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大唐火藥庫
南唐榮光:我李煜不止是詞帝 作者:窗外淩霄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離開幕府山,前往瀚舟山。
相比“幕府鑄造局”的熱鬧,“瀚舟火器局”則是一片平靜,剛走到山腳下,李煜就被嚴陣以待的士兵攔住去路,清風趕緊上前交涉,拿出太子王符之後,才被允許通行。
對此,李煜很滿意,看來交代給徐遊要“嚴格保密”的囑咐,他執行的很好。
因為,此刻整個瀚舟山,就相當於一個巨大的“火藥庫”!
相對於後周來說,南唐製造火藥的原料是不缺的,硫磺、硝石這兩樣東西,在南唐境內及周邊(湖南、湖北、江蘇等地)都能夠找到,木炭更是不缺,山林村落中處處都隱藏著“燒炭翁”。
得益於自己所學的物流知識,李煜要求硫磺、硝石、木炭分別存儲,製造武器的時候,再分批運到,整座山都嚴禁煙火,吃飯都是山下做好再送上去。
但是,要把火藥變成武器,顯然不是僅有原料就行的,例如,“一硝二磺三木炭”的說法,也就是,最科學的配比應該是硝75%、硫磺10%、木炭15%,這樣才能將“黑火藥”的威力發揮到最大極限。
南唐固有的火藥製造配方,則是比較“隨緣”的,包括到了《武經總要》出版的年代,火藥的成分、配比也不夠科學,如《火藥法》中關於黑火藥成分的記載,硫磺是二斤一兩,硝石是二斤半,裏麵還摻雜了黃蠟、黃丹、桐油、鬆脂等各種亂七八糟的成分。
大約當時製造火藥的工匠認為,隻要是能點著火的,或者能助燃的,都放進去,準沒錯。
可事實上,硝石(氧化劑)含量過低,就無法保障燃燒效率與爆炸威力,這樣生產出來的火藥,點燃了之後隻會冒出一陣煙,用來縱火或製造“生化武器”是足夠了,但要產生劇烈的爆炸效果,就很難。
荊南一戰,徐遊交給劉承勳的“土炸藥包”,隻是瀚舟火器局研發出來的“1.0版本”,李煜撥給徐遊不少錢,讓他繼續研發,但《武經總要》中五花八門的各種火器,如“火蒺藜”“火鷂子”“突火槍”等,製作難度太高,隻能慢慢摸索、徐徐圖之,當下的重點要放在爆炸性武器上,包括土炸藥包、震天雷這兩種。
相對來說,土炸藥包的技術難度較小,隻要捆紮的時候,細心、用心、小心,不要出現破損漏氣的情況,點燃之後就能炸。
可對於“震天雷”這樣的武器,技術難度就大多了,需要反複試驗。
五代十國的時候,可沒有什麽“標準化”的說法,工匠們造出一批鑄模,用壞了就再造一批,這就可能造成震天雷的外觀、尺寸、鐵皮厚度等不一致,火藥放進去多少合適,更是需要反複實驗,否則震天雷就是個鐵疙瘩,砸中人最多腦袋上起個包。
走進火器局,遠遠就聽見山的一側,響起“轟隆”的爆炸聲。
清風害怕危險,說道:“太子殿下,不如先在這裏等著,屬下前去招唿徐郡公。”
“不必,本王要親眼看一看。”
守門的一見是太子前來,又驚又喜,趕緊帶領李煜前往試驗場地,遠遠的,就見徐遊縮頭縮腦地在一麵土牆後麵,手裏捧著一個鐵疙瘩愣神。
“徐卿,辛苦你了。”
聽到熟悉的聲音,徐遊急忙轉身,果然是太子,他進走幾步前來請安,又立即退了迴去,把手中的震天雷小心翼翼的放在地上。
“太子殿下,何故到此地?臣正要去宮中匯報!”
“哦?”
見徐遊一臉興奮,李煜也猜中幾分,問道:“莫非,手雷彈你已經研發成功了?”
手雷彈就是手榴彈,當然,做法與現代意義上的有差別,就是一個鑄鐵罐裏麵裝滿火藥、彈丸,口上插入一小節竹筒,把引線導出來,用的時候點燃引線,掄圓胳膊扔出去。
沒錯,本質上,就是“震天雷”裝了一個竹筒當手柄,竹筒的作用是防止滾動、壓滅引線,隻要密封措施做得好,扔到水裏也能炸。
“是,不過,臣想到了更好的方法。”
李煜畢竟不是學理工科的,他深知自己能想到的方法,在實踐當中未必行得通,因此,提醒過徐遊,如果匠人能想到更好的方案,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試驗。
一聽,李煜來了興趣,忙問什麽辦法。
“殿下所提的手雷彈方法,引線太短,扔不及容易傷到自己人,而且落在地上之後,即便炸了,最多傷到腿,威力太小。”
“徐卿如何解決的?”
