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的畫室已經很冷了,真是一副樓去人空的淒涼模樣,滿滿當當的擺了油畫的畫架也不能緩解這種寂寞。
病床頭的暖黃色小台燈卻可以帶來心理上的溫暖,吳遠裹緊大衣靠在床頭,目光鬆散地朝著重重疊疊的油畫放空,想來老爸應該也是會這樣靠在床上看著自己的“作品”吧。
他瞥了瞥周圍牆邊地上那些堆放成山的畫框,布上都是畫了東西的,用淩亂的筆觸塗滿和諧的顏色,怎麽處理它們呢。
直接賣估計是很難的了,但有心人或許會借機炒作一下,給老爸貼上一些標簽:曾經哪位南派大師的首席弟子、喪妻之痛、患有嚴重的ptsd、躁鬱症、瘋子、天才、現代梵高、猝死的藝術家等等。
讓這些似畫非畫美其名曰“藝術家情感表達”的東西陡然攀升到一個高度。
很多創作者就是這樣,作品本身的價值尚且有待考證,但人一死,作品也被推到了一個看起來較高的位置,有些人或許能籍此稍微揚名一下,家人朋友也跟著沾些光。
但隻有時間才能篩選一切。
就算是在死後出現了一個小小的巔峰,但如果作品本身不過硬,作者自己也沒有豐富故事背景來讓人迴味。那很快就會再次被時間淹沒,最終不過是人類曆史長河中點點浪花上一個轉瞬即逝的渺小泡沫。
對於老爸的畫,吳遠是不太願意評論的,“情感的表達”該怎麽評論,就像畢加索對這事兒的看法:如果我的畫需要評論才能讓人理解的話,那我為什麽不直接寫一篇文章出來,而是要畫一幅畫呢?
況且,人人都是評論家。
其實現在看待藝術品,不要過分去關注矯揉造作的艱深評語,也不要太在意什麽理論技巧,那些隻會影響你的直覺。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全憑第一眼的喜好。既然畫作是藝術家感受的表達,那為什麽不用感受去欣賞呢,而那才是你對這幅畫最準確的看法。
記得以前上學的時候,自己曾問過教授,為什麽人們往往更能聽懂音樂而不是看懂畫?
比如大家能聽懂舒曼肖邦,卻未必看得懂之後的梵高畢加索,更別說再往後的波洛克或羅斯科,音樂和繪畫這兩種藝術的區別到底在哪裏?
當時教授也稍稍想了想,然後緩緩吐出一句話:因為時間吧。
除去寫實繪畫,單拿那些讓人看不懂的抽象畫來和音樂比較,大概是下麵兩種概念。
音樂的表現,是在一根時間軸上或疾或徐地向前推進,給聽眾一定的時間來理解,是把大家主動帶進作品的一種方式。
而畫作,則沒有這種時間軸,抽象畫將所有信息一次性鋪開到同一張平麵,同時呈現出來,不給觀眾反應的時間,而更像是強行地扔到人們眼前,讓他們被動去接受。
這應該就是欣賞兩種藝術最大的差別吧。
不過要說全憑畫家的感覺來發揮而沒有半點技巧,也是不太可能的,但在這點上就見仁見智了,一千個哈姆雷特吧。
後來也有畫家嚐試用音樂的手法去繪畫,那都是另說。
而吳遠想都沒想便做了決定。
燒掉吧。
不知道殯儀館願不願意接這個活兒,但隻要錢給到位,估計也沒有什麽絕對不能夠的事。
還有追悼會。
本來隻是幾個關係極近的人在小範圍內的事,但父親先前的一些畫在藝術圈和心理圈都產生了些影響,不想讓人知道也難,沒必要對他們藏著掖著,而且何院長群發消息了也說不定。
聽他的意思,是要分別請兩個圈子裏的代表過來,吳遠當然是一個都不認識的,具體事項還要等明天再商量,至於請誰,就讓何院長自己拿定吧。
唯一的要求是人不能多,二十個足矣,不收白包,花圈也不想要,殯儀館的花圈都是重複利用的,換個名條就能搬去下一場,排場是有了,誠意卻不見得,還占地方,不如不要。
總之,一切從簡。
不過喪宴倒是有必要簡單安排一下的,主要是想聽聽這些所謂“圈中代表”都對父親這個人、或他的畫都有什麽樣的看法,既然能來參加追悼會,那就一定不是毫無關係沒有想法的人。
