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趙官家,何故自降身份?
南唐榮光:我李煜不止是詞帝 作者:窗外淩霄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說歸說,鬧歸鬧,別拿戰事開玩笑。
樞密院正廳短暫的、歡樂的氣氛之後,一眾大臣,一朝帝王,腦子逐漸又熱變涼了,沒錯,所有人都認為趙匡胤稱帝建都是一個“昏招”,可具體昏在哪兒,又該如何應對,則需要好好思量一番。
李煜心心念念,都在吳越這邊,而劉政諮、李平等人,則更聚焦於“就事論事”,畢竟,對於這些南唐舊臣來說,壽州就是“永遠的痛”。
李平說道:“陛下,是否要接觸趙匡胤?”
“哦,自然要接觸一下。”
劉政諮道:“吳越方麵,名義上還是奉郭宗訓為大周正帝,即便與趙匡胤接觸,也是暗中進行,並且,依臣對錢俶的了解,他一定會派人送去不少好處。”
李平皺眉:“難道,我大唐也要暗中納貢?陛下?”
“哦,自然要送點東西。”
劉政諮道:“趙匡胤已然稱帝,禮送得不能太輕,國體顏麵要過得去。”
李平搖頭:“散觀,一個草頭王罷了,太過重視,揚州方麵就該不滿了。陛下?”
李煜終於迴過神來,琢磨了一下兩人的話,輕笑道:“朕隻說派人接觸,送點東西,可沒說給趙匡胤送禮!他也配!”
說著,端坐於廳中正位,長出一口氣,仿佛胸中憤懣全都噴了出來。
“眾卿,大唐戰略方針不會變,依舊與李重進聯盟,至於汴梁政權,隻要拿捏住郭宗訓,萬事俱矣。”
趙仁澤近前:“陛下方才所言,是要送什麽?”
李煜伸出兩個手指頭,說道:“一封國書,一封檄文。”
一封國書,相當於兩國的“建交書”,恭賀趙匡胤稱帝,也就承認了“大宋”這個國號的合法性,達到徹底分裂後周的目的。別看就是一張紙,可對於趙匡胤來說,比吳越錢俶送去多少金銀財寶、糧食輜重都珍貴,吳越說到底,再強大也隻是個附屬國。
一封檄文,對著趙官家“貼臉開大”,怎麽難聽怎麽說,怎麽戳肺管子怎麽講,怎麽惡心人怎麽罵!反正,你趙匡胤拿我沒轍,因為老子是以“大周正統聯盟”的身份,這主要是做給李重進看,俺們大唐與趙賊勢不兩立!
當這兩封文書送到,趙匡胤肯定是一邊微笑一邊罵街,要的就是這個效果。
兵部尚書盧儔提醒道:“陛下,臣獲知的消息,趙匡胤總兵力在六十萬,勢力範圍集中於淮南,稱帝之後,想必實力會進一步穩固。”
李煜說道:“實力穩固,不代表底盤穩固,盧卿,你認為華州以西的地盤,趙匡胤還能控製住嗎?”
“這倒也難講,張永德南下有成,對中原腹地的控製進一步增強,至少黃河以北的偌大地盤,不會輕易脫離,陛下別忘了,還有李筠在西北坐鎮。”
“不錯。”
“趙匡胤稱帝,名義上就比李筠、張永德高一頭,他以皇帝名義加官封爵,或許,真有不少將領會歸依附。”
李煜聽得很認真,說道——
“朕以為,恰恰相反,趙匡胤稱帝,表麵上看,是身份更高了,實則,身份是降低了。”
“若是趙匡胤占據了汴梁,李筠不服是可以預見的,如今張永德略有成就,恐怕,李、張二人會聯合一處,但同時,兩人都是郭榮嫡係,二虎牽製,誰也不敢妄自稱帝,仍要尊郭宗訓是大周之主。”
“這樣一來,汴梁仍舊是帝都,趙匡胤鬧騰的越激烈,他草頭王的身份就越紮實。”
“一邊是雄霸天下已久的正牌大周,一邊是偏居一隅的大宋皇帝,該怎麽選,後周的那些節度使心裏都有數。即便西北偏遠之地的節度使,為了利益依附趙匡胤,恐怕也是口惠而實不至,遲早反水!”