“不倒翁!”
見李煜不解,徐遊幹脆讓人搬出來一個“雛形”,就像是一個紙紮人形。
橢圓形竹編的框架,一頭牢固地綁著五個“震天雷”,引線擰成一股,長長的如同一個人的辮子,另一頭,則是裝著些碎石頭。
“殿下,將這個不倒翁從城上扔下去,它肯定能夠站起來,這樣,震天雷的高度就和人的身高差不多,一旦爆炸,主要殺傷上半身。”
李煜腦袋裏登時冒出兩個字——“跳雷”——當然,這個簡單的裝置不用跳。
試想一下,敵人蜂擁而至、圍攏城牆,在他們紮堆往上爬的時候,城樓上突然扔下來幾百個這種玩意兒……震天雷與敵軍腦袋高度平行,然後爆炸開來!
甚至,還能提前“布陣”,尤其是在巷戰環境下,幾千個“不倒翁”擋住去路,敵人湊近的時候,扔一個火把進去……連環炸!
李煜一把攥著徐遊的手,想給他一個擁抱,這舉動嚇得徐遊趕緊後撤。
“殿下,臣,臣沒有那個興趣。”
“徐卿,本王隻想表達一下對你的感謝,過來,聽話。”
“我不!”
“唉,可惜了。”
隨即,李煜跟隨徐遊,來到了一個巨大的院落。
瀚舟山原本有幾個大寺廟,這是其中之一,宏偉的大雄寶殿已經被清空,裏麵整整齊齊,堆放著一層層木箱。
“殿下,兩月以來製造的震天雷,都在這裏,後麵的廂房,存放的是炸藥包。”
“一共有多少?”
徐遊翻閱了一下記錄,說道:“震天雷七百箱,每箱十個,一共七千個。炸藥包比較多,十寸的一萬個,二十寸的三千個,三十寸的八百多個。”
李煜點點頭,囑咐道:“一定要保管好,放火的同時,也要注意通風幹燥。”
徐遊應允,又請示下一步如何做。
李煜一笑,說道:“本王撥給你的錢花完了?”
“倒是還有剩餘的,但不多了。”
“本王再撥給你白銀一千斤,繼續造!”
“還要造?”
李煜心想,這才哪兒到哪兒,你不知道即將到來的那場大戰,究竟有多激烈!
不考慮長江防線、秦淮河水寨、金陵外圍,單單說十三座城門的防守,需要多少?一個城門分配一萬個震天雷,一萬個炸藥包,分別就需要十三萬個!
“徐卿,造出這些東西,你功的功勞,不亞於淩煙閣二十四功臣!”
徐遊眼前一亮!
淩煙閣二十四功臣是誰?那是大唐盛世的奠基人,李靖、房玄齡、秦叔寶、尉遲恭……能與這些人比肩,夫複何求!
“殿下放心,遊一定盡心竭力!”
李煜點頭,又追問了一句:“本王給你的‘大唐科技樹’那本書,你讀了嗎?”
一有時間,李煜就抄抄寫寫,將自己能夠迴憶起來的現代科技,主要是原理、概念,寫成了一本書。
徐遊從懷中掏出來,說道:“臣長讀不輟,實在感歎殿下怎麽會如此博學!”
李煜有點不好意思,說道:“還好,本王自幼喜愛讀書、想象力豐富。”
這倒不是假的,否則,曆史上的李煜怎麽可能成為“詞帝”!
“屬下愚鈍,裏麵有很多看不明白,比如那個蒸汽機、高爐煉鐵之類的,需要繼續琢磨。”
李煜安慰他說:“那些東西,必然可行,不必懷疑,但牽涉的工藝太多,徐卿不必都攬在自己身上,多找些工匠去商議,也不急於一時。如今,你看哪些好操作的,先做實驗,成功之後本王負責找人生產。”
徐遊翻了翻,說道:“殿下寫的水泥、香皂、大蒜精之類的,倒是可以一試。”
李煜思索了一下,做出了一個總結,徐遊認為可以實施的,主要是在當前曆史條件下,容易搞到原料的。比如土法水泥,原料在自然環境中都能得到,黏土、陶瓷碎片、生石灰等。
這也是曆史局限性。
“徐卿,不急於一時,製造火器的時候,可以積累相關經驗,多培育一些匠人。”
“遵命!”
