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章 殉國
帶著古人們看華夏曆史 作者:北郡的前鬼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朕還是不太明白,這後世的泡菜國就是現在百濟和新羅吧。”
“這倆國家雖然國小民寡,但也算安分,風俗習慣也與中原相似,也沒有後世這麽抽象啊!”
看完了泡菜國政變的全過程,李世民還是很不理解,明明現在和華夏習俗製度都差不多的國家,怎麽到了後世還給變異了呢?
接著又是一個全新的問題出現在天幕中。
【為什麽說在華夏殉國而死,就能罪減一等?】
“人家都為國而死了,你還能說什麽?”
“對啊,不論生前做了什麽,至少願意為了國家而死,就沒有什麽好苛責的了。”
看到這個問題,古人們都沒有什麽疑問。
主要既然能為國而死,那就說明這人還是有一些氣節在身的。
既然能做到這一步,不論他生前做過什麽都可以解釋一下了。
【所謂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在華夏人的傳統中,殉國一直都是一等一的死法。】
【不論你生前做了什麽,全都可以罪減一等】
【為什麽華夏人對於殉國,人們就會對此十分寬容呢。】
【因為在華夏人傳統的觀念中,最為看重的便是忠、義、孝等理念,而殉國便是這種文化的極致。】
【為了國家為了民族,為了集體的利益而能主動放棄生命的行為,難道不值得推崇?】
“的確,殉國就是一等一的死法。”
“這人不論犯了多大的罪過,但是若能主動戰死沙場,就是減免他一重罪責又如何?”
“何必對一個死人如此吝嗇呢?”
大漢,劉徹點了點頭,對這個說法還是很認可的。
作為皇帝,他還是很希望看到有更多的人在最後時刻,可以為了大漢而殉國的。
當然了,如果你真的殉國了,賞賜方麵他也不會吝嗇的。
【其中最典型的對比就是崇禎和溥儀,崇禎帝算一個好皇帝嗎?】
【他生性多疑,剛愎自用,但偏偏又能力一般,讓本就混亂的大明直接走向了亡國。】
【原本不論史書之上還是民間風評,他都應該是一個妥妥的昏君,可是人家偏偏在國難之時殉國了。】
【這就導致你完全沒辦法說他,人家都做殉國了,你還能說什麽?】
“雖然這話聽起來是在誇咱大明,不過就是感覺心裏不舒服呢。”
大明,朱元璋翻著白眼說道。
要是可以他倒不希望這崇禎殉國,還不如逃出北京去南方主持政局。
這樣一來至少不會有那能把他氣死的南明史。
【而與崇禎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是清末帝溥儀了。】
【除去大家對他的調侃,和華夏最後一位封建帝王的“光環”。】
【這位的名聲其實極差,若是列個華夏昏君榜單,他絕對榜上有名,或者說他是整個華夏的罪人都不為過。】
【可是如果他當年去小日子國見裕仁那老鬼子時敢以命相搏,再喊一句清可亡,天下不可亡,你再看看他會是一個什麽風評,給他個清烈帝的諡號也不為過。】
清
乾隆此時臉色鐵青,想起那所謂溥儀的一係列做法,他也覺得十分惱火。
居然心甘情願成為了小日子的傀儡,真是丟了愛新覺羅家的臉,雖然不願意承認,但比起崇禎帝真是差遠了。
“哼,就算如此那句清可亡,天下不可亡也是放屁,這天下就是大清的,誰也奪不走!”
(如果張死在東北,唐死在南京風評也會不一樣。)
(那樣曆史就被改變了,可能導致現在的曆史無法出現。)
(討論的是如果殉國,直接上真正的曆史進程就沒意思了。)
(能跟崇禎對比不還有一個,那位水太涼。)
(哈哈哈哈,大明文官的寫照,錢家的恥辱。)
此話一出,各朝代文官的臉色瞬間一黑。
這不是在說皇帝殉國的事嗎,跟我們有什麽關係?
