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召退休老臣還嫌不夠,趙桓又下詔書,要求在京的監察禦史,在外地的監司、知州以及各路鈐轄以上官員推薦曾經在邊疆擔任過軍職或有武功可作統兵官者,每人至少推薦兩名。沒過兩天,又下詔書,要求三衙和各路經略使推薦通曉兵法,智勇過人,被百姓所擁戴稱讚,可以充任統製官的豪傑。並且定下指標,各部門至少推薦五人以上,多多益善。這一係列舉動,讓朝野看到了官家抗擊女真的決心,一時間百姓奔走唿告,軍心為之一振!
禁宮講武殿上,趙桓一改往日正襟危坐的架勢,行走於殿間。兩側各設文案十餘張,幾十名內侍忙得不可開交,每張文案後,一名內侍輕聲念著奏章,另一人便居於旁,奮筆疾書。
「王彥,字子才,上黨人,初隸子弟弓馬所,後授清河尉,性豪爽,勇悍,有邊功……」
「梁橫,字達恭,大名人,為夏津縣尉十餘年,有威望,通曉武藝……」
「嶽飛,字鵬舉,湯陰人,世代務農,性沉穩,精武藝,能開三石硬弓……」
「徐衛,年十九,大名人,現為……」
一名內侍剛念到這裏,徘徊於殿中的趙桓突然說道:「拿來朕看。」內侍奉上奏章,趙桓觀之,乃鄧州知州張叔夜舉薦徐衛。還沒看完,又聽另一處念起徐衛名字。
趙桓沉思半晌,說道:「凡舉薦徐衛之奏本,不必記錄。」話一說完,便瞧見李綱匆匆而來,已行至殿外,正向內侍通稟。趙桓手執奏本步出殿外,李綱一見,慌忙行禮。
「免了。」官家說罷,踱步至殿前簷下,背負雙手,望著講武殿前那片校場出神。李綱立在他身後,肅然不語。
「兵者,國之大事,存亡之道,不可不察……」趙桓說完後,一聲嘆息。拜祖宗家法所賜,大宋立國百餘年來,從未發生武將擁兵作亂的事情。可利弊向來並存,和平時期自不用講,戰端一開,各路大軍節節敗退。自然不是將帥們沒本事,實在是……
側過身,將手中那本奏章遞到李綱麵前說道:「你看看。」
李綱雙手接過,仔細翻閱後暗思,自己今天進宮本想舉薦徐衛,現在看來卻是不用畫蛇添足了。張叔夜為軍中宿將,他的推薦相信分量足夠。
「如何?」官家問道。
李綱聞言,不假思索:「徐衛雖少,但有臨敵死戰之勇,又有洞察先機之智,可堪大用。」自當日涼亭一聚,他對徐衛十分欣賞,本以為自己到官家麵前復命,陳述徐衛主張後,他馬上便可得到重用。一直等到現在,也不見迴應。如今官家問起,自然要大力支持!
趙桓又問:「依卿之見,徐衛該當何職?」
這個問題卻不好迴答,本來以徐衛的戰功,多的不敢說,授個鈐轄還是綽綽有餘。可到樞密院敘功時,徐紹橫插一手,最後授個不痛不癢的忠義巡社巡檢使。如此人才,成天跟義軍鄉兵混在一起,實在是明珠暗投了。思之再三,還是答道:「臣不敢妄言。」
趙桓聽後,也不強迫。立在那殿下久久無言,自己一登基,就接手這麽一個爛攤子。皇父跑到南邊,至今不願返迴京城。這也就罷了,可南麵向來是錢糧重地,當務之急是整頓防務,以備金軍再來。可皇父往南邊那麽一杵,弄得東京沒錢沒糧,拿什麽養軍隊?難吶……
「徐衛,還是不動吧。」半晌之後,趙桓說道。
李綱一愣,官家是不是對徐衛有什麽成見?姚平仲雖有名聲,但要說在此次金軍南侵中立了多大的軍功倒不見得,卻接連得到升賞。反觀徐衛,不說他與金軍野戰之功,單論在官軍不戰自潰的情況下,率領殘軍堅守黃河浮橋五晝夜,使金軍傷亡數千人仍舊未能越雷池一步這件功勞,誰敢說不大?哪怕越級提拔也不為過,況且現在軍隊缺乏將領,正該大力提拔培養年輕武官。官家為什麽放著這麽一個人才不用?
