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長安三萬裏(6)
帶著古人們看華夏曆史 作者:北郡的前鬼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人生之機緣的確難說,大唐盛世之時高適蹉跎半生卻也隻是個從八品的小小官員。
但安史之亂爆發僅僅不到一年,高適便成為了三鎮節度使。
並奉命統帥大家平定永王之亂。
“若是如此,我願永不當這三鎮節度使。”
聽到自己能夠當上節度使竟是靠安史之亂換來,靠盛世大唐的夭折換來。
高適當即就表示不願意當此職位。
而杜甫則是拍了拍高適的肩膀,笑著打趣道:“高兄,安祿山已死,你就想當這三鎮節度使都當不了咯。”
“那便最好!”
【永王正月東出詩,天子遙分龍虎騎。】
【樓船一舉風波靜,江漢翻為燕鶩池。】
天幕繼續播放,高適聽到永王來攻自己還在感歎其誌大才疏,結果下一秒手下人就說好友李白投了永王
還給永王寫了是十一首詩時,整個人都無語了。
最終的結果自然是永王戰敗,李白被抓。
(李白直到自己被抓的那一刻都是懵逼的。)
(政治敏感度太低了。)
(李白:我太想進步了。)
(成王敗寇而已,要是永王成了那李白就立了大功。)
(永王,就憑他?那還不如投靠史思明。)
李白被抓之後,他的夫人宗氏前來找高適求情,希望他看在昔日的情誼上救李白一命。
而李白也被關押在他們的隔壁。
而船隻停靠的地方也正是昔日的黃雀樓。
在隔壁,高適的書童質問李白:“李白,你本已皈依道門為何造反?”
而李白則失魂落魄的迴道:“我修道總無進展,山海之間究竟何處是仙人?我與夫人隱居廬山,永王派人幾顧茅廬。我一生隻求一個機會一展身手,雖然壯士暮年,但怎能推脫?”
“你不知道永王是造反嗎?”
“造反?永王不是天下兵馬大元帥嗎?”
看到這裏不少古人都是手扶額頭,不知道該說些什麽。
李世民坐在花園的亭子之中,一整個無語:“就這種性格實在是不適合入朝為官啊,當個逍遙自在的詩仙就行了。”
“是啊,果然上天讓你得到的同時也會失去一部分,這李白才華無雙,政治之上卻實太遲鈍了。”
坐在旁邊的長孫皇後同樣是發出感慨,後世卻是說的沒錯,政治敏感度太低了。
“高適,高節度使,我們年少相識就在此地,江夏黃鶴樓。”
“高三十五定能救我。”
看著天幕上的李白,現實中的李白也是扶額歎息:“有必要把我寫的這般不通世故嗎?這種處境下高適與我關係越好,越是要避嫌啊!”
宗夫人相求無果,最終一人乘船迴到瀘州隱居。
迴憶結束,監軍說出最終是郭子儀出麵救了李白,最後李白被流放夜郎。
而朝廷也傳言因為李白之事,高適和郭子儀心生仇怨,大唐如今兩支精兵一支在郭子儀手中,而另一支在高適手裏。
吐蕃大軍圍困長安,高適不出兵相救就是因為此事,而這也是持節監軍來此的原因。
看到劇情中這般說他,高適直接就紅溫了:“簡直胡說,我怎會因為救李白兄而和郭子儀產生仇怨。”
“即便真的發生了,也斷然不會因此而貽誤軍機。”
而年老的高適聽聞此事卻並不慌張,淡淡的說了一句:“吐蕃人也聽說此事了。”
隨後聽聞吐蕃大軍將至,高適起身摘掉脖子上的繃帶,原來上麵的血跡隻是半杯葡萄酒而已。
一切都是演戲給那放跑的俘虜看,為了請君入甕。
接著高適便帶領一隊人馬從一處小道捷徑趕至雲山城,到了此刻那監軍也明白了高適的謀劃。
“哈哈哈哈,以退為進將吐蕃大軍引誘至峽穀,再抄小道快速奪迴雲山城。”
“放走的吐蕃俘虜的也被他灌輸了假消息,守衛瀘水城的援軍並非兩日而是一日便到。”
“如此一來圍困長安的吐蕃大軍必來增援,長安之危可解,實在是妙啊。”
看到高適的一連串計謀李世民拍手大笑,直接激動的站起身來,為他大唐有這樣一名將才而感到慶賀。
大秦
嬴政也是一陣點頭:“從抓住那名俘虜之時便在布局,不論是假裝自盡,還是放棄逃走傳遞假情報都是高適的計謀。”
“是啊,有勇有謀,不急不躁,這高適稱得上是大器晚成。”
李斯也是一陣的誇讚,誰能想到這是那個年輕時連話都說不利索的年輕人呢?
