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的意見總的來說,分成三派,一說遷行在往杭州,二說入四川駐興元,三說往鄂州。選杭州,是為了繼續經營江南錢糧重地,至少要維持現在半壁江山的局麵。選四川,則是為了依靠西軍圖存。大臣們的奏章中說得非常清楚,如果入蜀駐興元,就可以「前控四路之師,後據兩川之粟,左通荊襄之財,右出秦隴之馬。」也就是說,前麵有涇原、環慶、秦鳳、熙河四路西軍,後麵是物產豐盛的四川,再加上經濟發達的荊襄等地,大事可定。至於選鄂州,純粹是為了避開金軍的鋒芒。
討論一開始,就沒誰搭理鄂州,群臣們爭論的焦點,就集中在去四川還是留江南上。同時,這也是兩種觀點的爭鋒。留江南,是為偏安,不想離開這繁華富庶之地。去四川,是為偏霸。興元府,也就是後世的漢中市,宋時屬利州路,歸四川宣撫使管轄。如果將行在遷到興元府,「前控四路之師,後據兩川之粟」,就能對中原形成威脅。
支持這兩個地方的大臣爭執得相當激烈,皇帝一時也難以決斷。偏生這個時候,徐紹和許翰從陝西迴來,同時也帶迴了西軍戰敗,主力遭受重創的消息!
朝中炸開了鍋!這還爭得臉紅脖子粗,想要依靠西軍呢,結果西軍讓女真人都打殘了!震驚之餘,皇帝百官最關心的就是,幾十萬西軍,怎麽就敗得這麽慘?
徐紹上書請罪,將此次反攻的緣由和經過詳細上報,請求處分。皇帝百官都不勝唏噓,你這一敗倒不打緊,可從今以後,我們就沒有任何力量去跟女真人抗衡了……
趙桓又急又惱,西軍一敗塗地,陝西還靠什麽去抵擋女真人?如果將來陝西丟了,就直接威脅到四川,四川再丟,金軍順著長江打下來,那還有什麽事?
在怎麽處置徐紹的問題上,朝中意見不統一。西軍大敗,雖然主要責任在他,但徐紹是為了緩解東南的壓力,也實屬出於無奈。既然根本宋金和議,他陝西宣撫處置使的差遣已經免了,那就不要再深究了吧?畢竟徐紹這些年還是數有大功於朝廷的。
但耿南仲等人認為,由於徐紹的行為,導致西軍主力遭受沉重打擊,丟失大片領土,罪大惡極說不上,但責任絕對逃不過,應該嚴辦。建議把他貶到外地安置。
趙桓經過再三考慮,給徐紹掛了個閑職,沒有再深究此事。原因嘛,當初朝廷並沒有明確要求徐紹要怎麽樣,但他一迴陝西,就準備反攻牽製,緩解南方的壓力,動機是非常良好的。再說,宋金實力差距在那裏擺著,如果追究徐紹損兵折將,丟失土地城池的責任,那中原江淮也丟了,怎麽說?都嚴辦?
