狹窄的陋室放不下一張書桌,便在封閉的陽台上為自己搭建蝸居的窩,零點三平米一張小桌,剛能放下一台電腦,萬籟俱寂的深夜,我坐在電腦前,一筆一劃地鐫刻著那些蒼老的歲月。
想著自己的付出沒有迴報,便發出一聲深深的歎息。老婆在睡夢中說著囈語:別寫了,睡吧,你的文章隻能感動你自己。
仿佛有人在我的骨實裏楔進一枚鉚釘,開裂的骨縫裏流出了殷紅色的鐵鏽,構築信念的積木在迅速塌垮,心的深潭裏泛起一層浪花,反躬自問:這根快要蘖朽的椴木還能不能雕刻?
多少次跟機遇擦肩而過,耄耋之年才想起了要給這個世界上留點什麽……是不是有點太晚?關鍵的問題是:你所經營的這片土地至今寸草不生,泛著灰白色的鹽堿。
思緒便像折斷翅膀的蒼鷺,飄落沙灘。失落的魂靈在暗夜裏摸索,禿廢的精神靠什麽支撐?
披星十載,費盡周折,我生命中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潘楊柳》終於麵世,撫摸著暗紅色的封麵,心的風帆有一種終於靠岸的酣然,雖然還無法預測下一次啟航的日期,我得到了暫時休整的瞬間。當然,我不可能休整的太久,因為我知道,生命的冬天離我不遠。
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叩響了老教授的屋門,他是我在這座都市的一位長輩親戚。我急於想找一位獨具慧眼的鑒賞者,來驗證我這塊頑石的成色。老人審慎地將我的書收下,然後說:我看完後給你打電話。
三個星期後,我接到了老教授的電話:你的書我看完了,有機會過來坐坐。我第二次來到老人的居屋,老教授沏了一壺濃茶,我們圍著一張方桌,敞開心扉麵談。
老教授沒有任何開場白,首先毫不客氣地指出:錯別字太多!這讓一個做學問的人無法接受。接著拿出他讀過的書讓我看,差不多每一頁都有老教授的改正。還有老人加寫的批注。我的心溫暖著,嘴角有感激流露。老人接著從書架上拿出一本他同樣加了批注的、華人作家群中唯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高行健的著作《靈山》,說:一百年來,諾貝爾文學獎的評獎委員們從來沒有妄評過一部作品,那些曆任評委審視文學作品的眼光嚴謹而近乎苛刻。老教授繼續說,他認為,高行健得到了他應當得到的榮譽,這部作品其所以能夠獲獎,完全不是所謂的“政治因素”,而是由於高行健那種無以倫比的對生活的洞察力和高人一籌的寫作能力征服了評委。說到這裏老教授有些忿然:我常常想不通,九百六十萬平方公裏的土地竟然容不下一座“靈山”!至今在國內仍然見不到《靈山》這部巨著的正版。我翻著那本盜版的《靈山》,對老教授提了一個後來想起來非常幼稚的問題:這部《靈山》比起《白鹿原》來,孰優孰劣?老教授想得很苦。最後,他打了一個比方,說《白鹿原》是“中國冠軍”,而《靈山》則是“世界冠軍”。我沒有讀過《靈山》,將信將疑。
關於我讀了《靈山》以後的感受,我將會在另外一篇文章裏詳細表述,在這裏我隻想用兩個字加以總結:震撼!我還想做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如果拿《靈山》和《潘楊柳》相比,《靈山》是一座難以逾越的大山,而《潘楊柳》隻是一枚沙礫,有可能連沙礫也夠不上。總之,我找到了差距,得到了升華,重新上了一個台階,那些翻新的感悟令我激動不已,我終於找迴了我自己!
誠然,就現階段來說,我的文章隻能“感動我自己”。要想感動別人甚至整個世界,必須具備“下地獄的能力”。反躬自問:我具備了嗎?還有感悟和靈性,元始天尊登壇講道,三千弟子不知所雲,惟有悟空一人能解得妙語真言,可見芸芸眾生人精不多。我算什麽?
是不是對自己有點苛求?非也。寫文章的人是這個世界上最辛苦的族群,如果不能非常苛刻地要求自己,就不可能成功。
靜思之,假如我的文章連我自己都感動不了,我還寫它做什麽?老教授認為:文學是一個人用靈與肉打造出來的胚胎,你寫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對自己的一次升華,所以必須蘸著自己的血去寫。不要嘩眾取寵、不要追求時髦,耐下心來,跟自己的靈魂對話。什麽時候你能念著咒語升天,那才是你的第一次成功。
這有點玄,我能否到達那樣的意境?我直視著老教授那睿智的目光,感覺他嘴裏流露出來的每一句話都是警世名言。我不敢有任何分心,洗耳恭聽他的教誨:莫泊桑說過,寫小說的人不能讓讀者發現文章裏的自己(不是原話)。不要害怕讀者看不明白,隻要不加修飾地把你對社會獨到的感知寫出來,(這種感知別人沒有)你就會成功。
老教授告誡我:人老主要是心老,心不老人就永遠年輕。他說他相信《古蘭經》裏有關“靈魂不滅”的論述,人生命的結束隻是下一輪迴的開始,抱著這種信念,你臨死前也就不會覺得恐懼。為了給下一個輪迴積聚智慧和力量,人就需要創作。
我們的談話行將結束時老教授說,這幾年他很少完整地將一部國內作家的小說讀完,他在開讀我的小說《潘楊柳》時信心不足,懷疑能不能看完,結果居然看完了。這無疑對我是一種褒獎。
重新坐在書桌前,我開始做著遠航前的準備。我不再彷徨、不再猶豫,不再刻意追求成功。成功和失敗對我來說不再那麽重要,隻要我能直麵人生、把自己那些翻新的感悟寫出來,對我來說就是安慰。
(本章完)
想著自己的付出沒有迴報,便發出一聲深深的歎息。老婆在睡夢中說著囈語:別寫了,睡吧,你的文章隻能感動你自己。
仿佛有人在我的骨實裏楔進一枚鉚釘,開裂的骨縫裏流出了殷紅色的鐵鏽,構築信念的積木在迅速塌垮,心的深潭裏泛起一層浪花,反躬自問:這根快要蘖朽的椴木還能不能雕刻?
