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四處花錢
南唐榮光:我李煜不止是詞帝 作者:窗外淩霄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經濟學就是“人性學”,有人就會有需求,有需求就有供應,有供應必然會出現壟斷。
壟斷的基本特征是“少數人控製了大部分資源”,要實現這一點,光靠資本是不行的,必須有權利的加持。
所以,古代或現代“花錢買官”都是剛需,當然,如何買,就是一種藝術了。
有唐一代,科舉製度日漸成熟,南唐又是高度重視教育的,李昪、李璟都曾經下令各地興辦官學,算是封建製度下的、早期的“義務教育”形態,由此逐漸形成了海量的讀書人群體。
可是,古代科舉製度設計明顯是有缺陷的,用現代化說,就是“教育產業鏈不夠完善”,你不能光考慮培養人才,還要考慮如何就業呀!
讀書人唯一的就業出口,就是去當官,進入體製內,才能實現價值。
這就意味著,國家層麵壟斷了讀書人的就業渠道,但反過來說,朝廷也堵死了人才多元化的可能。
當候補官員規模足夠龐大之後,想要正式補缺,就會附加一些新條件,除了名次好之外,個人名聲、家族聲望等也很重要。
譬如,南唐的“白鹿洞書院”,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南唐官員預備班。
在這種情況下,“花錢買官”比拚的就不單純是財力,還有勢力,很顯然,“江右商幫”是很有勢力的。
自古以來,人們都說“窮文富武”,因為練武的人在吃的方麵、器械方麵的耗費,都很高,似乎一個窮秀才,隻買幾本書、幾支筆,花不了多少錢。
大錯得錯!
讀書人的花費更高,這主要是指後期投資。
假設張三,參加科舉考試,一路下來終於考上了狀元,可以光宗耀祖啦!
可是,狀元隻不過是說明“考得好”,表示張三有資格做官了,那麽吏部給張三安排什麽官職呢?不一定。
如果張三遇到了海瑞,那麽可能一分錢不花,安排一個非常艱苦的地區,去吧,發揮聰明才智,為人民做貢獻吧。
如果張三遇到了嚴嵩,那麽真的恭喜你,隻要你肯花錢,就能安排到富裕、舒服的地方。
問題來了,當官的有幾個像海瑞那樣死心眼?
所以,考得好有個屁用,張三還得有錢!
好吧,張三即便有了錢,也得到了一個像樣的實缺,終於當官了、赴任了,就萬事大吉了嗎?不是的。
以一個七品縣令來說,張三赴任之後,需要一個師爺、主簿、獄卒、衙役、廚子、丫鬟、老媽子等人,這些人朝廷是不給發工資的。
沒錯,就連“衙役”也是沒有工資的,一些文獻中寫的很清楚,衙役的本質是“役”,就跟挖河、修路出苦力的一樣,臨時由當地老百姓去當差。
於是,張三就得自己拿錢養著他們,沒錢,好了,縣衙就可以關門了。
這還沒算上,每年得向上級“孝敬”的錢呢。
於是,讀書人做官越往後,實際上需要花的錢就越多,不貪不可能,光貪也不夠,必須有穩定的經濟來源才行。
李煜能想明白這個道理,雖說南唐官員,不是每一個都貪,但為了能夠完成朝廷的任務(征稅、勞役等),多認識一些有錢有勢的人,不是壞事。
“江右商幫”是做生意的,生意人何等精明,既然可以這麽搞,為啥不好好培養、支持自己人?
贛商子弟,在南唐官場當中的數量,絕對不小。
李煜讓殷崇義去查現役及候補官員,隻要發現身後與“江右商幫”有關係,那麽恭喜了,你中獎了。
且不說“為官必貪”的規律,單單是與“江右商幫”有關係,這個官員就肯定幹淨不了。
找出來毛病,再順藤摸瓜,給背後的贛商“合理的選擇”,要麽立即斬首,要麽好好當狗!
李煜認為,自己這是做好事啊,“江右商幫”存了那麽多錢,不拿出來流動,錢都發黴了,該多傷心?要拿出來花!
“還有一件事,何敬洙要求的十萬緡軍餉,是否已經送出去了?”
殷崇義迴稟:“已經按照陛下吩咐,悉數送往郴州。”
李煜歎口氣:“郴州地方太苦了,眼下新稻正待收割,朕怕何敬洙忍耐不住,強征軍糧。這樣吧,以江南都督府的名義,從追繳贓款當中,在分撥十萬緡,廖居素你親自督辦。”
“臣遵旨。”
“還有——”李煜接著安排:“朱令贇那裏調撥五十萬緡,鍾林、劉崇諒、陳誨各調撥二十萬緡,一定要囑咐他們,當兵吃糧,吃糧就花錢買!”
