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章 和州戰役通氣會
南唐榮光:我李煜不止是詞帝 作者:窗外淩霄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壽昌元年,九月初八,禦書房中。
一場高級別的軍事會議正在進行中,出席會議的人都是重量級的,林仁肇、申屠令堅、諸葛蘭、韓熙載等,軍事會議的議題隻有一個:和州戰役。
之前,為了策應陳喬,演好“汴梁淪陷”的戲碼,南唐對和州發動過一次渡江作戰,但規模較小、打完就跑,隻能稱之為“和州之戰”,還達不到“和州戰役”的級別。
一眾人當中,最激動的當屬韓熙載,他的最高官位已經升到了“淮南行軍副都督”,掛一個右宰相的頭銜之外,李煜又任命他為戶部尚書。
多年媳婦熬成婆了,老韓激動的時常熱淚盈眶,家中歌姬該遣散的遣散,狐朋狗友該拉黑的拉黑,一門心思要輔佐李煜成就霸業。
隻不過,今天的軍事會議,他並不是主角,林仁肇、申屠令堅這兩個沙場宿將,也要給年輕人“配戲”。
一上來,李煜就先問諸葛蘭:“藍玉,你準備的如何了?”
諸葛蘭胸有成竹,對手下部署如數家珍:“池州、潤州、江寧三大營抽調軍隊,共計兩萬九千人,共準備橐船七艘,每次可以運兵兩千三百人,作為主要攻堅力量。”
“戰場機動方麵呢?”
“臣準備調遣忠武軍三千,待到和州外圍障礙清理之後,即刻登陸,但不參與攻打張瓊部,而是直接奔襲含山,阻斷張文瀚,同時也堵死趙彥徽、張瓊的退路。”
說完,諸葛蘭恭敬地看了一眼李煜,如今,李元清是忠武軍節度使,南唐的重裝騎兵一半九千人都在他手裏,另外天策、天威、天命三軍九千人,分別駐守泉州、漳州及金陵。
但是,李元清人不在南唐境內,而是混入袁氏經商隊伍中,前往海州鷹遊山港口,負責與契丹的戰馬交易。
在這種情況下,能夠調動忠武軍的,就隻有李煜了。
李煜點點頭,這個安排,自己挑不出來什麽毛病,算是默認了。
接著,將目光轉向林仁肇與申屠令堅。
“林卿,你來詳細說說。”
林仁肇是“和州戰役”的總指揮,他要考慮的,就不僅僅是和州一城之地了。
“陛下,和州戰事一起,廬陽、巢縣、無為等地偽周軍隊必然前來支援,臣認為要封鎖巢湖水道,另外,和州東南方向也要安排一些駐軍,方能無虞。”
李煜問道:“和州東南,有必要嗎?”
和州東南的軍隊,主要來自滁州,而滁州在“揚州政權”的控製下。
“陛下,防人之心不可無。”
李煜點頭,說道:“林卿所慮深遠,朕明白,隻是怕李重進產生誤會,要知道,雙方最好的局麵,就是鬥而不破。”
跨越“和州戰役”,從更宏觀的戰局戰略上看,李煜在短時間內不想和李重進翻臉,他甚至將一部分戰馬轉賣給李重進,增強騎兵的力量。
“李李合作”的底層邏輯,就是共同抵抗趙匡胤。
林仁肇略一沉思,說道:“陛下,若是擔心李重進誤會,臣還有一個方案,就是渡江登陸、打開局麵之後,命令趙讚向東南撤退,駐紮在雞籠山隘口。”
雞籠山北鄰就是滁河,以此為天然屏障,就算滁州發兵,也能拒敵於河北,加上淮南本就水網密布,戰略縱深優良,能夠為和州防禦提供較長的準備時間。
最重要的是,還能檢驗趙讚是否真心歸降大唐。
李煜一笑,說道:“林卿,大將之才,名不虛傳。”
“陛下謬讚了。”
“諸位,打下和州的關鍵,在於快速攻占裕溪河口,水軍方麵——”
李煜話還沒說完,申屠令堅就忍不住了,霍然起身:“陛下,水戰非我龍翔軍莫屬,末將絕不辜負眾望!”
聲音很衝,明顯夾雜著不忿,李煜話說半截,也不好反駁,隻好說:“對,對,剿滅張瓊水師部,全要仰仗申屠將軍了。”
為啥李煜這麽怯?理虧唄!
當初,偷偷建立龍翔軍的是李煜,逼著申屠令堅玩命訓練的是李煜,要求水師士兵天天掄胳膊、扔石頭的是李煜,結果,龍翔軍被雪藏了這麽久,還不讓上戰場的,還是李煜!
“龍翔軍枕戈待旦!”
“朕知道,朕知道……申屠將軍,如何計劃?”
