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包間。
入眼的,是雅致的單間。
偏向日式風格的榻榻米設計、下陷式的設計,脫鞋後還可以把腿放在
屏風、插花、字畫,一樣不少。
這種濃厚的日式『小家碧玉』的清新風,少了普通國風的厚重、典雅,多了一點隨意、清淡。
不得不說,種花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塊是被腳盆雞那邊拿捏的死死的。
茶水,是店員現磨的抹茶。
苦是真的苦,但作為茶水去品鑑的話,也算是可圈可點。
有一點青澀,有一點迴甜。
李子千與墨楠北喝了一口後,兩人臉上均浮現出了微妙的表情。
請恕他們是個俗人,理解不了這種苦澀,墨楠北毫不猶豫的問服務員要了杯牛奶後,把這茶水混合了進去。
喝著自己調製過的,帶有抹茶味的牛奶,墨楠北臉上的表情好看了許多。
不過喝著抹茶,又想到了自己先前關於非遺的調笑聯想,她忽然間想起來了之前看到過一篇關於抹茶的文章。
理論上來說,抹茶是一種工藝特殊的綠茶。
以前,它的名字叫末茶。
隋唐時期,種花家就開始流行蒸青綠茶,製作方法與今日如出一轍;這種茶葉幹燥後需壓製成型,飲用前研碎成粉末。
宋代,末茶文化達到空前鼎盛。
宋徽宗趙佶的《大觀茶論》,詳細記載了末茶的製造方法:
將新鮮茶葉當天蒸煮,再研磨成半固態的茶膏,進而壓製成固定形狀,烘焙脫水後儲存,便是「片茶」。
將片茶以複雜工藝製作成的「團茶」,還能加入各種香料、塗上金銀重彩,名曰「龍鳳團」,據說價值連城。
無論是片茶還是團茶,飲用前都需要以茶磨,快速碾成末茶,用滾水沖開並攪拌成糊狀。
銀為上,不害茶色,不欲久,恐害色。
這個過程叫「點茶」。
《大觀茶論》強調,點茶者需手持竹製茶筅,以一定規律、力道和技巧轉動手腕,快速並有韻律地攪拌茶湯,直到茶碗內泛起「湯花」——白色的茶沫。
茶沫的顏色、形狀和厚度,在宋代被上升至審美層麵,成為茶道中的文人意趣。
末茶、點茶過程與欣賞湯花,三者構成了古代中式茶道的精髓。
由茶本身,衍生到飲用過程,並上升至審美情趣。宋代,茶道極盛,還要比拚茶色和製作技巧,便是「鬥茶」。
有記載稱,每逢清明前後,新茶初市,鬥茶者絡繹不絕。人們三五成群,一鬥湯色,二鬥水痕,名流雅士與街坊走卒比肩繼踵,熱鬧非凡。
明代以來,在生產力升級和飲茶方式變革下,逐漸演變成現代綠茶。
抹茶因技藝複雜、效率不高,於是被逐漸淘汰、遺忘。
但它東渡海外,以日式綠茶在海外獨自生存著。
末茶在東渡日本後被寫作「抹茶」。
十三世紀,日本僧人南浦紹明來到杭州徑山寺學習宋代徑山茶宴,迴國後在上流社會引發風潮。
十六世紀,日本茶家千利休承襲古人,總結並發展了新的末茶飲用風格,日本茶道正式誕生。
被綠茶取代的末茶,而後敗走東瀛後默默改個名字,搖身一變成了日本國粹。
直到現在,因為宣傳以及文化宣傳的關係,趨之者若鶩。
和風、匠心、傳統。
看到抹茶就有一種,滿滿的侘寂、幽玄、物哀、悽美。
用文章的話來說,這就是『歷史與商業攜手,在末茶身上開起了玩笑』。
文章主要以科普的性質講解了上述內容,不過最主要的還是宣傳種花家某幾片綠茶種植基地。
不過,讓墨楠北記住這篇文章除去交研究作業論文取材以外,還因為
種花家有一種非遺叫腳盆雞。
所以,自家的淘汰品成為了別人家的國粹。
為什麽莫名有一種,『我的寶到你那裏竟然都什麽都不是了!』的委屈感。
哄堂大笑了家人們。
墨楠北腦中調笑的同時,在等待服務員上菜的時候,也把這個很微妙的『笑話』帶上了她個人講故事的風格,講給了李子千聽。
論綠茶取代末茶,末茶隱姓埋名遠渡東洋蟄伏幾個世紀並最終迴歸復仇帶著新的身份驚艷了所有人的故事。
李子千:……
對於李子千而言,聽完了整個過程後他表示:
墨楠北能記得住這種東西,算她牛逼。
但是這個吊人奇怪的形容方式,讓他有一種在聽什麽三流搞笑小說的錯覺。
「話說你平時會喝茶嗎?」,墨楠北忽然對著李子千問道。
「不會。」
「哦,我偶爾的話會喝,就覺得水沒有味道的時候。」
李子千:?