“臣遵旨!”
作為穿越之人,李煜的思想與古代官員不同,他要讓老百姓手裏有錢,錢這種東西,是可以刺激生產的。
還沒完,接下來一句話,才讓眾人震驚。
“另外,調撥四百萬緡,全都給鄧王送去!同時,傳朕旨意,武平、荊南免去一年賦稅。”
鄧王?李從鎰!他何德何能啊!
林仁肇、殷崇義兩個大員,都很吃驚,現在,李從鎰坐鎮武昌,名義上還擔任著三路軍總監察使,實際上的“荊南總督統”,手下鄭彥華、劉承勳、王崇文等人,統領數萬勁旅,可謂人強馬壯。
皇帝這個時候,還要給李從鎰送錢,這是怕對方勢力不夠大嗎?
怎麽剛撈到一點錢,就四處花呢?
李煜見眾人反應,一笑問道:“怎麽,朕的做法不妥嗎?”
林仁肇說道:“不,不,陛下,臣隻是認為,荊南本就富庶,何必要專門撥款?”
殷崇義說道:“陛下,鄭彥華軍糧輜重,全都有金陵方麵支援,不會缺給養,這個時候給錢,莫非是要犒賞三軍?”
李煜搖搖頭,說道:“這筆錢,不是給誰花的,而是要鄧王想辦法借出去,借給老百姓。”
眾人搖頭,都不明白。
“周氏、高氏占據荊南與武平多年,連年混戰,搜刮民脂民膏,老百姓隻顧得逃難,不少地方已經棄耕了。”
“鄧王率領王師征討,雖然已經平定,可老百姓生活依舊困苦,最難的就是,連種子、農具、口糧都無法保證。”
“如果放任不管,這一年下來,不知道有多少人要餓死,不知道有多少田地要荒蕪!”
“送錢、免稅,就是要讓老百姓能緩過這一口氣。錢借出去,到時候交糧食還就行了。”
眾人恍然大悟!
殷崇義激動地說:“陛下,愛民如子,必定萬民來歸,大唐定然複興!”
李煜擺擺手,說道:“行了,不必給朕戴高帽,這不是應該的嗎?所謂取之於民,用之於民,錢要是隻集中在少數人手裏,那這少數人,就是朕的仇敵。”
……
朝會議事結束,如今在洪州的官員,感到前所未有的充實。
皇帝新登基,就跟打了雞血一樣,短短幾日,就將沉寂已久的事務梳理清晰,一一安排下去執行。
迴去路上,李覯與廖居素同行,如今,兩人都進入了南唐朝廷的“上層建築”中,感慨良多,也疑惑不少。
洪州大街上,人來人往、商賈繁榮,老百姓照舊地生活。
如果不是城樓上掛著的腦袋,完全看不出“一場政變”剛剛發生的痕跡。
“清齋,你認為如今皇帝如何?”
李覯這麽一問,廖居素登時陷入了糾結,憋了好一會兒才說:“大不一樣!”
“這是何意?”
“遠見,若是太上皇在位,即便發現了馮延魯及一眾黨徒的所作所為,他會怎麽做?”
李覯不假思索:“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沒錯,太上皇對於官員的態度,可謂表裏如一,好就是好,惡就是惡,官員犯錯也極少追究。如今,新皇登基,氣象完全不同。”
廖居素說道:“誒,新官上任三把火,新帝肯定是要雷厲風行的。”
李覯搖搖頭,說道:“不然,如果隻是為了震懾官場,太廟一輪殺戮足矣,馮黨一眾定然能夠逃脫製裁。”
“你的意思是……”
“我沒什麽意思,隻是覺得,新帝……終於有一個皇帝的樣子了!”
廖居素反問:“遠見,皇帝應該是什麽樣子?”
“自然是熟練運用帝王之術!”
“何以見得?”
“這幾日上朝議事,你沒發現皇帝毫無架子?這一點,比太上皇更甚,似乎絲毫不把自己作為皇帝看待。可是,一旦涉及到國家大事,他是好不退步的!”
廖居素點了點頭,補充道:“而且手段極為狠厲!”
其他的不說,單單就“江右商幫”的事情,就能看出皇帝的與眾不同了。
若是李璟處理,最多就是把江右柳家叫來,詢問一番,讓對方拿出點錢來,臨走,還會賜給對方一個“義賈”的名號,或者賞一個“皇封”。
李煜這個皇帝,一上來就讓殷崇義查人家的老底,這是打算一鍋燴嗎?
李覯說道:“總之,我等好好當差就是,皇帝胸中,必有錦繡!”
……
此時,迴到禦書房的李煜,拿起了一份金陵八百裏加急。
讀完上麵的內容,李煜冷冷一笑。
趙匡胤,新稻新麥才剛剛泛黃,你就按捺不住了嗎?