「把他的鄉勇營調進京來吧。」正當他納悶時,趙桓又補了一句。
李綱這迴就更摸不著頭腦了,徐衛的確是個人才,但鄉勇營能幹什麽事?城外頭現在還有幾萬義軍呢。可皇帝的話一出口那就是旨意,做臣下的隻能遵從,不能質疑。現在,也隻能替徐衛感到惋惜了,多好的一顆苗子。
趙桓扭頭看了李綱一眼,轉身向殿內走去,隨即丟下一句話來:「再賜他銀魚袋一隻。」
沒有實際的差遣,你就是渾身穿金戴銀又如何?李綱暗自嘆了口氣,隻得替徐衛往好處想。無妨,少年得誌未必就是好事,左右他還年輕,以後有的是機會。正打算踏入講武殿內,腳步突然停止,什麽?賜銀魚袋一個?那魚袋不是隻有……
這日,徐衛正在城外監督分發糧草。經他上報,朝廷特批部分糧草補給義軍。要知道,現在東京周邊四十幾萬勤王大軍,每日要耗費的錢糧難以計數。東京雖為帝都,儲藏豐足,可幾十萬張嘴要吃飯,還是夠朝廷頭疼的。再則,南邊的糧草又運不進來,在這種情況下,能給義軍補給,簡直是天大的恩賜。何灌就曾經對徐衛說過,若今天擔任巡檢使的是另一個人,義軍是無論如何要不到一顆糧食的。
義軍們歡天喜地搬運著補給,一眾首領簇擁著徐衛連聲稱謝。那不遠處的禁軍軍營裏,士卒們看著這熱火朝天的場景,不禁嘀咕,世道真變了,怎麽連這些一腦袋高梁花子的土鱉都能吃上皇糧?
禁宮講武殿上,趙桓一改往日正襟危坐的架勢,行走於殿間。兩側各設文案十餘張,幾十名內侍忙得不可開交,每張文案後,一名內侍輕聲念著奏章,另一人便居於旁,奮筆疾書。
「王彥,字子才,上黨人,初隸子弟弓馬所,後授清河尉,性豪爽,勇悍,有邊功……」
「梁橫,字達恭,大名人,為夏津縣尉十餘年,有威望,通曉武藝……」
「嶽飛,字鵬舉,湯陰人,世代務農,性沉穩,精武藝,能開三石硬弓……」
「徐衛,年十九,大名人,現為……」
一名內侍剛念到這裏,徘徊於殿中的趙桓突然說道:「拿來朕看。」內侍奉上奏章,趙桓觀之,乃鄧州知州張叔夜舉薦徐衛。還沒看完,又聽另一處念起徐衛名字。
趙桓沉思半晌,說道:「凡舉薦徐衛之奏本,不必記錄。」話一說完,便瞧見李綱匆匆而來,已行至殿外,正向內侍通稟。趙桓手執奏本步出殿外,李綱一見,慌忙行禮。
「免了。」官家說罷,踱步至殿前簷下,背負雙手,望著講武殿前那片校場出神。李綱立在他身後,肅然不語。
「兵者,國之大事,存亡之道,不可不察……」趙桓說完後,一聲嘆息。拜祖宗家法所賜,大宋立國百餘年來,從未發生武將擁兵作亂的事情。可利弊向來並存,和平時期自不用講,戰端一開,各路大軍節節敗退。自然不是將帥們沒本事,實在是……
側過身,將手中那本奏章遞到李綱麵前說道:「你看看。」
李綱雙手接過,仔細翻閱後暗思,自己今天進宮本想舉薦徐衛,現在看來卻是不用畫蛇添足了。張叔夜為軍中宿將,他的推薦相信分量足夠。
「如何?」官家問道。
李綱聞言,不假思索:「徐衛雖少,但有臨敵死戰之勇,又有洞察先機之智,可堪大用。」自當日涼亭一聚,他對徐衛十分欣賞,本以為自己到官家麵前復命,陳述徐衛主張後,他馬上便可得到重用。一直等到現在,也不見迴應。如今官家問起,自然要大力支持!
