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孫醫生怎麽說?他還在首都吧?”朱敏華教授看著袁平安掛了電話,呆愣愣的一言不發,有些奇怪。“還是說他已經迴寧遠了?”
袁平安咽了口吐沫,“他說……他就在患者旁邊。”
“患者?”朱敏華一臉訝然,“什麽患者?他在搶救室?”他轉頭看了看躺在病床上的李嵩昭和陸雪馨。
“他在宋華林身邊。就是那個要做椎體置換術的患者。”袁平安搖了搖頭,臉上的呆愣漸漸消退,取而代之的是震驚。“按照孫醫生的說法,他就在那輛翻了的大巴旁邊。”
朱敏華皺著眉頭,“這家夥,真不知道他到底是走運還是點背。”不去深究孫立恩出現在事故現場的問題,朱敏華對袁平安道,“你先去骨科那邊,看看打印的椎體情況,等會我接車。你跟著假體一起進手術室。”
·
·
·
3d打印技術正在成為醫院裏各個部門都熱衷討論的內容。而這一討論熱潮尤其以骨科最為激烈。在激光金屬3d打印技術成熟前,骨科部門,尤其是脊椎外科就開始利用ct成像和樹脂3d打印技術進行術前準備和演練了。骨科的主刀醫生們都會選擇先通過3d打印技術,打印出患者的椎體模型,然後在模型上進行預先演練。
骨科醫生需要有非常好的空間想象能力,這樣,他們才能在無數的平片掃描中,在腦海中組建出患者的骨骼和關節應該有的樣子。而構建出這樣的模型後,醫生們才有能力對手術進行規劃和設計。尤其是在椎體這樣敏感並且重要的人體結構上,醫生們更是要反複推敲,才能決定最後到底采用什麽樣的手術方案。
可是不管多麽有經驗,僅憑ct或者mri圖像進行假想都是可能會犯錯的。醫生也是人,哪怕已經做過了幾千例相應手術,可是誰也不能保證下一次,醫生的判斷不會出問題。畢竟椎體形狀複雜,而且在大量接診患者的時候,醫生的精力和注意力都有可能遭到削弱。如果在手術過程中才發現患者骨骼的狀況和預期不同,那就很可能導致嚴重後果。
所以,3d打印技術開始在各個頂級醫院的骨科流行了起來。尤其是涉及到頸椎,胸椎,腰椎的科室,以及關節外科。隻要病人的情況不是特別危重,醫生們總是願意多花一點時間,打印出患部的模型,然後整個科室一起商討手術方案。
然而,僅僅隻是模型的話,對患者的好處其實相對有限。的確,有模型可以讓醫生更全麵掌握情況,縮短手術時間,減小手術創傷,增強手術效果。但歸根結底,那也隻是醫生們的輔助工具而已。但金屬3d打印技術的出現,第一次讓“私人化”替換部件成為了可能。
現在市麵上所多見的手術用椎體固定體基本都是通用型號。而人體的脊椎由三個部分組成,天然存在三個生理曲度。這也就導致每一節椎體形狀都完全不同。通用的固定體雖然方便製造,但在實際使用中卻存在無數的麻煩。過長或者過短都算是小毛病——骨科醫生手裏是有電磨和電鋸的,實在不行可以用工具對固定體進行修改。可真正的麻煩在於頸椎,尤其是涉及到c1到c4節頸椎的時候。c1和c2節頸椎就是寰椎和樞椎。這兩節椎體長度都很短,而且形狀複雜。除了連接並且支撐顱骨轉動之外,還必須要保證椎管內的延髓和脊椎不受擠壓。
而在3d金屬打印技術出現以前,如果患者出現了寰樞椎嚴重骨折,又或者罹患了枕段脊索瘤。那麽醫生們隻能在手術時,用螺絲和支架把裁剪好的醫用鈦網,擰在受損脆弱的寰樞椎前後兩側,然後一邊祈禱自己已經徹底清掃了腫瘤,一邊祈禱患者在未來的生活中不會出現螺絲或者支架鬆脫的現象。
支架鬆脫,可能會導致堅硬的鈦網變形,從而擠壓到患者的食道,氣管,甚至頸動脈等。如果沒有經常來醫院複查,這一次變形很可能就會直接要了患者的命。而一旦腫瘤複發,新生的腫瘤很可能繼續侵蝕殘存的寰樞椎體。即使有鈦網的支撐,沒了椎體,神經和血管得不到支撐保護,患者還是會死。
