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道為啥,東漢皇帝自明帝後都短命,不算最後一個漢獻帝,後來的皇帝也沒一個超過四十歲的,這不,漢靈帝駕崩的時候,也就三十四歲。漢靈帝死的早,兩兒子都年幼,太子劉辨才十五歲,關鍵是漢靈帝臨死了,居然想要廢長立幼,以何進為首的劉辨一方和以蹇碩為首的劉協一方開始了對皇位的追逐,何進召集大臣要正軍討賊。


    這時候除了曹操,還新出場了一位,他就是三國第一攪屎棍,吹牛不打草稿,隻管挖坑不管埋,四世三公名門之後的袁大公子袁紹,袁本初,現為司隸校尉。那麽問題來了,曹操的典軍校尉和袁紹的司隸校尉有什麽區別呢?


    曹操屬軍隊負責城防,袁紹就屬武警,負責內衛,袁紹是絕對的貴族之後,他的名字特別好。紹是繼承的意思。本初指代的是古老淳樸之風。但是這也掩蓋不了他是攪屎棍的事實,要是沒有他,東漢估計還亡不了那麽快了。當然誰也沒有前後眼,現在的袁紹看著還是眉清目秀的,屎味還沒有散發出來。


    但是大家別急,他攪著攪著這屎味就越來越濃了。袁紹是名門之後,他站出來為何進衝鋒陷陣,就等於說獲得了袁氏家族的支持,何進十分高興,點齊禦林軍武千。袁紹全身披掛,在前開路,然後何進帶著大臣三十餘員浩浩蕩蕩進了皇宮大院。敲著靈帝的棺材板,立太子劉辨即皇帝位,百官山唿萬歲朝拜完畢,新皇帝正式登基,大局已定。


    剛才誰想殺何進?現在到了清算的時間了。袁紹進入後宮捉拿蹇碩,蹇碩慌亂中逃入禦花園中,在花叢裏被中常侍郭勝殺掉,蹇碩所帶領的禁軍全部投順,蹇碩是萬萬沒想到,自己沒有死於何進之手?而是死在了同行的手裏,果然同行之間才是赤裸裸的冤家。蹇碩還挺冤的,他是執行漢靈帝的遺詔啊,他有什麽錯呢?再說郭勝他也難呀,蹇碩不死,太監們誰都活不成。郭勝是想立投名狀,可是他忽略了袁紹的攪屎能力。


    袁紹對何進說,宦官結成黨羽危害多年,現在正好可以借此機會全部誅殺。張讓等十常侍知道大事不妙,慌忙跑入宮中向何太後求饒。因為兒子繼位,何皇後自動晉升為何太後,太監求饒都說了什麽呢?當初設計陷害大將軍的隻是蹇碩一人,我們並沒有參與此事。現在何大將軍聽信袁紹之言,要全部誅殺臣等,乞求娘娘千歲憐憫,何太後什麽態度呢?


    何太後說,你們不要害怕,我保你們無事也就是了。那麽問題來了,為什麽何太後要保太監呢?別急,她馬上就告訴我們答案,何太後傳旨宣何進入宮。就說了,我與汝出身寒微,非張讓等,焉能享此富貴?今蹇碩不仁,既已伏誅,汝何聽信人言,欲盡誅宦官?


    首先,咱們的榮華富貴哪來的?喝水不忘挖井人的美德不能丟。其次,遠親不如近鄰,何進雖是哥哥,那也不能天天見。可是太監們和太後熟呀,宮中的大事小情還得靠人家呢。第三,殺了他們就沒太監了嗎?新來的太監就比他們好嗎?不得不說,何太後這種婦人之仁太短見。對於一個整體的利益集團,內部的各個單位往往都是互相依賴、依存的。


    作為宦官勢力也同樣是如此,所謂牽一發而動全身,除掉了蹇碩,勢必要牽連到宦官的利益鏈條,而這些人也勢必要做出反應、對策,甚至是報複。所以我們說除惡務盡,斬草除根就是這個道理,而且張讓等人還是董太後一派,董太後也不是省油的燈,沒有呂後的本事,卻有呂後的野心,誰都想把新立的皇上攥到自己手裏,董太後手裏還攥著皇子劉協,這就是她的王牌。所以董太後不可能就這麽善罷甘休了。但是何太後就沒有看到這一層。那麽作為大將軍的何進是什麽態度呢?


