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恪見官家竟如此欣喜,心知不妙,趕緊奏道:「陛下,軍中虛報功勞,冒領賞賜已經成風,徐衛一家之言,斷然不可輕信吶。其人年不過二十,血氣方剛,難免有失持重,萬一……」
趙桓不等他說完,舉著奏本笑道:「金人領軍之將被俘,安能有假?」
此話一出,耿唐等人縱使再想攪和,也無從下口。連領軍主將都被俘了,還有什麽好說的?總不能指著太陽說是滿月吧?不過說來也怪,那徐九不過是個鄉兵首領,七拚八湊一支部隊,東討西要一群軍官,竟能與女真人抗衡?朝廷禁軍尚且兵敗如山,他怎地倒能打勝?
可轉念一想,就算確有此事又怎樣?不就是打退了金人幾番進攻麽?於大局又有什麽關係?想明白這一點,耿南仲仍舊奏道:「陛下,一時之勝,斷然不能引作參考。金軍之戰力,有目共睹,今其東路虎視京畿,西路亦扣河甚急,若再主戰議,怕是……玉石俱焚吶。」
「陛下三思!」唐恪等一班官員齊聲說道。
趙桓本是滿心欣喜,對徐衛的捷報,他真有久旱逢甘霖,大病遇靈丹之感。但耿南仲所言,也確實在理,徐衛雖一時得勝,但金軍鎩羽之後,必然惱怒再攻。到那時,是勝是敗,又有誰人能知?
徐紹在殿下見得官家麵色漸漸陰沉,心頭焦急。今姚平仲徐衛各提兵數萬拱衛京畿,鄧州張叔夜業已領軍到達。且西京洛陽一帶,也尚有強兵駐守。更不用說勤王詔發出多時,陝西範致虛劉光世等人早晚必到。現在朝廷就算保守的說,也應該固守待援。若是官家能再有一些決心,放手讓將軍們打仗,就是將他斡離不合擊於京師,也不是沒有可能。
女真人之所以如此囂張,就是從上次南侵中得知大宋君臣隻會一味求和,吃定了咱們。從古至今,有哪家敢以數萬之兵,長驅直入他國腹地,甚至不顧前有阻敵,後有追兵?原因何在?女真人知道南朝無膽!他當我百萬甲兵盡是懦弱無能之輩!他當我大宋男兒毫無血性,隻會搖尾乞憐!
「陛下!」徐紹再度伏拜於地,棄了笏板,取下烏紗。耿南仲等人一驚!趙桓也為之色變。「試才有大臣言,金人所圖,非天下。此言大謬!若不圖天下,何以覆亡契丹?若不圖天下,何以要我割讓三鎮之地?兩次南侵,女真狄夷素懷亡我之心,對此,陛下萬萬不可輕視!當今局勢,金人雖攪亂河北,直趨帝闕,但京師之兵,自保無虞。若待各路王師齊聚東京,莫說固守,便是圍殲也不無可能!因此,臣冒死上奏,請陛下罷媾和之議!激勵將士,奮勇殺敵!非但不能與禽獸之輩議和,反而要示以抗戰到底之決心!金賊若聞之,亦當膽寒!如此,則國家幸甚,社稷幸甚!」
徐紹慷慨陳詞,說罷之後,以首叩地,滿殿皆聞!趙桓大驚,急遣內侍製止扶起,寬慰道:「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徐卿忠義為國之心,朕實感欣慰!國難當頭,正是藉助卿等之際,萬望徐卿再莫如此!」此時見徐紹已磕破頭皮,血流滿麵,心下不忍,又說道「卿之言,朕已銘記,容朕思量後再作決斷。」
徐紹再拜:「陛下,徐衛所俘之將已遣人押解至京,此人深知金軍虛實,若陛下不信臣言,可審問此人!」
趙桓連連點頭:「好好,朕自當訊問!卿掌樞密院,對前線有功將士,務必嘉獎厚賞。徐衛挫敵兇焰,不負朕望,也勞卿詳敘其功,封賞從優。」