延髓尾端是小腦的延伸部分,也是脊椎的起點。這裏主要調節控製人體的心搏、血壓、唿吸、消化等重要功能,一旦稍有損傷,患者就會直接死亡,甚至連搶救的機會都沒有。因此,這一區域也常常被稱為“生命禁區”。主刀的醫生們隻要有選擇,基本都不會考慮在這裏進行手術——風險實在是太大了。
然而,宋華林的情況比較特殊。同協的急診醫生在病例庫裏查詢到了他的資料後,迅速叫來了骨科的幾位大佬會診——這幾位都是能編寫教材,製定診治指南的業內領軍人物。而這幾位專家,在看過了宋華林十五年前的影像檢查資料和手術記錄後,都皺起了眉頭。
實際上,當年給宋華林做手術的,也是同協骨科的頂尖人物。同樣是掃清脊索瘤,其他醫院的醫生可能會考慮直接做樞椎半切,而同協的手術方案卻是在掃清脊索瘤的時候,通過脊柱內窺鏡和電磨去除了遭到侵蝕的樞椎,並且用骨水泥進行了填補。
也多虧了這個手術方案,宋華林的樞椎雖然被去除了接近30%的骨質,但仍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強度。如果不是這個手術方案,大巴車翻覆的時候,宋華林很可能就命喪當場了。
“隻能做替換。”同協骨科主任邱院士沉默了很久之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雖然不知道患者現在的骨折情況,但要內固定已經被磨掉30%的樞椎,這不現實。”他轉頭看著自己的學生,現在的骨科副主任王一飛教授問道,“你們搞的那個3d打印技術怎麽樣了?能不能用?”
“二期臨床還沒結束。”王教授答道,“可是我們的3d打印,主要是做髖關節和骨盆修複的。直接上樞椎……”
“我記得南方醫那邊在搞這個研究。”邱院士摸出了電話,“你們先把原來的影像資料整理出來,我問問那邊的老朋友們,能不能搞個圖紙出來。”
·
·
·
孫立恩坐著急救車,基本沒過多久,就來到了同協急診科。高速出事的地方距離這裏隻有十八公裏,雖然這次開救護車的司機水平明顯不如昨晚的那個“王哥”,可速度卻仍然快的嚇人。再加上有警察摩托車開道,一路上救護車連續闖著紅燈,用最快的速度趕到了醫院。
“快,送搶救室!”朱教授早就帶著人守在門口等著接車了,看到孫立恩和搶救床一起下了車,他直接把手裏的白大褂扔了過去,“穿上,你一會和我一起進手術室。”
夏海看著孫立恩,一臉的不滿,“你是同協的醫生就說是同協的嘛!把自己裝成外地醫生幹啥?我又不會吃了你!”
孫立恩也沒工夫和這個貧嘴醫生多說話,套上白大褂,推著病床就衝進了搶救室。倒是宋華林還在床上嘟囔著,“不用推這麽快,還有時間的。”
宋華林生命體征穩定,這雖然有運氣的成分,但也和孫立恩的緊急處理脫不開關係。孫立恩推床進了搶救室,和同協裏一臉嚴肅的醫生們報告完了情況後,這才稍微鬆了口氣。
“你怎麽跑到高速上去了?”看著正事兒忙完了,在帶著宋華林去做影像檢查的路上,朱敏華教授終於忍不住問道,“你不是來接人的麽?”
“是接人啊。”孫立恩苦笑著應道,“我要接的是霍普金斯的帕斯卡爾博士一家。結果剛接到人往迴走的時候,就遇見了這場車禍。當時在車上的,除了我和帕斯卡爾教授以外,還有來同協做國際交流項目的瑞秋,以及我的同事胡佳。他們也忙的夠嗆。”
朱敏華看向宋華林的眼神有些變化,“真不知道這個病人到底是走運還是倒黴。說走運吧,一場車禍就傷到了樞椎,說倒黴吧,卻又遇見了你們。”
孫立恩沒接話,他換了個話題,“我聽袁醫生說,同協打算用3d打印假體,給他做個樞椎替換術?”
“具體的還要看他的骨折情況。”朱敏華點了點頭,“平安在電話裏和你說了吧?這個患者以前在我們這裏做過脊索瘤清掃術的。看ct檢查結果,如果是一型骨折,那就肯定得做置換。”
“我還不知道現在的技術已經能做到這一步了。”孫立恩有些咋舌,“樞椎形狀複雜,而且對強度要求也很高的吧?”
