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風領命而去,李煜繼續批改奏表,除了幾份關於修路、屯田等相關的事宜,其餘的,李煜也沒放在心上。


    奏表這種東西,內容簡直包羅萬象,有請安的,有彈劾的,有罵街的,不全都是正事兒。


    不經意間,李煜拿起一份奏表,才看了幾句,眉頭就皺了起來了,內容大意——


    臣恭奉聖意,在饒州修建一所道觀,特意向皇帝陛下求墨寶,就寫“通天觀”三個字,臣與觀主恭候。


    最後落款的名字,饒州刺史,皇甫繼勳!


    李煜看到“皇甫繼勳”這四個字,眼睛裏差點噴火,我去你大爺的,王八蛋,朕真是忙瘋了,怎麽把你給忘了!


    皇甫繼勳,皇甫暉的兒子,天下第一廢物,堅定的“叛逃者”,曆史上南唐的掘墓人。


    陸遊在《南唐書》中,用二百五十三字,概括了皇甫繼勳卑劣的一生——


    “少從暉兵間,為軍校,以父死難,擢將軍,曆池饒二府刺史。”


    皇甫繼勳從小跟著皇甫暉在軍隊中“熬資曆”,妥妥廢物一個,但是原主李煜認為皇甫暉為國戰死,就提拔他兒子作為將軍,剛開始在池州做刺史。


    後來,李煜穿越之後,作為“太子監國”的時期,主要精力用於和朱令贇周旋,他的曆史軌跡倒是沒有改變,被遷移到了饒州繼續做刺史。


    需要明確的一點是,饒州駐軍仍然屬於池州大營,也就是神衛軍的作戰序列,如果不出任何意外,皇甫繼勳遲早會被推舉出來,擔任神衛統軍都指揮使!


    “諸老將繼死,繼勳雖尚少,且無戰功,徒以家世,遂為大將!”


    郭德綱說過,一群老藝術家互相罵街,誰活的長久,誰說的就是真的!


    曆史上,皇甫繼勳一開始的官職,遠沒有到禍國殃民的地步,他最多是臨陣投降,都是一隅之地。可惜,南唐老將(如林仁肇)先後凋零,最後實在找不出人了,就把十萬大軍的指揮權,交給了這個大廢物!


    皇甫繼勳的小日子,過得是真叫一個舒坦——


    “資產優贍,名園甲第,冠於金陵,多蓄聲妓,厚自奉養!”


    有錢,有地,有房產,有美女,俸祿優厚!


    所以,當金陵被圍困之後,皇甫繼勳第一個想到的不是戰死沙場、報效國家,而是“保惜富貴,無效死之意,第欲後主亟降,聞諸軍敗績,則幸災見於詞色”。


    這王八蛋,不僅沒有戰死之意,還到處跟人說,投降吧,要完了,聽說自己這邊打了敗仗,不但不悲傷,反而喜形於色!


    原主李煜被蒙蔽到最後一刻,幡然醒悟,在金陵城破之前,才讓人將皇甫繼勳抓起來,結局就是“軍士雲集臠之,斯須皆盡。”


    守衛金陵的軍士們,早就恨透了皇甫繼勳,沒等劊子手動手,就一擁而上,亂刀砍成肉泥,然後吃的幹幹淨淨。


    從某種意義上說,皇甫繼勳也算是創造了新的記錄,他成為自南朝侯景之後,第二個被吃掉的朝廷大將。


    不出意外,意外自然是少不了,李煜為啥新提拔龍幼安、諸葛蘭、陳冠侯、潘辰等人?新鮮的血液注入到南唐,才能避免將來無人可用的局麵。


    也正因為如此,李煜身邊有人可用,他才將這個王八蛋給忘了。


    誰知道,蒼天有眼!


    老子不找你,你自己跳出來了,還什麽“修建道觀”“求賜墨寶”,轉念一想,李煜也猜出來幾分緣由。


    歸根結底,就是李煜發動了“滅佛運動”,如今整個南唐,從金陵到洪州,各個州府鄉鎮,甚至大一點的村落,很多原本佛教寺院都被取締了,剩下的都是“皇家特許經營”的寺院。


    雖說佛寺並沒有徹底取消,還在一定程度上,個別寺院的名氣更大了,可在整體的社會文化輿論生態當中,“佛教衰落”成為一個共識,相對應的,原本不怎麽受重視的道教,立即抓住機會,大力發展起來。


    朝廷之中,也有不少人篤信道教,比如,李煜的心腹之一李平,他不僅信奉道教,本身就做過道士!


    【平少為道士,常講方術符籙、仙人神鬼等妄誕之說——《南唐書·卷第八》】


    想到這裏,李煜忍不住嘲諷一笑——


    釋迦摩尼滅得,太上老君就滅不得嗎?!


    皇甫繼勳,你要投機,也不找個好操作的手段,“宗教牌”太難打了,你把握不住!


    在細看一遍,奏表裏還夾著一個人的名字,也就是“通天觀”的觀主名字,王金道!


