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紹似乎不覺意外,起身踱步至窗前,沉思一陣,緩聲道:「當年太祖黃袍加身,盡收大將之兵,百餘年來歷代君王都奉行祖製。但不知你留心過沒有,時至今日,大宋之兵都在何人之手?」
「大多都在將門之手。」徐衛答道。這話不是沒有根據,「將門」是北宋軍史上一種突出現象。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世人皆知。但大將們丟了兵權之後,不但得到了榮華富貴,其子弟還被批準蔭補武職,優先提拔等特權。這種政策造就出一批綿延數代,累世為將的「將門」。到了北宋中後期,這種現象更加普遍。在與契丹黨項兩國的長期戰爭中,湧現出大批戰功卓著,威望極高的大將,如種世衡、郭遵、劉賀、姚兕、折德扆、楊業。宋廷雖推行「崇文抑武」國策,但需要這些人鎮守邊關。因此,這些軍中大戶的子弟也相繼成為武官,並長期鎮守同一地區。如今手握重兵的種師中、姚古、折可求等人,便是將門之後。
不過,大宋歷代皇帝對武將世家也不是沒有防備。通常不允許一個武將家族長期駐防一地,這裏的長期是指數十上百年,不過折家軍例外,他們從唐初一直到宋末,幾百年間世代鎮守府州。其次,也不允許將門長期把持一支軍隊,實行頻繁的調動和更換,就是有名的「將不知兵,兵不識將」。然而,即使如此,兩宋時期武將叛亂的例子也不少,最著名的便是南宋吳曦之亂。不過受到製度的限製,兩宋的將門翻不起多大的風浪來。這就是為什麽稱「將門」而不是「門閥」。
徐紹點頭道:「不錯,如今種、姚、折、劉可稱四大將門。然眼下種師中碩果僅存,劉延慶喪家之犬。金人南寇,國難當頭,官家和朝廷需要新的將門出現。這,就是我們徐家!」
第一百三十五章 苦果
徐衛雖然還做不到胸有驚雷,而麵如平湖,但從前的身份使得他必須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喜怒不形於色,不要讓人看出你心裏在想什麽。但聽到徐紹這句話,他仍不免露出驚訝的神情。
徐紹見侄兒這般模樣,麵上似有一絲得色,迴到椅前坐下,笑道:「怎麽?嚇到了?」
「多少有一點吧。」徐衛亦笑。一個武臣世家要成為將門,至少要滿足兩個條件。其一、必須有一位身居要職,且在軍中資歷足夠,戰功彪炳的頭麵人物。其二、這個家族必須有一批同是武職的子弟,這兩項缺一不可。徐家第二代,大哥徐原、四哥徐勝、五哥徐洪,還有自己都是軍官。據說大哥和已故二哥的兒子也任武職,算是滿足了第二條。可徐家的頭麵人物呢?老爺子從前雖是西軍名將,可到底離開沙場多年,如今雖官拜步軍司副都指揮使,手中並無一兵一將。三叔樞密副使的官銜確實顯耀,可他是文階。
「自攻遼大敗以來,官軍暴露出來的問題愈加嚴重。種、姚、折三家西軍成為宋軍的一塊遮羞布。這三家無一例外是將門。但黨項人借宋金交戰之機,已攻陷我數地。西軍受此牽製,不太可能全部投入抗金之中。因此,這才有了我們徐家幾乎全部被召入京。」徐紹表情肅然道。
徐衛當初也對此事感覺困惑,當初趙桓在禁中召見西軍代表人物,無論是誰都對徐彰的在列感到意外。現在經三叔這麽一提,似乎說得過去了。正思索時,忽聽徐紹嘆了口氣:「其實,當年我們徐家已成將門之勢。你大伯,你父親,還有我,早先都在種家門下。後來你大伯屢立戰功,朝廷為之側目,據說已經準備指定環慶路經略使一職給他,並將你爹和我一同調往。可由於你大伯的突然病逝,以及你爹入步軍司,此事不了了之。但如今,你大哥已官至經略副使,你四哥也入班直之列,你五哥在青州也已做到兵馬總管,你雖隻是七品武職,貴就貴在有『帶禦器械』的頭銜,而且你手下有兩萬多不受三衙節製的部隊。你可知道官家此舉何意?」
