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屈原同誌
看到一篇穿越小說,曰:屈原同誌是抗戰英雄,跟rb鬼子戰至最後一人,寧死不屈,最後懷抱一塊大石頭投身於滔滔黃河之中。
又曰:屈原先生身懷絕技,刀槍不入,能預測未來。長安街頭算卦,碰見東海龍王,掐指一算,明日x時x分降雨,並且報準雨量,三十三萬三千三百三十三滴,龍王不信,迴到龍宮,看見玉皇下旨,命龍王明日x時x分下雨,所下雨量跟屈原先生算卦並無二致。結果龍王少下了一些,被魏征問斬……
故事並不新鮮,為西遊記的翻版。可是少男少女就是愛看,點擊率數以十萬。
且不說此屈原是否彼屈原,中國同名同姓者多矣,沒有必要杞人憂天,問題是,杜撰者有混淆是非、嘩眾取寵之嫌。
曆史可以隨意篡改,這已經不是什麽新鮮。張飛戰敬德的戲古來就有,誰管他們出於那個朝代!兩個黑臉大漢在戲台上廝殺得天昏地暗,戲台下一片喝彩。
有關端午節的來曆不必贅述,想必人人明白。作者要說的是,能否給曆史名人一點尊重?讓他們無愧於他們所處的那個時代。
二、麥收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那時,小麥的產量很低,一畝地也就百十來斤,畝產五鬥就是大豐收。莊稼行裏的門道很深,三年學個好木匠,有人一輩子也學不下個好莊稼漢。其他的不說,就說割麥。
割麥的姿勢有兩種,一種是走鐮,就是彎下腰,割一把放一把,為初學者常用。還有一種是蹲鐮,那可是把式的絕活,人蹲在地上,屁股上綁一個布袋子,裏邊別著四五個木鐮刃子,麥子在把式鐮刀的舞動下主動歸攏到左腳腕,前進幾步就是一小抱麥子,順勢放在身後,頭不抬蹲著朝前走,隻見麥子倒下不見人頭,鐮刃鈍了,從布袋子裏邊取一個換上,不用停歇,繼續蹲著前行,二百四十步的全畛地,一上午能割兩個來迴。
伯父說,那年月長安城外基本上沒有什麽建築,每隔兩三裏地就有一個村莊,麥客們到關中趕麥場,割一畝麥子兩毛錢,他一天掙過一塊大洋。
伯父還講了一個笑話,說的是父子二人到關中趕麥場,看見一眼望不到邊的麥子非常吃驚。老爹爹對兒子說:這麽多的麥子三年都割不完,咱倆幹脆到廟裏睡覺去。父子倆睡了三天,起來一看,隻見麥子全部割完運走,農民們為了趕秋種,麥田裏堆滿了一堆堆農家肥。老爹爹又對兒子說:“哎呀呀,咱父子倆幸虧沒有割麥,你看,田裏熱死多少人,起了多少墳!”
那個把糞堆當作墳堆的父子倆肯定已經作古。現今的長安城比過去擴大了數以十倍。麥田麵積在不斷地萎縮,可是我們餐桌上的食物卻異常地豐富,連要飯吃都不要白麵饃,要的是錢。主產區小麥畝產上千斤已經很普遍,糧食的浪費現象驚人,餓死人的現象可能再不會出現。不過作者老在擔憂,糧食囤沒有了,幾乎家家的存糧不夠一個月吃,有的人家甚至無隔夜之糧,萬一出現大麵積的天災人禍,國家將怎樣保證老百姓的食品供應?
三、蟬鳴
伴隨著麥收,蟬鳴的日子不會長久。老槐樹上的蟬鳴是那樣悅耳,讓人浮想聯翩興趣盎然。
村裏的孩子都把八爺叫八爺,我也跟著混叫。八爺飽讀詩書,是一個老學究。印象最深的是八爺戴著高帽子敲著馬鑼在村子裏遊街,我們一群孩子跟在後麵起哄。
一場暴雨洗刷了夏日的困乏,雨洗過的豔陽分外妖嬈。突然,蟬鳴了,聲音是那樣的清脆,循著聲音望去,老槐樹下,站著八爺,八爺將一片竹葉含進嘴裏,蟬的鳴叫便從嘴裏流出,簡直可以以假亂真,一群孩子們圍在八爺的周圍。
八爺不但會學蟬鳴,還會學各種鳥叫。八爺說,人的某些本領是跟著動物學來的,昆蟲和侯鳥的鳴叫非常準時,去年什麽時候蟬鳴,今年也肯定跟去年一樣。而且,去年的老蟬已經死亡,今年鳴叫的是一隻幼蟬。媽媽給兒子的身上安裝了一隻生物鍾,生物鍾比原子鍾準時。
長大後我明白了結繩記事、倉頡造字,把竹竿栽在陽光下,測定二十四節氣。還有,鐫刻在骨頭上的銘文,晦澀的、可以有許多種解釋的佛經。但是始終沒有證實,八爺所說的蟬鳴,是不是含有普世的真理?
