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在從花市返程的車中,李玄忽然觸發靈機,陷入頓悟之中。
天地玄黃玲瓏塔適時傳給李玄一段影像信息,正是當年太上老君在仙界給眾仙講道的影像。
隻見老君身披道裝,盤坐於高台,一段玄奧的話語從口中傳出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可以說,公平正義是太上老君所修大道之中的一個重要部分。
“道”乃萬物之本原,既代表著萬物的始基,又代表著天地萬物的大全。
而在現實生話中,“道”則代表了和諧、和平、公正。
由“天之道”再到“人之道”,都有一個公平之道,此乃三千大道之中至關重要的一條大道法則。
“天公平而無私,故美惡莫不覆;地公平而無私,故小大莫不載。”
說的就是上天公正沒有偏私,因此無論美好的、邪惡的,沒有不在蒼天覆蓋之下的。大地公正沒有偏私,因此不論萬物形體是大是小,沒有大地不能承載的。
所謂公平之道,在自然界中就是平衡法則,而引申到人類社會就是平等原則。
這些天來,李玄一直在研究水藍星的生態平衡之道,致力於保護水藍星上的瀕危珍稀野生動物。今天,他又在買花的過程中始終堅持公平交易,無意中觸發了公平之道。這是在仙界許多仙人都沒有遇到過的好事。李玄的悟性可以說是超凡脫俗。
公平大道中的公平,是指公正、不偏不倚。平是指所有的參與者的各項屬性平均。公為公正、合理,能獲得廣泛的支持;平指平等、平均。
由於人之差異而沒有絕對的公平,隻有相對的公平。佛言眾生平等或公平:即諸法實相因果法性平等或公平,可遇到不道德之處一定要嚴厲消滅,這也是一種理想的終極目標。
太上老君在講述天之道時言道,天之大道就像上弓弦,高了壓低它,低了升高它;有餘的加以減少,不足的加以填補。
自然的平衡法則是減少有餘而補充不足。但是,如何才能效法自然的平衡法則?這就需要公平之道的出現。
把天道來比拉弓是太上老君一個絕妙的比喻:拉弓的時候就是同時壓低高的那頭;提起低的那頭;把長的那部分縮短而把窄的那部分拉寬。
這裏的“均衡”講的是一種趨勢,但高的再低也不會比原本低的低,差距還是存在的,但是要控製在一個“均衡”的範圍之內。
從水藍星表麵的自然現象來說,日曬雨淋的結果是不斷地把山川之高去彌補河穀之低。這個過程是經久不衰的。但是如果整個水藍星表麵成了徹底的一塊平板,就不會有山川河流,也不會高等文明的出現。所以又從水藍星的內部不斷產生造山運動來凸顯高低的差距。
適當的差距就是發展的根本動力。沒有正負電極電位的差距,就不會有電流的產生。但是這個差距如果過大,就會毀滅整個係統。所以,“道”從一定意義上說,就是一個在具體細節處處不均衡的情況下尋求全局均衡的過程。
易經中的九宮圖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子:“四二為肩,八六為足,左三右七,戴九履一,五居中宮。”整個係統沒有一處是相同的,但是無論橫、豎、斜的總和卻都是一樣的,它在不和諧、不均衡的個體間形成了整體的和諧和均衡。
均衡的目的是維持係統的存在,但過分強調均衡到了平均主義的地步,就會失去發展的動力;不均衡是發展的動力之源,但過分求這個動力的結果會使係統不堪承受而解體。此乃大道之中“動”與“靜”的關係。
盡管在局部有種種的不均衡,但是從整體和大局來看,“天之道”是最均衡的。
易經六十四卦中每一卦陰、陽爻所處的位置、分量、方位都不同,但是從整體上看,陰陽的位置、分量、方位等等都是絕對均衡的。
所以,天之道就是一個不斷地在不均衡的現狀中求取均衡的過程。損有餘而補不足,損掉的都是對於“道”來說是“餘食贅形”的東西;補的也正是由於“餘食贅形”的存在而一直受壓抑、一直沒能正常發展的那一部分。
而人的“道”,則是損不足以奉有餘。