耿南仲見徐紹過了關,很不爽利,又指使人揪住徐衛。說徐九在反攻中任都統製,總管全軍,戰敗之責他應該負吧?建議解除徐衛兵權,給他個閑職。
趙桓卻覺得,徐衛總歸還是太年輕,誌得氣滿,輕敵致敗,過錯當然是有的。但他和姚平仲在戰敗之後,迅速收攏兵力,堅守鳳翔府,擋住了金軍入蜀的步伐,過是過,功是功,還是要分清楚的。此時,朝中百官也是一片反對之聲。說徐衛久在陝西,熟悉軍情,不能一棍子給人打死,陝西還是要依靠這些年富力強的將帥。甚至連跟耿南仲一個鼻孔出氣的黃潛善,也替徐衛說話。
雖然朝中意見都不支持解除徐衛兵權,但前線將帥打了敗仗,不處理就無法嚴明軍紀。最後的結果是,徐衛被降三官,充利州觀察使,從正三品,降到了從四品,還仍任秦鳳路經略安撫使兼兵馬都總管。對姚平仲等西軍戰敗將領的處理,都比照徐衛的標準。
陝西的事情一處理完,行在的地點爭論也有了結果。既然西軍大敗,元氣已傷,那到興元府就什麽意義了,朝中一致通過,去杭州。
這年五月底,趙桓率宗室百官,離了福建,前往杭州。因趙桓身體原因,行程極慢,一路走走停停,一直到八月才抵達目的地。到了杭州之後,皇帝仍舊沒有精力處理朝政,軍國大事多決於耿南仲等人,恰好折彥質又上書請辭樞密使被批準,出為江南西路宣撫使,帶著折家軍到江西練兵去了,朝中一時唯耿南仲獨大,就此種下禍根。
陝西,秦州,秦鳳路經略安撫司。
自金軍退兵後,徐衛整頓殘部,幾個月時間,他幾乎把自己的防區走了一個遍,迅速摸清了秦鳳一路的情況,將部隊妥善布防。並會現部下,吸取鄜州戰敗的教訓,用心練兵。鑑於鳳翔府特殊的戰略位置,徐衛和吳玠馬擴等人考察之後認為,要守住鳳翔,有兩年事情必須幹。
第一,就是鳳翔城防體係必須更新加固。最好是按照當初河東平陽府的格局加以改進。
第二,單純依造鳳翔城來抵擋敵人攻勢,是非常消極被動的。當初他阻擊金軍的那處朱記台,地勢險要,控扼渭水,應該加以經營,在那裏興建關隘壁壘,造永久性工事。
如此一來,金軍想要占據鳳翔作為前沿基地,一進來就會撞上朱記台,就算繞道,也還有鳳翔城,有了這兩個支撐點,鳳翔防務就牢靠得多。金軍想藉此入蜀,絕非易事。
他就此事,上報了陝西宣撫處置司,要求撥給錢糧物資,築城,建關。主持陝西軍政的王庶對他這個想法非常支持,非常贊同,可問題是,現在陝西拿不出錢來!因此,他好言寬慰紫金虎,再等等吧,等明天緩過勁來,先辦你這件事。
討論一開始,就沒誰搭理鄂州,群臣們爭論的焦點,就集中在去四川還是留江南上。同時,這也是兩種觀點的爭鋒。留江南,是為偏安,不想離開這繁華富庶之地。去四川,是為偏霸。興元府,也就是後世的漢中市,宋時屬利州路,歸四川宣撫使管轄。如果將行在遷到興元府,「前控四路之師,後據兩川之粟」,就能對中原形成威脅。
支持這兩個地方的大臣爭執得相當激烈,皇帝一時也難以決斷。偏生這個時候,徐紹和許翰從陝西迴來,同時也帶迴了西軍戰敗,主力遭受重創的消息!
朝中炸開了鍋!這還爭得臉紅脖子粗,想要依靠西軍呢,結果西軍讓女真人都打殘了!震驚之餘,皇帝百官最關心的就是,幾十萬西軍,怎麽就敗得這麽慘?
徐紹上書請罪,將此次反攻的緣由和經過詳細上報,請求處分。皇帝百官都不勝唏噓,你這一敗倒不打緊,可從今以後,我們就沒有任何力量去跟女真人抗衡了……
趙桓又急又惱,西軍一敗塗地,陝西還靠什麽去抵擋女真人?如果將來陝西丟了,就直接威脅到四川,四川再丟,金軍順著長江打下來,那還有什麽事?
