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章 馬其頓方陣
帶著古人們看華夏曆史 作者:北郡的前鬼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錢謙益進入清廷為官之後卻並未受到重用,於是錢謙益辭官迴了南京。】
【在順治四年和五年時,他曾兩次遭到清廷逮捕,但都在柳如是等人的營救下獲得了赦免。】
【這時的錢謙益便開始重新支持明朝,投身於反清複明的事業之中。】
【但是鄭成功的幾次攻伐都以失敗告終,最後隻能退守台灣,錢謙益自感複明無望,每每談到國變事時痛哭不止。】
【最後在康熙三年病逝,享年八十三歲。】
【錢謙益死後,柳如是為保護錢氏房產不被鄉人爭奪,自縊身亡,享年四十六歲。】
“哼,狗屁的反清複明,不過是沒在新主子那得到重用,這才想起了大明。”
“這種反複無常的小人就該剝皮萱草才行!”
看到錢謙益最後的下場朱元璋很是不滿,這種賤骨頭居然活了八十多歲,憑什麽?
難道真是好人不長命,禍害遺千年不成?
另一邊的乾隆看法也與朱元璋也差不多:“這種小人我大清怎麽可能重用?”
“今日他能為了活命而投降我大清,那明日就不能投降別家?”
“也就是不知道他暗地裏支持反清複明,不然早就將他處死了。”
看完了錢謙益的一生,各朝古人們統統都在罵他。
他之後的事跡暫且不談,那兩件事雖然有編造的嫌疑,但投降滿清卻是不爭的事實。
。。。。。。。
接著又是一篇新的內容出現在天幕中。
【傳說中的馬其頓方陣有多強?】
【自公元前333年的伊蘇斯之戰和公元前332年的高加米拉會戰以來,馬其頓方陣的威名傳遍了古代地中海區域,馬其頓的敵人提起馬其頓方陣就會感到顫栗。】
【而這方陣的主人亞曆山大大帝也憑此征服了一個又一個國度。】
【他在13年內征服了約500萬平方公裏的領土,建立起西起希臘、馬其頓,東到印度河流域,南臨尼羅河第一瀑布,北至錫爾河的大帝國。】
【不過僅僅一年後,在公元前323年亞曆山大便病逝了,死時年僅33歲。】
【若是亞曆山大晚死一點再加上東征時沒有迷路,或許就能看到馬其頓方陣對戰戰國七雄的畫麵了。】
“公元前,也就是說大概春秋戰國時期這個亞曆山大就建立了一個如此龐大的帝國?”
“不可小覷啊,沒想到西方竟有如此強大的帝國。”
“是啊,別說分裂的戰國時代,即便是周王朝也沒有這麽大的領土。”
“這個馬其頓方陣究竟是什麽東西,居然如此強大。”
“趕緊放出來看看,很想見識一下這無敵的方陣究竟是什麽樣子。”
看到亞曆山大建立的帝國,古人們都很是吃驚的,主要在那個時間段這個麵積實在是太大了,即便是後來的大秦都比不上吧。
此刻嬴政也是一臉凝重,按天幕所說這亞曆山大曾經想要東征華夏,不過卻走錯了路:“馬其頓方陣嗎,蒙恬你可有信心麵對。”
“陛下放心,不管是什麽馬其頓方陣,還是壓力山大,隻要他敢來臣定叫他有來無迴!”