申屠令堅說道:“都統製劉茂忠、都虞侯陳德成各率兩千,一部佯攻,正麵吸引偽周水師,一部繞到興嘉壩口以西,進攻裕溪河口水師營寨,臣親率一千龍翔軍,以艨艟為先鋒艦。”
“使不得,你是龍翔軍都指揮使,好好指揮,不準冒險。”
“陛下!”申屠令堅急了,跪地請戰道:“臣自卸任吉州刺史之後,再無領兵打仗的機會,夙夜難寐、隻求沙場,還望陛下成全!”
看著一心求戰的申屠令堅,李煜腦海中莫名浮現了《亮劍》的名場麵,孫德勝對李雲龍抱怨,夥夫都來借馬刀,要上戰場殺敵!
無奈說道:“好吧,不過,你不準去先鋒戰艦,與劉茂忠換位置,去佯攻。”
申屠令堅:“陛下……”
“否則就不要渡江了!”
“遵旨!”
小時候,李煜看戰爭片的時候,經常感覺到不公平,為什麽送死拚命的都是小兵呢?哪些當官的在後麵指揮,動不動還發火罵人,裝什麽大尾巴狼!有種你們也去拚命啊!
隨著知識閱曆的增加,才漸漸明白了“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的道理,軍事將領,絕對是國家武裝力量係統中的寶貴資產。
軍事方麵討論的差不多了,剩下的,就是民生方麵,這關係到如何守住和州。
“叔言,你曾做過和州刺史,情況應該不陌生吧。”
韓熙載近前,說道:“陛下,和州臨江一側不論,北麵河網縱橫,是唯一的依仗,若要守住,怕隻能依靠城池。”
“城池如何?”
韓熙載搖搖頭,說道:“城池薄弱,尤其北麵城牆最高不過一丈有餘,其餘各處,也破敗的很。”
李煜一皺眉,說道:“這麽說,要據城而守,就要重新建城。”
“還有糧草、兵甲、弓矢等物,自然也是越多越好。”
諸葛蘭插話:“韓尚書,你口中的城池,具體是指那個位置?”
和州城池沿江而建、地形狹長,中間有多個小河流阻斷,簡單地說,張瓊部控製著“西城”,而趙讚部控製著“東城”,中間就是康照河。
“諸葛將軍,自然是趙讚部所在地。”
諸葛蘭一皺眉,說道:“張瓊部靠近裕溪河口,身後就是巢湖水道,如果駐守趙讚部所在地,豈不是等著偽周軍隊來打嗎?就算占領了有何用處?”
韓熙載解釋道:“張瓊所在的位置,確實是兵家重地,進可渡長江、脅迫金陵,退可迴巢湖、伺機再來,所以對於進攻方極為有利,但大軍想要在此地駐紮拒敵,難度太大。”
李煜安撫道:“藍玉,你隻管打下張瓊即可,韓尚書說的有理,實在不行,還可以借點打援。”
諸葛蘭不明白的是,為什麽“守住和州”這件事情,隻是在城池上做文章。
一地鎮守,不是應該把握住軍事要衝的位置嗎?比如,道路、水道,就以和州來說,和州城實在不值一提,最關鍵的就是巢湖水道。
這樣的疑問,實際上林仁肇也有,但李煜不想解釋。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就必須明確李煜的長遠戰略目標,那就是偉人所說的“存人失地,人地結存”,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南唐現在的軍力,沒有把握在短時間內大量消滅趙匡胤的有生力量。
就算是大到江北,最樂觀的估計,就是進行拉鋸戰,一口吃掉,想都別想。
所以,和州要發揮一個釘子的作用,焊死在江北,它的作用,在將來的“金陵保衛戰”中至關重要。
韓熙載見狀,小心翼翼地說:“陛下,若是決意固守和州,修建城池就必須迅速展開。可是,征調勞工、購買木石、開挖壕溝,這些都需要錢。”
他才剛剛榮升戶部尚書,用錢的方麵,謹慎一點為妙。
“錢不是問題,叔言,你盡管去準備好了。對了,最好大量招募和州地界的勞工,以工代賑。”
“臣遵旨。”
李煜穿越過來之後,覺得最帥的一句話就是“錢不是問題”,現在,錢也確實不是問題。
洪州,祝仁質已經將十大上船的財物交給陳冠侯,對於江右商幫來說,九牛一毛。
這些,可都是柳人秦準備自主“宋國公”趙匡胤的。
不久之後,這些財產就會送到金陵,但不入國庫,而是存入“銀部”(銀行)。
所謂“銀部”,仍然掛在南唐戶部名義下,同樣是管錢的,但與主要征稅、鑄幣的“金部”區分開來,每年收入一部分入國庫,同時,李煜也給自己留了一個“後門”,便於隨時支取使用。
我,絕對不能朱載垕。
一場高級別的軍事會議正在進行中,出席會議的人都是重量級的,林仁肇、申屠令堅、諸葛蘭、韓熙載等,軍事會議的議題隻有一個:和州戰役。
之前,為了策應陳喬,演好“汴梁淪陷”的戲碼,南唐對和州發動過一次渡江作戰,但規模較小、打完就跑,隻能稱之為“和州之戰”,還達不到“和州戰役”的級別。
一眾人當中,最激動的當屬韓熙載,他的最高官位已經升到了“淮南行軍副都督”,掛一個右宰相的頭銜之外,李煜又任命他為戶部尚書。
多年媳婦熬成婆了,老韓激動的時常熱淚盈眶,家中歌姬該遣散的遣散,狐朋狗友該拉黑的拉黑,一門心思要輔佐李煜成就霸業。
隻不過,今天的軍事會議,他並不是主角,林仁肇、申屠令堅這兩個沙場宿將,也要給年輕人“配戲”。
一上來,李煜就先問諸葛蘭:“藍玉,你準備的如何了?”