    何進到底是個屠戶,他居然聽了,由此可以看出,何進不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這也注定了他失敗的結局。當然,何進聽了何皇後的話不殺十常侍,原因肯定不是因為喝水不忘挖井人的美德,因為相同的曆史已經上演過一次,三國演義開篇,就有介紹這個曆史背景,及桓帝崩,靈帝即位,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藩,共相輔佐,時有宦官曹節等弄權。竇武、陳藩謀誅之,機事不密,反為所害,中涓自死愈橫。


    這段話就是說東漢的第二次黨固之案,漢靈帝繼位後,因為漢桓帝的老丈人竇武和士族陳藩想要除掉宦官,自作主張誅殺宦官管霸和蘇康,到後來被人彈劾,罪名是謀反,何進想要避開這個風險,所以要除掉十常侍,必須經過他的妹妹何太後的同意,但何太後又不願殺掉他們,何進隻好作罷,其實何進隻看到了事情的表麵。竇武陳藩剿滅宦官沒有成功,最大的原因也是沒有速決速斷。竇武誅殺宦官霸罷和蘇康後,已經是打草驚蛇,但是他沒有直接發動政變入宮捉拿宦官,而是向竇太後提出了要誅殺曹節等人的計劃。


    由於竇太後婦人之仁,她認為應該隻誅殺有罪的宦官,一直猶豫不決,所以到最後反被宦官曹節等人反殺了,血淋淋的事實擺在眼前,何家兄妹卻看不到事情的本質,所以注定他要走竇家父女的老路,何進不殺十常侍,袁紹可就不幹了,若不斬草除根,立為喪身之本.袁紹把話說絕了,他已經徹底的得罪了宦官,不殺了宦官,他以後恐怕不好混了。


    那麽問題來了,袁紹為什麽一開始要提議殺了所有宦官呢?說來說去,他就是想圖名,計策這一塊的風頭都讓曹操搶了,他要比曹操更好,那就隻能比曹操更激進,政治的根本問題是站隊,站隊的首要問題是站位,曹操占的位置,他不能占了,他隻能找新位置。但是,老板是何進,老板決定放手,袁紹再想殺十常侍,也隻能乖乖的退下。


    次日,論功行賞,召開表彰大會,何太後命何進參錄尚書事,其餘人等皆封官職,何進不止是大將軍了,還開始主管行政事務,當真是一人之下,萬人至上了。要是這麽一直發展下去也還好,起碼何進這個人本質還是不錯的。但是有人開心就一定有人哭呀。


    首先是宦官集團,新皇帝劉辨有何進做靠山,第一監護人何太後也還在,自然不會像之前漢靈帝那樣受自己擺布,這裏說句題外話,其實對於宦官政治持全盤否定的態度也有點偏激.漢桓帝劉誌和漢靈帝劉弘依賴宦官,並允許宦官幹政,在早期是符合自身利益的,因為他們都是以外宗的身份繼承大統,進入朝廷後,沒有外援,所以隻能順從權臣,例如漢桓帝麵臨外戚權臣梁稷的威冀隻能順從。


    因為不順,從他可能會死.劉誌的前任漢治帝劉讚就是因為當麵諷刺梁冀為跋扈將軍,而後被其毒殺。年僅九歲。他們不想做傀儡皇帝,不想死,隻能培植自己的親信,而離他們最近的就是宦官。再比如說十二歲當皇帝的劉弘尚未成年,他能懂什麽?


    在皇宮裏,圍繞在其身邊的就是大大小小的宦官,與親宦官的官僚集團,他依賴宦官才是人之常情活。活在宦官的蒙蔽之中也是情有可原,扯遠了,新帝繼位十常侍現在沒了


    權柄事小,沒了依靠事大,而且何進差點殺了他們,腦袋別在褲腰帶上了,不知道啥時候上個廁所就掉了。所以這時候想掌權的董太後和沒有安全感的宦官們,自然而然的就會靠的更緊密。董太後宣張讓等入宮商議:何進之妹?始初是我抬舉她。


    今日,她孩兒即皇帝位,內外臣僚皆是他的心腹,威權太重,我將如何?張讓立刻就給出了四條建議。第一,娘娘可臨朝,垂簾聽政,你是皇帝奶奶你最大。第二,封劉協為王,這是咱們的王牌,得亮一亮.第三,封國舅董重大官,掌握軍權,製衡何進。第四,重用臣等,記住這是最重要的.我們辦事能力是有目共睹的,隻有這麽辦,大事可圖矣。


    董太後聽後大喜:就這麽辦了,大家看,政治就是你死我活,何進一手軟,人家就準備翻盤了。第二天臨朝,董太後就降旨,加封皇子劉協為陳留王,國舅董重為驃騎將軍,張讓等共同幹預朝政.這麽一來,何進就靠邊站了,權柄就又迴到了十常侍手中。


    那麽何進會善罷甘休呢?這對婆媳關係又會往哪個方向發展呢?董太後落的一個什麽下場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細品三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喜歡讀書的阿興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喜歡讀書的阿興哥並收藏細品三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