李煜分析當下的情況,要提前幾十年達到“科技大爆發”的效果,至少需要三個條件:一是足夠大的地盤,這樣才能保障原材料供應,如煤炭。二是培育人才,隻會填詞作賦、四書五經的人,是不行的,同樣,不識字的工匠也是不行的。三是社會分工,如今還是“小農社會”,老百姓沒有真正參與到社會大生產當中。
總之一句話,急不得。
相比“幕府鑄造局”的熱鬧,“瀚舟火器局”則是一片平靜,剛走到山腳下,李煜就被嚴陣以待的士兵攔住去路,清風趕緊上前交涉,拿出太子王符之後,才被允許通行。
對此,李煜很滿意,看來交代給徐遊要“嚴格保密”的囑咐,他執行的很好。
因為,此刻整個瀚舟山,就相當於一個巨大的“火藥庫”!
相對於後周來說,南唐製造火藥的原料是不缺的,硫磺、硝石這兩樣東西,在南唐境內及周邊(湖南、湖北、江蘇等地)都能夠找到,木炭更是不缺,山林村落中處處都隱藏著“燒炭翁”。
得益於自己所學的物流知識,李煜要求硫磺、硝石、木炭分別存儲,製造武器的時候,再分批運到,整座山都嚴禁煙火,吃飯都是山下做好再送上去。
但是,要把火藥變成武器,顯然不是僅有原料就行的,例如,“一硝二磺三木炭”的說法,也就是,最科學的配比應該是硝75%、硫磺10%、木炭15%,這樣才能將“黑火藥”的威力發揮到最大極限。
南唐固有的火藥製造配方,則是比較“隨緣”的,包括到了《武經總要》出版的年代,火藥的成分、配比也不夠科學,如《火藥法》中關於黑火藥成分的記載,硫磺是二斤一兩,硝石是二斤半,裏麵還摻雜了黃蠟、黃丹、桐油、鬆脂等各種亂七八糟的成分。
大約當時製造火藥的工匠認為,隻要是能點著火的,或者能助燃的,都放進去,準沒錯。
可事實上,硝石(氧化劑)含量過低,就無法保障燃燒效率與爆炸威力,這樣生產出來的火藥,點燃了之後隻會冒出一陣煙,用來縱火或製造“生化武器”是足夠了,但要產生劇烈的爆炸效果,就很難。
荊南一戰,徐遊交給劉承勳的“土炸藥包”,隻是瀚舟火器局研發出來的“1.0版本”,李煜撥給徐遊不少錢,讓他繼續研發,但《武經總要》中五花八門的各種火器,如“火蒺藜”“火鷂子”“突火槍”等,製作難度太高,隻能慢慢摸索、徐徐圖之,當下的重點要放在爆炸性武器上,包括土炸藥包、震天雷這兩種。
相對來說,土炸藥包的技術難度較小,隻要捆紮的時候,細心、用心、小心,不要出現破損漏氣的情況,點燃之後就能炸。
可對於“震天雷”這樣的武器,技術難度就大多了,需要反複試驗。
五代十國的時候,可沒有什麽“標準化”的說法,工匠們造出一批鑄模,用壞了就再造一批,這就可能造成震天雷的外觀、尺寸、鐵皮厚度等不一致,火藥放進去多少合適,更是需要反複實驗,否則震天雷就是個鐵疙瘩,砸中人最多腦袋上起個包。
走進火器局,遠遠就聽見山的一側,響起“轟隆”的爆炸聲。
清風害怕危險,說道:“太子殿下,不如先在這裏等著,屬下前去招唿徐郡公。”
“不必,本王要親眼看一看。”
守門的一見是太子前來,又驚又喜,趕緊帶領李煜前往試驗場地,遠遠的,就見徐遊縮頭縮腦地在一麵土牆後麵,手裏捧著一個鐵疙瘩愣神。
“徐卿,辛苦你了。”
聽到熟悉的聲音,徐遊急忙轉身,果然是太子,他進走幾步前來請安,又立即退了迴去,把手中的震天雷小心翼翼的放在地上。
“太子殿下,何故到此地?臣正要去宮中匯報!”
“哦?”
見徐遊一臉興奮,李煜也猜中幾分,問道:“莫非,手雷彈你已經研發成功了?”
手雷彈就是手榴彈,當然,做法與現代意義上的有差別,就是一個鑄鐵罐裏麵裝滿火藥、彈丸,口上插入一小節竹筒,把引線導出來,用的時候點燃引線,掄圓胳膊扔出去。
沒錯,本質上,就是“震天雷”裝了一個竹筒當手柄,竹筒的作用是防止滾動、壓滅引線,隻要密封措施做得好,扔到水裏也能炸。
“是,不過,臣想到了更好的方法。”
李煜畢竟不是學理工科的,他深知自己能想到的方法,在實踐當中未必行得通,因此,提醒過徐遊,如果匠人能想到更好的方案,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試驗。
一聽,李煜來了興趣,忙問什麽辦法。
“殿下所提的手雷彈方法,引線太短,扔不及容易傷到自己人,而且落在地上之後,即便炸了,最多傷到腿,威力太小。”
“徐卿如何解決的?”
