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可複製的感悟
喜歡啃書,喜歡觸摸書的質感,咀嚼書的風味。
年輕時常有一種饑餓感,博覽群書。那時節隻要能看到的書就拿來生吞活咽,仍然感到營養不足,常常站在郵局的報欄前把那些報紙的副刊一字不漏地看完。陳忠實老先生的短篇小說《信任》就是在人民日報的副刊上第一次刊出,迅速走紅。以後隨著年齡的增長,對書的選擇有了一種偏頗、甚至固執的挑剔,一本書常常拿來翻翻,就順手丟在一邊,有時懷疑自己是不是得了厭食症?看那些文字往往華而不實、故弄玄虛,好像一窩竭斯底裏的跳蚤,總在喋喋不休地標榜它就是世界第一。大約五年前一個老教授介紹我啃完了高行健的《靈山》(中國第一部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品,至今不為官家承認),確實受用了幾年,至今仍然餘香在口、迴味無窮。前一段時期又斷斷續續啃完了一個hn女作家的散文集《嫁給xc感受頗深。
放在麵前的這本書,題目叫做《你的孩子可以上清華》,是我們洛川一個文友寫的,僅僅是為了顯示友好,拿起來翻翻,翻了一下就讓眼睛把信息反饋給大腦,大腦激活了所有的觸覺器官,好似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情緒被調動到極致。
絕對不是故弄玄虛,也沒有任何阿諛奉承,完全是出於內心,也許我孤陋寡聞,也許我閱曆不夠,自己認為這是我近幾年來所看到的最好的一本書!
人所處的角度不同,對每一件事物的認識都能得出不同的結論。筆者耳濡目染,感覺到所有作家的成名之作都非常感人,其所以感人,是因為真實,是因為作家寫了自己生命中最感人至深的感悟,那些感悟別人沒有,是作家自己的專利,別人隻能欣賞而無法攀比。不善於讚美,總擔心別人說你拍馬屁。可是你不得不說,《你的孩子可以上清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正是作家桂天富先生的專利!不相信試試,你絕對不可以仿製,也沒有桂天富先生那樣嘔心瀝血的感悟,那是一種情感的凝結,是一種對生活的曆練,那些吸取了日月的精華而生成的靈性經過火的煆燒,濾去雜質,蛻變成作家自己的靈山。終於明白了佛祖為什麽拈花不語,原來有些感悟隻能心領而不可言傳。
二、承上啟下的親情
那是一段打上時代烙印的迴憶,鐫刻在作家的心理,猶如牆上的壁畫,雋永、清晰。
移民部落大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固執而自信,在困難和挫折麵前永不言敗。老一輩人離鄉背井肩挑全部家當落難逃荒的原因可能出自多個方麵,但是有一點不謀而合,那就是期盼子女們不要重蹈他們的覆轍,因此上對子女們的管教特別嚴格,嚴格得不近情理,嚴格得有點荒唐,行為做事有時候專橫,蠻不講理。
小學四年級,同桌同學的書包裏有一本磚頭厚的書,下課時顯擺一樣拿出來翻幾頁,又趕緊合住,裝進書包裏。問:“啥書?”答:“一本煉鋼的書,你看不懂。”自尊心受到了挫傷,隱隱的痛。後來知道,那是一部蘇聯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放學後迴到家裏,悶悶不樂,爹問:“咋啦?”迴答:“想買一本書。”爹帶我到新華書店,把那本書要過來,倒著看,問了價錢,記下了,星期天帶我去挖黃芩,好像一斤黃芩賣兩毛一,爹攢夠錢,毫不猶豫地把那本書買迴來。晚上,媽撥亮油燈,老倆口神情專注地看著我在油燈下讀書。可是有一次爹竟然扇了我一個耳光,原因是,我逃學了,跟一群“爛杆子”(爹語)娃下西溝捉螃蟹。