徐衛還沒答話,徐紹似乎已知他不了解內情,遂自問自答道:「與你實說了吧,你的部隊從入京到擴編,乃至後來的裝備配給,駐地選擇,升格為軍,全部都是官家幹綱獨斷,沒問過任何大臣的意見。而且你發現沒有,你手握數萬兵馬,且就在京畿樞要之地,卻沒有一人找過你的麻煩。原因何在?就在於官家有意壓著你的官階,雖然你功勞不小,卻故意不予提拔。以致使朝中部分大臣非但沒有猜忌你,反而替你抱不平。當然,你持重謹慎的性格幫了大忙,不信等著瞧,張揚的姚平仲隻要再出紕漏,肯定是牆倒眾人推。」
聽到此處,徐衛不覺失笑:「三叔也忒抬舉我了,我不過是個鄉兵首領,且還是個七品武職,官家有必要如此麽?」
徐紹盯了他一眼,搖頭道:「官家自然不會隻栽培一人,你,姚平仲,折彥質,劉光世等人,都是他栽培的對象。你比其他幾個雖然資歷不足,年紀又輕,但官家卻讓你操練兵馬,甚至沒有讓任何人幹涉過虎捷鄉軍的管束訓練。一來是因為紫金山一戰,你部的確立下了汗馬功勞,打了禁軍的臉。二來就是想看看你帶出來的部隊和禁軍到底有什麽區別。這麽跟你說吧,早早晚晚,官家必會放你出去。」
徐紹說的這些隱情,徐衛自己多少猜到一些。但從樞密院長官的嘴裏聽到這些話,徐衛仍舊有些激動。如此說來,趙桓登基以後,最上心的兩件事情,一就是極力肅清其父趙佶的影響,二就是加速培養自己的班底。宰執大臣與三衙統帥好換,可帶兵大將卻不能輕動。因此,他一麵拉攏舊臣,一麵栽培年輕一輩武官。恰巧,自己也在其中。不過坦白說,跟姚平仲、折彥質、劉光世等人比起來,自己的分量還是太輕。不過這樣也好,分量不足,也就沒人關注,少了許多麻煩。
「大多都在將門之手。」徐衛答道。這話不是沒有根據,「將門」是北宋軍史上一種突出現象。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世人皆知。但大將們丟了兵權之後,不但得到了榮華富貴,其子弟還被批準蔭補武職,優先提拔等特權。這種政策造就出一批綿延數代,累世為將的「將門」。到了北宋中後期,這種現象更加普遍。在與契丹黨項兩國的長期戰爭中,湧現出大批戰功卓著,威望極高的大將,如種世衡、郭遵、劉賀、姚兕、折德扆、楊業。宋廷雖推行「崇文抑武」國策,但需要這些人鎮守邊關。因此,這些軍中大戶的子弟也相繼成為武官,並長期鎮守同一地區。如今手握重兵的種師中、姚古、折可求等人,便是將門之後。
不過,大宋歷代皇帝對武將世家也不是沒有防備。通常不允許一個武將家族長期駐防一地,這裏的長期是指數十上百年,不過折家軍例外,他們從唐初一直到宋末,幾百年間世代鎮守府州。其次,也不允許將門長期把持一支軍隊,實行頻繁的調動和更換,就是有名的「將不知兵,兵不識將」。然而,即使如此,兩宋時期武將叛亂的例子也不少,最著名的便是南宋吳曦之亂。不過受到製度的限製,兩宋的將門翻不起多大的風浪來。這就是為什麽稱「將門」而不是「門閥」。
徐紹點頭道:「不錯,如今種、姚、折、劉可稱四大將門。然眼下種師中碩果僅存,劉延慶喪家之犬。金人南寇,國難當頭,官家和朝廷需要新的將門出現。這,就是我們徐家!」
第一百三十五章 苦果
徐衛雖然還做不到胸有驚雷,而麵如平湖,但從前的身份使得他必須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喜怒不形於色,不要讓人看出你心裏在想什麽。但聽到徐紹這句話,他仍不免露出驚訝的神情。
