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足智多謀的賈詡沒有及時阻止李傕和郭汜集團的內訌,咱們書接上迴。
話說,李傕和郭汜二人,一方挾持皇帝,一方挾持公卿,上演了一場慘烈的肉票爭奪戰,牽連而死的百姓數以萬計。
那麽高級謀士賈詡在幹嘛呢?其實,賈詡在親眼目睹李傕、郭汜禍亂朝政後,早就心生嫌惡,千方百計想恢複皇權,這也導致李傕、郭汜等人對賈詡有防備。
所以賈詡的建議他們根本不聽,侍中楊琦密奏漢獻帝就說了:我看這個賈詡,雖然是李傕的人,但是還沒有忘記皇帝,陛下應該與他謀之,於是漢獻帝召見賈詡:就一把鼻涕一把淚,向賈詡求救,賈詡拜伏於地道:這是我賈詡一生的理想,陛下您既然提出來,這事我包了,漢獻帝一聽,眼淚也沒了,朕和大漢就全靠你了。那麽賈詡是怎麽做的呢?
因為李傕之軍大半都是西涼人士,還有羌兵幫助。於是黃甫嵩的兒子黃甫酈四處揚言對西涼人說:李傕謀反,你們都是賊黨,後患不淺。西梁人聽了之後,軍心渙散,然後賈詡又秘密的去做羌人的動員工作。
天子知道你們忠義,久戰勞苦,叫我給你們密詔,趕緊迴去,迴去之後就有重賞。這個羌人為李傕打了那麽久的仗,也沒得到什麽好處。於是就聽了賈詡的話,真帶兵迴去了,賈詡隻憑幾句話,就改變了當時的局勢。
賈詡這個人擅出奇策,善於洞悉人性的弱點,真正的兵者詭道,用現在的話說,把運營玩出了藝術。緊接著,賈詡又密奏漢獻帝,李傕貪而無謀,現在兵心散盡,可以用大官誘之,於是,漢獻帝就下詔,封李傕為大打司馬。
其實三國演義這地方稍微有點問題。前麵講了,李傕已經是大司馬,怎麽現在還在封大司馬,難不成以前都是虛授?現在是實授?但不管怎麽說,李傕現在很開心,我為什麽這麽走運?
李傕這人很迷信,他認為這都是女巫將神祈禱的原因,於是重賞女巫,卻不賞軍將,騎都尉楊奉大怒,就對軍吏宋果吐槽:我等出生入死啊,功勞,還不如個女巫的,楊奉是什麽人呢?
她其實是黃巾起義的將領。黃巾起義失敗之後,他和其他黃巾餘部,搞了一個白波軍繼續造反,後來才追隨李傕效力。
宋果點頭同意,何不殺此賊,以救天子?楊奉表示讚成,你在中軍放火為號,我當引兵外應,二人約定二更時分舉事,不料其事不密,有人密報李傕,然後李傕立刻命人擒殺宋果,楊奉引兵在外等著,老不見消息。
這個時候,李傕引兵來戰楊奉,混戰到四更天,楊奉不是對手,引軍投西安去了。李傕經過這場混戰,和連日來被賈詡挖牆角,更兼郭汜常來攻打,死傷者甚多,自此軍勢也衰微不振,這個時候又來了一支人馬,誰呀?
張濟統領大軍,自陝西來到,欲與二公解和,聲言如不從者,引兵擊之,李傕、郭汜隻得休戰,這就是典型的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張濟一直苟著呢,他們倆開撕了,那我的機會就來了。他提出邀請皇帝移駕弘農郡,前往自己的地盤。弘農剛好在東都洛陽的方向,能迴去,漢獻帝很高興。
漢獻帝當然知道張濟有私心,可在李傕手中,已經受了這麽久的罪,在張濟的手下再慘估計也就是餓肚子,畢竟他還要仰仗自己皇帝的旗號,不敢多為難自己。
李傕也好。郭汜也好,當然知道張濟耍的什麽把戲,一旦漢獻帝前往弘農,李傕和郭汜就將淪落為叛賊,天下諸侯必群起攻之,獻帝車駕來到華陰縣。郭汜派兵攔截,想要把漢獻帝劫往郿塢,漢獻帝哭著說:方離狼窩,又逢虎口,這如何是好?