多少次跟機遇擦肩而過,耄耋之年才想起了要給這個世界上留點什麽……是不是有點太晚?關鍵的問題是:你所經營的這片土地至今寸草不生,泛著灰白色的鹽堿。
思緒便像折斷翅膀的蒼鷺,飄落沙灘。失落的魂靈在暗夜裏摸索,禿廢的精神靠什麽支撐?
披星十載,費盡周折,我生命中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潘楊柳》終於麵世,撫摸著暗紅色的封麵,心的風帆有一種終於靠岸的酣然,雖然還無法預測下一次啟航的日期,我得到了暫時休整的瞬間。當然,我不可能休整的太久,因為我知道,生命的冬天離我不遠。
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叩響了老教授的屋門,他是我在這座都市的一位長輩親戚。我急於想找一位獨具慧眼的鑒賞者,來驗證我這塊頑石的成色。老人審慎地將我的書收下,然後說:我看完後給你打電話。
三個星期後,我接到了老教授的電話:你的書我看完了,有機會過來坐坐。我第二次來到老人的居屋,老教授沏了一壺濃茶,我們圍著一張方桌,敞開心扉麵談。
老教授沒有任何開場白,首先毫不客氣地指出:錯別字太多!這讓一個做學問的人無法接受。接著拿出他讀過的書讓我看,差不多每一頁都有老教授的改正。還有老人加寫的批注。我的心溫暖著,嘴角有感激流露。老人接著從書架上拿出一本他同樣加了批注的、華人作家群中唯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高行健的著作《靈山》,說:一百年來,諾貝爾文學獎的評獎委員們從來沒有妄評過一部作品,那些曆任評委審視文學作品的眼光嚴謹而近乎苛刻。老教授繼續說,他認為,高行健得到了他應當得到的榮譽,這部作品其所以能夠獲獎,完全不是所謂的“政治因素”,而是由於高行健那種無以倫比的對生活的洞察力和高人一籌的寫作能力征服了評委。說到這裏老教授有些忿然:我常常想不通,九百六十萬平方公裏的土地竟然容不下一座“靈山”!至今在國內仍然見不到《靈山》這部巨著的正版。我翻著那本盜版的《靈山》,對老教授提了一個後來想起來非常幼稚的問題:這部《靈山》比起《白鹿原》來,孰優孰劣?老教授想得很苦。最後,他打了一個比方,說《白鹿原》是“中國冠軍”,而《靈山》則是“世界冠軍”。我沒有讀過《靈山》,將信將疑。
關於我讀了《靈山》以後的感受,我將會在另外一篇文章裏詳細表述,在這裏我隻想用兩個字加以總結:震撼!我還想做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如果拿《靈山》和《潘楊柳》相比,《靈山》是一座難以逾越的大山,而《潘楊柳》隻是一枚沙礫,有可能連沙礫也夠不上。總之,我找到了差距,得到了升華,重新上了一個台階,那些翻新的感悟令我激動不已,我終於找迴了我自己!
誠然,就現階段來說,我的文章隻能“感動我自己”。要想感動別人甚至整個世界,必須具備“下地獄的能力”。反躬自問:我具備了嗎?還有感悟和靈性,元始天尊登壇講道,三千弟子不知所雲,惟有悟空一人能解得妙語真言,可見芸芸眾生人精不多。我算什麽?
是不是對自己有點苛求?非也。寫文章的人是這個世界上最辛苦的族群,如果不能非常苛刻地要求自己,就不可能成功。
靜思之,假如我的文章連我自己都感動不了,我還寫它做什麽?老教授認為:文學是一個人用靈與肉打造出來的胚胎,你寫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對自己的一次升華,所以必須蘸著自己的血去寫。不要嘩眾取寵、不要追求時髦,耐下心來,跟自己的靈魂對話。什麽時候你能念著咒語升天,那才是你的第一次成功。
這有點玄,我能否到達那樣的意境?我直視著老教授那睿智的目光,感覺他嘴裏流露出來的每一句話都是警世名言。我不敢有任何分心,洗耳恭聽他的教誨:莫泊桑說過,寫小說的人不能讓讀者發現文章裏的自己(不是原話)。不要害怕讀者看不明白,隻要不加修飾地把你對社會獨到的感知寫出來,(這種感知別人沒有)你就會成功。
老教授告誡我:人老主要是心老,心不老人就永遠年輕。他說他相信《古蘭經》裏有關“靈魂不滅”的論述,人生命的結束隻是下一輪迴的開始,抱著這種信念,你臨死前也就不會覺得恐懼。為了給下一個輪迴積聚智慧和力量,人就需要創作。
我們的談話行將結束時老教授說,這幾年他很少完整地將一部國內作家的小說讀完,他在開讀我的小說《潘楊柳》時信心不足,懷疑能不能看完,結果居然看完了。這無疑對我是一種褒獎。
重新坐在書桌前,我開始做著遠航前的準備。我不再彷徨、不再猶豫,不再刻意追求成功。成功和失敗對我來說不再那麽重要,隻要我能直麵人生、把自己那些翻新的感悟寫出來,對我來說就是安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