壟斷的基本特征是“少數人控製了大部分資源”,要實現這一點,光靠資本是不行的,必須有權利的加持。
所以,古代或現代“花錢買官”都是剛需,當然,如何買,就是一種藝術了。
有唐一代,科舉製度日漸成熟,南唐又是高度重視教育的,李昪、李璟都曾經下令各地興辦官學,算是封建製度下的、早期的“義務教育”形態,由此逐漸形成了海量的讀書人群體。
可是,古代科舉製度設計明顯是有缺陷的,用現代化說,就是“教育產業鏈不夠完善”,你不能光考慮培養人才,還要考慮如何就業呀!
讀書人唯一的就業出口,就是去當官,進入體製內,才能實現價值。
這就意味著,國家層麵壟斷了讀書人的就業渠道,但反過來說,朝廷也堵死了人才多元化的可能。
當候補官員規模足夠龐大之後,想要正式補缺,就會附加一些新條件,除了名次好之外,個人名聲、家族聲望等也很重要。
譬如,南唐的“白鹿洞書院”,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南唐官員預備班。
在這種情況下,“花錢買官”比拚的就不單純是財力,還有勢力,很顯然,“江右商幫”是很有勢力的。
自古以來,人們都說“窮文富武”,因為練武的人在吃的方麵、器械方麵的耗費,都很高,似乎一個窮秀才,隻買幾本書、幾支筆,花不了多少錢。
大錯得錯!
讀書人的花費更高,這主要是指後期投資。
假設張三,參加科舉考試,一路下來終於考上了狀元,可以光宗耀祖啦!
可是,狀元隻不過是說明“考得好”,表示張三有資格做官了,那麽吏部給張三安排什麽官職呢?不一定。
如果張三遇到了海瑞,那麽可能一分錢不花,安排一個非常艱苦的地區,去吧,發揮聰明才智,為人民做貢獻吧。
如果張三遇到了嚴嵩,那麽真的恭喜你,隻要你肯花錢,就能安排到富裕、舒服的地方。
問題來了,當官的有幾個像海瑞那樣死心眼?
所以,考得好有個屁用,張三還得有錢!
好吧,張三即便有了錢,也得到了一個像樣的實缺,終於當官了、赴任了,就萬事大吉了嗎?不是的。
以一個七品縣令來說,張三赴任之後,需要一個師爺、主簿、獄卒、衙役、廚子、丫鬟、老媽子等人,這些人朝廷是不給發工資的。
沒錯,就連“衙役”也是沒有工資的,一些文獻中寫的很清楚,衙役的本質是“役”,就跟挖河、修路出苦力的一樣,臨時由當地老百姓去當差。
於是,張三就得自己拿錢養著他們,沒錢,好了,縣衙就可以關門了。
這還沒算上,每年得向上級“孝敬”的錢呢。
於是,讀書人做官越往後,實際上需要花的錢就越多,不貪不可能,光貪也不夠,必須有穩定的經濟來源才行。
李煜能想明白這個道理,雖說南唐官員,不是每一個都貪,但為了能夠完成朝廷的任務(征稅、勞役等),多認識一些有錢有勢的人,不是壞事。
“江右商幫”是做生意的,生意人何等精明,既然可以這麽搞,為啥不好好培養、支持自己人?
贛商子弟,在南唐官場當中的數量,絕對不小。
李煜讓殷崇義去查現役及候補官員,隻要發現身後與“江右商幫”有關係,那麽恭喜了,你中獎了。
且不說“為官必貪”的規律,單單是與“江右商幫”有關係,這個官員就肯定幹淨不了。
找出來毛病,再順藤摸瓜,給背後的贛商“合理的選擇”,要麽立即斬首,要麽好好當狗!
李煜認為,自己這是做好事啊,“江右商幫”存了那麽多錢,不拿出來流動,錢都發黴了,該多傷心?要拿出來花!
“還有一件事,何敬洙要求的十萬緡軍餉,是否已經送出去了?”
殷崇義迴稟:“已經按照陛下吩咐,悉數送往郴州。”
李煜歎口氣:“郴州地方太苦了,眼下新稻正待收割,朕怕何敬洙忍耐不住,強征軍糧。這樣吧,以江南都督府的名義,從追繳贓款當中,在分撥十萬緡,廖居素你親自督辦。”
“臣遵旨。”
“還有——”李煜接著安排:“朱令贇那裏調撥五十萬緡,鍾林、劉崇諒、陳誨各調撥二十萬緡,一定要囑咐他們,當兵吃糧,吃糧就花錢買!”
“臣遵旨!”