而就在此時此刻,救星來了,楊奉引軍千餘殺來,楊奉說是去西安,其實她沒去,她就在這附近一直逛蕩,這次讓他抓住機會了。
當下列開陣勢,郭汜讓部將崔勇出馬。崔勇在史上沒這個人,就是個炮灰,果然隻一迴合,就被楊奉部下一員大將斬於馬下,怎一個英雄了得,楊奉逮著機會反擊,打得郭汜退兵二十餘裏。楊奉收軍來見天子,漢獻帝心裏很高興了,你救了朕,功勞大大的,楊奉拜謝。
隨後,漢獻帝又問,剛才斬將者何人,怎麽這麽生猛啊?楊奉就把這位大將引到了漢獻帝麵前,就介紹了,此人河東楊郡人,姓徐,名晃,字公明,漢獻帝趕緊上前誇讚,畢竟現在他手底下,就這一個能打的猛人了,得拉攏他保駕護航。
此後,楊奉護送車架到華陰駐蹕,漢獻帝終於能喘口氣了。郭汜這邊雖然敗了,但他是個特別執著的人,次日他又引兵來廝殺。徐晃當先出馬,但是郭汜人多,大軍八麵圍來,將天子,楊奉困在中心,正在危急之中。東南上喊聲大震,一將引軍縱馬殺來,郭汜大敗。這位誰呀?
乃國戚董承也。董承是董太後的侄子,皇帝可算是看到皇親國戚了,痛哭流涕的訴說前事,董承當即打包票,陛下勿憂,臣與楊將軍誓斬二賊,以靖天下,獻帝就說了,這事咱先放下,趕緊迴東都洛陽才是正事。
於是連夜起駕,再說,郭汜引敗軍迴來,正撞著李傕。於是跟他分析了眼下局勢,楊奉、董承救駕往弘農去了。要是他們立住了腳,咱們就成眾矢之的了。李傕一聽,你這話說的太對了,絕對不能讓漢獻帝跑了。
我現在要和你兵合一處,到弘農殺了漢君,平分天下,咋樣?倆人雖然有矛盾,但在共同的敵人和危機麵前,又重新穿上了一條褲子。二人合兵追趕獻帝,在路上劫財,所過之處都被劫掠一空。你看這倆貨,就是典型的打仗無用,擾民有方,最後倒黴的還是百姓。
很快。李傕、郭汜的軍馬在東澗這個地方就趕上了獻帝的車隊。二人就商議:我們軍多,咱直接上去群毆就完了,不需要講武德。
於是,李傕在左,郭汜在右,漫山遍野湧來,楊奉、董承兩邊死戰,保護著漢獻帝和帝後,死亡的百官,士卒不可勝數,女眷輜重,皇室的各種器物典籍全部被丟棄。
此刻,什麽東西都不重要,保命才是最重要的。楊奉和董承不敵李傕和郭汜,於是假裝向李傕等人求和,又暗地裏派遣使者秘傳聖旨。往河東郡招納白波軍將領李樂、韓暹、胡才來救應。這些人是山林之賊,你看都用到土匪了。三處軍馬就是三處土匪。
他們聽聞天子赦罪賜官,紛紛響應。前來救駕。李傕、郭汜一看來了一幫土匪,郭汜當即就有主意,讓軍士把之前搶的好東西都扔在路上。李樂的軍隊是窮怕了,一看路上全都是寶,爭相取之,隊伍盡失。
李樂帶著這些賊,路上撿完東西,迴頭一看,自己的部下七零八落,完全沒有軍隊的樣子。
這時候李傕、郭汜趁機伏兵四起,四麵混戰,李樂大敗,你看草寇就是草寇啊,上不得台麵,也沒見過世麵。
楊奉、董承遮攔不住,保駕往北走,背後賊軍趕來,李樂一看事情緊急,皇帝陛下,你也別坐車了,趕緊上馬逃命吧。但此時漢獻帝很仗義:朕不可舍百官而去,眾臣聽後皆號泣相隨。大家說漢獻帝是仁慈還是傻呢?
其實這好理解,漢獻帝現在如果離開了大臣,他還是皇帝嗎?況且兵荒馬亂多危險啊,其實帶著大臣對自己也是一種保障,漢獻帝不肯棄大臣,後麵賊人又追的太急,怎麽辦呢?
