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紹知道,前兩天官家幾乎命有司下達任命,要提拔老九作殿前都虞侯,可自己力諫不可。天子這是問難來了。
其實誰不希望子侄們高官顯貴?老九要是當上殿前都虞侯,早晚將成殿帥,那是何等的榮耀?可一來,老九不願意呆在東京。二來,自己也明白,想要建功立業,東京不是好地方。
還有一點,恐怕老九都不會想到,甚至滿朝文武現在也還沒有預料到。那就是,一場風暴,即將在東京展開,「文武之爭」。這絕不是危言聳聽!金軍兩次打過來,讓大宋的製度缺陷暴露無遺,說得直白點,那就是軍隊戰力低下,指揮不暢,文臣統兵,貽誤戰機。這一點,相信皇帝也看清了。
因此,才有了開辦「詳議司」,討論祖宗家法,甚至今日玉津園射獵,都是有目的的。官家想改變,或者說是變通「揚文抑武」的國策,可這談何容易?文強武弱的書麵,在大宋持續了一百多年,早就根深蒂固,深入人心,不是一朝一夕,一紙詔命就能化解。官家縱然有此心,但也絕敵不過悠悠眾口,文臣誓必激烈反彈!前些日子,女真人快打到東京城下,你任用武臣,人家不說什麽。現在仗打完了,也該飛鳥盡,良弓藏。有人已經憋著勁,準備發難。要是還在這時候去觸動他們的痛處,後果可想而知。
況且,咱們這位大宋天子的性格,就如同水一般,一遇阻擋就改道而行。縱然愛護自己一手提拔的年輕武臣,可當文官集團龐大的壓力匯聚成洪流時,恐怕也會割愛吧?
不是誇口,這次能打退金兵,老九功勞著實不小。如果將他提為殿前司長官,那麽本就看他不順眼的某些執宰,會第一個拿他開刀。與其這樣,不如離朝避禍!那麽,哪裏是好去處?自然是徐大徐四所在的陝西!
「陛下,恕臣直言,非是臣阻擋徐衛前途。隻是臣這侄兒,年紀既輕,資歷又淺,如何能服眾?臣這作叔父的,自然也希望徐九能有所建樹,但唯恐欲速則不達。年輕人心氣高,若是一帆風順,反而助長其驕橫氣焰。如此,則有違陛下初衷,也不利於他。」徐紹這番話雖是託辭,卻說得冠冕堂皇,無可辯駁。朝廷要提拔徐衛,作為叔父,他極力阻攔,除了說他大公無私,還能說什麽?
趙桓聽罷,半晌無言,良久嘆道:「話雖如此,然非常時期,用非常手段,總不能一味守舊,總得權宜變通才好。」此語,既是針對徐衛而言,恐怕也是大宋天子最近的心情寫照。
徐紹卻道:「莫非陛下忘了?朝廷有過明令,非有邊功者,不得為三衙長官。陛下愛護徐衛,臣不甚感激,但請陛下以國事為重。」
趙桓如何不記得自己親自下的詔命?沒有在邊關立過戰功的武臣,不能作三衙長官。可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徐衛是沒戍過邊,可人家在兩次對金作戰中,奮勇無前,屢立殊勛,難道還抵不上邊功?