吳遠決定在過了這個坎兒後,就把父親封存起來。
如果不借這最後的機會好好了解一下,那之後是肯定不會再特地翻出以前的舊事了。
再看看手機,估計著洛杉磯那邊天也該亮,自己必須快些準備好承受那種來自親人的悲傷,哭哭啼啼什麽的還真是招架不住。
不知道小姑她們什麽時候能趕迴來,老爸可呆不了太久,如果實在來不及,那就給他們開視頻直播吧。
有些困了,今晚就先在這裏將就一下。
吳遠沒有完全躺倒,隻是半靠在床頭,他還是不能在這張床上徹底放鬆,畢竟自己是守夜來的,舒舒服服的睡上一覺顯然不合適。
隻是拉開封被蓋在腿上,被子上一股味兒,被老爸捂出來的味道,聞起來和以前不一樣了,不過也記不得他以前是什麽味兒。
從前的老爸就是根行走的臭香煙,沒有孩子願意去親近這種家人,也不怪吳遠總是把“嫌棄”兩個字寫在臉上,不過一頓毒打就是了。
而現在這味兒呢,沒有煙味,這是好的,不過也不像長期住院的病人那樣帶有藥味,總之就是一股老男人被窩裏的味兒。
腿暖和了,又靠在床上被暖光小台燈照著,睡意自然襲來,吳遠起初還掙紮著眨眨眼睛,後來幹脆閉上眼,任著身體緩緩歪斜下去。
不過就在腦袋即將沾到枕頭上的時候,突然清醒過來,想到泛黃的枕巾上都是父親長時間積攢的腦油,便立刻穩住身子,將枕頭翻了個麵,很不幸,反麵也是黃黃的。
算了,那就不用枕頭。
吳遠這麽想著,拎起黃黃的枕頭的邊,將它扔到了床腳。
再側著頭靠下去的時候,卻又停住了。
這迴不是因為什麽氣味或是什麽黃黃的東西。
他真的看見了些異樣,不經意的一瞥,床對麵的那些油畫,是隻有從這個角度才能看到的問題。
吳遠突然坐直身體,又歪倒迴先前的姿勢,還伏在床上前後左右地調整距離和角度,以此來驗證自己的猜想。
一番摸索之後,他發現了這些油畫之間的聯係,老爸才不是隨便瞎畫的。
這些畫,好像可以拚起來。
病床頭的暖黃色小台燈卻可以帶來心理上的溫暖,吳遠裹緊大衣靠在床頭,目光鬆散地朝著重重疊疊的油畫放空,想來老爸應該也是會這樣靠在床上看著自己的“作品”吧。
他瞥了瞥周圍牆邊地上那些堆放成山的畫框,布上都是畫了東西的,用淩亂的筆觸塗滿和諧的顏色,怎麽處理它們呢。
直接賣估計是很難的了,但有心人或許會借機炒作一下,給老爸貼上一些標簽:曾經哪位南派大師的首席弟子、喪妻之痛、患有嚴重的ptsd、躁鬱症、瘋子、天才、現代梵高、猝死的藝術家等等。
讓這些似畫非畫美其名曰“藝術家情感表達”的東西陡然攀升到一個高度。
很多創作者就是這樣,作品本身的價值尚且有待考證,但人一死,作品也被推到了一個看起來較高的位置,有些人或許能籍此稍微揚名一下,家人朋友也跟著沾些光。
但隻有時間才能篩選一切。
就算是在死後出現了一個小小的巔峰,但如果作品本身不過硬,作者自己也沒有豐富故事背景來讓人迴味。那很快就會再次被時間淹沒,最終不過是人類曆史長河中點點浪花上一個轉瞬即逝的渺小泡沫。
對於老爸的畫,吳遠是不太願意評論的,“情感的表達”該怎麽評論,就像畢加索對這事兒的看法:如果我的畫需要評論才能讓人理解的話,那我為什麽不直接寫一篇文章出來,而是要畫一幅畫呢?
況且,人人都是評論家。
其實現在看待藝術品,不要過分去關注矯揉造作的艱深評語,也不要太在意什麽理論技巧,那些隻會影響你的直覺。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全憑第一眼的喜好。既然畫作是藝術家感受的表達,那為什麽不用感受去欣賞呢,而那才是你對這幅畫最準確的看法。
記得以前上學的時候,自己曾問過教授,為什麽人們往往更能聽懂音樂而不是看懂畫?