絕不是喧賓奪主,這是移民部落的共性。望子成龍是老一輩人執著的信念,吃再大的苦都毫無怨言,總想按照他們的意願去塑造孩子,稍不如意就拳腳相加,長大後終於明白,父輩們的棍棒政策蘊含著一種深沉的愛,如同山的皺褶裏流出來的野蜂蜜,粘稠得化不開。
作家在描寫父親方麵著墨不多,但是字字珠璣,咀嚼起來讓人心理總有一種潮潮的感覺,爹爹打人時的那種姿態,“我”自己挨了打的那種委屈、甚至反叛、想走極端,一層層鋪開,展現,使人如臨其境,身同感受,作者沒有迴避,沒有任何遮掩,感覺真實、親切,那不是一般的描寫,那一定是蘸著激情蘸著懷念,蘸著那滾燙的刻骨銘心的愛戀,父親的形象如同大山的雕塑,在兒子的心理永遠地定格,任何時候都會在眼前顯現,同樣,父親的行為哲學通過潛移默化的遺傳,融入兒子們的骨骼裏,腳下的步子便踏實、坦然。
眼睛模糊起來,跳躍的字符滲出了斑竹樣的霜露,生怕有人看見,匆匆地用衣服袖子擦去。
三、難以釋懷的父子情感
公元2014年的十月,一位在sx省委當過秘書長的老兄打電話給我,要我去一所聞名遐邇的私立大學去寫什麽“校史”,當年64歲的我有幸在人生的旅途中第一次踏進了大學的校門。實際上那是一場誤會一個笑話,一個土得掉渣的老農民不可能去給大學寫校史,那場鬧劇我在另外一篇文章裏已經專門陳述,舊事重提的目的是,我們這一代人由於人所共知的原因斷送了求學、深造的機會,看見幼兒園門口擠滿熙熙攘攘的家長;看見孩子們進了高考的教室,家長們焦急地在學校門外等待;看見學校發榜那天,家長們的情緒隨著兒女們高考成績的高低而起伏,有的喜極而泣;有的由於孩子成績沒有考好而發出一聲深深的歎息;網絡上還出現有的家長由於孩子沒有考上大學而將孩子一頓暴打,孩子憤而出走的現象。心的一隅便觸發出一種失落一種無法言傳的感傷,歲月不可以複製,真想有那麽一次機會一次體驗,讓我也坐在窗明幾淨的教室裏,麵對那些高考試題而奮筆疾書。
在教育子女方麵,桂先生無疑是一個成功者,成功的秘訣不在於“頭懸梁錐刺股”、不在於“囊螢映雪”、不在於“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不在於“司馬光砸缸、曾子殺豬”。而是千方百計地為兒子創造條件,一步步引導兒子走向成功,內種許多經驗和教訓就不必贅述,人生失敗的原因各種各樣,成功的理由也不盡相同。佩服作家駕馭語言的那種能力,能把看起來繁瑣的細微小事描繪得栩栩如生,猶如細雨潤土,點點滴滴沁入心扉。那的確不容易,絕非一日之功,在文字的功力和造詣方麵甚至超過了路遙(個人看法,不一定要所有人認同,也沒有刻意貶低路遙的意思)。但是桂先生絕對不可能像路遙那樣出名,因為文化荒漠時期人們追求荒誕追求虛無。
老毛病不改,總把胸口對準別人的槍口,還問人家:“你敢不敢?”筆者發現,桂先生的小說裏邊沒有一個反麵人物,對所有的人都普施甘霖,灑向人間都是愛。這部自傳體的小說摒棄了傳統小說裏那種劍拔弩張的惡鬥,作者像一個辛勤的耕耘者在自家的自留地裏躬耕,辣子一行茄子一行,賞心悅目地盤點著自己的收獲,沒有憤世嫉俗、沒有勾心鬥角、即使一顆幼苗被風吹歪,也要小心翼翼地扶正。佛說:覷透人間冷暖事、能以廓然無聖。那需要境界、需要毅力,同時還需要一種超越一種精神。
四、挨槌子文學、不可陷進去太深
文學對人的選擇嚴格得近乎苛刻,那不僅需要有下地獄的能力,還需要曆練各種折磨各種打擊,還必須有自己獨特的感悟,還必須像****那樣經得起所有人的挑剔。
**********結束以後靠一部短篇小說一夜成名的現象不會重演,網絡小說裏冒出來無數個“大神”,不清楚那些大神們在那山修煉,一個個身懷絕技刀槍不入。
說人家幹啥?還是想想自己。掩卷沉思,你從桂先生的小說裏得到了什麽感悟?感悟是:挨槌子文學,不可陷進去太深!還有一條感悟讓人匪夷所思,就是想設立《支海民文學獎》,首先頒給“你的孩子可以上清華”!
