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大宋建國
南唐榮光:我李煜不止是詞帝 作者:窗外淩霄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禮樂畢,壽州府衙署內外悄然無聲,空氣之中,隻有迴蕩的喘息聲。
喘息聲不僅來源於人,也有戰馬,兩萬後周禁軍、趙匡胤的鐵杆嫡係,全都戎裝整齊,以衙署為中心,整齊肅列。
趙普高舉托盤,在大廳中央站定,激動又忐忑地高唿:“恭迎聖主!”
隨即,兩旁的官員向前一步、左右轉向,目光都集中在了大廳裏的一張黃金(銅)龍椅上,這張椅子,早在陳州的時候就做好了,一直沒來得及用。
人影一閃,一襲黃袍的趙匡胤穩步走上前來,心潮澎湃地看著下麵眾人,緩緩落座。
緊接著,大廳裏傳來了王繼恩(宦官)尖細、嘹亮的嗓音——
“奉大周天子遺詔,囑殿前都點檢趙匡胤,太子繼位之後,若朝中奸佞張永德、李重進、李筠之輩作亂,混淆聖聽,當以清君側為己任,國祚有異、幼帝身陷囹圄,亦可代為天子之職,繼吾一統天下之誌!”
每一個字,都如同千斤巨石,狠狠地砸在人的耳朵上!
“今,奸佞當道,禽獸臨朝,罪大惡極者李重進也,囚禁太後、幼帝於揚州,行挾天子以令天下之惡行,奉先帝之遺詔,當行討賊之大任!”
群臣肅然,自我感動的不像樣子,尤其外麵的低階武將,在郭榮活著的時候不顯眼的郭守璘、康延澤之流,這也沒辦法,淮南打成一鍋粥,趙匡胤手下的大將,都在外麵幹架。不過,領兵打仗這種事情,趙匡胤也不仰仗別人,他自己就是一員猛將!
“歲在辛酉、九月廿八,新帝登基、國號大宋,立都淮京、年號建隆!跪——地——叩——拜!”
悠長、淒厲的聲音,在深夜靜謐的氛圍中,傳播的很遠很遠。
趙普領頭,餘者從之,齊齊向坐在龍椅上的趙匡胤叩拜!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衙署之外,一萬禁軍精銳,下馬的下馬、撩袍的撩袍,齊刷刷地跪地,聲音此起彼伏。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昔日陳橋驛,今夜壽州城!
此情此景,既有相似,又有不同,趙匡胤不再需要“假裝醉酒”了,群臣也不需要“強加於身”了,所有人都認為,這是應該的。
我們吃了太多苦了,憑什麽被張永德追著跑?憑什麽不準我們進入汴梁?憑什麽李重進能挾天子?
趙普起身,鄭重地走上台前,將所托之物奉獻到趙匡胤的麵前。
王繼恩接過之後,跪地奉上,乃是新雕國璽,上麵是“大宋受命之寶”六個大字。
趙匡胤接過來,滿意地看了又看,隨即起身、君臨天下——
“平身!”
“朕登基,上乘天意,下順民心,百官擁護,將領所願!”
“自起兵討賊之日,一刻未敢忘記先帝之囑托,遺詔在此,不容有疑!”
王繼恩,提前發動了自己的“矯詔技能”,原本,他就是趙匡胤安排在後周皇宮的接應,當時隻不過是一個“內侍行首”,原名張德鈞。
跟隨趙匡胤之後,被賜名王繼恩,雖然是一名宦官,趙匡胤極為重用,正是因為他宦官的身份,才讓“郭榮遺詔”的可信度增強了不少。
曆史上,這位王繼恩也是能征善戰之人,曾任天雄軍都監、劍南兩川招安使等職位。
事實上,趙匡胤沒必要強調“郭榮遺詔”,這玩意兒造假的成本太低了,有人信就是真的,沒人信,真的也不作數。
登基儀式,實在是有些草率,但比起當初陳橋驛的風雪之夜,在壽州能夠舉行禮樂冊封、文武朝拜,已經好了不少。緊接著,趙匡胤就公布了諭旨——
“擢升趙普為門下侍郎、平章事,攬宰相之職,著手建立六部!”
“擢升沈義倫右仆射兼門下侍郎、暫領工部尚書一職,修繕壽州城!”
“擢升王仁瞻為壽州府尹、樞密承旨,負責都城治理!”
