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敬如賓自然是好,可大多數時候,兩位小輩確實是過分拘謹了些。聶夫人操著晚輩的心,哪怕是身子欠佳,也總要去府裏逛上幾圈,為的就是關照這不開竅的二人。這一看,就叫聶夫人的心急了起來。
白日裏,司馬光隻顧坐在書房裏看書,而張儒秀,則是帶著幾位貼身的小女使種些花花草草,聊聊閑事。二人用膳時在一起,晚間歇息時也待在一處。說不上來有何不好,可就是叫人瞧著怪異——兩人各做各的事,誰也不搭理誰。
聶夫人連著瞧了幾日,瞧見過最親近的舉動,也隻是她給他擦擦汗,他給她擦擦嘴,至於晚間二人做了什麽,聶夫人也不便窺探。
不過她也知道二人還未同房,她沒把張儒秀叫來說過這些事。畢竟也是剛嫁過來,行為拘謹些都是正常之事。
聶夫人同大娘子說這些話時,本意不是來嘲笑詆毀這位新婦,何況她也不是那種粗鄙的家姑。隻是這話叫大娘子聽過,心裏自然不樂意。
大娘子心裏也矛盾著,但她更願意去叫張儒秀自己做主婚後的事。婚前她教了張儒秀許多為人處世的道理,也同人說了成婚之後的理兒。她已經把能做的都做了,可日子終究還是張儒秀自己過下去的,她不能替她。故而對這婚後之事,她清楚自家女兒的不足之處,卻不會去幹涉這些事。
女子家婚後要麵對的可不止茶米油鹽這些瑣事,還要經得起旁人的議論與肆意詆毀。張儒秀及笄剛滿一年,在大娘子眼裏,還是個懵懵懂懂的孩子。對孩子,自然要寬容些。故而張儒秀想做什麽,想要什麽,大娘子也就由著她去。
同房一事,她之前說過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夫妻之間的事,她不願再多做參與。
故而她隻是滿臉笑意地瞧著張儒秀坐著馬車離去,什麽都不說。
兒女喜樂無憂,便足夠了。
……
洗頭一禮後,便隻剩了最後一禮——婚日一月後,兩家大會,謂之「滿月」,自此禮數逐步簡化,行蹤便不再多受約束。
五月廿三到六月十七之間,還隔著許多時日。故而今日從張府迴來後,張儒秀提著的心也稍稍落了下去。
司馬光七月初會赴華州任官,她作為司馬光的夫人,自然也要跟著去。
寶元元年夏秋之季,所有同張儒秀有著聯繫的人好似都會到任陝西,或是在州郡之內,或是在前線烽火之中。家父張存攜大娘子,阿舅司馬池攜聶夫人,龐之道攜二姐,以及司馬光攜張儒秀,都會往北方走。而李令史攜著大姐,還會在汴京城內繼續生活一段日子。
這種感覺很奇妙。縱使大宋常叫官員四處遷徙,可這些事真真切切地發生在自己身上時,還是叫人恍惚一瞬。
華州屬永興軍路,前據華山,後臨涇渭,左控潼關,右阻藍田關,州治在鄭縣。司馬光在華州任判官,官位雖輕,可位上的活兒可不輕。何況如今宋夏摩擦不斷,陝西一帶全境之內無一處可鬆懈,而華州歷來是關中軍事要地。如此一想,便可知司馬光任上的擔子不輕。
前線的事有龐籍同張存分擔著,司馬光隻是後方分析戰事的小官,可就算是這樣,司馬光心裏也不輕鬆。
故而調令下來之後,他的心思全都撲在了華州上去。僅剩的一點私心,無非就是關心著聶夫人的身子,以及,同張儒秀多說幾句話。
司馬池早就找來了大夫,藥方換了又換,喝的藥也是一盅又一盅,可聶夫人的病,就是不見好。司馬池畢竟經了許多事,這會兒多事之秋,他也隻是叫司馬光莫要擔憂,叫人專心於自己的事便可,聶夫人自有他在照看著。
張儒秀嫁了過來,自然也是要為司馬家分擔一些事。
其實她能幫上忙並有成效的,也隻是輔佐司馬光這件事。司馬光一日不到任,她便會多一日不能去外麵創業。這待在大宅院的日子裏,她也隻能將心思花在司馬光身上。可司馬光又有何事能叫她輔佐?吃喝拉撒,冷暖苦樂,這事她自然幫不上忙,司馬光也不需她幫忙。
至於朝政上麵……
穿來之前,她就知道司馬光是位史學家。自己腹中這點筆墨,自然指點不了司馬光。故而她頗有自知之明地收了口。
她幫的忙,是在每晚睡前同司馬光說些寬心安慰的話,叫他莫要緊張,莫要激進行事。那些牽手擁抱的小事,隻要司馬光想要,她也樂意給。
她知道司馬光喜歡她,自然也知道在情愛上麵,她怎麽做才能叫司馬光多笑笑。
平心而論,她的阿舅與阿姑都十分稱職,甚至可以說是十全十美。張儒秀自己心裏也清楚,從她到家以來,司馬家全家上下都是在寵著她,是把她當成親人一般真心對待的。
她是心大,可她不是沒心。聶夫人整日盼著她同司馬光能夠親近些,卻又足給了她尊重,從不逼迫她做事。
而張儒秀一直覺著,這是份恩情,故而她報到了聶夫人的心肝——司馬光身上去。
也不是她誇大了說,她要是不同司馬光說話,人可能一天從頭到尾都是皺著眉頭默不作聲下來的。她可不想叫司馬光變成一個書呆子,故而在這段時日裏,她也成了同司馬光說話最多的人。
申時二刻,司馬光還坐在書房裏看書。
