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
聽到葉懷瑾的話之後,老劉眼前一亮,顯得十分開心。
不過葉懷瑾側過腦袋,看著他,隨後指了指手裏著的那個手稿,很平靜的問道:“你覺得他寫的是什麽?”
說完這句話之後,又想到了什麽,立馬補上了一句話:“不要說寫的是他這種無聊的話語,我想聽到你的真實的想法。”
“真實的想法……我讀這本書的時候,有些不舒服。”
看著葉懷瑾沒有說話的欲望,劉溫延知道他沒有聽到他想聽到的。
但是,他又想要聽到什麽呢?
老劉思索了一會,不過他也不確定是不是能夠說出葉懷瑾想聽到的。
他在腦海當中組織了一會語言,然後喝了一口水。
“這本書我之前在千江的時候讀過一點,然後在飛機上也讀了。
我覺得,這個故事讓我隱隱約約看到了你的身影,不是你這個人,而是那種偏向於灰冷尖銳的現實主義風格。
在銀行工作,長得一般,業務湊合,有老婆孩子,勤勤懇懇養家糊口,不愛說話,但如果開口說話,說的話也多半無趣無味——總之形象非常白開水,在任何一個社交場合都是角落裏不大起眼的人。
這樣的人很多,多到簡直都不需要刻意的尋找,隨便跑到大街上麵抓一把就能抓出來。
這樣的人充滿了我的生活,甚至,我自己都是這樣的人。
然後這本書就感覺告訴你,這樣的一個人突然之間離家出走了。
然後再次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他成為了一個畫家……
可笑的畫家。”
老劉說到這本書的時候,他的情緒波動的很是厲害。
其實他剛剛開始看這本書的時候,就有一種感覺,似乎最後會是一個悲劇。
雖然現實當中並沒有存在生死決別,不過能夠從文字當中看出來,陸墨在對自己的過去告別。
“後來我繼續讀了下去,事實證明,它不是一個追夢人如何曆經艱險實現輝煌的勵誌故事。”
老劉深深的看了葉懷瑾一眼,他不知道葉懷瑾怎麽想,但是這是他最真實的想法。
是的,他最真實的想法就是:
全世界都在追逐著夢想,那個被陸墨創造出來的“陸墨”卻在追逐他的噩運。
葉懷瑾一直都在聽著。
因為他的本身的原因,很善於傾聽,而不善於訴說。
就算是訴說,那麽也全部都揉進了文字當中。
就如老劉說的那樣,這本書當中陸墨疾步如飛,如願以償的追上了他的噩運,隻是發現並沒有用處。
於是,接下來的五年當中,貧困交加,躺在泥房子當中奄奄一息。
好不容易熬過了這一劫難,淪落為了一個街頭的拾荒者。
最後跑到了鄉下,就在一個人跡罕至的村子當中,自我流放。
那個時候的他,身患麻風病,雙目失明。
一場大火把他帶走了,同時也帶走了一切的畫作……
最後的結局很淒慘。
別人的人生是在不斷的做加法,而這個“陸墨”做的是減法。
人的每一種身份都是一種自我綁架,唯有失去是通向自由之途。
所以他拒絕再做“丈夫”、“爸爸”、“朋友”、“同事”,他甩掉一個一個身份,如同脫去一層一層衣服,最後一抬腳,赤身裸體踏進內心召喚的冰窟窿裏去。
這樣的人當然可惡。
他的眼裏隻有自己,沒有別人,自私,沒有責任心,不屑和“社會”發生任何關係。
但他又很無辜,因為他的眼裏豈止沒有別人,甚至沒有自己。
他不是選擇了夢想,而是被夢想擊中。
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我必須畫畫,就像溺水的人必須掙紮”。
如果說他與別人有什麽不同,就是他比別人更服從宿命。
夢想多麽妖冶,多麽鋒利,人們在驚慌中四處逃竄,逃向功名,或者利祿,或者求功名利祿而不得的怨恨。
但是他拒絕成為“人們”裏麵的那個“們”。
滿地都是六塊錢,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葉懷瑾雖然不知道劉溫延的朋友具體發生了什麽事情。
不過文字是不會騙人的。
而劉溫延說著說著也是突然之間意識到。
陸墨寫出來的是一個什麽樣子的故事。
文中的那個人,那個陸墨成為了為夢想癲狂,死於夢想的人。
這,一定是他埋葬他過去的青春。
算是贖罪嗎?
