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不就是擴軍嗎,我跟了!
南唐榮光:我李煜不止是詞帝 作者:窗外淩霄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李煜之所以破釜沉舟、耗費巨資,向契丹購買如此多的戰馬,根本原因在於,他認為南唐與契丹之間的“蜜月期”,很快就要結束了。
說什麽“奪迴淮南十四州”的話,隻是給李重進、趙匡胤、張永德這些人聽得,怎麽可能,如果連中原都打不下來,何談天下統一?
然而,一旦將來李煜揮師北上,哪怕隻是進入到黃淮地區,契丹方麵就會立即覺察出來。
換句話說,對於契丹這樣的遊牧政權,所謂敵人不是特指後周,而是任何一個中原政權!
這世界上最正確、最本質的,還是那一句話:沒有永遠的朋友,隻有永遠的利益。
汝南袁氏的商船、商隊已經準備妥當,袁家以車馬行起家,又經營皮貨、飯莊、香料、客棧等生意,幾十年來遊走各地,馬、牛、羊販賣數量十分龐大,即便在揚州城中,也有不少合作夥伴,甚至是當官當兵的。
亂世中,商人最大的優勢並不是錢,而是所承擔的商品流通功能,一般來說,除非窮的急了眼,當權者不會拿規模較大的經商之人開刀,這相當於殺雞取卵、竭澤而漁。
李重進就很明白這個道理。
隻不過,他沒想到李煜會采取“打一派、拉一派”的方式,硬生生地扶植起來“五大皇商”,也就是成為了南唐的“國有企業”,對外,汝南袁氏仍然是普通的生意人。
“李卿,子時出發,你去準備吧!”
“遵旨……陛下,還不迴宮嗎?”
李元清護送李煜出宮,自己先走了,不像話。
萬一皇帝出了點岔子,就算立下再多功勞,腦袋都不夠砍的。
“無妨,朕想要多呆一會,聽聽江濤的聲音。”
全球氣候變化,對於江南的影響越來越明顯,夜晚的溫度已經讓人感到微寒,接近子夜時分,江麵開始起霧。
一片混沌,昧爽不分,渺乎蒼茫,浩乎無際。
那霧,就像人的命運一樣,看不清、抓不住,卻又置身局中,無法逃離。
“趙匡胤,你若聰明的話,就不應該占據中原,更不應該企圖淮南。”
在李煜看來,趙匡胤可以選的路,隻有一條——
離開中原,因為中原是眾矢之的,趙匡胤轉戰西北、奪去漢中,運氣好的話,能夠從關中進入蜀地,以他的勢力,幹掉孟昶不是什麽難事兒,這樣一來,還不會失去封侯稱王的待遇。
其他所有的路,都是走不通的。
西北方向,北漢劉崇、定難李筠虎視眈眈,與趙匡胤的仇恨,都頂在嗓子眼。
正北方向,隻能投降張永德,即便趙匡胤能夠攻打下來汴梁,符彥卿也不會善罷甘休,更別提雄踞幽雲之地的契丹。
正東方向,登、萊、青三州地盤,後周舊有的軍事力量,也容不下趙匡胤,退一萬步,趙匡胤打下山東之後,麵對的也是爛攤子,失去重要的糧食、兵源之地,還可能麵臨各種天災。最重要的是,李重進隻要封鎖大運河,趙匡胤就相當於自掘墳墓。
當然,還有一個“額外選項”,就不知道趙匡胤敢不敢了。
強渡長江、攻打金陵,在江南站穩腳跟之後,重新開始。
“趙官家,希望和州一戰,能夠讓你清醒……投降吧,折騰個什麽勁?我當皇帝不好嗎,你就去做違命侯!”
李煜一直在江邊,直到東方泛白……
與此同時,新生的“陳州政權”一改之前的小心翼翼、韜光養晦,毫不掩飾地開始了瘋狂的舉動。
在張洎“信誓旦旦”與趙匡義“言之鑿鑿”的匯報下,不僅趙匡胤,就連一向精明的趙普、苗訓,都開始相信南唐在大舉征兵,準備聯合李重進,一舉消滅自己。
這個時候,唯一清醒的反而是“傻大粗黑”的田重進,他聽完趙匡胤的擔憂之後,當即表示,純屬扯淡!
後周第三次南征,之所以沒有滅掉南唐,一是因為長江天塹,當時後周水軍從來沒有進行過如此大規模的水戰,而且訓練地點就是在汴河以及金明池等地,郭榮擔心水況不同,不敢掉以輕心,打算在淮南募兵、啟用降將之後,再攻打南唐。
二是因為契丹、北漢聯合起來,在北方搞事情,也就是著名的“高平之戰”。
三是因為趙普,田重進一提起這個整天拿一本《論語》的家夥,火氣就大,要不是他一個勁攛掇什麽“攻心為上”,什麽“先南後北”,事情也不會成為爛攤子!奶奶滴,不服就打,打服為止!