“如果是以前的樹脂或者塑料打印,那肯定沒法用。”朱敏華也有些感慨,“當醫生,一定要對技術的進步心存感激啊。換成二十年前,不管是誰來主刀,這場手術都和殺人沒什麽區別。可現在,至少我們能替患者爭一爭。”
袁平安咽了口吐沫,“他說……他就在患者旁邊。”
“患者?”朱敏華一臉訝然,“什麽患者?他在搶救室?”他轉頭看了看躺在病床上的李嵩昭和陸雪馨。
“他在宋華林身邊。就是那個要做椎體置換術的患者。”袁平安搖了搖頭,臉上的呆愣漸漸消退,取而代之的是震驚。“按照孫醫生的說法,他就在那輛翻了的大巴旁邊。”
朱敏華皺著眉頭,“這家夥,真不知道他到底是走運還是點背。”不去深究孫立恩出現在事故現場的問題,朱敏華對袁平安道,“你先去骨科那邊,看看打印的椎體情況,等會我接車。你跟著假體一起進手術室。”
·
·
·
3d打印技術正在成為醫院裏各個部門都熱衷討論的內容。而這一討論熱潮尤其以骨科最為激烈。在激光金屬3d打印技術成熟前,骨科部門,尤其是脊椎外科就開始利用ct成像和樹脂3d打印技術進行術前準備和演練了。骨科的主刀醫生們都會選擇先通過3d打印技術,打印出患者的椎體模型,然後在模型上進行預先演練。
骨科醫生需要有非常好的空間想象能力,這樣,他們才能在無數的平片掃描中,在腦海中組建出患者的骨骼和關節應該有的樣子。而構建出這樣的模型後,醫生們才有能力對手術進行規劃和設計。尤其是在椎體這樣敏感並且重要的人體結構上,醫生們更是要反複推敲,才能決定最後到底采用什麽樣的手術方案。
可是不管多麽有經驗,僅憑ct或者mri圖像進行假想都是可能會犯錯的。醫生也是人,哪怕已經做過了幾千例相應手術,可是誰也不能保證下一次,醫生的判斷不會出問題。畢竟椎體形狀複雜,而且在大量接診患者的時候,醫生的精力和注意力都有可能遭到削弱。如果在手術過程中才發現患者骨骼的狀況和預期不同,那就很可能導致嚴重後果。
所以,3d打印技術開始在各個頂級醫院的骨科流行了起來。尤其是涉及到頸椎,胸椎,腰椎的科室,以及關節外科。隻要病人的情況不是特別危重,醫生們總是願意多花一點時間,打印出患部的模型,然後整個科室一起商討手術方案。
然而,僅僅隻是模型的話,對患者的好處其實相對有限。的確,有模型可以讓醫生更全麵掌握情況,縮短手術時間,減小手術創傷,增強手術效果。但歸根結底,那也隻是醫生們的輔助工具而已。但金屬3d打印技術的出現,第一次讓“私人化”替換部件成為了可能。
現在市麵上所多見的手術用椎體固定體基本都是通用型號。而人體的脊椎由三個部分組成,天然存在三個生理曲度。這也就導致每一節椎體形狀都完全不同。通用的固定體雖然方便製造,但在實際使用中卻存在無數的麻煩。過長或者過短都算是小毛病——骨科醫生手裏是有電磨和電鋸的,實在不行可以用工具對固定體進行修改。可真正的麻煩在於頸椎,尤其是涉及到c1到c4節頸椎的時候。c1和c2節頸椎就是寰椎和樞椎。這兩節椎體長度都很短,而且形狀複雜。除了連接並且支撐顱骨轉動之外,還必須要保證椎管內的延髓和脊椎不受擠壓。
而在3d金屬打印技術出現以前,如果患者出現了寰樞椎嚴重骨折,又或者罹患了枕段脊索瘤。那麽醫生們隻能在手術時,用螺絲和支架把裁剪好的醫用鈦網,擰在受損脆弱的寰樞椎前後兩側,然後一邊祈禱自己已經徹底清掃了腫瘤,一邊祈禱患者在未來的生活中不會出現螺絲或者支架鬆脫的現象。
支架鬆脫,可能會導致堅硬的鈦網變形,從而擠壓到患者的食道,氣管,甚至頸動脈等。如果沒有經常來醫院複查,這一次變形很可能就會直接要了患者的命。而一旦腫瘤複發,新生的腫瘤很可能繼續侵蝕殘存的寰樞椎體。即使有鈦網的支撐,沒了椎體,神經和血管得不到支撐保護,患者還是會死。
延髓尾端是小腦的延伸部分,也是脊椎的起點。這裏主要調節控製人體的心搏、血壓、唿吸、消化等重要功能,一旦稍有損傷,患者就會直接死亡,甚至連搶救的機會都沒有。因此,這一區域也常常被稱為“生命禁區”。主刀的醫生們隻要有選擇,基本都不會考慮在這裏進行手術——風險實在是太大了。