大漢,
劉徹也是一陣目瞪口呆,因為就連他也沒想到事情居然有這樣的變化:“這可真是出人意料,可按這天幕說言,高適的計謀是從李白的相撲之術中學來,那李白又為何那般愚蠢呢?”
朱元璋:“有這段嗎,那個誰把史書拿來,咱要好好翻翻。”
當高適與監軍分別之時,那監軍也說出了一些事情,他在成都見到了杜甫,杜甫說當日是高適給郭子儀去信,讓他救了李白。
而且李白也十分幸運的趕上了皇帝大赦天下,最終在白帝城被赦免無罪,並由此作下了那首《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最終高適也帶著書童邊吟詩,邊騎馬返迴長安,在留下了那句:隻要詩在,書在,長安就會在。
至於全篇結束,當然最後也給出了幾人的結局,當年冬天李白去世。
隨後嚴武擊敗山中的七萬吐蕃軍,郭子儀收複長安。
高適先是被貶,但很快升為渤海縣侯,是唐代詩人中功勳最為卓著者,兩年後高適去世。
當天幕結束之後,修仙三人組都感覺心裏不太是滋味。
李白是感歎了一聲:“難道我真的不適合如朝為官嗎,半點功名沒得到不說,倒是差點被處死。”
高適先是欣喜於自己的成就,但覺得以後沒有這個機會了也還是有一點點小失落,不過倒是斜眼瞥了一下李白:“我與太白兄的關係真的有這麽好嗎,我怎麽不知道啊。”
而杜甫則是最為鬱悶:“喂,我最後的結果是什麽啊,合著一個多時辰我一共出現了四次,最後一次還是在迴憶裏被流放成都。”
大明
朱元璋看著後世對“長安”這兩個字的迷戀程度,尷尬的咳嗽了半天,
最後才有點不好意思的說道:“妹子,咱是不是不該把長安改成西安啊。”
“可要是不改名字的話,讓咱的應天該如何自處呢?”
但安史之亂爆發僅僅不到一年,高適便成為了三鎮節度使。
並奉命統帥大家平定永王之亂。
“若是如此,我願永不當這三鎮節度使。”
聽到自己能夠當上節度使竟是靠安史之亂換來,靠盛世大唐的夭折換來。
高適當即就表示不願意當此職位。
而杜甫則是拍了拍高適的肩膀,笑著打趣道:“高兄,安祿山已死,你就想當這三鎮節度使都當不了咯。”
“那便最好!”
【永王正月東出詩,天子遙分龍虎騎。】
【樓船一舉風波靜,江漢翻為燕鶩池。】
天幕繼續播放,高適聽到永王來攻自己還在感歎其誌大才疏,結果下一秒手下人就說好友李白投了永王
還給永王寫了是十一首詩時,整個人都無語了。
最終的結果自然是永王戰敗,李白被抓。
(李白直到自己被抓的那一刻都是懵逼的。)
(政治敏感度太低了。)
(李白:我太想進步了。)
(成王敗寇而已,要是永王成了那李白就立了大功。)
(永王,就憑他?那還不如投靠史思明。)
李白被抓之後,他的夫人宗氏前來找高適求情,希望他看在昔日的情誼上救李白一命。
而李白也被關押在他們的隔壁。
而船隻停靠的地方也正是昔日的黃雀樓。
在隔壁,高適的書童質問李白:“李白,你本已皈依道門為何造反?”
而李白則失魂落魄的迴道:“我修道總無進展,山海之間究竟何處是仙人?我與夫人隱居廬山,永王派人幾顧茅廬。我一生隻求一個機會一展身手,雖然壯士暮年,但怎能推脫?”
“你不知道永王是造反嗎?”
“造反?永王不是天下兵馬大元帥嗎?”
