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祖承訓的際遇大家也是並不羨慕,雖然他也是個英武的青年將領,但在場所有人都明白,此人年紀輕輕就到如此高位,隻有兩個原因,第一便是祖家是世鎮遼東寧遠的將門世家,到祖承訓已經是第七代,其父祖仁是左軍都督府的左都督,寧遠總兵官,萬曆年間總兵之職十分難得,全國才二十幾年,不象天啟和崇禎年間,有名份的總兵就有六七十個,崇禎末期掛團練總兵的更不知凡已,在萬曆年間,總兵官還是很值錢的。
有總兵爹還隻是其一,在祖承訓十四五歲時,其父祖仁就將他送到遼陽,送至遼東總兵官李成梁身邊,學習兵法謀略。
這樣當然有益於祖承訓的成長,遼鎮在這些年幾乎年年都有仗打,不象宣府大同和薊鎮一帶,因為俺答的歸順已經基本太平,除了土蠻諸部偶然入侵外,幾乎是沒有仗可打了。
在遼鎮,祖承訓立下一些戰功,加上家族背景和李成梁的幫助,二十歲不到已經是做到營官參將,領有自己的一營騎兵,在遼鎮之中,也是一個響當當的將領了。
此次他到北京來,就是到京城辦理寧遠衛世職的一些手續,以祖承訓的身份,對張惟功這樣的勳舊武官並不算太尊重,他們在邊鎮的將門世家,好歹還是要打仗才有的升遷,這些國公府的勳舊子弟,一出身就可能加了指揮使在身上,到青年中年時,最少也是都督了,如果不是張惟功剛剛的表現,眼高於頂的他是不會主動報名結交的。
惟功對李成梁和其直領部下恨之入骨,如果是在吳惟賢教導他之前,此刻恐怕就對祖承訓冷顏相對了,但現在的他已經成熟很多,加上他對祖家的印象也是十分深刻,所以聽到祖承訓報名之後,便是很熱情的迴應。
“哪裏,”祖承訓十分受落,不過嘴上也謙遜道:“寒家是不能和英國公這樣的大府相比的。”
“嘿嘿,我家不過是祖上立的微功,這二百年來不過是在京城食俸,哪裏能與世代在邊關廝殺的將門相比呢。”
這話算是說到在場的將領們心坎裏頭去了,此時的大明雖然已經形成了地主將門世家,封建私兵化,但將領們忠誠度還是夠的,大家給朝廷效力,怕的當然還是不被尊重和認可,所以惟功的話,尤其叫人覺得動聽。
特別是這少年是常常出沒宮禁的親從官,這其中是不是藏著別的東西,就更加令人尋味了。
惟功見眾人高興,趁熱打鐵道:“小弟成年及冠之後,一心想到邊疆效力,做個疆場上廝殺漢子,真正立些功勞,做些有益國家生民百姓的事情,不論是到遼鎮或是薊鎮,或是宣、大,總之都仰賴各位將軍照拂了。”
“好說!”祖承訓當先慨然道:“如果張兄弟到遼鎮,一切都抱在我身上。”
馬林亦道:“宣府或是大同,包在我身上便是。”
他自己在宣府,馬芳是宣府總兵,他的兄長馬棟現在是大同副總兵,倒也有資格一包兩個軍鎮。
其實的諸多將領當然也是拍著胸脯答應下來,惟功今日的行止,替他們出了不少的惡氣,算是不小的香火情種在心裏,就算是怕連累,惟功說的也是以後的話,最少是十年八年後的事了,要是現在連這個虛人情也不敢做,那還當個屁兵。
大明武官的脾氣倒是真的耿直的多,特別是宣大和西北將門,很少玩虛的,所以惟功對他們的承諾也是十分相信,雖然在文官們刻意引導下,這些將門世家的將領都大多是大字不識一個的莽夫了,但那話是怎麽說的,仗義每在屠狗輩嘛。
隻有祖承訓他不大放心,當下隻笑著對祖承訓道:“到時候小弟真去了,祖大哥莫要不認得小弟才好。”
“這說的甚話。”
祖承訓氣的滿臉通紅,從自己雕花飾金的撒袋中取出一支箭矢來……將領到兵部是要全副武裝,所以大家都穿的鎧甲,帶著弓箭撒袋,祖承訓抽出一支箭來,當眾折成兩斷,立誓道:“若有虛言,如同此箭。”
惟功嚇了一跳,忙道:“小弟在京久了,有京師子弟的浮浪脾氣,說笑慣了,祖大哥千萬莫往心裏去。”
這個解釋十分合理,祖承訓臉上迴過色來,點了點頭,正色道:“到俺們遼鎮千萬莫這樣說話,會得罪人的。”
“是,小弟再不敢了。”惟功連忙答應,突又問道:“祖大哥是不是有個兒子,名叫祖大壽?”