不要亂搞啊,我們還不想失去自己的九族。
“不過那“水太涼”和“頭太癢”究竟是什麽情況啊?”
【而且在華夏從來都不是以勝敗論英雄的,大家更看重的就是氣節。】
【像三國,蜀漢集團的那些二代和三代們就幾乎全都殉國。】
【綿陽之戰,鄧艾率軍偷襲帶領兩萬精兵偷渡陰平,直撲蜀漢腹地。】
【此時蜀軍主力正在薑維的帶領下在劍閣與魏國大軍對峙無法迴援。】
【在這危急關頭,是諸葛亮的獨子諸葛瞻主動請纓率軍出擊。】
【此戰諸葛瞻帶上了兒子諸葛尚、張飛之孫張遵、黃權之子黃崇、李恢侄兒李球。】
【盡管諸葛瞻已經使出了渾身解數,一度與魏軍僵持不下,但從未有帶兵經驗的諸葛瞻又怎麽會是鄧艾的對手?】
【最終的結果依然是蜀軍兵敗,幾個二代和三代們全都戰死。】
【若論能力,這些二代和三代們比起他們的父輩祖輩差的不是一點半點,但他們卻能夠不懼死亡,為國征戰而死,那麽還有什麽好苛責的呢?】
“孔明!”
看到諸葛一家的結局,劉備忍不住上前想要勸慰諸葛亮,卻是被他搖頭打斷。
“無妨,主公,我諸葛氏既世受國恩,那為國盡忠便是理所應當。”
“不過還是對孩子還是要多多調教,至少能力上還是要加強一些的。”
諸葛亮的最後一句話劉備覺得還是很有道理的。
那後世人不是常說負負得正嘛,既然有人認為阿鬥是被吾摔了一下才變傻的,那要不我迴去就再摔他一下?
而周圍眾人聽聞此言,皆是大驚失色。關羽率先開口道:“大哥莫要衝動,此乃無稽之談,怎可當真?”
但劉備卻是摸著胡須,若有所思地說:“吾隻是心中疑惑,阿鬥如今這般模樣,若真能摔好,未嚐不可一試。”
“這倆國家雖然國小民寡,但也算安分,風俗習慣也與中原相似,也沒有後世這麽抽象啊!”
看完了泡菜國政變的全過程,李世民還是很不理解,明明現在和華夏習俗製度都差不多的國家,怎麽到了後世還給變異了呢?
接著又是一個全新的問題出現在天幕中。
【為什麽說在華夏殉國而死,就能罪減一等?】
“人家都為國而死了,你還能說什麽?”
“對啊,不論生前做了什麽,至少願意為了國家而死,就沒有什麽好苛責的了。”
看到這個問題,古人們都沒有什麽疑問。
主要既然能為國而死,那就說明這人還是有一些氣節在身的。
既然能做到這一步,不論他生前做過什麽都可以解釋一下了。
【所謂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在華夏人的傳統中,殉國一直都是一等一的死法。】
【不論你生前做了什麽,全都可以罪減一等】
【為什麽華夏人對於殉國,人們就會對此十分寬容呢。】
【因為在華夏人傳統的觀念中,最為看重的便是忠、義、孝等理念,而殉國便是這種文化的極致。】
【為了國家為了民族,為了集體的利益而能主動放棄生命的行為,難道不值得推崇?】
“的確,殉國就是一等一的死法。”
“這人不論犯了多大的罪過,但是若能主動戰死沙場,就是減免他一重罪責又如何?”
“何必對一個死人如此吝嗇呢?”