諸葛蘭胸有成竹,對手下部署如數家珍:“池州、潤州、江寧三大營抽調軍隊,共計兩萬九千人,共準備橐船七艘,每次可以運兵兩千三百人,作為主要攻堅力量。”
“戰場機動方麵呢?”
“臣準備調遣忠武軍三千,待到和州外圍障礙清理之後,即刻登陸,但不參與攻打張瓊部,而是直接奔襲含山,阻斷張文瀚,同時也堵死趙彥徽、張瓊的退路。”
說完,諸葛蘭恭敬地看了一眼李煜,如今,李元清是忠武軍節度使,南唐的重裝騎兵一半九千人都在他手裏,另外天策、天威、天命三軍九千人,分別駐守泉州、漳州及金陵。
但是,李元清人不在南唐境內,而是混入袁氏經商隊伍中,前往海州鷹遊山港口,負責與契丹的戰馬交易。
在這種情況下,能夠調動忠武軍的,就隻有李煜了。
李煜點點頭,這個安排,自己挑不出來什麽毛病,算是默認了。
接著,將目光轉向林仁肇與申屠令堅。
“林卿,你來詳細說說。”
林仁肇是“和州戰役”的總指揮,他要考慮的,就不僅僅是和州一城之地了。
“陛下,和州戰事一起,廬陽、巢縣、無為等地偽周軍隊必然前來支援,臣認為要封鎖巢湖水道,另外,和州東南方向也要安排一些駐軍,方能無虞。”
李煜問道:“和州東南,有必要嗎?”
和州東南的軍隊,主要來自滁州,而滁州在“揚州政權”的控製下。
“陛下,防人之心不可無。”
李煜點頭,說道:“林卿所慮深遠,朕明白,隻是怕李重進產生誤會,要知道,雙方最好的局麵,就是鬥而不破。”
跨越“和州戰役”,從更宏觀的戰局戰略上看,李煜在短時間內不想和李重進翻臉,他甚至將一部分戰馬轉賣給李重進,增強騎兵的力量。
“李李合作”的底層邏輯,就是共同抵抗趙匡胤。
林仁肇略一沉思,說道:“陛下,若是擔心李重進誤會,臣還有一個方案,就是渡江登陸、打開局麵之後,命令趙讚向東南撤退,駐紮在雞籠山隘口。”
雞籠山北鄰就是滁河,以此為天然屏障,就算滁州發兵,也能拒敵於河北,加上淮南本就水網密布,戰略縱深優良,能夠為和州防禦提供較長的準備時間。
最重要的是,還能檢驗趙讚是否真心歸降大唐。
李煜一笑,說道:“林卿,大將之才,名不虛傳。”
“陛下謬讚了。”
“諸位,打下和州的關鍵,在於快速攻占裕溪河口,水軍方麵——”
李煜話還沒說完,申屠令堅就忍不住了,霍然起身:“陛下,水戰非我龍翔軍莫屬,末將絕不辜負眾望!”
聲音很衝,明顯夾雜著不忿,李煜話說半截,也不好反駁,隻好說:“對,對,剿滅張瓊水師部,全要仰仗申屠將軍了。”
為啥李煜這麽怯?理虧唄!
當初,偷偷建立龍翔軍的是李煜,逼著申屠令堅玩命訓練的是李煜,要求水師士兵天天掄胳膊、扔石頭的是李煜,結果,龍翔軍被雪藏了這麽久,還不讓上戰場的,還是李煜!
“龍翔軍枕戈待旦!”
“朕知道,朕知道……申屠將軍,如何計劃?”