若是衝鋒陷陣,趙匡胤絕對信任田重進,可是出謀劃策,趙匡胤絕對不敢聽他的。
趙普的觀點很明確,一定要打下揚州,這樣才能避免淪為大周叛軍。
可眼下,南下的阻礙不僅是李重進、韓通,連張永德與李煜都攪和進來了,入冬之前,至少要拿下泗州,對揚州、甚至金陵形成威脅。
為什麽是“入冬之前”呢?
因為,趙匡胤手中的糧餉,已經撐不過來年麥子熟了,軍餉什麽的還好說,可糧食一旦告罄,就會軍心渙散。
本來,趙匡胤占據黃淮,糧食養軍隊是沒問題的,可加上登、萊、青三州的幾十萬災民,糧食一下子就捉襟見肘了。
幾十萬災民,就算不去打家劫舍,光是沿街乞討,再加上每天餓死千八百的,這樣算下來消耗的糧食也不少。
種種情況下,趙匡胤的核心決策層做出了一個正確的決定——擴軍。
將大量流民吸收到軍隊當中,一方麵可以解決社會動蕩、盜匪橫生的問題,還能給自己貼上“愛民如子”的標簽,另一方麵,新編義軍可以擴大實力,南唐不是增兵五十萬嗎,沒關係,我們可以增兵到六十萬,人有的是。
不就是擴軍嗎,我跟了!
這個舉動,可謂瘋狂!
一邊自封“開封府尹”“宋國公”,一邊擴大軍力、招兵買馬,一邊揮師南下,逼近揚州。
周邊將領及割據勢力,隻要不是眼盲心瞎,都知道趙匡胤要幹什麽,隻剩下一層窗戶紙了。
打下揚州,劫持郭宗訓,就讓他禪讓給自己皇位。
打不下揚州,盤踞淮南、再望江南,老子直接稱帝!
“流民軍”被劃分成三波,分別派往東、中、西三線戰場,沒有訓練,沒有保障,甚至沒有兵器。
沒關係,這些人本來就是去當炮灰的。
這裏麵,隻有一個問題,恐怕是趙匡胤沒有仔細考慮的。
在兵力分配時,西線流民軍的統領,就是趙匡義,副將是父子兩人,李處耘與李繼隆。
隨行參軍的名字,叫做張洎。
說什麽“奪迴淮南十四州”的話,隻是給李重進、趙匡胤、張永德這些人聽得,怎麽可能,如果連中原都打不下來,何談天下統一?
然而,一旦將來李煜揮師北上,哪怕隻是進入到黃淮地區,契丹方麵就會立即覺察出來。
換句話說,對於契丹這樣的遊牧政權,所謂敵人不是特指後周,而是任何一個中原政權!
這世界上最正確、最本質的,還是那一句話:沒有永遠的朋友,隻有永遠的利益。
汝南袁氏的商船、商隊已經準備妥當,袁家以車馬行起家,又經營皮貨、飯莊、香料、客棧等生意,幾十年來遊走各地,馬、牛、羊販賣數量十分龐大,即便在揚州城中,也有不少合作夥伴,甚至是當官當兵的。
亂世中,商人最大的優勢並不是錢,而是所承擔的商品流通功能,一般來說,除非窮的急了眼,當權者不會拿規模較大的經商之人開刀,這相當於殺雞取卵、竭澤而漁。
李重進就很明白這個道理。
隻不過,他沒想到李煜會采取“打一派、拉一派”的方式,硬生生地扶植起來“五大皇商”,也就是成為了南唐的“國有企業”,對外,汝南袁氏仍然是普通的生意人。
“李卿,子時出發,你去準備吧!”
“遵旨……陛下,還不迴宮嗎?”