“不倒翁!”
見李煜不解,徐遊幹脆讓人搬出來一個“雛形”,就像是一個紙紮人形。
橢圓形竹編的框架,一頭牢固地綁著五個“震天雷”,引線擰成一股,長長的如同一個人的辮子,另一頭,則是裝著些碎石頭。
“殿下,將這個不倒翁從城上扔下去,它肯定能夠站起來,這樣,震天雷的高度就和人的身高差不多,一旦爆炸,主要殺傷上半身。”
李煜腦袋裏登時冒出兩個字——“跳雷”——當然,這個簡單的裝置不用跳。
試想一下,敵人蜂擁而至、圍攏城牆,在他們紮堆往上爬的時候,城樓上突然扔下來幾百個這種玩意兒……震天雷與敵軍腦袋高度平行,然後爆炸開來!
甚至,還能提前“布陣”,尤其是在巷戰環境下,幾千個“不倒翁”擋住去路,敵人湊近的時候,扔一個火把進去……連環炸!
李煜一把攥著徐遊的手,想給他一個擁抱,這舉動嚇得徐遊趕緊後撤。
“殿下,臣,臣沒有那個興趣。”
“徐卿,本王隻想表達一下對你的感謝,過來,聽話。”
“我不!”
“唉,可惜了。”
隨即,李煜跟隨徐遊,來到了一個巨大的院落。
瀚舟山原本有幾個大寺廟,這是其中之一,宏偉的大雄寶殿已經被清空,裏麵整整齊齊,堆放著一層層木箱。
“殿下,兩月以來製造的震天雷,都在這裏,後麵的廂房,存放的是炸藥包。”
“一共有多少?”
徐遊翻閱了一下記錄,說道:“震天雷七百箱,每箱十個,一共七千個。炸藥包比較多,十寸的一萬個,二十寸的三千個,三十寸的八百多個。”
李煜點點頭,囑咐道:“一定要保管好,放火的同時,也要注意通風幹燥。”
徐遊應允,又請示下一步如何做。
李煜一笑,說道:“本王撥給你的錢花完了?”
“倒是還有剩餘的,但不多了。”
“本王再撥給你白銀一千斤,繼續造!”
“還要造?”
李煜心想,這才哪兒到哪兒,你不知道即將到來的那場大戰,究竟有多激烈!
不考慮長江防線、秦淮河水寨、金陵外圍,單單說十三座城門的防守,需要多少?一個城門分配一萬個震天雷,一萬個炸藥包,分別就需要十三萬個!
“徐卿,造出這些東西,你功的功勞,不亞於淩煙閣二十四功臣!”
徐遊眼前一亮!
淩煙閣二十四功臣是誰?那是大唐盛世的奠基人,李靖、房玄齡、秦叔寶、尉遲恭……能與這些人比肩,夫複何求!
“殿下放心,遊一定盡心竭力!”
李煜點頭,又追問了一句:“本王給你的‘大唐科技樹’那本書,你讀了嗎?”
一有時間,李煜就抄抄寫寫,將自己能夠迴憶起來的現代科技,主要是原理、概念,寫成了一本書。
徐遊從懷中掏出來,說道:“臣長讀不輟,實在感歎殿下怎麽會如此博學!”
李煜有點不好意思,說道:“還好,本王自幼喜愛讀書、想象力豐富。”
這倒不是假的,否則,曆史上的李煜怎麽可能成為“詞帝”!
“屬下愚鈍,裏麵有很多看不明白,比如那個蒸汽機、高爐煉鐵之類的,需要繼續琢磨。”
李煜安慰他說:“那些東西,必然可行,不必懷疑,但牽涉的工藝太多,徐卿不必都攬在自己身上,多找些工匠去商議,也不急於一時。如今,你看哪些好操作的,先做實驗,成功之後本王負責找人生產。”
徐遊翻了翻,說道:“殿下寫的水泥、香皂、大蒜精之類的,倒是可以一試。”
李煜思索了一下,做出了一個總結,徐遊認為可以實施的,主要是在當前曆史條件下,容易搞到原料的。比如土法水泥,原料在自然環境中都能得到,黏土、陶瓷碎片、生石灰等。
這也是曆史局限性。
“徐卿,不急於一時,製造火器的時候,可以積累相關經驗,多培育一些匠人。”
“遵命!”
李煜分析當下的情況,要提前幾十年達到“科技大爆發”的效果,至少需要三個條件:一是足夠大的地盤,這樣才能保障原材料供應,如煤炭。二是培育人才,隻會填詞作賦、四書五經的人,是不行的,同樣,不識字的工匠也是不行的。三是社會分工,如今還是“小農社會”,老百姓沒有真正參與到社會大生產當中。
總之一句話,急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