看到這裏不少古人都是手扶額頭,不知道該說些什麽。
李世民坐在花園的亭子之中,一整個無語:“就這種性格實在是不適合入朝為官啊,當個逍遙自在的詩仙就行了。”
“是啊,果然上天讓你得到的同時也會失去一部分,這李白才華無雙,政治之上卻實太遲鈍了。”
坐在旁邊的長孫皇後同樣是發出感慨,後世卻是說的沒錯,政治敏感度太低了。
“高適,高節度使,我們年少相識就在此地,江夏黃鶴樓。”
“高三十五定能救我。”
看著天幕上的李白,現實中的李白也是扶額歎息:“有必要把我寫的這般不通世故嗎?這種處境下高適與我關係越好,越是要避嫌啊!”
宗夫人相求無果,最終一人乘船迴到瀘州隱居。
迴憶結束,監軍說出最終是郭子儀出麵救了李白,最後李白被流放夜郎。
而朝廷也傳言因為李白之事,高適和郭子儀心生仇怨,大唐如今兩支精兵一支在郭子儀手中,而另一支在高適手裏。
吐蕃大軍圍困長安,高適不出兵相救就是因為此事,而這也是持節監軍來此的原因。
看到劇情中這般說他,高適直接就紅溫了:“簡直胡說,我怎會因為救李白兄而和郭子儀產生仇怨。”
“即便真的發生了,也斷然不會因此而貽誤軍機。”
而年老的高適聽聞此事卻並不慌張,淡淡的說了一句:“吐蕃人也聽說此事了。”
隨後聽聞吐蕃大軍將至,高適起身摘掉脖子上的繃帶,原來上麵的血跡隻是半杯葡萄酒而已。
一切都是演戲給那放跑的俘虜看,為了請君入甕。
接著高適便帶領一隊人馬從一處小道捷徑趕至雲山城,到了此刻那監軍也明白了高適的謀劃。
“哈哈哈哈,以退為進將吐蕃大軍引誘至峽穀,再抄小道快速奪迴雲山城。”
“放走的吐蕃俘虜的也被他灌輸了假消息,守衛瀘水城的援軍並非兩日而是一日便到。”
“如此一來圍困長安的吐蕃大軍必來增援,長安之危可解,實在是妙啊。”
看到高適的一連串計謀李世民拍手大笑,直接激動的站起身來,為他大唐有這樣一名將才而感到慶賀。
大秦
嬴政也是一陣點頭:“從抓住那名俘虜之時便在布局,不論是假裝自盡,還是放棄逃走傳遞假情報都是高適的計謀。”
“是啊,有勇有謀,不急不躁,這高適稱得上是大器晚成。”
李斯也是一陣的誇讚,誰能想到這是那個年輕時連話都說不利索的年輕人呢?
大漢,
劉徹也是一陣目瞪口呆,因為就連他也沒想到事情居然有這樣的變化:“這可真是出人意料,可按這天幕說言,高適的計謀是從李白的相撲之術中學來,那李白又為何那般愚蠢呢?”
朱元璋:“有這段嗎,那個誰把史書拿來,咱要好好翻翻。”
當高適與監軍分別之時,那監軍也說出了一些事情,他在成都見到了杜甫,杜甫說當日是高適給郭子儀去信,讓他救了李白。
而且李白也十分幸運的趕上了皇帝大赦天下,最終在白帝城被赦免無罪,並由此作下了那首《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最終高適也帶著書童邊吟詩,邊騎馬返迴長安,在留下了那句:隻要詩在,書在,長安就會在。
至於全篇結束,當然最後也給出了幾人的結局,當年冬天李白去世。
隨後嚴武擊敗山中的七萬吐蕃軍,郭子儀收複長安。
高適先是被貶,但很快升為渤海縣侯,是唐代詩人中功勳最為卓著者,兩年後高適去世。
當天幕結束之後,修仙三人組都感覺心裏不太是滋味。
李白是感歎了一聲:“難道我真的不適合如朝為官嗎,半點功名沒得到不說,倒是差點被處死。”
高適先是欣喜於自己的成就,但覺得以後沒有這個機會了也還是有一點點小失落,不過倒是斜眼瞥了一下李白:“我與太白兄的關係真的有這麽好嗎,我怎麽不知道啊。”
而杜甫則是最為鬱悶:“喂,我最後的結果是什麽啊,合著一個多時辰我一共出現了四次,最後一次還是在迴憶裏被流放成都。”
大明
朱元璋看著後世對“長安”這兩個字的迷戀程度,尷尬的咳嗽了半天,
最後才有點不好意思的說道:“妹子,咱是不是不該把長安改成西安啊。”
“可要是不改名字的話,讓咱的應天該如何自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