……
一通諭旨,將壽州作為國都之後,各項朝廷事務安排的明明白白。
這玩意兒,如果說是臨時起意,實在是大笑話!估計,趙官家也要背誦好幾天。
自此,建隆元年誕生了,這一夜,淮河邊上的壽州城也有了新名字,淮京,取淮水流經之意,與汴京(梁)有異曲同工之處。
還是這一夜,淮京的老百姓都沒睡安穩,數萬人喧嘩高唿之後,就是通宵達旦的飲酒狂歡,吵得人們心驚肉跳。
趙匡胤沒有飲酒,也沒有那麽興奮,在一間偏室之內,他就靜靜地坐著,旁邊是趙普、王繼恩,兩人也一言不發。
從幼年從軍,南征北戰、出生入死,輔佐郭氏在群雄割據當中,贏得一席之地。
從不諳世事,到精於權謀之術,身邊聚攏了越來越多的人,功績昭赫,豈能久居於人下!
半個天下,都是我趙某人打下來的,偏偏一個小兒去做皇帝?天下英雄豈能信服!
原本以為,陳橋驛的兵變策劃的如此周密,萬無一失,自己絕對可以登上那至高無上的位置。
然後,以我治軍嚴謹、賞罰分明,在軍中所受擁護,定然能所向披靡,一統天下!
此後,厲行改革,減輕賦稅,鼓勵農耕,發展經濟,使民安居樂業,國勢漸盛。
而這一切的美好希望,卻因為汴梁內亂被毀。
“則平,我等終於還是走到了這一步。”
趙普身份意識很強烈,畢恭畢敬地說道:“陛下,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大宋代周,乃是天意!”
“朕隻是對汴梁一事,耿耿於懷!”
“陛下,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汴梁之亂,也是天意。”
趙匡胤心中滿意,太喜歡趙普了,文化人就是不一樣,“造反”這件事兒說得文鄒鄒的,就算不成功,也有理有據。
當然,他也不是好糊弄的,轉頭看向王繼恩,問道:“德鈞,汴梁之亂,原因真如你所說?”
彼時,王繼恩也在宮內,雖然範質、郭椿等人三令五申,不準泄露消息,可看管小隱園的親軍,早就被滲透成了篩子,他又是宦官身份,要打聽消息很便利。
“陛下,此事確與南唐朝貢使有密切關係,大相國寺中也隱匿了不少唐國奸細。”
王繼恩不敢說的是,你兄弟趙光義(改名避諱)也參與了其中,而且,是第一個犯蠢的,竟然去攻打宮城正門!
趙匡胤眼神狠厲,一砸桌子,牙縫裏擠出來兩個字:“李煜!”
喘息聲不僅來源於人,也有戰馬,兩萬後周禁軍、趙匡胤的鐵杆嫡係,全都戎裝整齊,以衙署為中心,整齊肅列。
趙普高舉托盤,在大廳中央站定,激動又忐忑地高唿:“恭迎聖主!”
隨即,兩旁的官員向前一步、左右轉向,目光都集中在了大廳裏的一張黃金(銅)龍椅上,這張椅子,早在陳州的時候就做好了,一直沒來得及用。
人影一閃,一襲黃袍的趙匡胤穩步走上前來,心潮澎湃地看著下麵眾人,緩緩落座。
緊接著,大廳裏傳來了王繼恩(宦官)尖細、嘹亮的嗓音——
“奉大周天子遺詔,囑殿前都點檢趙匡胤,太子繼位之後,若朝中奸佞張永德、李重進、李筠之輩作亂,混淆聖聽,當以清君側為己任,國祚有異、幼帝身陷囹圄,亦可代為天子之職,繼吾一統天下之誌!”
每一個字,都如同千斤巨石,狠狠地砸在人的耳朵上!
“今,奸佞當道,禽獸臨朝,罪大惡極者李重進也,囚禁太後、幼帝於揚州,行挾天子以令天下之惡行,奉先帝之遺詔,當行討賊之大任!”
群臣肅然,自我感動的不像樣子,尤其外麵的低階武將,在郭榮活著的時候不顯眼的郭守璘、康延澤之流,這也沒辦法,淮南打成一鍋粥,趙匡胤手下的大將,都在外麵幹架。不過,領兵打仗這種事情,趙匡胤也不仰仗別人,他自己就是一員猛將!
“歲在辛酉、九月廿八,新帝登基、國號大宋,立都淮京、年號建隆!跪——地——叩——拜!”
悠長、淒厲的聲音,在深夜靜謐的氛圍中,傳播的很遠很遠。
趙普領頭,餘者從之,齊齊向坐在龍椅上的趙匡胤叩拜!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衙署之外,一萬禁軍精銳,下馬的下馬、撩袍的撩袍,齊刷刷地跪地,聲音此起彼伏。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昔日陳橋驛,今夜壽州城!