    看到“王金道”這三個字,李煜鼻子裏差點噴火,我去你大爺,王金道,王八蛋,你還活著!


    《南唐書·卷十七》的名字是“雜藝方士節義列傳”,裏麵提到了王金道這個人,閱曆還是比較豐富的。


    王金道,懷州河陽人,後世河南焦作人。


    王金道這個玩意兒,並非一開始就是道士,隻是一個落魄秀才,混跡於當地懷陽府學(懷慶書院),後來中原動亂,王金道就隨著衣冠南渡的隊伍,跑到了江南。


    王金道不學無術,在私塾、府學任職的時候,正經學問是一點不會,整天故弄玄虛,看了幾本道教典籍之後,天天裝神弄鬼,到處騙錢,總算沒餓死。


    但是,當時“衣冠南渡”的人,大部分都是世家,到了南唐這邊,也不愁吃喝。王金道不同,他本質上就是個流民逃難,金陵這種大城市,很難混下去,就不斷遷徙。


    最終,他落腳到了敬州(梅州),算是進入了南漢劉鋹的地盤。


    正所謂“外來的和尚好念經”,別看王金道在北方混的不咋地,可操著中原口音,到了梅州地界之後,反而轉運了,於是重操舊業,進入了“嘉應書院”做教授,古代教授,其實就是一個尊稱,也是政府設置的“低級官職”。


    憑著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忽悠死人不償命的功夫,王金道一時間混的風生水起,可謂“嘉應書院學術帶頭人”,當然,真才實學就別想了,整天還是裝神弄鬼、故作玄虛,大概屬於是“心理學”的那一套,別說,有時候還能唬住不少人,比如龔澄樞。


    當時的龔澄樞,還僅僅是一個內侍省小兵,為了更進一步,就不斷籠絡人才(美女),送給劉鋹尋開心。


    王金道能說會道,神神叨叨,正好符合龔澄樞的心思,於是推薦他入宮做官。


    一開始,王金道很高興,終於,老子的春天要來了!


    可在臨行之前,他突然聽說,進宮做官的必要條件是“嘎蛋”,嚇得魂飛魄散,立即撒丫子跑路了。


    這一跑,不得了,得益於李璟時代“優待文人”創造的良好匹配機製,王金道這個老匹夫,竟然跑到了白鹿洞書院!


    白鹿洞書院在南唐曆史上,是一個重要的官學機構,李昪創立“廬山國學”就在此處,能夠從這個書院走出來的,大多數是可以入朝為官的。


    如此說來,李煜終於想清楚了王金道為何出現在皇甫繼勳的奏表上——


    皇甫繼勳,就畢業於白鹿洞書院!


    好,好,好!


    皇甫繼勳,一個大廢物,王金道,一個老匹夫,你們真當朕是好糊弄的!


    雖然不知道王金道這個老匹夫為何轉行,去做了道士,但要感謝你們,給了朕一個好的借口。


    “通天觀”這個名字,真不是白起的,想必與白鹿洞書院的“學閥”多有關聯。


    入得此道門,一步通天去!


    “來人,宣召孫晟!”


    “遵旨!”


    李煜咬著牙,查,往死裏查!


    學閥是吧、道教是吧、官二代是吧,你說你們,好好的待著唄,別折騰,一準能讓你們活到死!


    偏偏不安分!


    按說,這種事情去查辦,最合適的人是金吾衛中郎將陳冠侯,不過,陳冠侯還在江右地麵,退而求其次,就隻能找孫晟了。


    李煜平複一下心情,心中思量怎麽處置——


    首先,能夠查出來的事情,肯定不少,而且每一件都能讓李煜罵街。但是,怎麽處理涉案的人員,必須深思熟慮,做好萬全之策。


    一殺了之,很簡單、很容易,但這個結果對於皇甫繼勳來說,實在是太好了,他不配死的那麽痛快。至於王金道,還要看他能夠提供多少價值。


    其他人都不提,對於皇甫繼勳,李煜隻要一想到這個名字,第一個想法就是拖出去淩遲處死、砍碎喂狗,這貨實在是太坑了,“大明戰神”李景隆跟他一比,都不知道要高明多少倍。可話說迴來,直接殺了肯定會引起朝中臣子的恐慌。


    皇甫暉是為國捐軀的,如今子嗣不高,誰人不寒心?


    王金道也一樣,道教是本土宗教,也有不少人信奉,“滅佛運動”的成功,得益於南唐眾多高僧的幫忙,以及“小長老”坐實了通敵的證據。可道教方麵的治理,李煜是一點頭緒都沒有。


    人一旦冷靜下來,考慮的問題就多了。


    不多時,孫晟滿頭大汗地跑進來。


    “陛下,臣領旨朝覲!”


    “孫卿,稍等——”


    李煜正在鋪宣紙,拿起筆,用心的寫了三個字——通天觀!


    釣魚,必須用好一點的魚餌。


    況且,戰事在前,穩妥一點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南唐榮光:我李煜不止是詞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窗外淩霄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窗外淩霄並收藏南唐榮光:我李煜不止是詞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