對附近地形熟悉的白波將領李樂出了一個點子,我們已經快到黃河邊了,可以坐船順流而下,繞過黃河中的亂石灘,再從黃河岸邊的孟津登岸。這個點子雖然好,利用黃河激流,順流東下,確實能躲開追兵,可是也有問題。
這個問題被太尉楊彪指了出來,楊彪說:老臣我就是弘農人,黃河從這往東,有三十六險灘,怎麽能讓皇帝冒這個險呢?旁邊的侍中劉艾也跟著說:我之前也當過陝縣令。知道那險灘確是很危險,就算熟練的船工都時常傾覆。何況我們現在毫無準備,就這樣順流東下的建議被否定了,那就隻剩下一條路,先坐船到對岸去,再商定下一步怎麽辦?
於是就讓李樂先行到黃河岸邊,去準備渡河的船隻,董承和楊奉就讓皇帝棄車駕,步行來到黃河岸邊,好不容易來到了黃河岸邊。可是河岸高十餘丈,下不去,護駕的董承等馬上開始想辦法,準備想把馬的韁繩一個一個接下來,然後綁到皇帝的腰上,把皇帝順下去。
這時候,皇後的哥哥扶德舉手了,說自己這還有十匹絹布,在亂軍中撿的,也不知道他這麽亂,居然還顧得上拿這東西。於是多半就是這貨私藏的。不過這下正好,危機的時候派上了用場,於是就把絹布拿過來代替韁繩,又選了力大的行軍校尉尚弘,背著皇帝劉協,好不容易才把皇帝弄到了船來,漢獻帝上了船,李樂就仗劍立於船頭,隨後國舅扶德又把皇後給送下船來。
漢帝和皇後是下去了,但岸上還有好多將領士卒,以及不少的大臣,李樂匆忙之間,肯定找不來多少船,要登船的人實在是太多,他們沒辦法擠上船,於是有的人匍匐趴著下了高岸,有的人幹脆跳了下去,一個個都著急的跑到岸邊,生怕把自己落下來。
這副逃難的生動場景,在十常侍之亂的時候,漢獻帝已經經曆過一次,想不到幾年之後,自己又在相同的情景之下來到了黃河岸邊,又是後有追兵,前途不可知,漢獻帝上船後沒法開船,因為有大臣扒拉著船不讓走,李樂幹了什麽,才讓漢獻帝順利脫身呢?
話說,李傕和郭汜二人,一方挾持皇帝,一方挾持公卿,上演了一場慘烈的肉票爭奪戰,牽連而死的百姓數以萬計。
那麽高級謀士賈詡在幹嘛呢?其實,賈詡在親眼目睹李傕、郭汜禍亂朝政後,早就心生嫌惡,千方百計想恢複皇權,這也導致李傕、郭汜等人對賈詡有防備。
所以賈詡的建議他們根本不聽,侍中楊琦密奏漢獻帝就說了:我看這個賈詡,雖然是李傕的人,但是還沒有忘記皇帝,陛下應該與他謀之,於是漢獻帝召見賈詡:就一把鼻涕一把淚,向賈詡求救,賈詡拜伏於地道:這是我賈詡一生的理想,陛下您既然提出來,這事我包了,漢獻帝一聽,眼淚也沒了,朕和大漢就全靠你了。那麽賈詡是怎麽做的呢?
因為李傕之軍大半都是西涼人士,還有羌兵幫助。於是黃甫嵩的兒子黃甫酈四處揚言對西涼人說:李傕謀反,你們都是賊黨,後患不淺。西梁人聽了之後,軍心渙散,然後賈詡又秘密的去做羌人的動員工作。
天子知道你們忠義,久戰勞苦,叫我給你們密詔,趕緊迴去,迴去之後就有重賞。這個羌人為李傕打了那麽久的仗,也沒得到什麽好處。於是就聽了賈詡的話,真帶兵迴去了,賈詡隻憑幾句話,就改變了當時的局勢。
賈詡這個人擅出奇策,善於洞悉人性的弱點,真正的兵者詭道,用現在的話說,把運營玩出了藝術。緊接著,賈詡又密奏漢獻帝,李傕貪而無謀,現在兵心散盡,可以用大官誘之,於是,漢獻帝就下詔,封李傕為大打司馬。
其實三國演義這地方稍微有點問題。前麵講了,李傕已經是大司馬,怎麽現在還在封大司馬,難不成以前都是虛授?現在是實授?但不管怎麽說,李傕現在很開心,我為什麽這麽走運?