“沒有啊。”祖承訓奇道:“我才剛定了親事,明年才會迎娶吧,有兒子也是後年的事了,哈哈。”
“哈哈,那是小弟聽錯了,前一陣聽人提起遼鎮有個姓祖的軍官有子名大壽,看來是記混了呢。”
“哦,原來如此。”祖承訓點頭道:“大壽這名字不壞,俺要有兒子,就叫他大壽罷。”
說罷,和馬林等人一起告辭,前頭馬芳等人早就走遠了。
看著祖承訓離開,惟功臉上的神色也是十分怪異。
這位祖承訓祖爺他還是熟悉的,明史之中人物太多,他一個普通大學生不會了解太多,但做為新時代的知識青年,一些重要的曆史點還是清楚的。這位祖爺是遼鎮將門世家,祖家論起根基來其實還在李成梁的李家之上,隻是現在李家因為李成梁一個而聲威大振罷了。祖承訓在萬曆十九年到二十年左右,在壬辰倭亂時率先領兵入朝鮮,在攻打平壤時驕縱輕敵,幾千騎兵在爛泥泥濘中進入城中,被小西行長打了一個埋伏,幾千遼鎮精騎幾乎全滅,一個參將加上兩個遊擊也死在軍中,祖承訓在少量家丁的保護下退迴寬甸,後來因此敗被免職,一直到李成梁的長子李如鬆領兵再度入朝時,祖承訓才複起跟隨,後來一路的表現也不算好,特別是遼兵和南兵,主要是戚家軍爭功,李如鬆這個主帥處斷不公,將功勞大半歸在遼鎮頭上,祖承訓等遼鎮諸將因此和南軍結怨,當然,戚繼光身後浙兵也完了,後來的遼東戰場,主要就是川兵們在顯示身手了。
這段公案,張惟功還是很清楚的,畢竟在後世壬辰倭亂也算是一個曆史熱點,在反日的大前提下,很多人對這一段痛扁小日本的曆史還是很有興趣的。
至於祖承訓的長子祖大壽,那個著名的吃人魔王和轉進專家,更是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比他老子都牛氣多了。
隻是想到適才的經過,惟功也是神色古怪,這到底算是祖承訓給祖大壽起的名字,還算是自己呢?
……
“小五,你這事做的差了。”
等惟功從兵部迴到英國公府時,消息已經傳到張元芳耳朵裏了。
這等速度,已經算是信息爆炸時代的效率了。
當然,也是由此可見,惟功做的這事,在大明京城裏有多麽犀利的娛樂效果,現在京師之中,還不知道是有多少人在議論此事。
“哪差了?”惟功還沒有說話,七嬸便先不平道:“他是三品官,咱家小五也是三品,憑什麽就得咱們給他下跪?這跪禮是隨便行得的嗎?”
“你說的這話……”七叔叫自己渾家弄的哭笑不得,隻得跺腳道:“同樣是三品,卻是不好比的啊。”
“有什麽不好比的?”惟功神色從容而平靜的道:“無非是這幾十年下來的陋規罷了。祖宗法度,可沒有隨便叫人下跪這一條,同品相見彼此拜揖,同行則並騎,如果受下屬拜禮,則武臣位於中間……七叔,洪武年間武官位還在文官之上咧。”
“上一山唱一山的歌,現在的時世說不得那會子的話啊。”
“七叔,如果去除咱們之間的關係,你是一個外人,聽聞今日的事情,你的感覺是怎麽樣的?”
張元芳楞征了一下,良久之後,才啞然失笑,搖頭道:“好你個刁鑽的小五……好吧,實話實說,我心裏感覺很痛快呢!”