在怎麽處置徐紹的問題上,朝中意見不統一。西軍大敗,雖然主要責任在他,但徐紹是為了緩解東南的壓力,也實屬出於無奈。既然根本宋金和議,他陝西宣撫處置使的差遣已經免了,那就不要再深究了吧?畢竟徐紹這些年還是數有大功於朝廷的。
但耿南仲等人認為,由於徐紹的行為,導致西軍主力遭受沉重打擊,丟失大片領土,罪大惡極說不上,但責任絕對逃不過,應該嚴辦。建議把他貶到外地安置。
趙桓經過再三考慮,給徐紹掛了個閑職,沒有再深究此事。原因嘛,當初朝廷並沒有明確要求徐紹要怎麽樣,但他一迴陝西,就準備反攻牽製,緩解南方的壓力,動機是非常良好的。再說,宋金實力差距在那裏擺著,如果追究徐紹損兵折將,丟失土地城池的責任,那中原江淮也丟了,怎麽說?都嚴辦?
耿南仲見徐紹過了關,很不爽利,又指使人揪住徐衛。說徐九在反攻中任都統製,總管全軍,戰敗之責他應該負吧?建議解除徐衛兵權,給他個閑職。
趙桓卻覺得,徐衛總歸還是太年輕,誌得氣滿,輕敵致敗,過錯當然是有的。但他和姚平仲在戰敗之後,迅速收攏兵力,堅守鳳翔府,擋住了金軍入蜀的步伐,過是過,功是功,還是要分清楚的。此時,朝中百官也是一片反對之聲。說徐衛久在陝西,熟悉軍情,不能一棍子給人打死,陝西還是要依靠這些年富力強的將帥。甚至連跟耿南仲一個鼻孔出氣的黃潛善,也替徐衛說話。
雖然朝中意見都不支持解除徐衛兵權,但前線將帥打了敗仗,不處理就無法嚴明軍紀。最後的結果是,徐衛被降三官,充利州觀察使,從正三品,降到了從四品,還仍任秦鳳路經略安撫使兼兵馬都總管。對姚平仲等西軍戰敗將領的處理,都比照徐衛的標準。
陝西的事情一處理完,行在的地點爭論也有了結果。既然西軍大敗,元氣已傷,那到興元府就什麽意義了,朝中一致通過,去杭州。
這年五月底,趙桓率宗室百官,離了福建,前往杭州。因趙桓身體原因,行程極慢,一路走走停停,一直到八月才抵達目的地。到了杭州之後,皇帝仍舊沒有精力處理朝政,軍國大事多決於耿南仲等人,恰好折彥質又上書請辭樞密使被批準,出為江南西路宣撫使,帶著折家軍到江西練兵去了,朝中一時唯耿南仲獨大,就此種下禍根。
陝西,秦州,秦鳳路經略安撫司。
自金軍退兵後,徐衛整頓殘部,幾個月時間,他幾乎把自己的防區走了一個遍,迅速摸清了秦鳳一路的情況,將部隊妥善布防。並會現部下,吸取鄜州戰敗的教訓,用心練兵。鑑於鳳翔府特殊的戰略位置,徐衛和吳玠馬擴等人考察之後認為,要守住鳳翔,有兩年事情必須幹。
第一,就是鳳翔城防體係必須更新加固。最好是按照當初河東平陽府的格局加以改進。
第二,單純依造鳳翔城來抵擋敵人攻勢,是非常消極被動的。當初他阻擊金軍的那處朱記台,地勢險要,控扼渭水,應該加以經營,在那裏興建關隘壁壘,造永久性工事。
如此一來,金軍想要占據鳳翔作為前沿基地,一進來就會撞上朱記台,就算繞道,也還有鳳翔城,有了這兩個支撐點,鳳翔防務就牢靠得多。金軍想藉此入蜀,絕非易事。
他就此事,上報了陝西宣撫處置司,要求撥給錢糧物資,築城,建關。主持陝西軍政的王庶對他這個想法非常支持,非常贊同,可問題是,現在陝西拿不出錢來!因此,他好言寬慰紫金虎,再等等吧,等明天緩過勁來,先辦你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