“按此形式發展下去,有弊有利,有弊之處,在於趙匡胤以淮南為中心,能夠控製山南東道、鄧州、房州、唐州等諸多地盤,同時,也有效鉗製秦州、成州、乾州等地。有利之處,在於契丹、劉漢不敢輕易染指中原。”
當初,李筠逃離汴梁,率軍投奔靈州,盯死了定難節度使李彝(黨項人,拓跋氏,賜李姓),隻要自己這邊牽製住趙匡胤一部分兵力,宋軍就無暇向西北發展,李筠不用考慮中原安全,可以安心守護後周的西北邊境。
到時候,定難軍節度使還想自立為“西夏”,你扯淡呢!
“眾卿,還有一點,趙匡胤太樂觀了,試問,他拿什麽養六十萬人?”
李煜一句話,讓在場人的思緒,迴到了更加現實的層麵,人,終究是要吃飯的。
淮南確實有大片產糧區,如果局勢穩定,大可以進行屯田,問題就在於,李重進、李煜絕對不會讓他穩定。
劉政諮說道:“照此估計, 趙匡胤勢必要窮兵黷武了。”
盧儔看得更遠一些:“不僅如此,為了維持養兵與戰力,趙匡胤不僅要求速戰,還會意圖江南,尤其是湖州、常州、蘇州三地。”
這三個地方,是名副其實的江南糧倉!
李煜說道:“趙匡胤越是想要速戰,就越要拖著,眾卿記住,半死不活的趙匡胤,才是最好的趙匡胤。”
不能讓趙匡胤太強勢,否則,揚州一滅,下一個矛頭對準的就是南唐。
也不能讓趙匡胤太弱,否則,淮京一滅,吳越的注意力也會集中南唐。
以雄州為中心,輻射六合、真州、滁州、揚州、泗州等地,形成一個龐大的戰場格局,你們就在裏麵攪和吧。
眾人將前後事件聯係起來,思慮再三,迴頭再看趙匡胤的登基之舉,宛然是一場鬧劇!
劉政諮感歎:“唉,趙匡胤也是梟雄,在大周禁軍中威望極高,為何會出此昏招?”
李煜否定道:“錯,劉卿,曆史上……不,是因為趙匡胤沒得選,登基雖然是昏招,卻也是唯一打破困局的方法了。”
曆史上,“陳橋兵變”是順利的,可如今“黃袍加身”隻進行了一半,趙匡胤要是不稱帝,昔日參與兵變的將領如高懷德、石守信等人,會答應嗎?
趙點檢不是趙官家,那就不要活了。
樞密院正廳短暫的、歡樂的氣氛之後,一眾大臣,一朝帝王,腦子逐漸又熱變涼了,沒錯,所有人都認為趙匡胤稱帝建都是一個“昏招”,可具體昏在哪兒,又該如何應對,則需要好好思量一番。
李煜心心念念,都在吳越這邊,而劉政諮、李平等人,則更聚焦於“就事論事”,畢竟,對於這些南唐舊臣來說,壽州就是“永遠的痛”。
李平說道:“陛下,是否要接觸趙匡胤?”
“哦,自然要接觸一下。”
劉政諮道:“吳越方麵,名義上還是奉郭宗訓為大周正帝,即便與趙匡胤接觸,也是暗中進行,並且,依臣對錢俶的了解,他一定會派人送去不少好處。”
李平皺眉:“難道,我大唐也要暗中納貢?陛下?”
“哦,自然要送點東西。”
劉政諮道:“趙匡胤已然稱帝,禮送得不能太輕,國體顏麵要過得去。”
李平搖頭:“散觀,一個草頭王罷了,太過重視,揚州方麵就該不滿了。陛下?”
李煜終於迴過神來,琢磨了一下兩人的話,輕笑道:“朕隻說派人接觸,送點東西,可沒說給趙匡胤送禮!他也配!”
說著,端坐於廳中正位,長出一口氣,仿佛胸中憤懣全都噴了出來。
“眾卿,大唐戰略方針不會變,依舊與李重進聯盟,至於汴梁政權,隻要拿捏住郭宗訓,萬事俱矣。”
趙仁澤近前:“陛下方才所言,是要送什麽?”
李煜伸出兩個手指頭,說道:“一封國書,一封檄文。”
一封國書,相當於兩國的“建交書”,恭賀趙匡胤稱帝,也就承認了“大宋”這個國號的合法性,達到徹底分裂後周的目的。別看就是一張紙,可對於趙匡胤來說,比吳越錢俶送去多少金銀財寶、糧食輜重都珍貴,吳越說到底,再強大也隻是個附屬國。
一封檄文,對著趙官家“貼臉開大”,怎麽難聽怎麽說,怎麽戳肺管子怎麽講,怎麽惡心人怎麽罵!反正,你趙匡胤拿我沒轍,因為老子是以“大周正統聯盟”的身份,這主要是做給李重進看,俺們大唐與趙賊勢不兩立!
