝西還給我們?金使一聽這個,知道南方也想議和,遂緊急趕迴燕雲,向金帝報告去了。
朱勝非在事後表示了擔憂,說我朝一方麵給金使釋出願意和談的意向,另一方麵又讓西軍反攻,這是沒有信義的行為。「仁義者天下之大柄,中國持之,則外夷服而尊華夏。」要打,可以,你就應該明確拒絕議和,告訴他們,我們要打。現在假裝想議和,又暗地裏動刀兵,這是不仁不義啊。趙諶稱讚了他,並仍舊如故。
話說迴來,金人此番是真的想議和麽?還真是!
兀朮發動數十萬兵馬,企圖奪取襄陽,耗時一年而以失敗告終。這在金國國內引起了極大的震動!首先跳出來指責的,便是首相完顏宗磐,他指責的,不僅僅是兀朮,還包括積極支持兀朮的完顏宗幹。
完顏宗幹是什麽人?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的庶長子,也就是兀朮的大哥。這三個堂兄弟,都是擁立完顏亶的功臣,並領三省事,一等一的權臣。
完顏宗磐指責兩位堂兄弄權,窮兵,才招致此敗。主張停止攻宋,化軍事鬥爭為政治招撫,隻要江南肯順服,就還些土地給他們,大家相安無事,我們也能深化改革。宗磐的意見,代表了相當一部分金國權貴。因為這麽些年下來,金人逐漸感覺到滅宋力不從心。你看看,從天會三年開始打到現在,十幾年了吧?趙宋不是還據著江南、荊湖、兩廣、福建、川陝大片土地麽?要繼續打下去,別趙宋未滅,我們先完了!現在大金國國內,契丹人造反不斷,黃頭女真也不肯歸附,那個耶律大石還在西域成了精,最頭痛的就是兩河,到處都是民變,已呈星火燎原之勢,宗幹宗弼怎麽就看不見?
宗磐是首相,位高權重,他一挑頭,黨羽都跳出來,一窩蜂地指責宗幹宗弼兩兄弟。這兀朮打了敗陣,說話不硬,很是被動。但就在這種困局下,他還是堅持,積蓄力量,再圖襄漢。除了襄漢,你奪取任何一個地區,都不會導致趙宋迅速敗亡。
宗磐最終占了上風,他讓金使借出使江南,給趙宋太皇太上皇賀壽之機,轉達和議的意向。七月,金使歸國,報告了南方也有意和談的意見。宗幹宗弼兩兄弟見事已至此,反對已經沒有意義,但他哥倆打著另一副算盤。如果議和,有一個地方絕不能還,就是陝西。不過,考慮到此番宋軍戰勝,江淮可以還給他們,另外,整個河南也可以還。
趙宋的故都東京不是在河南麽?咱們把河南全境還給他們,那據守襄漢的宋軍是不是要分兵出來駐守?過個一兩年,老子從河北大舉南下,看你分散了兵力還怎麽守襄陽!
他兩個一攛掇,宗磐還真就打算把江淮和河南兩個地區歸還,作為和談的條件。但明顯,趙宋得付出代價,首先就是稱臣,不再是什麽伯侄,爽快的,就是君臣,然後就是進貢這些。
就在金國派出高規格使團南下時,陝西已經箭在弦上!
至六月止,西軍所需糧食、草料、軍械、餉銀,已經全部運送到鳳翔府。為了支持西軍東進收復舊地,川陝兩地數十萬民夫日夜辛苦勞作。那嘉陵江邊,光著膀子拉縴的漢子,從早到晚絡繹不絕。進了漢中,驢車、騾車、獨輪車,遮道而行,終日不絕。
因為趕時間,又因為勞動強度大,這些民夫累死道旁的都不少。而且徐處仁為了保證勝利,在財政能夠應付的情況下,還冒著橫徵暴斂之名,預借了四川兩年賦稅。要知道,在歷史上,預借賦稅,絕不是仁政所為。
四川供養西軍,已經夠辛苦了,現在還來預借兩年,其壓力之大可想而知。現在,四川又出錢,又出糧,還出人力,按說矛盾應該比較尖銳。可事實是怎樣?
怨言肯定有,但是從宣撫處置司下令動手,到六月為止,沒有出現過任何民變和抗拒的行為,也沒有任何一支民夫隊伍逃亡,或者說誤期。因為四川的人民雖然深居內陸,在天府之國養尊處優,但他們明白,川陝是唇亡齒寒,西軍征戰,不但是為圖恢復,更是保全四川。
四川作為人口密集,物產富庶之地,在抗金中應該肩負的責任,較其他地區尤大。基於愛國情懷,更本著護陝保川的觀念,川人縱有怨言,也戮力而為。
目睹此種情況,川陝最高長官徐處仁深為感動,他在給徐衛的私信中稱,川陝兩地人民為戰事付出極大努力和犧牲,你如果不能戰勝,首先對不起朝廷,其次對不起我,最後,你也對不起川陝父老。
徐衛能感覺到的壓力,就已經如此之大,更不用說,他還有不知道的。在江南,在行朝,本來是有人要阻止他這次反攻的。但通過各方努力,朝廷沒有幹涉。他如果戰勝,那不用說,上到他和徐處仁,下到普通士卒,都有大功於國家。如果戰敗,他一個,徐處仁一個,絕對要出來頂雷。
趙諶這個表態,也就意味著中央不幹涉川陝,二徐原來怎麽計劃的,現在還怎麽幹。不久,金使前來辭行,並想得到江南的迴覆。趙諶在接見金使時表示,如果大金國誠心議和,當然是好,不知道能不能把江淮和陝西還給我們?金使一聽這個,知道南方也想議和,遂緊急趕迴燕雲,向金帝報告去了。
朱勝非在事後表示了擔憂,說我朝一方麵給金使釋出願意和談的意向,另一方麵又讓西軍反攻,這是沒有信義的行為。「仁義者天下之大柄,中國持之,則外夷服而尊華夏。」要打,可以,你就應該明確拒絕議和,告訴他們,我們要打。現在假裝想議和,又暗地裏動刀兵,這是不仁不義啊。趙諶稱讚了他,並仍舊如故。
話說迴來,金人此番是真的想議和麽?還真是!