徐紹見侄兒這般模樣,麵上似有一絲得色,迴到椅前坐下,笑道:「怎麽?嚇到了?」
「多少有一點吧。」徐衛亦笑。一個武臣世家要成為將門,至少要滿足兩個條件。其一、必須有一位身居要職,且在軍中資歷足夠,戰功彪炳的頭麵人物。其二、這個家族必須有一批同是武職的子弟,這兩項缺一不可。徐家第二代,大哥徐原、四哥徐勝、五哥徐洪,還有自己都是軍官。據說大哥和已故二哥的兒子也任武職,算是滿足了第二條。可徐家的頭麵人物呢?老爺子從前雖是西軍名將,可到底離開沙場多年,如今雖官拜步軍司副都指揮使,手中並無一兵一將。三叔樞密副使的官銜確實顯耀,可他是文階。
「自攻遼大敗以來,官軍暴露出來的問題愈加嚴重。種、姚、折三家西軍成為宋軍的一塊遮羞布。這三家無一例外是將門。但黨項人借宋金交戰之機,已攻陷我數地。西軍受此牽製,不太可能全部投入抗金之中。因此,這才有了我們徐家幾乎全部被召入京。」徐紹表情肅然道。
徐衛當初也對此事感覺困惑,當初趙桓在禁中召見西軍代表人物,無論是誰都對徐彰的在列感到意外。現在經三叔這麽一提,似乎說得過去了。正思索時,忽聽徐紹嘆了口氣:「其實,當年我們徐家已成將門之勢。你大伯,你父親,還有我,早先都在種家門下。後來你大伯屢立戰功,朝廷為之側目,據說已經準備指定環慶路經略使一職給他,並將你爹和我一同調往。可由於你大伯的突然病逝,以及你爹入步軍司,此事不了了之。但如今,你大哥已官至經略副使,你四哥也入班直之列,你五哥在青州也已做到兵馬總管,你雖隻是七品武職,貴就貴在有『帶禦器械』的頭銜,而且你手下有兩萬多不受三衙節製的部隊。你可知道官家此舉何意?」
徐衛還沒答話,徐紹似乎已知他不了解內情,遂自問自答道:「與你實說了吧,你的部隊從入京到擴編,乃至後來的裝備配給,駐地選擇,升格為軍,全部都是官家幹綱獨斷,沒問過任何大臣的意見。而且你發現沒有,你手握數萬兵馬,且就在京畿樞要之地,卻沒有一人找過你的麻煩。原因何在?就在於官家有意壓著你的官階,雖然你功勞不小,卻故意不予提拔。以致使朝中部分大臣非但沒有猜忌你,反而替你抱不平。當然,你持重謹慎的性格幫了大忙,不信等著瞧,張揚的姚平仲隻要再出紕漏,肯定是牆倒眾人推。」
聽到此處,徐衛不覺失笑:「三叔也忒抬舉我了,我不過是個鄉兵首領,且還是個七品武職,官家有必要如此麽?」
徐紹盯了他一眼,搖頭道:「官家自然不會隻栽培一人,你,姚平仲,折彥質,劉光世等人,都是他栽培的對象。你比其他幾個雖然資歷不足,年紀又輕,但官家卻讓你操練兵馬,甚至沒有讓任何人幹涉過虎捷鄉軍的管束訓練。一來是因為紫金山一戰,你部的確立下了汗馬功勞,打了禁軍的臉。二來就是想看看你帶出來的部隊和禁軍到底有什麽區別。這麽跟你說吧,早早晚晚,官家必會放你出去。」
徐紹說的這些隱情,徐衛自己多少猜到一些。但從樞密院長官的嘴裏聽到這些話,徐衛仍舊有些激動。如此說來,趙桓登基以後,最上心的兩件事情,一就是極力肅清其父趙佶的影響,二就是加速培養自己的班底。宰執大臣與三衙統帥好換,可帶兵大將卻不能輕動。因此,他一麵拉攏舊臣,一麵栽培年輕一輩武官。恰巧,自己也在其中。不過坦白說,跟姚平仲、折彥質、劉光世等人比起來,自己的分量還是太輕。不過這樣也好,分量不足,也就沒人關注,少了許多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