葉懷瑾之前和他說過一些文章當中的一些細節。
在闌珊斑駁的光線當中,老劉的腦海當中出現了一個畫麵。
一間簡陋土屋裏,那位因麻風病而毀容的老人,坐在自己描畫的滿牆壁畫中,聆聽波濤洶湧的顏色——對,那時他已經失明,隻能聆聽顏色,金色是高音,黑色是低音,白色是微風,紅色是尖叫。
這可能就是絕對的寧靜。
文章當中沒有寫那場火災是怎麽發生的。
隻是說,最後發現他的時候,全身焦黑,蜷縮在一起,手裏捏著的是,一張焚燒的差不多的照片,照片上麵是他的妻子……
老劉此時發現葉懷瑾的那個習慣也能理解了。
因為他也正在看著院子裏麵那顆老樹。
似乎想那些事情的時候,都會無法自拔的看著那棵樹。
而當他轉過頭的時候,葉懷瑾已經提筆寫字了。
“這本書能夠讀到什麽?
有的人讀到了孤獨:
我們每個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獨的。
每個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鐵塔裏,隻能靠一些符號同別人傳達自己的思想;而這些符號並沒有共同的價值,因此它們的意義是模糊的、不確定的。
有的人讀到了絕望的愛:
女人可以原諒男人對他的傷害,但是永遠不能原諒他對她做出的犧牲。
還有人讀到了藝術的真諦或是那些無可救藥的鄉愁:
我認為有些人誕生在某個地方可以說未得其所。機緣把他們隨便拋到一個環境中,而他們卻一直思念著一處他們自己也不知道坐落在何處的家夥。
但我卻讀到了一個再渺小不過的生命,為了遵循自己的內心,寧願付出財富親情,甚至是生命也在所不惜——這種選擇,與其說是主動的選擇,倒不如說是一種無奈的接受,接受我們內心的渴望在召喚。
畢竟這種渴望,即便我們能夠逃避一時,也逃不了一輩子。
所以,祝他安息……”
聽到葉懷瑾的話之後,老劉眼前一亮,顯得十分開心。
不過葉懷瑾側過腦袋,看著他,隨後指了指手裏著的那個手稿,很平靜的問道:“你覺得他寫的是什麽?”
說完這句話之後,又想到了什麽,立馬補上了一句話:“不要說寫的是他這種無聊的話語,我想聽到你的真實的想法。”
“真實的想法……我讀這本書的時候,有些不舒服。”
看著葉懷瑾沒有說話的欲望,劉溫延知道他沒有聽到他想聽到的。
但是,他又想要聽到什麽呢?
老劉思索了一會,不過他也不確定是不是能夠說出葉懷瑾想聽到的。
他在腦海當中組織了一會語言,然後喝了一口水。
“這本書我之前在千江的時候讀過一點,然後在飛機上也讀了。
我覺得,這個故事讓我隱隱約約看到了你的身影,不是你這個人,而是那種偏向於灰冷尖銳的現實主義風格。
在銀行工作,長得一般,業務湊合,有老婆孩子,勤勤懇懇養家糊口,不愛說話,但如果開口說話,說的話也多半無趣無味——總之形象非常白開水,在任何一個社交場合都是角落裏不大起眼的人。
這樣的人很多,多到簡直都不需要刻意的尋找,隨便跑到大街上麵抓一把就能抓出來。
這樣的人充滿了我的生活,甚至,我自己都是這樣的人。
然後這本書就感覺告訴你,這樣的一個人突然之間離家出走了。
然後再次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他成為了一個畫家……
可笑的畫家。”
老劉說到這本書的時候,他的情緒波動的很是厲害。
其實他剛剛開始看這本書的時候,就有一種感覺,似乎最後會是一個悲劇。
雖然現實當中並沒有存在生死決別,不過能夠從文字當中看出來,陸墨在對自己的過去告別。
“後來我繼續讀了下去,事實證明,它不是一個追夢人如何曆經艱險實現輝煌的勵誌故事。”
老劉深深的看了葉懷瑾一眼,他不知道葉懷瑾怎麽想,但是這是他最真實的想法。
是的,他最真實的想法就是:
全世界都在追逐著夢想,那個被陸墨創造出來的“陸墨”卻在追逐他的噩運。
葉懷瑾一直都在聽著。
因為他的本身的原因,很善於傾聽,而不善於訴說。
