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韓熙載夜宴圖(三)
南唐榮光:我李煜不止是詞帝 作者:窗外淩霄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既然你主動問了,那我就“半推半就”地告訴你吧!
原本,顧閎中是想找機會,麵對麵地向韓熙載傳達太子的意思,轉念一想,朱銑是韓熙載的得意門生,兩人又同在戶部任職,可謂利益息息相關、榮辱深深與共。經過朱銑之口,傳入到韓熙載的耳朵裏,才更有可信度。
於是,顧閎中將自己“無意聽來”的消息,傳遞給朱銑,末了,還不忘記恭喜韓熙載。
朱銑得到消息之後,頓感百爪撓心,但還是耐住性子,陪顧閎中有一搭、沒一搭地聊天,直到《新柳枝》一曲奏完,才找了個借口匆匆離去。
韓熙載聽曲之時,心中就頗不寧靜,一直想著“徐鉉遣人”入府的事情,隱隱有一種不安。
有唐一代,門閥勢力備受當權者警惕,唐太宗李世民力推科舉製度的背後原因之一,就是為了削弱門閥勢力,而黃巢作亂之後,也將自己無法入仕的原因,一定程度上歸結為門閥氏族身上,因此很多門閥中人都被清洗。
內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
相比之下,五代十國是一個過渡時期,北宋之後,就進入了“士大夫與朕共治天下”的新模式了。
韓熙載出身於“南陽韓氏”,加上北人南遷,一個大家族完整地進入到南唐政權管理下,說不畏懼橫禍,那是扯淡呢。
一曲之間,韓熙載腦子裏想了很多種可能,比如,“馮黨”又在背後說自己壞話,太子李煜派人來調查自己,若是表現不好,直接被噶。
曲罷,朱銑匆匆趕來,與韓熙載耳語幾句,他臉色微變,情緒似乎完全翻轉,可旋即又陷入沉思。
“諸位稍坐,在下換身衣服。”
席間眾人應承著,都不以為意,韓熙載平日也較為散漫,加上著名的歌姬王屋山走進來,她婀娜的身姿立即吸引了大部分人的目光。
除了兩個人,一個是太常博士陳致雍,一個是韓熙載的好友、覺悟的偶像,德明禪師。
“韓師,太子殿下要舉薦你!”
一到無人之處,朱銑一臉興奮地通報,但是,他沒有從韓熙載臉上得到期望的神情。
“太子殿下?舉薦何職?”
韓熙載一皺眉,自己已經是正三品的官員,太子殿下舉薦,難道要讓自己做戶部尚書?那也沒什麽意思。
朱銑忍住激動,說道:“中書侍郎兼光政殿大學士!”
南唐沿襲盛唐的“三省六部製”,這個製度在封建社會的生命力很強,具體說,三省就是中書、門下、尚書,而六部屬於尚書省之下的六個部門,即“兵刑工吏戶禮”,韓熙載當前是戶部侍郎,屬於尚書省官僚機構係統,類比現代官僚製度來說,就是幹行政的,對國家重大事務的幹預力度較低。
但是,中書省則不然,有唐一代,中書省都是國家的最高權力機關,掌管中書省的官員包括中書令、中書侍郎、中書舍人等,其中,中書令是一把手,坐上這個職位的人,通俗地被稱為“宰相”!
“宰相”不是一個固定官職,而是一種職能認同,曆朝曆代都有許多官位,實際上扮演著“宰相”的角色,如軍機大臣、內閣官員、同平章事等。
韓熙載被舉薦為“中書侍郎”意味著什麽呢?五代十國時期,南唐中書侍郎等同於“副中書令”,協助中書令管理一應事務、參與國家大事決策,換句話說,是中書省“在編宰相”。
衣冠南渡以來,韓熙載的“宰相夢”終於快要實現了,可他卻高興不起來了。
“韓師,為何悶悶不樂?”
朱銑覺得奇怪,多年以來,韓熙載總是抱怨自己得不到重用,可眼下,機會就在眼前、唾手可得,為何萎靡不振?
韓熙載煩惱地說:“福兮禍所伏,太子殿下,這是要我立個投名狀啊。”
朱銑不解,韓熙載苦笑道:“欲升中書侍郎,需先荊南招降。”
“韓師,是擔心無力勝任?”
“非也,此去荊南,我韓氏一族的命運,就被捏在太子手中了,再不能像如今這般,可以抽撤連環、進退自如。”
韓熙載憂心忡忡之際,身後傳來一聲佛號。
“阿彌陀佛,韓侍郎何必作繭自縛?”