徐紹領命,趙桓心下難以決斷,這次廷議匆匆結束。耿南仲等人本想今日敲定再提議和之事,卻不料被徐紹這一攪和,胎死腹中,因此深恨之。可他等雖是宰相,無奈徐紹卻是執政,並稱「宰執」,對掌「二府」,各管文武,誰也奈何不了誰。
徐衛挫敗金軍一事,風傳朝野,不止趙桓大喜,便連朝中為數不多的主戰派大臣也歡欣鼓舞。時有言官上奏,稱徐衛乃將種,又素懷忠義之心,今統兵拱衛帝闕,職責重大,為何還隻是七品之銜,這與其職掌很不相當,也不利於其管束部隊,要求朝廷擢升。趙桓深以為然,接連催促樞密院敘功升賞。徐紹或為避嫌故,將此事捅到禁中請皇帝裁決。理由是,早前徐衛與姚平仲打官司時,皇帝親自定義,徐衛所部,不隸三衙,也不受樞密院節製,言下之意便是天子親掌。因此,樞密院無權敘功。
趙桓考慮再三,下詔加徐衛官階為「左武大夫」,給「梓州刺史」頭銜。其中「左武大夫」為從六品,是階官。「梓州刺史」為從五品,是虛銜。按朝廷製度,敘論官員品級之時,以階官為準,所以徐衛便從正七品,升入從六品,勉強算是跨進中級將領的行列。值得注意的是,大宋的朝廷命官,無論文武,一般來說有三個頭銜。一為階官,二為虛銜,三為差遣。其中差遣才是官員真正具體負責的事務,稱為「職官」,也就是說,徐衛至今為止,還沒有真正的「職務」。
除了封給官銜外,趙桓還依照徐衛奏章所列有功之將的名單,各行升賞,賜以錢物。皇帝大概是覺得這樣還不足以表彰徐衛的功勞,思前想後,憶起大宋歷代君王皆有向戰將賜旗的慣例。於是禦筆親書「忠勇徐衛」四字,繡成戰旗,賜給虎捷鄉軍。在給徐衛的封賞詔書中,趙桓諄諄囑咐,要他盡忠職守,萬勿懈怠。其中有一句猶為引人注意,皇帝說天下帶刺史頭銜的武將數不勝數,但是「卿,朕所親擢也」。也就是說,其他人便有戰功,也是有司敘賞,但是你徐衛,是我親自提拔的。
趙桓不等他說完,舉著奏本笑道:「金人領軍之將被俘,安能有假?」
此話一出,耿唐等人縱使再想攪和,也無從下口。連領軍主將都被俘了,還有什麽好說的?總不能指著太陽說是滿月吧?不過說來也怪,那徐九不過是個鄉兵首領,七拚八湊一支部隊,東討西要一群軍官,竟能與女真人抗衡?朝廷禁軍尚且兵敗如山,他怎地倒能打勝?
可轉念一想,就算確有此事又怎樣?不就是打退了金人幾番進攻麽?於大局又有什麽關係?想明白這一點,耿南仲仍舊奏道:「陛下,一時之勝,斷然不能引作參考。金軍之戰力,有目共睹,今其東路虎視京畿,西路亦扣河甚急,若再主戰議,怕是……玉石俱焚吶。」
「陛下三思!」唐恪等一班官員齊聲說道。
趙桓本是滿心欣喜,對徐衛的捷報,他真有久旱逢甘霖,大病遇靈丹之感。但耿南仲所言,也確實在理,徐衛雖一時得勝,但金軍鎩羽之後,必然惱怒再攻。到那時,是勝是敗,又有誰人能知?
徐紹在殿下見得官家麵色漸漸陰沉,心頭焦急。今姚平仲徐衛各提兵數萬拱衛京畿,鄧州張叔夜業已領軍到達。且西京洛陽一帶,也尚有強兵駐守。更不用說勤王詔發出多時,陝西範致虛劉光世等人早晚必到。現在朝廷就算保守的說,也應該固守待援。若是官家能再有一些決心,放手讓將軍們打仗,就是將他斡離不合擊於京師,也不是沒有可能。
女真人之所以如此囂張,就是從上次南侵中得知大宋君臣隻會一味求和,吃定了咱們。從古至今,有哪家敢以數萬之兵,長驅直入他國腹地,甚至不顧前有阻敵,後有追兵?原因何在?女真人知道南朝無膽!他當我百萬甲兵盡是懦弱無能之輩!他當我大宋男兒毫無血性,隻會搖尾乞憐!