「你要不要聽聽自己在說什麽?」
「我聽得很清楚啊!礦泉水就是會比白開水甜啊!家裏麵沒有礦泉水的時候,我就燒水泡茶喝了啊!」
「哦。」
「否。」
「……」
「話說,今天好像會下雨。」,翻著手機的墨楠北對著李子千說道。
「嗯?那挺糟糕的。」
「嗯?為什麽?沒帶傘?」
「不止,就是單純的不喜歡下雨天。」
入眼的,是雅致的單間。
偏向日式風格的榻榻米設計、下陷式的設計,脫鞋後還可以把腿放在
屏風、插花、字畫,一樣不少。
這種濃厚的日式『小家碧玉』的清新風,少了普通國風的厚重、典雅,多了一點隨意、清淡。
不得不說,種花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塊是被腳盆雞那邊拿捏的死死的。
茶水,是店員現磨的抹茶。
苦是真的苦,但作為茶水去品鑑的話,也算是可圈可點。
有一點青澀,有一點迴甜。
李子千與墨楠北喝了一口後,兩人臉上均浮現出了微妙的表情。
請恕他們是個俗人,理解不了這種苦澀,墨楠北毫不猶豫的問服務員要了杯牛奶後,把這茶水混合了進去。
喝著自己調製過的,帶有抹茶味的牛奶,墨楠北臉上的表情好看了許多。
不過喝著抹茶,又想到了自己先前關於非遺的調笑聯想,她忽然間想起來了之前看到過一篇關於抹茶的文章。
理論上來說,抹茶是一種工藝特殊的綠茶。
以前,它的名字叫末茶。
隋唐時期,種花家就開始流行蒸青綠茶,製作方法與今日如出一轍;這種茶葉幹燥後需壓製成型,飲用前研碎成粉末。
宋代,末茶文化達到空前鼎盛。
宋徽宗趙佶的《大觀茶論》,詳細記載了末茶的製造方法:
將新鮮茶葉當天蒸煮,再研磨成半固態的茶膏,進而壓製成固定形狀,烘焙脫水後儲存,便是「片茶」。
將片茶以複雜工藝製作成的「團茶」,還能加入各種香料、塗上金銀重彩,名曰「龍鳳團」,據說價值連城。
無論是片茶還是團茶,飲用前都需要以茶磨,快速碾成末茶,用滾水沖開並攪拌成糊狀。
銀為上,不害茶色,不欲久,恐害色。
這個過程叫「點茶」。
《大觀茶論》強調,點茶者需手持竹製茶筅,以一定規律、力道和技巧轉動手腕,快速並有韻律地攪拌茶湯,直到茶碗內泛起「湯花」——白色的茶沫。
茶沫的顏色、形狀和厚度,在宋代被上升至審美層麵,成為茶道中的文人意趣。
末茶、點茶過程與欣賞湯花,三者構成了古代中式茶道的精髓。
由茶本身,衍生到飲用過程,並上升至審美情趣。宋代,茶道極盛,還要比拚茶色和製作技巧,便是「鬥茶」。
有記載稱,每逢清明前後,新茶初市,鬥茶者絡繹不絕。人們三五成群,一鬥湯色,二鬥水痕,名流雅士與街坊走卒比肩繼踵,熱鬧非凡。
明代以來,在生產力升級和飲茶方式變革下,逐漸演變成現代綠茶。
抹茶因技藝複雜、效率不高,於是被逐漸淘汰、遺忘。
但它東渡海外,以日式綠茶在海外獨自生存著。
末茶在東渡日本後被寫作「抹茶」。
十三世紀,日本僧人南浦紹明來到杭州徑山寺學習宋代徑山茶宴,迴國後在上流社會引發風潮。
十六世紀,日本茶家千利休承襲古人,總結並發展了新的末茶飲用風格,日本茶道正式誕生。
被綠茶取代的末茶,而後敗走東瀛後默默改個名字,搖身一變成了日本國粹。
直到現在,因為宣傳以及文化宣傳的關係,趨之者若鶩。
和風、匠心、傳統。
看到抹茶就有一種,滿滿的侘寂、幽玄、物哀、悽美。
用文章的話來說,這就是『歷史與商業攜手,在末茶身上開起了玩笑』。
文章主要以科普的性質講解了上述內容,不過最主要的還是宣傳種花家某幾片綠茶種植基地。
不過,讓墨楠北記住這篇文章除去交研究作業論文取材以外,還因為
種花家有一種非遺叫腳盆雞。
所以,自家的淘汰品成為了別人家的國粹。
為什麽莫名有一種,『我的寶到你那裏竟然都什麽都不是了!』的委屈感。
哄堂大笑了家人們。
墨楠北腦中調笑的同時,在等待服務員上菜的時候,也把這個很微妙的『笑話』帶上了她個人講故事的風格,講給了李子千聽。
論綠茶取代末茶,末茶隱姓埋名遠渡東洋蟄伏幾個世紀並最終迴歸復仇帶著新的身份驚艷了所有人的故事。
李子千:……
對於李子千而言,聽完了整個過程後他表示:
墨楠北能記得住這種東西,算她牛逼。
但是這個吊人奇怪的形容方式,讓他有一種在聽什麽三流搞笑小說的錯覺。
「話說你平時會喝茶嗎?」,墨楠北忽然對著李子千問道。
「不會。」
「哦,我偶爾的話會喝,就覺得水沒有味道的時候。」
李子千:?
「你要不要聽聽自己在說什麽?」
「我聽得很清楚啊!礦泉水就是會比白開水甜啊!家裏麵沒有礦泉水的時候,我就燒水泡茶喝了啊!」
「哦。」
「否。」
「……」
「話說,今天好像會下雨。」,翻著手機的墨楠北對著李子千說道。
「嗯?那挺糟糕的。」
「嗯?為什麽?沒帶傘?」
「不止,就是單純的不喜歡下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