別笑!沒有什麽不可能。哪怕一瓶哇哈哈一顆泡泡糖,一個耄耋老人的心意。俯拾歲月的碎片,鏈接成並不完整的記憶,成功和失敗在須臾之間,兒子上了清華,父親卻遭遇了一點小小的打擊(不知道可不可以這樣說),不去追究那些事非,世間的許多事不宜深究。可喜的是摯友沒有倒下,仍然在孜孜不倦地躬耕,可是現實主義的作品在當今的中國沒有多少市場(也許有點絕對)。文化荒漠時期沒有多少人欣賞你那呦呦鹿鳴的傳唱。
不知道什麽原因,對摯友削職為民有點慶幸,迴想起不多的幾次交往,摯友坐在他那寬大的辦公桌後邊的靠背椅子上,讓我們之間產生了距離,中國現今社會的等級製度比封建社會更甚!現在,我們可以肆無忌憚地諞閑,可以無所顧忌地交流,可以互致問候,可以做我們想做的一切。
想說一句,保重。
(本章完)
喜歡啃書,喜歡觸摸書的質感,咀嚼書的風味。
年輕時常有一種饑餓感,博覽群書。那時節隻要能看到的書就拿來生吞活咽,仍然感到營養不足,常常站在郵局的報欄前把那些報紙的副刊一字不漏地看完。陳忠實老先生的短篇小說《信任》就是在人民日報的副刊上第一次刊出,迅速走紅。以後隨著年齡的增長,對書的選擇有了一種偏頗、甚至固執的挑剔,一本書常常拿來翻翻,就順手丟在一邊,有時懷疑自己是不是得了厭食症?看那些文字往往華而不實、故弄玄虛,好像一窩竭斯底裏的跳蚤,總在喋喋不休地標榜它就是世界第一。大約五年前一個老教授介紹我啃完了高行健的《靈山》(中國第一部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品,至今不為官家承認),確實受用了幾年,至今仍然餘香在口、迴味無窮。前一段時期又斷斷續續啃完了一個hn女作家的散文集《嫁給xc感受頗深。
放在麵前的這本書,題目叫做《你的孩子可以上清華》,是我們洛川一個文友寫的,僅僅是為了顯示友好,拿起來翻翻,翻了一下就讓眼睛把信息反饋給大腦,大腦激活了所有的觸覺器官,好似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情緒被調動到極致。
絕對不是故弄玄虛,也沒有任何阿諛奉承,完全是出於內心,也許我孤陋寡聞,也許我閱曆不夠,自己認為這是我近幾年來所看到的最好的一本書!
人所處的角度不同,對每一件事物的認識都能得出不同的結論。筆者耳濡目染,感覺到所有作家的成名之作都非常感人,其所以感人,是因為真實,是因為作家寫了自己生命中最感人至深的感悟,那些感悟別人沒有,是作家自己的專利,別人隻能欣賞而無法攀比。不善於讚美,總擔心別人說你拍馬屁。可是你不得不說,《你的孩子可以上清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正是作家桂天富先生的專利!不相信試試,你絕對不可以仿製,也沒有桂天富先生那樣嘔心瀝血的感悟,那是一種情感的凝結,是一種對生活的曆練,那些吸取了日月的精華而生成的靈性經過火的煆燒,濾去雜質,蛻變成作家自己的靈山。終於明白了佛祖為什麽拈花不語,原來有些感悟隻能心領而不可言傳。
二、承上啟下的親情
那是一段打上時代烙印的迴憶,鐫刻在作家的心理,猶如牆上的壁畫,雋永、清晰。
移民部落大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固執而自信,在困難和挫折麵前永不言敗。老一輩人離鄉背井肩挑全部家當落難逃荒的原因可能出自多個方麵,但是有一點不謀而合,那就是期盼子女們不要重蹈他們的覆轍,因此上對子女們的管教特別嚴格,嚴格得不近情理,嚴格得有點荒唐,行為做事有時候專橫,蠻不講理。
小學四年級,同桌同學的書包裏有一本磚頭厚的書,下課時顯擺一樣拿出來翻幾頁,又趕緊合住,裝進書包裏。問:“啥書?”答:“一本煉鋼的書,你看不懂。”自尊心受到了挫傷,隱隱的痛。後來知道,那是一部蘇聯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放學後迴到家裏,悶悶不樂,爹問:“咋啦?”迴答:“想買一本書。”爹帶我到新華書店,把那本書要過來,倒著看,問了價錢,記下了,星期天帶我去挖黃芩,好像一斤黃芩賣兩毛一,爹攢夠錢,毫不猶豫地把那本書買迴來。晚上,媽撥亮油燈,老倆口神情專注地看著我在油燈下讀書。可是有一次爹竟然扇了我一個耳光,原因是,我逃學了,跟一群“爛杆子”(爹語)娃下西溝捉螃蟹。
絕不是喧賓奪主,這是移民部落的共性。望子成龍是老一輩人執著的信念,吃再大的苦都毫無怨言,總想按照他們的意願去塑造孩子,稍不如意就拳腳相加,長大後終於明白,父輩們的棍棒政策蘊含著一種深沉的愛,如同山的皺褶裏流出來的野蜂蜜,粘稠得化不開。