雖然蒙恬此時心中也有些忐忑,但還是十分堅定的迴答道。
一旁的李斯則是插話道:“公元前323年,按時間推測應該是秦惠文王的時期吧。”
“似乎還輪不上蒙將軍上陣。”
【而所謂的馬其頓方陣由常備兵、輕裝步兵、騎兵和輔助兵組成。】 【常備兵攜帶馬其頓長矛(長13~14英尺,雙手操作,後期的超過18英尺。),直徑2英尺的圓盾。】
【第一排的士兵一般都是半蹲著,將長矛對準前方,而第二排士兵則是將矛搭在第一排士兵的肩上。一旦最前排的士兵倒下後,原先位於第二排的士兵將迅速填上他留下的缺口。】
【輕裝步兵的矛長度短一些,盾的直徑大一些,盔甲稍輕一些,機動性更好,可以更加靈活的攻擊敵人。】
【騎兵主要是由年輕貴族組成的重騎兵,手持一根馬其頓長矛。】
【而輔助兵的裝甲很輕甚至無甲,以標槍,弓箭和投石器為主要兵器,主要是為了輔助正麵部隊作戰。】
“呃。。。”
一些武將還沒開口,不少文官都忍不住開口對一旁武將問道:“你們平時就這麽打仗的?舉這麽長的矛不嫌累嗎?”
而被這麽問的武將們也炸了,立馬就喊叫著辯解:“放屁,誰tm有病用這麽長的矛,看這架勢能有十幾尺長了。”
“別說是普通士兵,就算把項羽、呂布叫來他們又能舉多久?”
而剛才還對此頗為忌憚的蒙恬則是差點笑出了聲,這玩意雖然看起來確實挺唬人的,若隻是防守或許有些威力。
可還是那個問題,他們不累嗎?
或者說人真的能夠長時間從一端穩穩的舉起那麽長的長矛?反正他是沒那個本事。
最後的問題是如果真要打起來,你們是將我秦國的勁弩視若無物嗎?
【當然了馬其頓方陣最讓人詬病的也是這個長槍的長度。】
【正常來說長兵器的長度不應該超過人的三倍,按照那個時代的平均身高能有個1米6都算不錯了。】
【可是馬其頓方陣的長矛最長已經超過了五米,根本就不適合戰場殺敵。】
【所以近年來西方的“磚”家們也開始給馬其頓長矛減短長度。】
(會不會根本就沒有亞曆山大。)
(那應該不至於,隻是說馬其頓方陣沒有吹噓的那麽強。)
(這個陣型應該隻適合在平原上大規模軍團作戰吧。)
(反正我感覺挺好對付的,在遠處用弩來幾輪齊射就行。)
(人家還有騎兵的。)
(我們就沒有騎兵?)
【在順治四年和五年時,他曾兩次遭到清廷逮捕,但都在柳如是等人的營救下獲得了赦免。】
【這時的錢謙益便開始重新支持明朝,投身於反清複明的事業之中。】
【但是鄭成功的幾次攻伐都以失敗告終,最後隻能退守台灣,錢謙益自感複明無望,每每談到國變事時痛哭不止。】
【最後在康熙三年病逝,享年八十三歲。】
【錢謙益死後,柳如是為保護錢氏房產不被鄉人爭奪,自縊身亡,享年四十六歲。】
“哼,狗屁的反清複明,不過是沒在新主子那得到重用,這才想起了大明。”
“這種反複無常的小人就該剝皮萱草才行!”
看到錢謙益最後的下場朱元璋很是不滿,這種賤骨頭居然活了八十多歲,憑什麽?
難道真是好人不長命,禍害遺千年不成?
另一邊的乾隆看法也與朱元璋也差不多:“這種小人我大清怎麽可能重用?”
“今日他能為了活命而投降我大清,那明日就不能投降別家?”
“也就是不知道他暗地裏支持反清複明,不然早就將他處死了。”
看完了錢謙益的一生,各朝古人們統統都在罵他。
他之後的事跡暫且不談,那兩件事雖然有編造的嫌疑,但投降滿清卻是不爭的事實。
。。。。。。。
接著又是一篇新的內容出現在天幕中。
【傳說中的馬其頓方陣有多強?】
【自公元前333年的伊蘇斯之戰和公元前332年的高加米拉會戰以來,馬其頓方陣的威名傳遍了古代地中海區域,馬其頓的敵人提起馬其頓方陣就會感到顫栗。】
【而這方陣的主人亞曆山大大帝也憑此征服了一個又一個國度。】
【他在13年內征服了約500萬平方公裏的領土,建立起西起希臘、馬其頓,東到印度河流域,南臨尼羅河第一瀑布,北至錫爾河的大帝國。】
【不過僅僅一年後,在公元前323年亞曆山大便病逝了,死時年僅33歲。】
【若是亞曆山大晚死一點再加上東征時沒有迷路,或許就能看到馬其頓方陣對戰戰國七雄的畫麵了。】
“公元前,也就是說大概春秋戰國時期這個亞曆山大就建立了一個如此龐大的帝國?”