此情此景,既有相似,又有不同,趙匡胤不再需要“假裝醉酒”了,群臣也不需要“強加於身”了,所有人都認為,這是應該的。
我們吃了太多苦了,憑什麽被張永德追著跑?憑什麽不準我們進入汴梁?憑什麽李重進能挾天子?
趙普起身,鄭重地走上台前,將所托之物奉獻到趙匡胤的麵前。
王繼恩接過之後,跪地奉上,乃是新雕國璽,上麵是“大宋受命之寶”六個大字。
趙匡胤接過來,滿意地看了又看,隨即起身、君臨天下——
“平身!”
“朕登基,上乘天意,下順民心,百官擁護,將領所願!”
“自起兵討賊之日,一刻未敢忘記先帝之囑托,遺詔在此,不容有疑!”
王繼恩,提前發動了自己的“矯詔技能”,原本,他就是趙匡胤安排在後周皇宮的接應,當時隻不過是一個“內侍行首”,原名張德鈞。
跟隨趙匡胤之後,被賜名王繼恩,雖然是一名宦官,趙匡胤極為重用,正是因為他宦官的身份,才讓“郭榮遺詔”的可信度增強了不少。
曆史上,這位王繼恩也是能征善戰之人,曾任天雄軍都監、劍南兩川招安使等職位。
事實上,趙匡胤沒必要強調“郭榮遺詔”,這玩意兒造假的成本太低了,有人信就是真的,沒人信,真的也不作數。
登基儀式,實在是有些草率,但比起當初陳橋驛的風雪之夜,在壽州能夠舉行禮樂冊封、文武朝拜,已經好了不少。緊接著,趙匡胤就公布了諭旨——
“擢升趙普為門下侍郎、平章事,攬宰相之職,著手建立六部!”
“擢升沈義倫右仆射兼門下侍郎、暫領工部尚書一職,修繕壽州城!”
“擢升王仁瞻為壽州府尹、樞密承旨,負責都城治理!”
……
一通諭旨,將壽州作為國都之後,各項朝廷事務安排的明明白白。
這玩意兒,如果說是臨時起意,實在是大笑話!估計,趙官家也要背誦好幾天。
自此,建隆元年誕生了,這一夜,淮河邊上的壽州城也有了新名字,淮京,取淮水流經之意,與汴京(梁)有異曲同工之處。
還是這一夜,淮京的老百姓都沒睡安穩,數萬人喧嘩高唿之後,就是通宵達旦的飲酒狂歡,吵得人們心驚肉跳。
趙匡胤沒有飲酒,也沒有那麽興奮,在一間偏室之內,他就靜靜地坐著,旁邊是趙普、王繼恩,兩人也一言不發。
從幼年從軍,南征北戰、出生入死,輔佐郭氏在群雄割據當中,贏得一席之地。
從不諳世事,到精於權謀之術,身邊聚攏了越來越多的人,功績昭赫,豈能久居於人下!
半個天下,都是我趙某人打下來的,偏偏一個小兒去做皇帝?天下英雄豈能信服!
原本以為,陳橋驛的兵變策劃的如此周密,萬無一失,自己絕對可以登上那至高無上的位置。
然後,以我治軍嚴謹、賞罰分明,在軍中所受擁護,定然能所向披靡,一統天下!
此後,厲行改革,減輕賦稅,鼓勵農耕,發展經濟,使民安居樂業,國勢漸盛。
而這一切的美好希望,卻因為汴梁內亂被毀。
“則平,我等終於還是走到了這一步。”
趙普身份意識很強烈,畢恭畢敬地說道:“陛下,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大宋代周,乃是天意!”
“朕隻是對汴梁一事,耿耿於懷!”
“陛下,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汴梁之亂,也是天意。”
趙匡胤心中滿意,太喜歡趙普了,文化人就是不一樣,“造反”這件事兒說得文鄒鄒的,就算不成功,也有理有據。
當然,他也不是好糊弄的,轉頭看向王繼恩,問道:“德鈞,汴梁之亂,原因真如你所說?”
彼時,王繼恩也在宮內,雖然範質、郭椿等人三令五申,不準泄露消息,可看管小隱園的親軍,早就被滲透成了篩子,他又是宦官身份,要打聽消息很便利。
“陛下,此事確與南唐朝貢使有密切關係,大相國寺中也隱匿了不少唐國奸細。”
王繼恩不敢說的是,你兄弟趙光義(改名避諱)也參與了其中,而且,是第一個犯蠢的,竟然去攻打宮城正門!
趙匡胤眼神狠厲,一砸桌子,牙縫裏擠出來兩個字:“李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