李傕這人很迷信,他認為這都是女巫將神祈禱的原因,於是重賞女巫,卻不賞軍將,騎都尉楊奉大怒,就對軍吏宋果吐槽:我等出生入死啊,功勞,還不如個女巫的,楊奉是什麽人呢?
她其實是黃巾起義的將領。黃巾起義失敗之後,他和其他黃巾餘部,搞了一個白波軍繼續造反,後來才追隨李傕效力。
宋果點頭同意,何不殺此賊,以救天子?楊奉表示讚成,你在中軍放火為號,我當引兵外應,二人約定二更時分舉事,不料其事不密,有人密報李傕,然後李傕立刻命人擒殺宋果,楊奉引兵在外等著,老不見消息。
這個時候,李傕引兵來戰楊奉,混戰到四更天,楊奉不是對手,引軍投西安去了。李傕經過這場混戰,和連日來被賈詡挖牆角,更兼郭汜常來攻打,死傷者甚多,自此軍勢也衰微不振,這個時候又來了一支人馬,誰呀?
張濟統領大軍,自陝西來到,欲與二公解和,聲言如不從者,引兵擊之,李傕、郭汜隻得休戰,這就是典型的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張濟一直苟著呢,他們倆開撕了,那我的機會就來了。他提出邀請皇帝移駕弘農郡,前往自己的地盤。弘農剛好在東都洛陽的方向,能迴去,漢獻帝很高興。
漢獻帝當然知道張濟有私心,可在李傕手中,已經受了這麽久的罪,在張濟的手下再慘估計也就是餓肚子,畢竟他還要仰仗自己皇帝的旗號,不敢多為難自己。
李傕也好。郭汜也好,當然知道張濟耍的什麽把戲,一旦漢獻帝前往弘農,李傕和郭汜就將淪落為叛賊,天下諸侯必群起攻之,獻帝車駕來到華陰縣。郭汜派兵攔截,想要把漢獻帝劫往郿塢,漢獻帝哭著說:方離狼窩,又逢虎口,這如何是好?
而就在此時此刻,救星來了,楊奉引軍千餘殺來,楊奉說是去西安,其實她沒去,她就在這附近一直逛蕩,這次讓他抓住機會了。
當下列開陣勢,郭汜讓部將崔勇出馬。崔勇在史上沒這個人,就是個炮灰,果然隻一迴合,就被楊奉部下一員大將斬於馬下,怎一個英雄了得,楊奉逮著機會反擊,打得郭汜退兵二十餘裏。楊奉收軍來見天子,漢獻帝心裏很高興了,你救了朕,功勞大大的,楊奉拜謝。
隨後,漢獻帝又問,剛才斬將者何人,怎麽這麽生猛啊?楊奉就把這位大將引到了漢獻帝麵前,就介紹了,此人河東楊郡人,姓徐,名晃,字公明,漢獻帝趕緊上前誇讚,畢竟現在他手底下,就這一個能打的猛人了,得拉攏他保駕護航。
此後,楊奉護送車架到華陰駐蹕,漢獻帝終於能喘口氣了。郭汜這邊雖然敗了,但他是個特別執著的人,次日他又引兵來廝殺。徐晃當先出馬,但是郭汜人多,大軍八麵圍來,將天子,楊奉困在中心,正在危急之中。東南上喊聲大震,一將引軍縱馬殺來,郭汜大敗。這位誰呀?