當這兩封文書送到,趙匡胤肯定是一邊微笑一邊罵街,要的就是這個效果。
兵部尚書盧儔提醒道:“陛下,臣獲知的消息,趙匡胤總兵力在六十萬,勢力範圍集中於淮南,稱帝之後,想必實力會進一步穩固。”
李煜說道:“實力穩固,不代表底盤穩固,盧卿,你認為華州以西的地盤,趙匡胤還能控製住嗎?”
“這倒也難講,張永德南下有成,對中原腹地的控製進一步增強,至少黃河以北的偌大地盤,不會輕易脫離,陛下別忘了,還有李筠在西北坐鎮。”
“不錯。”
“趙匡胤稱帝,名義上就比李筠、張永德高一頭,他以皇帝名義加官封爵,或許,真有不少將領會歸依附。”
李煜聽得很認真,說道——
“朕以為,恰恰相反,趙匡胤稱帝,表麵上看,是身份更高了,實則,身份是降低了。”
“若是趙匡胤占據了汴梁,李筠不服是可以預見的,如今張永德略有成就,恐怕,李、張二人會聯合一處,但同時,兩人都是郭榮嫡係,二虎牽製,誰也不敢妄自稱帝,仍要尊郭宗訓是大周之主。”
“這樣一來,汴梁仍舊是帝都,趙匡胤鬧騰的越激烈,他草頭王的身份就越紮實。”
“一邊是雄霸天下已久的正牌大周,一邊是偏居一隅的大宋皇帝,該怎麽選,後周的那些節度使心裏都有數。即便西北偏遠之地的節度使,為了利益依附趙匡胤,恐怕也是口惠而實不至,遲早反水!”
“按此形式發展下去,有弊有利,有弊之處,在於趙匡胤以淮南為中心,能夠控製山南東道、鄧州、房州、唐州等諸多地盤,同時,也有效鉗製秦州、成州、乾州等地。有利之處,在於契丹、劉漢不敢輕易染指中原。”
當初,李筠逃離汴梁,率軍投奔靈州,盯死了定難節度使李彝(黨項人,拓跋氏,賜李姓),隻要自己這邊牽製住趙匡胤一部分兵力,宋軍就無暇向西北發展,李筠不用考慮中原安全,可以安心守護後周的西北邊境。
到時候,定難軍節度使還想自立為“西夏”,你扯淡呢!
“眾卿,還有一點,趙匡胤太樂觀了,試問,他拿什麽養六十萬人?”
李煜一句話,讓在場人的思緒,迴到了更加現實的層麵,人,終究是要吃飯的。
淮南確實有大片產糧區,如果局勢穩定,大可以進行屯田,問題就在於,李重進、李煜絕對不會讓他穩定。
劉政諮說道:“照此估計, 趙匡胤勢必要窮兵黷武了。”
盧儔看得更遠一些:“不僅如此,為了維持養兵與戰力,趙匡胤不僅要求速戰,還會意圖江南,尤其是湖州、常州、蘇州三地。”
這三個地方,是名副其實的江南糧倉!
李煜說道:“趙匡胤越是想要速戰,就越要拖著,眾卿記住,半死不活的趙匡胤,才是最好的趙匡胤。”
不能讓趙匡胤太強勢,否則,揚州一滅,下一個矛頭對準的就是南唐。
也不能讓趙匡胤太弱,否則,淮京一滅,吳越的注意力也會集中南唐。
以雄州為中心,輻射六合、真州、滁州、揚州、泗州等地,形成一個龐大的戰場格局,你們就在裏麵攪和吧。
眾人將前後事件聯係起來,思慮再三,迴頭再看趙匡胤的登基之舉,宛然是一場鬧劇!
劉政諮感歎:“唉,趙匡胤也是梟雄,在大周禁軍中威望極高,為何會出此昏招?”
李煜否定道:“錯,劉卿,曆史上……不,是因為趙匡胤沒得選,登基雖然是昏招,卻也是唯一打破困局的方法了。”
曆史上,“陳橋兵變”是順利的,可如今“黃袍加身”隻進行了一半,趙匡胤要是不稱帝,昔日參與兵變的將領如高懷德、石守信等人,會答應嗎?
趙點檢不是趙官家,那就不要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