明朝的文武之爭到中期之後已經是文官們大獲全勝告終,武宗年間江彬這樣的邊將常伴帝側,明明沒有什麽威脅可言,文官們卻編造江彬要謀反,最終在武宗死後將這個心腹大患抓起來殺了了事,江彬之後,就再也沒有邊將敢進入京城,並且能受到皇帝的賞識了。
文官們把持住皇帝身邊,事實上已經用龐大而綿密的組織將皇帝關入了囚籠,連嘉靖皇帝這樣的手腕高明的皇帝都被困住了,嚴閣老或是徐閣老,反正你皇帝離不開閣老,海瑞罵的嘉靖狗血淋頭,在徐階的忽悠下,嘉靖這頭老虎到底也沒有吃人,在洪武和永樂年間,這事想也不敢想。
隆慶這個小蜜蜂更被文官看不起,六七年間就是垂拱而治,到萬曆現在這個小孩子,張居正能當麵喝斥他,君權和相權早就合二為一了,文官們的氣焰當然也是達到頂峰。
有總兵爹還隻是其一,在祖承訓十四五歲時,其父祖仁就將他送到遼陽,送至遼東總兵官李成梁身邊,學習兵法謀略。
這樣當然有益於祖承訓的成長,遼鎮在這些年幾乎年年都有仗打,不象宣府大同和薊鎮一帶,因為俺答的歸順已經基本太平,除了土蠻諸部偶然入侵外,幾乎是沒有仗可打了。
在遼鎮,祖承訓立下一些戰功,加上家族背景和李成梁的幫助,二十歲不到已經是做到營官參將,領有自己的一營騎兵,在遼鎮之中,也是一個響當當的將領了。
此次他到北京來,就是到京城辦理寧遠衛世職的一些手續,以祖承訓的身份,對張惟功這樣的勳舊武官並不算太尊重,他們在邊鎮的將門世家,好歹還是要打仗才有的升遷,這些國公府的勳舊子弟,一出身就可能加了指揮使在身上,到青年中年時,最少也是都督了,如果不是張惟功剛剛的表現,眼高於頂的他是不會主動報名結交的。
惟功對李成梁和其直領部下恨之入骨,如果是在吳惟賢教導他之前,此刻恐怕就對祖承訓冷顏相對了,但現在的他已經成熟很多,加上他對祖家的印象也是十分深刻,所以聽到祖承訓報名之後,便是很熱情的迴應。
“哪裏,”祖承訓十分受落,不過嘴上也謙遜道:“寒家是不能和英國公這樣的大府相比的。”
“嘿嘿,我家不過是祖上立的微功,這二百年來不過是在京城食俸,哪裏能與世代在邊關廝殺的將門相比呢。”
這話算是說到在場的將領們心坎裏頭去了,此時的大明雖然已經形成了地主將門世家,封建私兵化,但將領們忠誠度還是夠的,大家給朝廷效力,怕的當然還是不被尊重和認可,所以惟功的話,尤其叫人覺得動聽。
特別是這少年是常常出沒宮禁的親從官,這其中是不是藏著別的東西,就更加令人尋味了。
惟功見眾人高興,趁熱打鐵道:“小弟成年及冠之後,一心想到邊疆效力,做個疆場上廝殺漢子,真正立些功勞,做些有益國家生民百姓的事情,不論是到遼鎮或是薊鎮,或是宣、大,總之都仰賴各位將軍照拂了。”
“好說!”祖承訓當先慨然道:“如果張兄弟到遼鎮,一切都抱在我身上。”
馬林亦道:“宣府或是大同,包在我身上便是。”
他自己在宣府,馬芳是宣府總兵,他的兄長馬棟現在是大同副總兵,倒也有資格一包兩個軍鎮。
其實的諸多將領當然也是拍著胸脯答應下來,惟功今日的行止,替他們出了不少的惡氣,算是不小的香火情種在心裏,就算是怕連累,惟功說的也是以後的話,最少是十年八年後的事了,要是現在連這個虛人情也不敢做,那還當個屁兵。
大明武官的脾氣倒是真的耿直的多,特別是宣大和西北將門,很少玩虛的,所以惟功對他們的承諾也是十分相信,雖然在文官們刻意引導下,這些將門世家的將領都大多是大字不識一個的莽夫了,但那話是怎麽說的,仗義每在屠狗輩嘛。
隻有祖承訓他不大放心,當下隻笑著對祖承訓道:“到時候小弟真去了,祖大哥莫要不認得小弟才好。”
“這說的甚話。”
祖承訓氣的滿臉通紅,從自己雕花飾金的撒袋中取出一支箭矢來……將領到兵部是要全副武裝,所以大家都穿的鎧甲,帶著弓箭撒袋,祖承訓抽出一支箭來,當眾折成兩斷,立誓道:“若有虛言,如同此箭。”
惟功嚇了一跳,忙道:“小弟在京久了,有京師子弟的浮浪脾氣,說笑慣了,祖大哥千萬莫往心裏去。”
這個解釋十分合理,祖承訓臉上迴過色來,點了點頭,正色道:“到俺們遼鎮千萬莫這樣說話,會得罪人的。”
“是,小弟再不敢了。”惟功連忙答應,突又問道:“祖大哥是不是有個兒子,名叫祖大壽?”