(本章完)
看到一篇穿越小說,曰:屈原同誌是抗戰英雄,跟rb鬼子戰至最後一人,寧死不屈,最後懷抱一塊大石頭投身於滔滔黃河之中。
又曰:屈原先生身懷絕技,刀槍不入,能預測未來。長安街頭算卦,碰見東海龍王,掐指一算,明日x時x分降雨,並且報準雨量,三十三萬三千三百三十三滴,龍王不信,迴到龍宮,看見玉皇下旨,命龍王明日x時x分下雨,所下雨量跟屈原先生算卦並無二致。結果龍王少下了一些,被魏征問斬……
故事並不新鮮,為西遊記的翻版。可是少男少女就是愛看,點擊率數以十萬。
且不說此屈原是否彼屈原,中國同名同姓者多矣,沒有必要杞人憂天,問題是,杜撰者有混淆是非、嘩眾取寵之嫌。
曆史可以隨意篡改,這已經不是什麽新鮮。張飛戰敬德的戲古來就有,誰管他們出於那個朝代!兩個黑臉大漢在戲台上廝殺得天昏地暗,戲台下一片喝彩。
有關端午節的來曆不必贅述,想必人人明白。作者要說的是,能否給曆史名人一點尊重?讓他們無愧於他們所處的那個時代。
二、麥收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那時,小麥的產量很低,一畝地也就百十來斤,畝產五鬥就是大豐收。莊稼行裏的門道很深,三年學個好木匠,有人一輩子也學不下個好莊稼漢。其他的不說,就說割麥。
割麥的姿勢有兩種,一種是走鐮,就是彎下腰,割一把放一把,為初學者常用。還有一種是蹲鐮,那可是把式的絕活,人蹲在地上,屁股上綁一個布袋子,裏邊別著四五個木鐮刃子,麥子在把式鐮刀的舞動下主動歸攏到左腳腕,前進幾步就是一小抱麥子,順勢放在身後,頭不抬蹲著朝前走,隻見麥子倒下不見人頭,鐮刃鈍了,從布袋子裏邊取一個換上,不用停歇,繼續蹲著前行,二百四十步的全畛地,一上午能割兩個來迴。
伯父說,那年月長安城外基本上沒有什麽建築,每隔兩三裏地就有一個村莊,麥客們到關中趕麥場,割一畝麥子兩毛錢,他一天掙過一塊大洋。
伯父還講了一個笑話,說的是父子二人到關中趕麥場,看見一眼望不到邊的麥子非常吃驚。老爹爹對兒子說:這麽多的麥子三年都割不完,咱倆幹脆到廟裏睡覺去。父子倆睡了三天,起來一看,隻見麥子全部割完運走,農民們為了趕秋種,麥田裏堆滿了一堆堆農家肥。老爹爹又對兒子說:“哎呀呀,咱父子倆幸虧沒有割麥,你看,田裏熱死多少人,起了多少墳!”
那個把糞堆當作墳堆的父子倆肯定已經作古。現今的長安城比過去擴大了數以十倍。麥田麵積在不斷地萎縮,可是我們餐桌上的食物卻異常地豐富,連要飯吃都不要白麵饃,要的是錢。主產區小麥畝產上千斤已經很普遍,糧食的浪費現象驚人,餓死人的現象可能再不會出現。不過作者老在擔憂,糧食囤沒有了,幾乎家家的存糧不夠一個月吃,有的人家甚至無隔夜之糧,萬一出現大麵積的天災人禍,國家將怎樣保證老百姓的食品供應?
三、蟬鳴
伴隨著麥收,蟬鳴的日子不會長久。老槐樹上的蟬鳴是那樣悅耳,讓人浮想聯翩興趣盎然。
村裏的孩子都把八爺叫八爺,我也跟著混叫。八爺飽讀詩書,是一個老學究。印象最深的是八爺戴著高帽子敲著馬鑼在村子裏遊街,我們一群孩子跟在後麵起哄。
一場暴雨洗刷了夏日的困乏,雨洗過的豔陽分外妖嬈。突然,蟬鳴了,聲音是那樣的清脆,循著聲音望去,老槐樹下,站著八爺,八爺將一片竹葉含進嘴裏,蟬的鳴叫便從嘴裏流出,簡直可以以假亂真,一群孩子們圍在八爺的周圍。
八爺不但會學蟬鳴,還會學各種鳥叫。八爺說,人的某些本領是跟著動物學來的,昆蟲和侯鳥的鳴叫非常準時,去年什麽時候蟬鳴,今年也肯定跟去年一樣。而且,去年的老蟬已經死亡,今年鳴叫的是一隻幼蟬。媽媽給兒子的身上安裝了一隻生物鍾,生物鍾比原子鍾準時。
長大後我明白了結繩記事、倉頡造字,把竹竿栽在陽光下,測定二十四節氣。還有,鐫刻在骨頭上的銘文,晦澀的、可以有許多種解釋的佛經。但是始終沒有證實,八爺所說的蟬鳴,是不是含有普世的真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