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會有這種“損不足以奉有餘”的情況。喜歡體能鍛煉的人他體能有餘而別處不足;喜歡動腦筋的人智力有餘而別處不足。包括種種生活習慣、個人愛好、性格趨向等等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老是去做那些“有餘”的事情,而不去做那些“不足”的事情。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所有的事情,不論起初的作用是好是壞,做到了盡頭,都會越度過分。隻要越度過分,就會受到自然之“道”的裁決。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所以修煉有“道”的人,他能夠主動減損自己多餘的部分,因為他懂得這個“天之道”的規則。
錢財、器物、名譽、功勞等等有形的東西是世人所熱衷的,所以要“取之有道”。這個“有道”不僅指的是“取”的方式和方法,而且還有“取”的多少程度的問題。欲望無限膨脹把自己搞得天怒人怨,這就違反“道”了。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聖人”是做事的人,但是他做完就完了,沒必要強調那是“我”做的。做了好事就有功德,但他根本不在乎這個功德,他是隻求整體效益而不講個人得失的。為什麽呢?因為他“不欲見賢”——不想讓別人看到、認為、推崇甚至表彰他是“好”人。
李玄感悟到此處,意識到自己對功德過於執著追求了,在舉手投足、一言一行中自然而然的做出功德,才是至高境界。
公平之道,從個人修養來說,需要做到“寵辱不驚”。因為讚揚和批評都會讓人心失衡,特別是讚揚更加容易讓人迷失本性。
“不尚賢,使民不爭。”有了“賢”,就會有“不賢”的區別。有了這個區別,人就會被人為地劃分了等級。有了等級的高下之分,就會人人爭高。群起而爭實際上離“賢”的內在越來越遠而隻是在充分暴露人性的醜惡,這就不是“太上聖人”實施“道蒞天下”、“德化天下”的初衷了。
隨著太上老君對公平這道的不斷講解,李玄的感悟也越來越深。
當山雞將車開到別墅門口時,李玄適時醒來,感覺玄黃功德訣的運轉更加平衡,近乎符合天道,整個人的氣質也有了一絲變化。
v1
在從花市返程的車中,李玄忽然觸發靈機,陷入頓悟之中。
天地玄黃玲瓏塔適時傳給李玄一段影像信息,正是當年太上老君在仙界給眾仙講道的影像。
隻見老君身披道裝,盤坐於高台,一段玄奧的話語從口中傳出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可以說,公平正義是太上老君所修大道之中的一個重要部分。
“道”乃萬物之本原,既代表著萬物的始基,又代表著天地萬物的大全。
而在現實生話中,“道”則代表了和諧、和平、公正。
由“天之道”再到“人之道”,都有一個公平之道,此乃三千大道之中至關重要的一條大道法則。
“天公平而無私,故美惡莫不覆;地公平而無私,故小大莫不載。”
說的就是上天公正沒有偏私,因此無論美好的、邪惡的,沒有不在蒼天覆蓋之下的。大地公正沒有偏私,因此不論萬物形體是大是小,沒有大地不能承載的。
所謂公平之道,在自然界中就是平衡法則,而引申到人類社會就是平等原則。
這些天來,李玄一直在研究水藍星的生態平衡之道,致力於保護水藍星上的瀕危珍稀野生動物。今天,他又在買花的過程中始終堅持公平交易,無意中觸發了公平之道。這是在仙界許多仙人都沒有遇到過的好事。李玄的悟性可以說是超凡脫俗。
公平大道中的公平,是指公正、不偏不倚。平是指所有的參與者的各項屬性平均。公為公正、合理,能獲得廣泛的支持;平指平等、平均。
由於人之差異而沒有絕對的公平,隻有相對的公平。佛言眾生平等或公平:即諸法實相因果法性平等或公平,可遇到不道德之處一定要嚴厲消滅,這也是一種理想的終極目標。
太上老君在講述天之道時言道,天之大道就像上弓弦,高了壓低它,低了升高它;有餘的加以減少,不足的加以填補。
自然的平衡法則是減少有餘而補充不足。但是,如何才能效法自然的平衡法則?這就需要公平之道的出現。
把天道來比拉弓是太上老君一個絕妙的比喻:拉弓的時候就是同時壓低高的那頭;提起低的那頭;把長的那部分縮短而把窄的那部分拉寬。
這裏的“均衡”講的是一種趨勢,但高的再低也不會比原本低的低,差距還是存在的,但是要控製在一個“均衡”的範圍之內。