“沒有啊。”祖承訓奇道:“我才剛定了親事,明年才會迎娶吧,有兒子也是後年的事了,哈哈。”
“哈哈,那是小弟聽錯了,前一陣聽人提起遼鎮有個姓祖的軍官有子名大壽,看來是記混了呢。”
“哦,原來如此。”祖承訓點頭道:“大壽這名字不壞,俺要有兒子,就叫他大壽罷。”
說罷,和馬林等人一起告辭,前頭馬芳等人早就走遠了。
看著祖承訓離開,惟功臉上的神色也是十分怪異。
這位祖承訓祖爺他還是熟悉的,明史之中人物太多,他一個普通大學生不會了解太多,但做為新時代的知識青年,一些重要的曆史點還是清楚的。這位祖爺是遼鎮將門世家,祖家論起根基來其實還在李成梁的李家之上,隻是現在李家因為李成梁一個而聲威大振罷了。祖承訓在萬曆十九年到二十年左右,在壬辰倭亂時率先領兵入朝鮮,在攻打平壤時驕縱輕敵,幾千騎兵在爛泥泥濘中進入城中,被小西行長打了一個埋伏,幾千遼鎮精騎幾乎全滅,一個參將加上兩個遊擊也死在軍中,祖承訓在少量家丁的保護下退迴寬甸,後來因此敗被免職,一直到李成梁的長子李如鬆領兵再度入朝時,祖承訓才複起跟隨,後來一路的表現也不算好,特別是遼兵和南兵,主要是戚家軍爭功,李如鬆這個主帥處斷不公,將功勞大半歸在遼鎮頭上,祖承訓等遼鎮諸將因此和南軍結怨,當然,戚繼光身後浙兵也完了,後來的遼東戰場,主要就是川兵們在顯示身手了。
這段公案,張惟功還是很清楚的,畢竟在後世壬辰倭亂也算是一個曆史熱點,在反日的大前提下,很多人對這一段痛扁小日本的曆史還是很有興趣的。
至於祖承訓的長子祖大壽,那個著名的吃人魔王和轉進專家,更是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比他老子都牛氣多了。
隻是想到適才的經過,惟功也是神色古怪,這到底算是祖承訓給祖大壽起的名字,還算是自己呢?
……
“小五,你這事做的差了。”
等惟功從兵部迴到英國公府時,消息已經傳到張元芳耳朵裏了。
這等速度,已經算是信息爆炸時代的效率了。
當然,也是由此可見,惟功做的這事,在大明京城裏有多麽犀利的娛樂效果,現在京師之中,還不知道是有多少人在議論此事。
“哪差了?”惟功還沒有說話,七嬸便先不平道:“他是三品官,咱家小五也是三品,憑什麽就得咱們給他下跪?這跪禮是隨便行得的嗎?”
“你說的這話……”七叔叫自己渾家弄的哭笑不得,隻得跺腳道:“同樣是三品,卻是不好比的啊。”
“有什麽不好比的?”惟功神色從容而平靜的道:“無非是這幾十年下來的陋規罷了。祖宗法度,可沒有隨便叫人下跪這一條,同品相見彼此拜揖,同行則並騎,如果受下屬拜禮,則武臣位於中間……七叔,洪武年間武官位還在文官之上咧。”
“上一山唱一山的歌,現在的時世說不得那會子的話啊。”
“七叔,如果去除咱們之間的關係,你是一個外人,聽聞今日的事情,你的感覺是怎麽樣的?”
張元芳楞征了一下,良久之後,才啞然失笑,搖頭道:“好你個刁鑽的小五……好吧,實話實說,我心裏感覺很痛快呢!”
明朝的文武之爭到中期之後已經是文官們大獲全勝告終,武宗年間江彬這樣的邊將常伴帝側,明明沒有什麽威脅可言,文官們卻編造江彬要謀反,最終在武宗死後將這個心腹大患抓起來殺了了事,江彬之後,就再也沒有邊將敢進入京城,並且能受到皇帝的賞識了。
文官們把持住皇帝身邊,事實上已經用龐大而綿密的組織將皇帝關入了囚籠,連嘉靖皇帝這樣的手腕高明的皇帝都被困住了,嚴閣老或是徐閣老,反正你皇帝離不開閣老,海瑞罵的嘉靖狗血淋頭,在徐階的忽悠下,嘉靖這頭老虎到底也沒有吃人,在洪武和永樂年間,這事想也不敢想。
隆慶這個小蜜蜂更被文官看不起,六七年間就是垂拱而治,到萬曆現在這個小孩子,張居正能當麵喝斥他,君權和相權早就合二為一了,文官們的氣焰當然也是達到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