「陛下!」徐紹再度伏拜於地,棄了笏板,取下烏紗。耿南仲等人一驚!趙桓也為之色變。「試才有大臣言,金人所圖,非天下。此言大謬!若不圖天下,何以覆亡契丹?若不圖天下,何以要我割讓三鎮之地?兩次南侵,女真狄夷素懷亡我之心,對此,陛下萬萬不可輕視!當今局勢,金人雖攪亂河北,直趨帝闕,但京師之兵,自保無虞。若待各路王師齊聚東京,莫說固守,便是圍殲也不無可能!因此,臣冒死上奏,請陛下罷媾和之議!激勵將士,奮勇殺敵!非但不能與禽獸之輩議和,反而要示以抗戰到底之決心!金賊若聞之,亦當膽寒!如此,則國家幸甚,社稷幸甚!」
徐紹慷慨陳詞,說罷之後,以首叩地,滿殿皆聞!趙桓大驚,急遣內侍製止扶起,寬慰道:「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徐卿忠義為國之心,朕實感欣慰!國難當頭,正是藉助卿等之際,萬望徐卿再莫如此!」此時見徐紹已磕破頭皮,血流滿麵,心下不忍,又說道「卿之言,朕已銘記,容朕思量後再作決斷。」
徐紹再拜:「陛下,徐衛所俘之將已遣人押解至京,此人深知金軍虛實,若陛下不信臣言,可審問此人!」
趙桓連連點頭:「好好,朕自當訊問!卿掌樞密院,對前線有功將士,務必嘉獎厚賞。徐衛挫敵兇焰,不負朕望,也勞卿詳敘其功,封賞從優。」
徐紹領命,趙桓心下難以決斷,這次廷議匆匆結束。耿南仲等人本想今日敲定再提議和之事,卻不料被徐紹這一攪和,胎死腹中,因此深恨之。可他等雖是宰相,無奈徐紹卻是執政,並稱「宰執」,對掌「二府」,各管文武,誰也奈何不了誰。
徐衛挫敗金軍一事,風傳朝野,不止趙桓大喜,便連朝中為數不多的主戰派大臣也歡欣鼓舞。時有言官上奏,稱徐衛乃將種,又素懷忠義之心,今統兵拱衛帝闕,職責重大,為何還隻是七品之銜,這與其職掌很不相當,也不利於其管束部隊,要求朝廷擢升。趙桓深以為然,接連催促樞密院敘功升賞。徐紹或為避嫌故,將此事捅到禁中請皇帝裁決。理由是,早前徐衛與姚平仲打官司時,皇帝親自定義,徐衛所部,不隸三衙,也不受樞密院節製,言下之意便是天子親掌。因此,樞密院無權敘功。
趙桓考慮再三,下詔加徐衛官階為「左武大夫」,給「梓州刺史」頭銜。其中「左武大夫」為從六品,是階官。「梓州刺史」為從五品,是虛銜。按朝廷製度,敘論官員品級之時,以階官為準,所以徐衛便從正七品,升入從六品,勉強算是跨進中級將領的行列。值得注意的是,大宋的朝廷命官,無論文武,一般來說有三個頭銜。一為階官,二為虛銜,三為差遣。其中差遣才是官員真正具體負責的事務,稱為「職官」,也就是說,徐衛至今為止,還沒有真正的「職務」。
除了封給官銜外,趙桓還依照徐衛奏章所列有功之將的名單,各行升賞,賜以錢物。皇帝大概是覺得這樣還不足以表彰徐衛的功勞,思前想後,憶起大宋歷代君王皆有向戰將賜旗的慣例。於是禦筆親書「忠勇徐衛」四字,繡成戰旗,賜給虎捷鄉軍。在給徐衛的封賞詔書中,趙桓諄諄囑咐,要他盡忠職守,萬勿懈怠。其中有一句猶為引人注意,皇帝說天下帶刺史頭銜的武將數不勝數,但是「卿,朕所親擢也」。也就是說,其他人便有戰功,也是有司敘賞,但是你徐衛,是我親自提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