申屠令堅說道:“都統製劉茂忠、都虞侯陳德成各率兩千,一部佯攻,正麵吸引偽周水師,一部繞到興嘉壩口以西,進攻裕溪河口水師營寨,臣親率一千龍翔軍,以艨艟為先鋒艦。”
“使不得,你是龍翔軍都指揮使,好好指揮,不準冒險。”
“陛下!”申屠令堅急了,跪地請戰道:“臣自卸任吉州刺史之後,再無領兵打仗的機會,夙夜難寐、隻求沙場,還望陛下成全!”
看著一心求戰的申屠令堅,李煜腦海中莫名浮現了《亮劍》的名場麵,孫德勝對李雲龍抱怨,夥夫都來借馬刀,要上戰場殺敵!
無奈說道:“好吧,不過,你不準去先鋒戰艦,與劉茂忠換位置,去佯攻。”
申屠令堅:“陛下……”
“否則就不要渡江了!”
“遵旨!”
小時候,李煜看戰爭片的時候,經常感覺到不公平,為什麽送死拚命的都是小兵呢?哪些當官的在後麵指揮,動不動還發火罵人,裝什麽大尾巴狼!有種你們也去拚命啊!
隨著知識閱曆的增加,才漸漸明白了“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的道理,軍事將領,絕對是國家武裝力量係統中的寶貴資產。
軍事方麵討論的差不多了,剩下的,就是民生方麵,這關係到如何守住和州。
“叔言,你曾做過和州刺史,情況應該不陌生吧。”
韓熙載近前,說道:“陛下,和州臨江一側不論,北麵河網縱橫,是唯一的依仗,若要守住,怕隻能依靠城池。”
“城池如何?”
韓熙載搖搖頭,說道:“城池薄弱,尤其北麵城牆最高不過一丈有餘,其餘各處,也破敗的很。”
李煜一皺眉,說道:“這麽說,要據城而守,就要重新建城。”
“還有糧草、兵甲、弓矢等物,自然也是越多越好。”
諸葛蘭插話:“韓尚書,你口中的城池,具體是指那個位置?”
和州城池沿江而建、地形狹長,中間有多個小河流阻斷,簡單地說,張瓊部控製著“西城”,而趙讚部控製著“東城”,中間就是康照河。
“諸葛將軍,自然是趙讚部所在地。”
諸葛蘭一皺眉,說道:“張瓊部靠近裕溪河口,身後就是巢湖水道,如果駐守趙讚部所在地,豈不是等著偽周軍隊來打嗎?就算占領了有何用處?”
韓熙載解釋道:“張瓊所在的位置,確實是兵家重地,進可渡長江、脅迫金陵,退可迴巢湖、伺機再來,所以對於進攻方極為有利,但大軍想要在此地駐紮拒敵,難度太大。”
李煜安撫道:“藍玉,你隻管打下張瓊即可,韓尚書說的有理,實在不行,還可以借點打援。”
諸葛蘭不明白的是,為什麽“守住和州”這件事情,隻是在城池上做文章。
一地鎮守,不是應該把握住軍事要衝的位置嗎?比如,道路、水道,就以和州來說,和州城實在不值一提,最關鍵的就是巢湖水道。
這樣的疑問,實際上林仁肇也有,但李煜不想解釋。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就必須明確李煜的長遠戰略目標,那就是偉人所說的“存人失地,人地結存”,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南唐現在的軍力,沒有把握在短時間內大量消滅趙匡胤的有生力量。
就算是大到江北,最樂觀的估計,就是進行拉鋸戰,一口吃掉,想都別想。
所以,和州要發揮一個釘子的作用,焊死在江北,它的作用,在將來的“金陵保衛戰”中至關重要。
韓熙載見狀,小心翼翼地說:“陛下,若是決意固守和州,修建城池就必須迅速展開。可是,征調勞工、購買木石、開挖壕溝,這些都需要錢。”
他才剛剛榮升戶部尚書,用錢的方麵,謹慎一點為妙。
“錢不是問題,叔言,你盡管去準備好了。對了,最好大量招募和州地界的勞工,以工代賑。”
“臣遵旨。”
李煜穿越過來之後,覺得最帥的一句話就是“錢不是問題”,現在,錢也確實不是問題。
洪州,祝仁質已經將十大上船的財物交給陳冠侯,對於江右商幫來說,九牛一毛。
這些,可都是柳人秦準備自主“宋國公”趙匡胤的。
不久之後,這些財產就會送到金陵,但不入國庫,而是存入“銀部”(銀行)。
所謂“銀部”,仍然掛在南唐戶部名義下,同樣是管錢的,但與主要征稅、鑄幣的“金部”區分開來,每年收入一部分入國庫,同時,李煜也給自己留了一個“後門”,便於隨時支取使用。
我,絕對不能朱載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