李元清護送李煜出宮,自己先走了,不像話。
萬一皇帝出了點岔子,就算立下再多功勞,腦袋都不夠砍的。
“無妨,朕想要多呆一會,聽聽江濤的聲音。”
全球氣候變化,對於江南的影響越來越明顯,夜晚的溫度已經讓人感到微寒,接近子夜時分,江麵開始起霧。
一片混沌,昧爽不分,渺乎蒼茫,浩乎無際。
那霧,就像人的命運一樣,看不清、抓不住,卻又置身局中,無法逃離。
“趙匡胤,你若聰明的話,就不應該占據中原,更不應該企圖淮南。”
在李煜看來,趙匡胤可以選的路,隻有一條——
離開中原,因為中原是眾矢之的,趙匡胤轉戰西北、奪去漢中,運氣好的話,能夠從關中進入蜀地,以他的勢力,幹掉孟昶不是什麽難事兒,這樣一來,還不會失去封侯稱王的待遇。
其他所有的路,都是走不通的。
西北方向,北漢劉崇、定難李筠虎視眈眈,與趙匡胤的仇恨,都頂在嗓子眼。
正北方向,隻能投降張永德,即便趙匡胤能夠攻打下來汴梁,符彥卿也不會善罷甘休,更別提雄踞幽雲之地的契丹。
正東方向,登、萊、青三州地盤,後周舊有的軍事力量,也容不下趙匡胤,退一萬步,趙匡胤打下山東之後,麵對的也是爛攤子,失去重要的糧食、兵源之地,還可能麵臨各種天災。最重要的是,李重進隻要封鎖大運河,趙匡胤就相當於自掘墳墓。
當然,還有一個“額外選項”,就不知道趙匡胤敢不敢了。
強渡長江、攻打金陵,在江南站穩腳跟之後,重新開始。
“趙官家,希望和州一戰,能夠讓你清醒……投降吧,折騰個什麽勁?我當皇帝不好嗎,你就去做違命侯!”
李煜一直在江邊,直到東方泛白……
與此同時,新生的“陳州政權”一改之前的小心翼翼、韜光養晦,毫不掩飾地開始了瘋狂的舉動。
在張洎“信誓旦旦”與趙匡義“言之鑿鑿”的匯報下,不僅趙匡胤,就連一向精明的趙普、苗訓,都開始相信南唐在大舉征兵,準備聯合李重進,一舉消滅自己。
這個時候,唯一清醒的反而是“傻大粗黑”的田重進,他聽完趙匡胤的擔憂之後,當即表示,純屬扯淡!
後周第三次南征,之所以沒有滅掉南唐,一是因為長江天塹,當時後周水軍從來沒有進行過如此大規模的水戰,而且訓練地點就是在汴河以及金明池等地,郭榮擔心水況不同,不敢掉以輕心,打算在淮南募兵、啟用降將之後,再攻打南唐。
二是因為契丹、北漢聯合起來,在北方搞事情,也就是著名的“高平之戰”。
三是因為趙普,田重進一提起這個整天拿一本《論語》的家夥,火氣就大,要不是他一個勁攛掇什麽“攻心為上”,什麽“先南後北”,事情也不會成為爛攤子!奶奶滴,不服就打,打服為止!
若是衝鋒陷陣,趙匡胤絕對信任田重進,可是出謀劃策,趙匡胤絕對不敢聽他的。
趙普的觀點很明確,一定要打下揚州,這樣才能避免淪為大周叛軍。
可眼下,南下的阻礙不僅是李重進、韓通,連張永德與李煜都攪和進來了,入冬之前,至少要拿下泗州,對揚州、甚至金陵形成威脅。
為什麽是“入冬之前”呢?
因為,趙匡胤手中的糧餉,已經撐不過來年麥子熟了,軍餉什麽的還好說,可糧食一旦告罄,就會軍心渙散。
本來,趙匡胤占據黃淮,糧食養軍隊是沒問題的,可加上登、萊、青三州的幾十萬災民,糧食一下子就捉襟見肘了。
幾十萬災民,就算不去打家劫舍,光是沿街乞討,再加上每天餓死千八百的,這樣算下來消耗的糧食也不少。
種種情況下,趙匡胤的核心決策層做出了一個正確的決定——擴軍。
將大量流民吸收到軍隊當中,一方麵可以解決社會動蕩、盜匪橫生的問題,還能給自己貼上“愛民如子”的標簽,另一方麵,新編義軍可以擴大實力,南唐不是增兵五十萬嗎,沒關係,我們可以增兵到六十萬,人有的是。
不就是擴軍嗎,我跟了!
這個舉動,可謂瘋狂!
一邊自封“開封府尹”“宋國公”,一邊擴大軍力、招兵買馬,一邊揮師南下,逼近揚州。
周邊將領及割據勢力,隻要不是眼盲心瞎,都知道趙匡胤要幹什麽,隻剩下一層窗戶紙了。
打下揚州,劫持郭宗訓,就讓他禪讓給自己皇位。
打不下揚州,盤踞淮南、再望江南,老子直接稱帝!
“流民軍”被劃分成三波,分別派往東、中、西三線戰場,沒有訓練,沒有保障,甚至沒有兵器。
沒關係,這些人本來就是去當炮灰的。
這裏麵,隻有一個問題,恐怕是趙匡胤沒有仔細考慮的。
在兵力分配時,西線流民軍的統領,就是趙匡義,副將是父子兩人,李處耘與李繼隆。
隨行參軍的名字,叫做張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