把這話說予徐紹聽,可後者總能找到理由反對。後來把趙桓惹急了,不滿道:「大將們迴防陝西,以備兩河生變。東京總要有得力幹將主持軍事,你說徐衛不成,那倒是給朕推薦個合適人選?」
徐紹想了想,迴道:「姚平仲。」
趙桓先是一怔,隨即笑道:「怪了,朕素知姚希晏與徐子昂不合,你這徐衛之叔,怎麽還推薦姚希晏?」
「陛下隻是問臣誰合適,並沒有問臣誰與徐衛不合。」徐紹亦笑。
趙桓聞言贊道:「樞相公正無私,當為群臣楷模。」
徐紹謙虛幾句,趙桓愈加欣喜。一陣之後,又問道:「既然愛卿堅持,朕會考慮你的提議。隻是,徐衛作何安排?他的功勞是擺在那裏,如不妥善安置,豈不寒了忠臣之心?」
徐紹聽他口風鬆動,心中暗喜,表麵上仍不露出分毫。又思索片刻,答道:「除東京外,用武臣之地極多。徐衛也需歷練,莫如放他個外任,打磨幾年再用也不遲。」
趙桓微微點頭,忽道:「那朕授他個知州,再兼個一路兵馬副總管如何?」
徐紹連連擺手:「太過太過!陛下,徐衛入仕才多久?若如此,那才真寒了忠臣之心。再則,他帶兵勉強可以,行政地方毫無經驗,莫壞了陛下大事才好。」
趙桓聞言笑道:「唉,樞相為侄避榮寵,廉則廉矣,然未必公正啊。罷了,朕已有主張。」
第兩百零四章 奔赴陝西
大宋靖康二年四月初,朝廷任命徐彰為侍衛親軍步軍司都指揮使,何灌罷步帥,改任簽書樞密院事。但徐衛的安置遲遲不見動靜,此時又從河北傳來消息,高世由任河北東路安撫使兼諸路兵馬都總管後,在宋軍降兵基礎上,吸收流寇,燕雲漢兒等,組成一支數萬人規模的軍隊,並在少量金軍配合下,接管了滄州、阜城、武邑等地。而在河東方麵,金軍撤出了一直占領的代州,改由宋軍投降將領李植任知州,在半個月之內,一連接管了忻州、憲州、寧化軍三地。仍在鎮守太原的種師中聞訊大怒,請求領軍收復三地,誅殺叛國之賊,朝廷不允。
四月初三,趙桓接受了徐紹的建議,提拔姚平仲為殿前都虞侯,統領常捷軍,其父姚古為殿前司副都指揮使。劉延慶為西京留守,其子劉光世率軍往鎮。張叔夜改知鄭州,其子張伯奮,張仲熊率軍往鎮。如此一來,幾大將門悉數安排,獨漏了徐家老九。
其實誰不希望子侄們高官顯貴?老九要是當上殿前都虞侯,早晚將成殿帥,那是何等的榮耀?可一來,老九不願意呆在東京。二來,自己也明白,想要建功立業,東京不是好地方。
還有一點,恐怕老九都不會想到,甚至滿朝文武現在也還沒有預料到。那就是,一場風暴,即將在東京展開,「文武之爭」。這絕不是危言聳聽!金軍兩次打過來,讓大宋的製度缺陷暴露無遺,說得直白點,那就是軍隊戰力低下,指揮不暢,文臣統兵,貽誤戰機。這一點,相信皇帝也看清了。
因此,才有了開辦「詳議司」,討論祖宗家法,甚至今日玉津園射獵,都是有目的的。官家想改變,或者說是變通「揚文抑武」的國策,可這談何容易?文強武弱的書麵,在大宋持續了一百多年,早就根深蒂固,深入人心,不是一朝一夕,一紙詔命就能化解。官家縱然有此心,但也絕敵不過悠悠眾口,文臣誓必激烈反彈!前些日子,女真人快打到東京城下,你任用武臣,人家不說什麽。現在仗打完了,也該飛鳥盡,良弓藏。有人已經憋著勁,準備發難。要是還在這時候去觸動他們的痛處,後果可想而知。
況且,咱們這位大宋天子的性格,就如同水一般,一遇阻擋就改道而行。縱然愛護自己一手提拔的年輕武臣,可當文官集團龐大的壓力匯聚成洪流時,恐怕也會割愛吧?
不是誇口,這次能打退金兵,老九功勞著實不小。如果將他提為殿前司長官,那麽本就看他不順眼的某些執宰,會第一個拿他開刀。與其這樣,不如離朝避禍!那麽,哪裏是好去處?自然是徐大徐四所在的陝西!