大漢,劉徹點了點頭,對這個說法還是很認可的。
作為皇帝,他還是很希望看到有更多的人在最後時刻,可以為了大漢而殉國的。
當然了,如果你真的殉國了,賞賜方麵他也不會吝嗇的。
【其中最典型的對比就是崇禎和溥儀,崇禎帝算一個好皇帝嗎?】
【他生性多疑,剛愎自用,但偏偏又能力一般,讓本就混亂的大明直接走向了亡國。】
【原本不論史書之上還是民間風評,他都應該是一個妥妥的昏君,可是人家偏偏在國難之時殉國了。】
【這就導致你完全沒辦法說他,人家都做殉國了,你還能說什麽?】
“雖然這話聽起來是在誇咱大明,不過就是感覺心裏不舒服呢。”
大明,朱元璋翻著白眼說道。
要是可以他倒不希望這崇禎殉國,還不如逃出北京去南方主持政局。
這樣一來至少不會有那能把他氣死的南明史。
【而與崇禎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是清末帝溥儀了。】
【除去大家對他的調侃,和華夏最後一位封建帝王的“光環”。】
【這位的名聲其實極差,若是列個華夏昏君榜單,他絕對榜上有名,或者說他是整個華夏的罪人都不為過。】
【可是如果他當年去小日子國見裕仁那老鬼子時敢以命相搏,再喊一句清可亡,天下不可亡,你再看看他會是一個什麽風評,給他個清烈帝的諡號也不為過。】
清
乾隆此時臉色鐵青,想起那所謂溥儀的一係列做法,他也覺得十分惱火。
居然心甘情願成為了小日子的傀儡,真是丟了愛新覺羅家的臉,雖然不願意承認,但比起崇禎帝真是差遠了。
“哼,就算如此那句清可亡,天下不可亡也是放屁,這天下就是大清的,誰也奪不走!”
(如果張死在東北,唐死在南京風評也會不一樣。)
(那樣曆史就被改變了,可能導致現在的曆史無法出現。)
(討論的是如果殉國,直接上真正的曆史進程就沒意思了。)
(能跟崇禎對比不還有一個,那位水太涼。)
(哈哈哈哈,大明文官的寫照,錢家的恥辱。)
此話一出,各朝代文官的臉色瞬間一黑。
這不是在說皇帝殉國的事嗎,跟我們有什麽關係?
不要亂搞啊,我們還不想失去自己的九族。
“不過那“水太涼”和“頭太癢”究竟是什麽情況啊?”
【而且在華夏從來都不是以勝敗論英雄的,大家更看重的就是氣節。】
【像三國,蜀漢集團的那些二代和三代們就幾乎全都殉國。】
【綿陽之戰,鄧艾率軍偷襲帶領兩萬精兵偷渡陰平,直撲蜀漢腹地。】
【此時蜀軍主力正在薑維的帶領下在劍閣與魏國大軍對峙無法迴援。】
【在這危急關頭,是諸葛亮的獨子諸葛瞻主動請纓率軍出擊。】
【此戰諸葛瞻帶上了兒子諸葛尚、張飛之孫張遵、黃權之子黃崇、李恢侄兒李球。】
【盡管諸葛瞻已經使出了渾身解數,一度與魏軍僵持不下,但從未有帶兵經驗的諸葛瞻又怎麽會是鄧艾的對手?】
【最終的結果依然是蜀軍兵敗,幾個二代和三代們全都戰死。】
【若論能力,這些二代和三代們比起他們的父輩祖輩差的不是一點半點,但他們卻能夠不懼死亡,為國征戰而死,那麽還有什麽好苛責的呢?】
“孔明!”
看到諸葛一家的結局,劉備忍不住上前想要勸慰諸葛亮,卻是被他搖頭打斷。
“無妨,主公,我諸葛氏既世受國恩,那為國盡忠便是理所應當。”
“不過還是對孩子還是要多多調教,至少能力上還是要加強一些的。”
諸葛亮的最後一句話劉備覺得還是很有道理的。
那後世人不是常說負負得正嘛,既然有人認為阿鬥是被吾摔了一下才變傻的,那要不我迴去就再摔他一下?
而周圍眾人聽聞此言,皆是大驚失色。關羽率先開口道:“大哥莫要衝動,此乃無稽之談,怎可當真?”
但劉備卻是摸著胡須,若有所思地說:“吾隻是心中疑惑,阿鬥如今這般模樣,若真能摔好,未嚐不可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