從水藍星表麵的自然現象來說,日曬雨淋的結果是不斷地把山川之高去彌補河穀之低。這個過程是經久不衰的。但是如果整個水藍星表麵成了徹底的一塊平板,就不會有山川河流,也不會高等文明的出現。所以又從水藍星的內部不斷產生造山運動來凸顯高低的差距。
適當的差距就是發展的根本動力。沒有正負電極電位的差距,就不會有電流的產生。但是這個差距如果過大,就會毀滅整個係統。所以,“道”從一定意義上說,就是一個在具體細節處處不均衡的情況下尋求全局均衡的過程。
易經中的九宮圖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子:“四二為肩,八六為足,左三右七,戴九履一,五居中宮。”整個係統沒有一處是相同的,但是無論橫、豎、斜的總和卻都是一樣的,它在不和諧、不均衡的個體間形成了整體的和諧和均衡。
均衡的目的是維持係統的存在,但過分強調均衡到了平均主義的地步,就會失去發展的動力;不均衡是發展的動力之源,但過分求這個動力的結果會使係統不堪承受而解體。此乃大道之中“動”與“靜”的關係。
盡管在局部有種種的不均衡,但是從整體和大局來看,“天之道”是最均衡的。
易經六十四卦中每一卦陰、陽爻所處的位置、分量、方位都不同,但是從整體上看,陰陽的位置、分量、方位等等都是絕對均衡的。
所以,天之道就是一個不斷地在不均衡的現狀中求取均衡的過程。損有餘而補不足,損掉的都是對於“道”來說是“餘食贅形”的東西;補的也正是由於“餘食贅形”的存在而一直受壓抑、一直沒能正常發展的那一部分。
而人的“道”,則是損不足以奉有餘。
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會有這種“損不足以奉有餘”的情況。喜歡體能鍛煉的人他體能有餘而別處不足;喜歡動腦筋的人智力有餘而別處不足。包括種種生活習慣、個人愛好、性格趨向等等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老是去做那些“有餘”的事情,而不去做那些“不足”的事情。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所有的事情,不論起初的作用是好是壞,做到了盡頭,都會越度過分。隻要越度過分,就會受到自然之“道”的裁決。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所以修煉有“道”的人,他能夠主動減損自己多餘的部分,因為他懂得這個“天之道”的規則。
錢財、器物、名譽、功勞等等有形的東西是世人所熱衷的,所以要“取之有道”。這個“有道”不僅指的是“取”的方式和方法,而且還有“取”的多少程度的問題。欲望無限膨脹把自己搞得天怒人怨,這就違反“道”了。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聖人”是做事的人,但是他做完就完了,沒必要強調那是“我”做的。做了好事就有功德,但他根本不在乎這個功德,他是隻求整體效益而不講個人得失的。為什麽呢?因為他“不欲見賢”——不想讓別人看到、認為、推崇甚至表彰他是“好”人。
李玄感悟到此處,意識到自己對功德過於執著追求了,在舉手投足、一言一行中自然而然的做出功德,才是至高境界。
公平之道,從個人修養來說,需要做到“寵辱不驚”。因為讚揚和批評都會讓人心失衡,特別是讚揚更加容易讓人迷失本性。
“不尚賢,使民不爭。”有了“賢”,就會有“不賢”的區別。有了這個區別,人就會被人為地劃分了等級。有了等級的高下之分,就會人人爭高。群起而爭實際上離“賢”的內在越來越遠而隻是在充分暴露人性的醜惡,這就不是“太上聖人”實施“道蒞天下”、“德化天下”的初衷了。
隨著太上老君對公平這道的不斷講解,李玄的感悟也越來越深。
當山雞將車開到別墅門口時,李玄適時醒來,感覺玄黃功德訣的運轉更加平衡,近乎符合天道,整個人的氣質也有了一絲變化。
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