聶夫人知道這事後,心疼兒子,便叫下人煮了茶水送過去。可誰知司馬光一概不叫人進去,聶夫人心急,便找了張儒秀,叫她給人送去茶水。
白日裏,司馬光隻顧坐在書房裏看書,而張儒秀,則是帶著幾位貼身的小女使種些花花草草,聊聊閑事。二人用膳時在一起,晚間歇息時也待在一處。說不上來有何不好,可就是叫人瞧著怪異——兩人各做各的事,誰也不搭理誰。
聶夫人連著瞧了幾日,瞧見過最親近的舉動,也隻是她給他擦擦汗,他給她擦擦嘴,至於晚間二人做了什麽,聶夫人也不便窺探。
不過她也知道二人還未同房,她沒把張儒秀叫來說過這些事。畢竟也是剛嫁過來,行為拘謹些都是正常之事。
聶夫人同大娘子說這些話時,本意不是來嘲笑詆毀這位新婦,何況她也不是那種粗鄙的家姑。隻是這話叫大娘子聽過,心裏自然不樂意。
大娘子心裏也矛盾著,但她更願意去叫張儒秀自己做主婚後的事。婚前她教了張儒秀許多為人處世的道理,也同人說了成婚之後的理兒。她已經把能做的都做了,可日子終究還是張儒秀自己過下去的,她不能替她。故而對這婚後之事,她清楚自家女兒的不足之處,卻不會去幹涉這些事。
女子家婚後要麵對的可不止茶米油鹽這些瑣事,還要經得起旁人的議論與肆意詆毀。張儒秀及笄剛滿一年,在大娘子眼裏,還是個懵懵懂懂的孩子。對孩子,自然要寬容些。故而張儒秀想做什麽,想要什麽,大娘子也就由著她去。
同房一事,她之前說過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夫妻之間的事,她不願再多做參與。
故而她隻是滿臉笑意地瞧著張儒秀坐著馬車離去,什麽都不說。
兒女喜樂無憂,便足夠了。
……
洗頭一禮後,便隻剩了最後一禮——婚日一月後,兩家大會,謂之「滿月」,自此禮數逐步簡化,行蹤便不再多受約束。
五月廿三到六月十七之間,還隔著許多時日。故而今日從張府迴來後,張儒秀提著的心也稍稍落了下去。
司馬光七月初會赴華州任官,她作為司馬光的夫人,自然也要跟著去。
寶元元年夏秋之季,所有同張儒秀有著聯繫的人好似都會到任陝西,或是在州郡之內,或是在前線烽火之中。家父張存攜大娘子,阿舅司馬池攜聶夫人,龐之道攜二姐,以及司馬光攜張儒秀,都會往北方走。而李令史攜著大姐,還會在汴京城內繼續生活一段日子。
這種感覺很奇妙。縱使大宋常叫官員四處遷徙,可這些事真真切切地發生在自己身上時,還是叫人恍惚一瞬。
華州屬永興軍路,前據華山,後臨涇渭,左控潼關,右阻藍田關,州治在鄭縣。司馬光在華州任判官,官位雖輕,可位上的活兒可不輕。何況如今宋夏摩擦不斷,陝西一帶全境之內無一處可鬆懈,而華州歷來是關中軍事要地。如此一想,便可知司馬光任上的擔子不輕。
前線的事有龐籍同張存分擔著,司馬光隻是後方分析戰事的小官,可就算是這樣,司馬光心裏也不輕鬆。
故而調令下來之後,他的心思全都撲在了華州上去。僅剩的一點私心,無非就是關心著聶夫人的身子,以及,同張儒秀多說幾句話。
司馬池早就找來了大夫,藥方換了又換,喝的藥也是一盅又一盅,可聶夫人的病,就是不見好。司馬池畢竟經了許多事,這會兒多事之秋,他也隻是叫司馬光莫要擔憂,叫人專心於自己的事便可,聶夫人自有他在照看著。
張儒秀嫁了過來,自然也是要為司馬家分擔一些事。
其實她能幫上忙並有成效的,也隻是輔佐司馬光這件事。司馬光一日不到任,她便會多一日不能去外麵創業。這待在大宅院的日子裏,她也隻能將心思花在司馬光身上。可司馬光又有何事能叫她輔佐?吃喝拉撒,冷暖苦樂,這事她自然幫不上忙,司馬光也不需她幫忙。
至於朝政上麵……
穿來之前,她就知道司馬光是位史學家。自己腹中這點筆墨,自然指點不了司馬光。故而她頗有自知之明地收了口。
她幫的忙,是在每晚睡前同司馬光說些寬心安慰的話,叫他莫要緊張,莫要激進行事。那些牽手擁抱的小事,隻要司馬光想要,她也樂意給。
她知道司馬光喜歡她,自然也知道在情愛上麵,她怎麽做才能叫司馬光多笑笑。
平心而論,她的阿舅與阿姑都十分稱職,甚至可以說是十全十美。張儒秀自己心裏也清楚,從她到家以來,司馬家全家上下都是在寵著她,是把她當成親人一般真心對待的。
她是心大,可她不是沒心。聶夫人整日盼著她同司馬光能夠親近些,卻又足給了她尊重,從不逼迫她做事。
而張儒秀一直覺著,這是份恩情,故而她報到了聶夫人的心肝——司馬光身上去。
也不是她誇大了說,她要是不同司馬光說話,人可能一天從頭到尾都是皺著眉頭默不作聲下來的。她可不想叫司馬光變成一個書呆子,故而在這段時日裏,她也成了同司馬光說話最多的人。
申時二刻,司馬光還坐在書房裏看書。
聶夫人知道這事後,心疼兒子,便叫下人煮了茶水送過去。可誰知司馬光一概不叫人進去,聶夫人心急,便找了張儒秀,叫她給人送去茶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