比如大家能聽懂舒曼肖邦,卻未必看得懂之後的梵高畢加索,更別說再往後的波洛克或羅斯科,音樂和繪畫這兩種藝術的區別到底在哪裏?
當時教授也稍稍想了想,然後緩緩吐出一句話:因為時間吧。
除去寫實繪畫,單拿那些讓人看不懂的抽象畫來和音樂比較,大概是下麵兩種概念。
音樂的表現,是在一根時間軸上或疾或徐地向前推進,給聽眾一定的時間來理解,是把大家主動帶進作品的一種方式。
而畫作,則沒有這種時間軸,抽象畫將所有信息一次性鋪開到同一張平麵,同時呈現出來,不給觀眾反應的時間,而更像是強行地扔到人們眼前,讓他們被動去接受。
這應該就是欣賞兩種藝術最大的差別吧。
不過要說全憑畫家的感覺來發揮而沒有半點技巧,也是不太可能的,但在這點上就見仁見智了,一千個哈姆雷特吧。
後來也有畫家嚐試用音樂的手法去繪畫,那都是另說。
而吳遠想都沒想便做了決定。
燒掉吧。
不知道殯儀館願不願意接這個活兒,但隻要錢給到位,估計也沒有什麽絕對不能夠的事。
還有追悼會。
本來隻是幾個關係極近的人在小範圍內的事,但父親先前的一些畫在藝術圈和心理圈都產生了些影響,不想讓人知道也難,沒必要對他們藏著掖著,而且何院長群發消息了也說不定。
聽他的意思,是要分別請兩個圈子裏的代表過來,吳遠當然是一個都不認識的,具體事項還要等明天再商量,至於請誰,就讓何院長自己拿定吧。
唯一的要求是人不能多,二十個足矣,不收白包,花圈也不想要,殯儀館的花圈都是重複利用的,換個名條就能搬去下一場,排場是有了,誠意卻不見得,還占地方,不如不要。
總之,一切從簡。
不過喪宴倒是有必要簡單安排一下的,主要是想聽聽這些所謂“圈中代表”都對父親這個人、或他的畫都有什麽樣的看法,既然能來參加追悼會,那就一定不是毫無關係沒有想法的人。
吳遠決定在過了這個坎兒後,就把父親封存起來。
如果不借這最後的機會好好了解一下,那之後是肯定不會再特地翻出以前的舊事了。
再看看手機,估計著洛杉磯那邊天也該亮,自己必須快些準備好承受那種來自親人的悲傷,哭哭啼啼什麽的還真是招架不住。
不知道小姑她們什麽時候能趕迴來,老爸可呆不了太久,如果實在來不及,那就給他們開視頻直播吧。
有些困了,今晚就先在這裏將就一下。
吳遠沒有完全躺倒,隻是半靠在床頭,他還是不能在這張床上徹底放鬆,畢竟自己是守夜來的,舒舒服服的睡上一覺顯然不合適。
隻是拉開封被蓋在腿上,被子上一股味兒,被老爸捂出來的味道,聞起來和以前不一樣了,不過也記不得他以前是什麽味兒。
從前的老爸就是根行走的臭香煙,沒有孩子願意去親近這種家人,也不怪吳遠總是把“嫌棄”兩個字寫在臉上,不過一頓毒打就是了。
而現在這味兒呢,沒有煙味,這是好的,不過也不像長期住院的病人那樣帶有藥味,總之就是一股老男人被窩裏的味兒。
腿暖和了,又靠在床上被暖光小台燈照著,睡意自然襲來,吳遠起初還掙紮著眨眨眼睛,後來幹脆閉上眼,任著身體緩緩歪斜下去。
不過就在腦袋即將沾到枕頭上的時候,突然清醒過來,想到泛黃的枕巾上都是父親長時間積攢的腦油,便立刻穩住身子,將枕頭翻了個麵,很不幸,反麵也是黃黃的。
算了,那就不用枕頭。
吳遠這麽想著,拎起黃黃的枕頭的邊,將它扔到了床腳。
再側著頭靠下去的時候,卻又停住了。
這迴不是因為什麽氣味或是什麽黃黃的東西。
他真的看見了些異樣,不經意的一瞥,床對麵的那些油畫,是隻有從這個角度才能看到的問題。
吳遠突然坐直身體,又歪倒迴先前的姿勢,還伏在床上前後左右地調整距離和角度,以此來驗證自己的猜想。
一番摸索之後,他發現了這些油畫之間的聯係,老爸才不是隨便瞎畫的。
這些畫,好像可以拚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