就算是訴說,那麽也全部都揉進了文字當中。
就如老劉說的那樣,這本書當中陸墨疾步如飛,如願以償的追上了他的噩運,隻是發現並沒有用處。
於是,接下來的五年當中,貧困交加,躺在泥房子當中奄奄一息。
好不容易熬過了這一劫難,淪落為了一個街頭的拾荒者。
最後跑到了鄉下,就在一個人跡罕至的村子當中,自我流放。
那個時候的他,身患麻風病,雙目失明。
一場大火把他帶走了,同時也帶走了一切的畫作……
最後的結局很淒慘。
別人的人生是在不斷的做加法,而這個“陸墨”做的是減法。
人的每一種身份都是一種自我綁架,唯有失去是通向自由之途。
所以他拒絕再做“丈夫”、“爸爸”、“朋友”、“同事”,他甩掉一個一個身份,如同脫去一層一層衣服,最後一抬腳,赤身裸體踏進內心召喚的冰窟窿裏去。
這樣的人當然可惡。
他的眼裏隻有自己,沒有別人,自私,沒有責任心,不屑和“社會”發生任何關係。
但他又很無辜,因為他的眼裏豈止沒有別人,甚至沒有自己。
他不是選擇了夢想,而是被夢想擊中。
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我必須畫畫,就像溺水的人必須掙紮”。
如果說他與別人有什麽不同,就是他比別人更服從宿命。
夢想多麽妖冶,多麽鋒利,人們在驚慌中四處逃竄,逃向功名,或者利祿,或者求功名利祿而不得的怨恨。
但是他拒絕成為“人們”裏麵的那個“們”。
滿地都是六塊錢,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葉懷瑾雖然不知道劉溫延的朋友具體發生了什麽事情。
不過文字是不會騙人的。
而劉溫延說著說著也是突然之間意識到。
陸墨寫出來的是一個什麽樣子的故事。
文中的那個人,那個陸墨成為了為夢想癲狂,死於夢想的人。
這,一定是他埋葬他過去的青春。
算是贖罪嗎?
葉懷瑾之前和他說過一些文章當中的一些細節。
在闌珊斑駁的光線當中,老劉的腦海當中出現了一個畫麵。
一間簡陋土屋裏,那位因麻風病而毀容的老人,坐在自己描畫的滿牆壁畫中,聆聽波濤洶湧的顏色——對,那時他已經失明,隻能聆聽顏色,金色是高音,黑色是低音,白色是微風,紅色是尖叫。
這可能就是絕對的寧靜。
文章當中沒有寫那場火災是怎麽發生的。
隻是說,最後發現他的時候,全身焦黑,蜷縮在一起,手裏捏著的是,一張焚燒的差不多的照片,照片上麵是他的妻子……
老劉此時發現葉懷瑾的那個習慣也能理解了。
因為他也正在看著院子裏麵那顆老樹。
似乎想那些事情的時候,都會無法自拔的看著那棵樹。
而當他轉過頭的時候,葉懷瑾已經提筆寫字了。
“這本書能夠讀到什麽?
有的人讀到了孤獨:
我們每個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獨的。
每個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鐵塔裏,隻能靠一些符號同別人傳達自己的思想;而這些符號並沒有共同的價值,因此它們的意義是模糊的、不確定的。
有的人讀到了絕望的愛:
女人可以原諒男人對他的傷害,但是永遠不能原諒他對她做出的犧牲。
還有人讀到了藝術的真諦或是那些無可救藥的鄉愁:
我認為有些人誕生在某個地方可以說未得其所。機緣把他們隨便拋到一個環境中,而他們卻一直思念著一處他們自己也不知道坐落在何處的家夥。
但我卻讀到了一個再渺小不過的生命,為了遵循自己的內心,寧願付出財富親情,甚至是生命也在所不惜——這種選擇,與其說是主動的選擇,倒不如說是一種無奈的接受,接受我們內心的渴望在召喚。
畢竟這種渴望,即便我們能夠逃避一時,也逃不了一輩子。
所以,祝他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