乃國戚董承也。董承是董太後的侄子,皇帝可算是看到皇親國戚了,痛哭流涕的訴說前事,董承當即打包票,陛下勿憂,臣與楊將軍誓斬二賊,以靖天下,獻帝就說了,這事咱先放下,趕緊迴東都洛陽才是正事。
於是連夜起駕,再說,郭汜引敗軍迴來,正撞著李傕。於是跟他分析了眼下局勢,楊奉、董承救駕往弘農去了。要是他們立住了腳,咱們就成眾矢之的了。李傕一聽,你這話說的太對了,絕對不能讓漢獻帝跑了。
我現在要和你兵合一處,到弘農殺了漢君,平分天下,咋樣?倆人雖然有矛盾,但在共同的敵人和危機麵前,又重新穿上了一條褲子。二人合兵追趕獻帝,在路上劫財,所過之處都被劫掠一空。你看這倆貨,就是典型的打仗無用,擾民有方,最後倒黴的還是百姓。
很快。李傕、郭汜的軍馬在東澗這個地方就趕上了獻帝的車隊。二人就商議:我們軍多,咱直接上去群毆就完了,不需要講武德。
於是,李傕在左,郭汜在右,漫山遍野湧來,楊奉、董承兩邊死戰,保護著漢獻帝和帝後,死亡的百官,士卒不可勝數,女眷輜重,皇室的各種器物典籍全部被丟棄。
此刻,什麽東西都不重要,保命才是最重要的。楊奉和董承不敵李傕和郭汜,於是假裝向李傕等人求和,又暗地裏派遣使者秘傳聖旨。往河東郡招納白波軍將領李樂、韓暹、胡才來救應。這些人是山林之賊,你看都用到土匪了。三處軍馬就是三處土匪。
他們聽聞天子赦罪賜官,紛紛響應。前來救駕。李傕、郭汜一看來了一幫土匪,郭汜當即就有主意,讓軍士把之前搶的好東西都扔在路上。李樂的軍隊是窮怕了,一看路上全都是寶,爭相取之,隊伍盡失。
李樂帶著這些賊,路上撿完東西,迴頭一看,自己的部下七零八落,完全沒有軍隊的樣子。
這時候李傕、郭汜趁機伏兵四起,四麵混戰,李樂大敗,你看草寇就是草寇啊,上不得台麵,也沒見過世麵。
楊奉、董承遮攔不住,保駕往北走,背後賊軍趕來,李樂一看事情緊急,皇帝陛下,你也別坐車了,趕緊上馬逃命吧。但此時漢獻帝很仗義:朕不可舍百官而去,眾臣聽後皆號泣相隨。大家說漢獻帝是仁慈還是傻呢?
其實這好理解,漢獻帝現在如果離開了大臣,他還是皇帝嗎?況且兵荒馬亂多危險啊,其實帶著大臣對自己也是一種保障,漢獻帝不肯棄大臣,後麵賊人又追的太急,怎麽辦呢?
對附近地形熟悉的白波將領李樂出了一個點子,我們已經快到黃河邊了,可以坐船順流而下,繞過黃河中的亂石灘,再從黃河岸邊的孟津登岸。這個點子雖然好,利用黃河激流,順流東下,確實能躲開追兵,可是也有問題。
這個問題被太尉楊彪指了出來,楊彪說:老臣我就是弘農人,黃河從這往東,有三十六險灘,怎麽能讓皇帝冒這個險呢?旁邊的侍中劉艾也跟著說:我之前也當過陝縣令。知道那險灘確是很危險,就算熟練的船工都時常傾覆。何況我們現在毫無準備,就這樣順流東下的建議被否定了,那就隻剩下一條路,先坐船到對岸去,再商定下一步怎麽辦?
於是就讓李樂先行到黃河岸邊,去準備渡河的船隻,董承和楊奉就讓皇帝棄車駕,步行來到黃河岸邊,好不容易來到了黃河岸邊。可是河岸高十餘丈,下不去,護駕的董承等馬上開始想辦法,準備想把馬的韁繩一個一個接下來,然後綁到皇帝的腰上,把皇帝順下去。
這時候,皇後的哥哥扶德舉手了,說自己這還有十匹絹布,在亂軍中撿的,也不知道他這麽亂,居然還顧得上拿這東西。於是多半就是這貨私藏的。不過這下正好,危機的時候派上了用場,於是就把絹布拿過來代替韁繩,又選了力大的行軍校尉尚弘,背著皇帝劉協,好不容易才把皇帝弄到了船來,漢獻帝上了船,李樂就仗劍立於船頭,隨後國舅扶德又把皇後給送下船來。
漢帝和皇後是下去了,但岸上還有好多將領士卒,以及不少的大臣,李樂匆忙之間,肯定找不來多少船,要登船的人實在是太多,他們沒辦法擠上船,於是有的人匍匐趴著下了高岸,有的人幹脆跳了下去,一個個都著急的跑到岸邊,生怕把自己落下來。
這副逃難的生動場景,在十常侍之亂的時候,漢獻帝已經經曆過一次,想不到幾年之後,自己又在相同的情景之下來到了黃河岸邊,又是後有追兵,前途不可知,漢獻帝上船後沒法開船,因為有大臣扒拉著船不讓走,李樂幹了什麽,才讓漢獻帝順利脫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