韓熙載一驚,轉頭一看,來人是德明禪師、太常博士陳致雍。
陳致雍微微一笑,說道:“叔言,我二人來的突兀,切勿見怪。”
對他們二人,韓熙載倒不設防,反而有些寬慰,忙問道:“剛才的對話,二位也聽見了。”
德明禪師說道:“聽了一二分,猜了四五分,韓侍郎,機會就在眼前,你倒躊躇起來了。”
“哦,依大師之見,我應順從太子殿下吩咐,前往荊南?”
“天下之事,成敗在勢,如今之勢,豈能無視?”
陳致雍則說道:“叔言,你是小心的過分了。”
韓熙載真誠地打躬作揖,說道:“二位,不要打啞謎了,有話直說,解我心憂。”
“哦,叔言何憂之有?”
“致堯(陳致雍的字),大唐朝堂勢力眾多,何故太子值得信賴?”
陳致雍知道,什麽事情,韓熙載都看的很明白,他之所以這麽問,隻不過是想借別人之口說出來,給自己一點信心罷了。
“弘冀太子、李景遂昔日風光一時,爭權奪勢,結果如何?如今從嘉太子不費吹灰之力,便掌握了監國之權,天命所歸,此其一也。”
“周朝虎視眈眈,奪取淮南、陳兵江北,自從嘉太子主持金陵以來,郭氏不僅沒有建樹,反而內亂,一分為三,難道是巧合嗎?權謀之用,此其二也。”
“荊南之地,大唐得而複失,從嘉太子調兵遣將,不日取得武平、南平重地,大唐疆域,擴充一倍!雄心壯誌、鐵腕手段,此其三也。”
“有此三者,叔言你這樣的聰明人,難道還看不出端倪?天變了!如今,太子急用治世之臣,豈不是老兄你表現的時候到了。”
陳致雍所說,韓熙載自然知道,他之所不能下定決心,關鍵還在於韓氏一族,在南唐被視為“外人”。
“此去荊南招降,俺老韓一家,就沒有迴轉餘地了。”
是啊,若是花天酒地下去,雖然名聲不好,但南唐滅了,可以去南漢,南漢沒了,可以去吳越,吳越再沒了,還可以投奔孟蜀。天下大了去了,何必一棵樹上吊死。
陳致雍啞然一笑,說道:“叔言憂慮之事,在於韓氏一族的安危,小心謹慎、自然無錯,可是,難道忘了與惟珍(李穀)之約了嗎?”
韓熙載自然不會忘,當年意氣風發,說出“吳若用我,定能長驅直入中原!”的豪言壯語。
德明禪師開口:“韓侍郎,你可聽說了寧國節度使李天富的事情?”
“自然聽說,征戰武平身死,朝廷給了不少撫恤。”
“阿彌陀佛,李天富身為寧國節度使,更是皇族,暗中勾結周朝,從嘉太子設計誅滅,說明什麽?”
韓熙載、陳致雍都感到吃驚,同問:“此事,禪師如何知道的?”
“我有一好友,濟安寺主持覺悟,是他信中所示,另,後周內亂,覺悟師弟也出了不少力。”
“此話當真?!”
“信中得知一兩分,貧僧猜測四五分。”
韓熙載突然覺得,自己天天以歌舞升平的表象來隱藏自己,真的是作繭自縛了,蒙蔽別人的同時,也蒙蔽了自己!
覺悟等人甘願滯留汴梁大相國寺,但托付陳喬帶一封信,李煜事先檢查過書信,覺得沒有什麽不妥,便托人轉交給德明禪師。覺悟寫信給德明,倒不是要背叛李煜,而是告訴德明禪師,真正可以依仗的人是誰,別站錯隊了!
事實上,待到郭宗訓、小符皇後來到揚州之後,所謂“搞亂汴梁”就不是什麽秘密了,因為,張洎當夜拜訪的人是趙普,如今被扣留在趙匡胤處了!隻要稍加審問、推測,趙匡胤就能明白事情原委。
同理,王樸、範質等人,從宮女蘭芳裝扮的小符皇後,以及傀儡娃娃裝扮的郭宗訓這件事上,也能猜出是南唐搞的鬼,可這種事情,是不能對外說的。加上趙匡胤作亂的實施,也就順水推舟了。
加上韓通已經來到揚州,想必李重進也知道了事情原委!