“不可小覷啊,沒想到西方竟有如此強大的帝國。”
“是啊,別說分裂的戰國時代,即便是周王朝也沒有這麽大的領土。”
“這個馬其頓方陣究竟是什麽東西,居然如此強大。”
“趕緊放出來看看,很想見識一下這無敵的方陣究竟是什麽樣子。”
看到亞曆山大建立的帝國,古人們都很是吃驚的,主要在那個時間段這個麵積實在是太大了,即便是後來的大秦都比不上吧。
此刻嬴政也是一臉凝重,按天幕所說這亞曆山大曾經想要東征華夏,不過卻走錯了路:“馬其頓方陣嗎,蒙恬你可有信心麵對。”
“陛下放心,不管是什麽馬其頓方陣,還是壓力山大,隻要他敢來臣定叫他有來無迴!”
雖然蒙恬此時心中也有些忐忑,但還是十分堅定的迴答道。
一旁的李斯則是插話道:“公元前323年,按時間推測應該是秦惠文王的時期吧。”
“似乎還輪不上蒙將軍上陣。”
【而所謂的馬其頓方陣由常備兵、輕裝步兵、騎兵和輔助兵組成。】 【常備兵攜帶馬其頓長矛(長13~14英尺,雙手操作,後期的超過18英尺。),直徑2英尺的圓盾。】
【第一排的士兵一般都是半蹲著,將長矛對準前方,而第二排士兵則是將矛搭在第一排士兵的肩上。一旦最前排的士兵倒下後,原先位於第二排的士兵將迅速填上他留下的缺口。】
【輕裝步兵的矛長度短一些,盾的直徑大一些,盔甲稍輕一些,機動性更好,可以更加靈活的攻擊敵人。】
【騎兵主要是由年輕貴族組成的重騎兵,手持一根馬其頓長矛。】
【而輔助兵的裝甲很輕甚至無甲,以標槍,弓箭和投石器為主要兵器,主要是為了輔助正麵部隊作戰。】
“呃。。。”
一些武將還沒開口,不少文官都忍不住開口對一旁武將問道:“你們平時就這麽打仗的?舉這麽長的矛不嫌累嗎?”
而被這麽問的武將們也炸了,立馬就喊叫著辯解:“放屁,誰tm有病用這麽長的矛,看這架勢能有十幾尺長了。”
“別說是普通士兵,就算把項羽、呂布叫來他們又能舉多久?”
而剛才還對此頗為忌憚的蒙恬則是差點笑出了聲,這玩意雖然看起來確實挺唬人的,若隻是防守或許有些威力。
可還是那個問題,他們不累嗎?
或者說人真的能夠長時間從一端穩穩的舉起那麽長的長矛?反正他是沒那個本事。
最後的問題是如果真要打起來,你們是將我秦國的勁弩視若無物嗎?
【當然了馬其頓方陣最讓人詬病的也是這個長槍的長度。】
【正常來說長兵器的長度不應該超過人的三倍,按照那個時代的平均身高能有個1米6都算不錯了。】
【可是馬其頓方陣的長矛最長已經超過了五米,根本就不適合戰場殺敵。】
【所以近年來西方的“磚”家們也開始給馬其頓長矛減短長度。】
(會不會根本就沒有亞曆山大。)
(那應該不至於,隻是說馬其頓方陣沒有吹噓的那麽強。)
(這個陣型應該隻適合在平原上大規模軍團作戰吧。)
(反正我感覺挺好對付的,在遠處用弩來幾輪齊射就行。)
(人家還有騎兵的。)
(我們就沒有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