作家在描寫父親方麵著墨不多,但是字字珠璣,咀嚼起來讓人心理總有一種潮潮的感覺,爹爹打人時的那種姿態,“我”自己挨了打的那種委屈、甚至反叛、想走極端,一層層鋪開,展現,使人如臨其境,身同感受,作者沒有迴避,沒有任何遮掩,感覺真實、親切,那不是一般的描寫,那一定是蘸著激情蘸著懷念,蘸著那滾燙的刻骨銘心的愛戀,父親的形象如同大山的雕塑,在兒子的心理永遠地定格,任何時候都會在眼前顯現,同樣,父親的行為哲學通過潛移默化的遺傳,融入兒子們的骨骼裏,腳下的步子便踏實、坦然。
眼睛模糊起來,跳躍的字符滲出了斑竹樣的霜露,生怕有人看見,匆匆地用衣服袖子擦去。
三、難以釋懷的父子情感
公元2014年的十月,一位在sx省委當過秘書長的老兄打電話給我,要我去一所聞名遐邇的私立大學去寫什麽“校史”,當年64歲的我有幸在人生的旅途中第一次踏進了大學的校門。實際上那是一場誤會一個笑話,一個土得掉渣的老農民不可能去給大學寫校史,那場鬧劇我在另外一篇文章裏已經專門陳述,舊事重提的目的是,我們這一代人由於人所共知的原因斷送了求學、深造的機會,看見幼兒園門口擠滿熙熙攘攘的家長;看見孩子們進了高考的教室,家長們焦急地在學校門外等待;看見學校發榜那天,家長們的情緒隨著兒女們高考成績的高低而起伏,有的喜極而泣;有的由於孩子成績沒有考好而發出一聲深深的歎息;網絡上還出現有的家長由於孩子沒有考上大學而將孩子一頓暴打,孩子憤而出走的現象。心的一隅便觸發出一種失落一種無法言傳的感傷,歲月不可以複製,真想有那麽一次機會一次體驗,讓我也坐在窗明幾淨的教室裏,麵對那些高考試題而奮筆疾書。
在教育子女方麵,桂先生無疑是一個成功者,成功的秘訣不在於“頭懸梁錐刺股”、不在於“囊螢映雪”、不在於“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不在於“司馬光砸缸、曾子殺豬”。而是千方百計地為兒子創造條件,一步步引導兒子走向成功,內種許多經驗和教訓就不必贅述,人生失敗的原因各種各樣,成功的理由也不盡相同。佩服作家駕馭語言的那種能力,能把看起來繁瑣的細微小事描繪得栩栩如生,猶如細雨潤土,點點滴滴沁入心扉。那的確不容易,絕非一日之功,在文字的功力和造詣方麵甚至超過了路遙(個人看法,不一定要所有人認同,也沒有刻意貶低路遙的意思)。但是桂先生絕對不可能像路遙那樣出名,因為文化荒漠時期人們追求荒誕追求虛無。
老毛病不改,總把胸口對準別人的槍口,還問人家:“你敢不敢?”筆者發現,桂先生的小說裏邊沒有一個反麵人物,對所有的人都普施甘霖,灑向人間都是愛。這部自傳體的小說摒棄了傳統小說裏那種劍拔弩張的惡鬥,作者像一個辛勤的耕耘者在自家的自留地裏躬耕,辣子一行茄子一行,賞心悅目地盤點著自己的收獲,沒有憤世嫉俗、沒有勾心鬥角、即使一顆幼苗被風吹歪,也要小心翼翼地扶正。佛說:覷透人間冷暖事、能以廓然無聖。那需要境界、需要毅力,同時還需要一種超越一種精神。
四、挨槌子文學、不可陷進去太深
文學對人的選擇嚴格得近乎苛刻,那不僅需要有下地獄的能力,還需要曆練各種折磨各種打擊,還必須有自己獨特的感悟,還必須像****那樣經得起所有人的挑剔。
**********結束以後靠一部短篇小說一夜成名的現象不會重演,網絡小說裏冒出來無數個“大神”,不清楚那些大神們在那山修煉,一個個身懷絕技刀槍不入。
說人家幹啥?還是想想自己。掩卷沉思,你從桂先生的小說裏得到了什麽感悟?感悟是:挨槌子文學,不可陷進去太深!還有一條感悟讓人匪夷所思,就是想設立《支海民文學獎》,首先頒給“你的孩子可以上清華”!
別笑!沒有什麽不可能。哪怕一瓶哇哈哈一顆泡泡糖,一個耄耋老人的心意。俯拾歲月的碎片,鏈接成並不完整的記憶,成功和失敗在須臾之間,兒子上了清華,父親卻遭遇了一點小小的打擊(不知道可不可以這樣說),不去追究那些事非,世間的許多事不宜深究。可喜的是摯友沒有倒下,仍然在孜孜不倦地躬耕,可是現實主義的作品在當今的中國沒有多少市場(也許有點絕對)。文化荒漠時期沒有多少人欣賞你那呦呦鹿鳴的傳唱。
不知道什麽原因,對摯友削職為民有點慶幸,迴想起不多的幾次交往,摯友坐在他那寬大的辦公桌後邊的靠背椅子上,讓我們之間產生了距離,中國現今社會的等級製度比封建社會更甚!現在,我們可以肆無忌憚地諞閑,可以無所顧忌地交流,可以互致問候,可以做我們想做的一切。
想說一句,保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