然而,宋華林的情況比較特殊。同協的急診醫生在病例庫裏查詢到了他的資料後,迅速叫來了骨科的幾位大佬會診——這幾位都是能編寫教材,製定診治指南的業內領軍人物。而這幾位專家,在看過了宋華林十五年前的影像檢查資料和手術記錄後,都皺起了眉頭。
實際上,當年給宋華林做手術的,也是同協骨科的頂尖人物。同樣是掃清脊索瘤,其他醫院的醫生可能會考慮直接做樞椎半切,而同協的手術方案卻是在掃清脊索瘤的時候,通過脊柱內窺鏡和電磨去除了遭到侵蝕的樞椎,並且用骨水泥進行了填補。
也多虧了這個手術方案,宋華林的樞椎雖然被去除了接近30%的骨質,但仍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強度。如果不是這個手術方案,大巴車翻覆的時候,宋華林很可能就命喪當場了。
“隻能做替換。”同協骨科主任邱院士沉默了很久之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雖然不知道患者現在的骨折情況,但要內固定已經被磨掉30%的樞椎,這不現實。”他轉頭看著自己的學生,現在的骨科副主任王一飛教授問道,“你們搞的那個3d打印技術怎麽樣了?能不能用?”
“二期臨床還沒結束。”王教授答道,“可是我們的3d打印,主要是做髖關節和骨盆修複的。直接上樞椎……”
“我記得南方醫那邊在搞這個研究。”邱院士摸出了電話,“你們先把原來的影像資料整理出來,我問問那邊的老朋友們,能不能搞個圖紙出來。”
·
·
·
孫立恩坐著急救車,基本沒過多久,就來到了同協急診科。高速出事的地方距離這裏隻有十八公裏,雖然這次開救護車的司機水平明顯不如昨晚的那個“王哥”,可速度卻仍然快的嚇人。再加上有警察摩托車開道,一路上救護車連續闖著紅燈,用最快的速度趕到了醫院。
“快,送搶救室!”朱教授早就帶著人守在門口等著接車了,看到孫立恩和搶救床一起下了車,他直接把手裏的白大褂扔了過去,“穿上,你一會和我一起進手術室。”
夏海看著孫立恩,一臉的不滿,“你是同協的醫生就說是同協的嘛!把自己裝成外地醫生幹啥?我又不會吃了你!”
孫立恩也沒工夫和這個貧嘴醫生多說話,套上白大褂,推著病床就衝進了搶救室。倒是宋華林還在床上嘟囔著,“不用推這麽快,還有時間的。”
宋華林生命體征穩定,這雖然有運氣的成分,但也和孫立恩的緊急處理脫不開關係。孫立恩推床進了搶救室,和同協裏一臉嚴肅的醫生們報告完了情況後,這才稍微鬆了口氣。
“你怎麽跑到高速上去了?”看著正事兒忙完了,在帶著宋華林去做影像檢查的路上,朱敏華教授終於忍不住問道,“你不是來接人的麽?”
“是接人啊。”孫立恩苦笑著應道,“我要接的是霍普金斯的帕斯卡爾博士一家。結果剛接到人往迴走的時候,就遇見了這場車禍。當時在車上的,除了我和帕斯卡爾教授以外,還有來同協做國際交流項目的瑞秋,以及我的同事胡佳。他們也忙的夠嗆。”
朱敏華看向宋華林的眼神有些變化,“真不知道這個病人到底是走運還是倒黴。說走運吧,一場車禍就傷到了樞椎,說倒黴吧,卻又遇見了你們。”
孫立恩沒接話,他換了個話題,“我聽袁醫生說,同協打算用3d打印假體,給他做個樞椎替換術?”
“具體的還要看他的骨折情況。”朱敏華點了點頭,“平安在電話裏和你說了吧?這個患者以前在我們這裏做過脊索瘤清掃術的。看ct檢查結果,如果是一型骨折,那就肯定得做置換。”
“我還不知道現在的技術已經能做到這一步了。”孫立恩有些咋舌,“樞椎形狀複雜,而且對強度要求也很高的吧?”
“如果是以前的樹脂或者塑料打印,那肯定沒法用。”朱敏華也有些感慨,“當醫生,一定要對技術的進步心存感激啊。換成二十年前,不管是誰來主刀,這場手術都和殺人沒什麽區別。可現在,至少我們能替患者爭一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