「陛下,恕臣直言,非是臣阻擋徐衛前途。隻是臣這侄兒,年紀既輕,資歷又淺,如何能服眾?臣這作叔父的,自然也希望徐九能有所建樹,但唯恐欲速則不達。年輕人心氣高,若是一帆風順,反而助長其驕橫氣焰。如此,則有違陛下初衷,也不利於他。」徐紹這番話雖是託辭,卻說得冠冕堂皇,無可辯駁。朝廷要提拔徐衛,作為叔父,他極力阻攔,除了說他大公無私,還能說什麽?
趙桓聽罷,半晌無言,良久嘆道:「話雖如此,然非常時期,用非常手段,總不能一味守舊,總得權宜變通才好。」此語,既是針對徐衛而言,恐怕也是大宋天子最近的心情寫照。
徐紹卻道:「莫非陛下忘了?朝廷有過明令,非有邊功者,不得為三衙長官。陛下愛護徐衛,臣不甚感激,但請陛下以國事為重。」
趙桓如何不記得自己親自下的詔命?沒有在邊關立過戰功的武臣,不能作三衙長官。可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徐衛是沒戍過邊,可人家在兩次對金作戰中,奮勇無前,屢立殊勛,難道還抵不上邊功?
把這話說予徐紹聽,可後者總能找到理由反對。後來把趙桓惹急了,不滿道:「大將們迴防陝西,以備兩河生變。東京總要有得力幹將主持軍事,你說徐衛不成,那倒是給朕推薦個合適人選?」
徐紹想了想,迴道:「姚平仲。」
趙桓先是一怔,隨即笑道:「怪了,朕素知姚希晏與徐子昂不合,你這徐衛之叔,怎麽還推薦姚希晏?」
「陛下隻是問臣誰合適,並沒有問臣誰與徐衛不合。」徐紹亦笑。
趙桓聞言贊道:「樞相公正無私,當為群臣楷模。」
徐紹謙虛幾句,趙桓愈加欣喜。一陣之後,又問道:「既然愛卿堅持,朕會考慮你的提議。隻是,徐衛作何安排?他的功勞是擺在那裏,如不妥善安置,豈不寒了忠臣之心?」
徐紹聽他口風鬆動,心中暗喜,表麵上仍不露出分毫。又思索片刻,答道:「除東京外,用武臣之地極多。徐衛也需歷練,莫如放他個外任,打磨幾年再用也不遲。」
趙桓微微點頭,忽道:「那朕授他個知州,再兼個一路兵馬副總管如何?」
徐紹連連擺手:「太過太過!陛下,徐衛入仕才多久?若如此,那才真寒了忠臣之心。再則,他帶兵勉強可以,行政地方毫無經驗,莫壞了陛下大事才好。」
趙桓聞言笑道:「唉,樞相為侄避榮寵,廉則廉矣,然未必公正啊。罷了,朕已有主張。」
第兩百零四章 奔赴陝西
大宋靖康二年四月初,朝廷任命徐彰為侍衛親軍步軍司都指揮使,何灌罷步帥,改任簽書樞密院事。但徐衛的安置遲遲不見動靜,此時又從河北傳來消息,高世由任河北東路安撫使兼諸路兵馬都總管後,在宋軍降兵基礎上,吸收流寇,燕雲漢兒等,組成一支數萬人規模的軍隊,並在少量金軍配合下,接管了滄州、阜城、武邑等地。而在河東方麵,金軍撤出了一直占領的代州,改由宋軍投降將領李植任知州,在半個月之內,一連接管了忻州、憲州、寧化軍三地。仍在鎮守太原的種師中聞訊大怒,請求領軍收復三地,誅殺叛國之賊,朝廷不允。
四月初三,趙桓接受了徐紹的建議,提拔姚平仲為殿前都虞侯,統領常捷軍,其父姚古為殿前司副都指揮使。劉延慶為西京留守,其子劉光世率軍往鎮。張叔夜改知鄭州,其子張伯奮,張仲熊率軍往鎮。如此一來,幾大將門悉數安排,獨漏了徐家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