趙桓又問:「依卿之見,徐衛該當何職?」
這個問題卻不好迴答,本來以徐衛的戰功,多的不敢說,授個鈐轄還是綽綽有餘。可到樞密院敘功時,徐紹橫插一手,最後授個不痛不癢的忠義巡社巡檢使。如此人才,成天跟義軍鄉兵混在一起,實在是明珠暗投了。思之再三,還是答道:「臣不敢妄言。」
趙桓聽後,也不強迫。立在那殿下久久無言,自己一登基,就接手這麽一個爛攤子。皇父跑到南邊,至今不願返迴京城。這也就罷了,可南麵向來是錢糧重地,當務之急是整頓防務,以備金軍再來。可皇父往南邊那麽一杵,弄得東京沒錢沒糧,拿什麽養軍隊?難吶……
「徐衛,還是不動吧。」半晌之後,趙桓說道。
李綱一愣,官家是不是對徐衛有什麽成見?姚平仲雖有名聲,但要說在此次金軍南侵中立了多大的軍功倒不見得,卻接連得到升賞。反觀徐衛,不說他與金軍野戰之功,單論在官軍不戰自潰的情況下,率領殘軍堅守黃河浮橋五晝夜,使金軍傷亡數千人仍舊未能越雷池一步這件功勞,誰敢說不大?哪怕越級提拔也不為過,況且現在軍隊缺乏將領,正該大力提拔培養年輕武官。官家為什麽放著這麽一個人才不用?
「把他的鄉勇營調進京來吧。」正當他納悶時,趙桓又補了一句。
李綱這迴就更摸不著頭腦了,徐衛的確是個人才,但鄉勇營能幹什麽事?城外頭現在還有幾萬義軍呢。可皇帝的話一出口那就是旨意,做臣下的隻能遵從,不能質疑。現在,也隻能替徐衛感到惋惜了,多好的一顆苗子。
趙桓扭頭看了李綱一眼,轉身向殿內走去,隨即丟下一句話來:「再賜他銀魚袋一隻。」
沒有實際的差遣,你就是渾身穿金戴銀又如何?李綱暗自嘆了口氣,隻得替徐衛往好處想。無妨,少年得誌未必就是好事,左右他還年輕,以後有的是機會。正打算踏入講武殿內,腳步突然停止,什麽?賜銀魚袋一個?那魚袋不是隻有……
這日,徐衛正在城外監督分發糧草。經他上報,朝廷特批部分糧草補給義軍。要知道,現在東京周邊四十幾萬勤王大軍,每日要耗費的錢糧難以計數。東京雖為帝都,儲藏豐足,可幾十萬張嘴要吃飯,還是夠朝廷頭疼的。再則,南邊的糧草又運不進來,在這種情況下,能給義軍補給,簡直是天大的恩賜。何灌就曾經對徐衛說過,若今天擔任巡檢使的是另一個人,義軍是無論如何要不到一顆糧食的。
義軍們歡天喜地搬運著補給,一眾首領簇擁著徐衛連聲稱謝。那不遠處的禁軍軍營裏,士卒們看著這熱火朝天的場景,不禁嘀咕,世道真變了,怎麽連這些一腦袋高梁花子的土鱉都能吃上皇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