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革新鑄造技術其實隻是治標,真正的王道還是革新冶煉技術!


    在另一個時空中,當十八世紀後期,生鐵精煉反射爐出現後,英國人可以對生鐵液進行二次熔煉,去除雜質,使得鐵液更為純淨。英國海軍用這種熟鐵澆鑄出來的大炮,沒有一門炸膛。終於徹底淘汰了銅炮。


    可目前泰西諸國的冶金技術和鋼鐵產量,還都遠遠落後於大明。大明都沒掌握的技術,他們自然也不懂了。


    趙公子對此隻知道個概念,具體怎麽做,就更兩眼一抹黑了。


    其實大明生產『蘇鋼』的蕪湖鐵匠們,早已可以熟練運用灌鋼法,控製熟鐵中碳的含量。並按照需求製取各種含碳量的鋼材。歐洲人直到兩百年後發明了坩堝煉鋼法,才堪堪追了上來。


    但無論是灌鋼法也好,還是坩堝法也罷,都有個嚴重的問題,就是生產量太小,成本太高。


    所以才會有『好鋼用在刀刃上』的說法啊。


    總之這個年代的人是無法想像,誰會用珍貴無比的鋼材來鑄炮?


    不過未來幾百年,世界上的強國無不是以鋼鐵為軀,因此無論付出多大代價,趙昊都要把這該死的鋼鐵量產搞掂。


    在前兩個方法都遠水解不了近渴的時候,隻有第三個方法——『以銅鑄炮』,才是唯一能立即奏效的解決方案。


    事實上,大炮誕生後的漫長歲月裏,絕大多數時間都是銅炮在唱主角。各國都有漫長的銅炮鑄造歷史,大明自然也有成熟的鑄造技術。


    銅耐腐蝕不易生鏽、延展性好不易炸膛、熔點低易於鑄造。所以銅炮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威力也比鐵炮大。


    唯一的問題就是貴。尤其是在大明朝,銅可是錢吶!


    以目前佛郎機人的青銅炮為例,艦載重炮在一噸左右,輕型的蛇炮也有四百斤。


    大明的隆慶通寶一枚重一錢三分,含銅九五成。


    一門重炮單單材料就要二十一萬六千錢,再算上人工和損耗,造價不低於兩百五十兩銀子。


    蛇炮造價則在五十兩以上。


    而西班牙或佛郎機的主力艦,僅重炮便要裝備二十到四十門。各種輕型炮更是數量無算。


    不算船的造價,光把炮安齊了,就得一萬兩上下……


    ……


    趙公子默默的盤算了一下,頓覺自己怕也沒那麽富裕了。


    堂堂西班牙帝國都能被軍備競賽活活窮,何況他個小孩子家家呢?


    想到這兒,趙公子麵目猙獰的盯著四眼兄道:「就算先鑄銅炮,你這邊也絕對不能鬆懈。五年之內,給我攻克轉爐煉鋼的所有難題……並且生五個兒子!」


    「呃……」王應選摘下眼鏡,吭哧吭哧擦起來。跟『水冷鑄炮法』類似,轉爐煉鋼的原理也很簡單。但這更是個係統工程,沒有長時間的試驗和改進,根本談不上應用。


    不過好在五年時間應該夠用。


    可五年生五個兒子這種事兒,怎麽能做得到啊?


    除非……可小舅子是頂頭上司,他是一點非分之想都不敢有的。


    第四十四章 科學度量衡


    「你先把造槍擱一擱,全力以赴給我造大炮。」趙昊又瞪一眼趙士禎道:「哪怕是青銅炮我也要最好的!」


    「叔父放心,這玩意兒可比造槍簡單多了。」趙士禎拍著胸脯道:「不管是佛郎機人的炮,還是叔父給我的那兩種炮,造起來都沒有難度。這陣子我準備準備,過了年就開造樣炮!」


    「嗯。」趙昊神色稍霽道:「過年我再去趟軍器局,給你討幾個造炮師傅迴來。」


    「好嘞!」趙士禎自然笑逐顏開。


    ……


    趙昊用了一上午的時間,把幾個研究所轉下來。看到的大差不差,都還沒遠沒有攻克他給的課題,暫時還拿不出讓他眼前一亮的東西。


    那話怎麽說來著?前景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對此他並不意外。倘若隻要提出個概念,轉眼就能變為現實,那他幹脆在西山島上閉上幾十年的關,攢一對飛機坦克出來,直接橫掃全球,稱王稱霸,還不是美滋滋?


    可惜那都是白日做夢啊。任何發明都不是無根之木,越是跨時代的新玩意兒,就越需要工業基礎和科學研究的積累,來不得半點弄虛作假。


    不過有一件事,他現在就得辦了。


    在中心吃過午飯後,趙昊便讓張鑒召集所有正式研究員,在中心會議室中,開了個不太正式卻在大明工業史上,具有歷史意義的小會。


    他以研究中心主任的身份,宣布自即日起,中心正式採用一套全新標準的度量衡!


    研究員們尤其是那些老人家,聞言麵麵相覷,搞不懂這年輕的主任發什麽瘋,用了上千年都沒問題的計量單位,為啥還要胡改一通呢?


    「首先,我們不是要廢除現行的度量衡,我們也沒那個資格。」趙昊端起茶杯,慢條斯理呷一口碧螺春。


    「哈哈哈……」一眾老先生聞言笑起來,牴觸情緒大減。


    「老祖宗傳下來的這套度量衡,簡單實用,容易理解,自然是極好的,但對我們搞科學的人來說,就有些不太夠用了。」趙公子慣會跟科研人員打交道,那就是不要輕易挑戰他們的常識。


    「本朝太祖皇帝嚴格製定了度量衡的標準,但開國二百年,尺度已經十分混亂了。比如說一鬥吧,官鬥民鬥都不一樣。各縣用作標準的鐵鬥大小也有出入。崑山一鬥隻有太倉的九成五,卻比崇明大一分。我們做科學研究,來不得半點含糊。差之毫厘、謬以千裏,所以必須要將其精確的定下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小閣老(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三戒大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三戒大師並收藏小閣老(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