作為穿越之人,李煜的思想與古代官員不同,他要讓老百姓手裏有錢,錢這種東西,是可以刺激生產的。
還沒完,接下來一句話,才讓眾人震驚。
“另外,調撥四百萬緡,全都給鄧王送去!同時,傳朕旨意,武平、荊南免去一年賦稅。”
鄧王?李從鎰!他何德何能啊!
林仁肇、殷崇義兩個大員,都很吃驚,現在,李從鎰坐鎮武昌,名義上還擔任著三路軍總監察使,實際上的“荊南總督統”,手下鄭彥華、劉承勳、王崇文等人,統領數萬勁旅,可謂人強馬壯。
皇帝這個時候,還要給李從鎰送錢,這是怕對方勢力不夠大嗎?
怎麽剛撈到一點錢,就四處花呢?
李煜見眾人反應,一笑問道:“怎麽,朕的做法不妥嗎?”
林仁肇說道:“不,不,陛下,臣隻是認為,荊南本就富庶,何必要專門撥款?”
殷崇義說道:“陛下,鄭彥華軍糧輜重,全都有金陵方麵支援,不會缺給養,這個時候給錢,莫非是要犒賞三軍?”
李煜搖搖頭,說道:“這筆錢,不是給誰花的,而是要鄧王想辦法借出去,借給老百姓。”
眾人搖頭,都不明白。
“周氏、高氏占據荊南與武平多年,連年混戰,搜刮民脂民膏,老百姓隻顧得逃難,不少地方已經棄耕了。”
“鄧王率領王師征討,雖然已經平定,可老百姓生活依舊困苦,最難的就是,連種子、農具、口糧都無法保證。”
“如果放任不管,這一年下來,不知道有多少人要餓死,不知道有多少田地要荒蕪!”
“送錢、免稅,就是要讓老百姓能緩過這一口氣。錢借出去,到時候交糧食還就行了。”
眾人恍然大悟!
殷崇義激動地說:“陛下,愛民如子,必定萬民來歸,大唐定然複興!”
李煜擺擺手,說道:“行了,不必給朕戴高帽,這不是應該的嗎?所謂取之於民,用之於民,錢要是隻集中在少數人手裏,那這少數人,就是朕的仇敵。”
……
朝會議事結束,如今在洪州的官員,感到前所未有的充實。
皇帝新登基,就跟打了雞血一樣,短短幾日,就將沉寂已久的事務梳理清晰,一一安排下去執行。
迴去路上,李覯與廖居素同行,如今,兩人都進入了南唐朝廷的“上層建築”中,感慨良多,也疑惑不少。
洪州大街上,人來人往、商賈繁榮,老百姓照舊地生活。
如果不是城樓上掛著的腦袋,完全看不出“一場政變”剛剛發生的痕跡。
“清齋,你認為如今皇帝如何?”
李覯這麽一問,廖居素登時陷入了糾結,憋了好一會兒才說:“大不一樣!”
“這是何意?”
“遠見,若是太上皇在位,即便發現了馮延魯及一眾黨徒的所作所為,他會怎麽做?”
李覯不假思索:“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沒錯,太上皇對於官員的態度,可謂表裏如一,好就是好,惡就是惡,官員犯錯也極少追究。如今,新皇登基,氣象完全不同。”
廖居素說道:“誒,新官上任三把火,新帝肯定是要雷厲風行的。”
李覯搖搖頭,說道:“不然,如果隻是為了震懾官場,太廟一輪殺戮足矣,馮黨一眾定然能夠逃脫製裁。”
“你的意思是……”
“我沒什麽意思,隻是覺得,新帝……終於有一個皇帝的樣子了!”
廖居素反問:“遠見,皇帝應該是什麽樣子?”
“自然是熟練運用帝王之術!”
“何以見得?”
“這幾日上朝議事,你沒發現皇帝毫無架子?這一點,比太上皇更甚,似乎絲毫不把自己作為皇帝看待。可是,一旦涉及到國家大事,他是好不退步的!”
廖居素點了點頭,補充道:“而且手段極為狠厲!”
其他的不說,單單就“江右商幫”的事情,就能看出皇帝的與眾不同了。
若是李璟處理,最多就是把江右柳家叫來,詢問一番,讓對方拿出點錢來,臨走,還會賜給對方一個“義賈”的名號,或者賞一個“皇封”。
李煜這個皇帝,一上來就讓殷崇義查人家的老底,這是打算一鍋燴嗎?
李覯說道:“總之,我等好好當差就是,皇帝胸中,必有錦繡!”
……
此時,迴到禦書房的李煜,拿起了一份金陵八百裏加急。
讀完上麵的內容,李煜冷冷一笑。
趙匡胤,新稻新麥才剛剛泛黃,你就按捺不住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