兀朮發動數十萬兵馬,企圖奪取襄陽,耗時一年而以失敗告終。這在金國國內引起了極大的震動!首先跳出來指責的,便是首相完顏宗磐,他指責的,不僅僅是兀朮,還包括積極支持兀朮的完顏宗幹。
完顏宗幹是什麽人?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的庶長子,也就是兀朮的大哥。這三個堂兄弟,都是擁立完顏亶的功臣,並領三省事,一等一的權臣。
完顏宗磐指責兩位堂兄弄權,窮兵,才招致此敗。主張停止攻宋,化軍事鬥爭為政治招撫,隻要江南肯順服,就還些土地給他們,大家相安無事,我們也能深化改革。宗磐的意見,代表了相當一部分金國權貴。因為這麽些年下來,金人逐漸感覺到滅宋力不從心。你看看,從天會三年開始打到現在,十幾年了吧?趙宋不是還據著江南、荊湖、兩廣、福建、川陝大片土地麽?要繼續打下去,別趙宋未滅,我們先完了!現在大金國國內,契丹人造反不斷,黃頭女真也不肯歸附,那個耶律大石還在西域成了精,最頭痛的就是兩河,到處都是民變,已呈星火燎原之勢,宗幹宗弼怎麽就看不見?
宗磐是首相,位高權重,他一挑頭,黨羽都跳出來,一窩蜂地指責宗幹宗弼兩兄弟。這兀朮打了敗陣,說話不硬,很是被動。但就在這種困局下,他還是堅持,積蓄力量,再圖襄漢。除了襄漢,你奪取任何一個地區,都不會導致趙宋迅速敗亡。
宗磐最終占了上風,他讓金使借出使江南,給趙宋太皇太上皇賀壽之機,轉達和議的意向。七月,金使歸國,報告了南方也有意和談的意見。宗幹宗弼兩兄弟見事已至此,反對已經沒有意義,但他哥倆打著另一副算盤。如果議和,有一個地方絕不能還,就是陝西。不過,考慮到此番宋軍戰勝,江淮可以還給他們,另外,整個河南也可以還。
趙宋的故都東京不是在河南麽?咱們把河南全境還給他們,那據守襄漢的宋軍是不是要分兵出來駐守?過個一兩年,老子從河北大舉南下,看你分散了兵力還怎麽守襄陽!
他兩個一攛掇,宗磐還真就打算把江淮和河南兩個地區歸還,作為和談的條件。但明顯,趙宋得付出代價,首先就是稱臣,不再是什麽伯侄,爽快的,就是君臣,然後就是進貢這些。
就在金國派出高規格使團南下時,陝西已經箭在弦上!
至六月止,西軍所需糧食、草料、軍械、餉銀,已經全部運送到鳳翔府。為了支持西軍東進收復舊地,川陝兩地數十萬民夫日夜辛苦勞作。那嘉陵江邊,光著膀子拉縴的漢子,從早到晚絡繹不絕。進了漢中,驢車、騾車、獨輪車,遮道而行,終日不絕。
因為趕時間,又因為勞動強度大,這些民夫累死道旁的都不少。而且徐處仁為了保證勝利,在財政能夠應付的情況下,還冒著橫徵暴斂之名,預借了四川兩年賦稅。要知道,在歷史上,預借賦稅,絕不是仁政所為。
四川供養西軍,已經夠辛苦了,現在還來預借兩年,其壓力之大可想而知。現在,四川又出錢,又出糧,還出人力,按說矛盾應該比較尖銳。可事實是怎樣?
怨言肯定有,但是從宣撫處置司下令動手,到六月為止,沒有出現過任何民變和抗拒的行為,也沒有任何一支民夫隊伍逃亡,或者說誤期。因為四川的人民雖然深居內陸,在天府之國養尊處優,但他們明白,川陝是唇亡齒寒,西軍征戰,不但是為圖恢復,更是保全四川。
四川作為人口密集,物產富庶之地,在抗金中應該肩負的責任,較其他地區尤大。基於愛國情懷,更本著護陝保川的觀念,川人縱有怨言,也戮力而為。
目睹此種情況,川陝最高長官徐處仁深為感動,他在給徐衛的私信中稱,川陝兩地人民為戰事付出極大努力和犧牲,你如果不能戰勝,首先對不起朝廷,其次對不起我,最後,你也對不起川陝父老。
徐衛能感覺到的壓力,就已經如此之大,更不用說,他還有不知道的。在江南,在行朝,本來是有人要阻止他這次反攻的。但通過各方努力,朝廷沒有幹涉。他如果戰勝,那不用說,上到他和徐處仁,下到普通士卒,都有大功於國家。如果戰敗,他一個,徐處仁一個,絕對要出來頂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