換句話說,後周分裂後的三大勢力,都知道“汴梁之亂”與南唐存在莫大關係,可即便如此,三方裂痕間隙已經發生,無力迴天。
德明禪師說道:“太子殿下根本就不在乎氏族、宗族,隻在乎能否為自己所用。”
原本,顧閎中是想找機會,麵對麵地向韓熙載傳達太子的意思,轉念一想,朱銑是韓熙載的得意門生,兩人又同在戶部任職,可謂利益息息相關、榮辱深深與共。經過朱銑之口,傳入到韓熙載的耳朵裏,才更有可信度。
於是,顧閎中將自己“無意聽來”的消息,傳遞給朱銑,末了,還不忘記恭喜韓熙載。
朱銑得到消息之後,頓感百爪撓心,但還是耐住性子,陪顧閎中有一搭、沒一搭地聊天,直到《新柳枝》一曲奏完,才找了個借口匆匆離去。
韓熙載聽曲之時,心中就頗不寧靜,一直想著“徐鉉遣人”入府的事情,隱隱有一種不安。
有唐一代,門閥勢力備受當權者警惕,唐太宗李世民力推科舉製度的背後原因之一,就是為了削弱門閥勢力,而黃巢作亂之後,也將自己無法入仕的原因,一定程度上歸結為門閥氏族身上,因此很多門閥中人都被清洗。
內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
相比之下,五代十國是一個過渡時期,北宋之後,就進入了“士大夫與朕共治天下”的新模式了。
韓熙載出身於“南陽韓氏”,加上北人南遷,一個大家族完整地進入到南唐政權管理下,說不畏懼橫禍,那是扯淡呢。
一曲之間,韓熙載腦子裏想了很多種可能,比如,“馮黨”又在背後說自己壞話,太子李煜派人來調查自己,若是表現不好,直接被噶。
曲罷,朱銑匆匆趕來,與韓熙載耳語幾句,他臉色微變,情緒似乎完全翻轉,可旋即又陷入沉思。
“諸位稍坐,在下換身衣服。”
席間眾人應承著,都不以為意,韓熙載平日也較為散漫,加上著名的歌姬王屋山走進來,她婀娜的身姿立即吸引了大部分人的目光。
除了兩個人,一個是太常博士陳致雍,一個是韓熙載的好友、覺悟的偶像,德明禪師。
“韓師,太子殿下要舉薦你!”
一到無人之處,朱銑一臉興奮地通報,但是,他沒有從韓熙載臉上得到期望的神情。
“太子殿下?舉薦何職?”
韓熙載一皺眉,自己已經是正三品的官員,太子殿下舉薦,難道要讓自己做戶部尚書?那也沒什麽意思。
朱銑忍住激動,說道:“中書侍郎兼光政殿大學士!”
南唐沿襲盛唐的“三省六部製”,這個製度在封建社會的生命力很強,具體說,三省就是中書、門下、尚書,而六部屬於尚書省之下的六個部門,即“兵刑工吏戶禮”,韓熙載當前是戶部侍郎,屬於尚書省官僚機構係統,類比現代官僚製度來說,就是幹行政的,對國家重大事務的幹預力度較低。
但是,中書省則不然,有唐一代,中書省都是國家的最高權力機關,掌管中書省的官員包括中書令、中書侍郎、中書舍人等,其中,中書令是一把手,坐上這個職位的人,通俗地被稱為“宰相”!
“宰相”不是一個固定官職,而是一種職能認同,曆朝曆代都有許多官位,實際上扮演著“宰相”的角色,如軍機大臣、內閣官員、同平章事等。
韓熙載被舉薦為“中書侍郎”意味著什麽呢?五代十國時期,南唐中書侍郎等同於“副中書令”,協助中書令管理一應事務、參與國家大事決策,換句話說,是中書省“在編宰相”。
衣冠南渡以來,韓熙載的“宰相夢”終於快要實現了,可他卻高興不起來了。
“韓師,為何悶悶不樂?”
朱銑覺得奇怪,多年以來,韓熙載總是抱怨自己得不到重用,可眼下,機會就在眼前、唾手可得,為何萎靡不振?
韓熙載煩惱地說:“福兮禍所伏,太子殿下,這是要我立個投名狀啊。”
朱銑不解,韓熙載苦笑道:“欲升中書侍郎,需先荊南招降。”
“韓師,是擔心無力勝任?”
“非也,此去荊南,我韓氏一族的命運,就被捏在太子手中了,再不能像如今這般,可以抽撤連環、進退自如。”
韓熙載憂心忡忡之際,身後傳來一聲佛號。
“阿彌陀佛,韓侍郎何必作繭自縛?”
韓熙載一驚,轉頭一看,來人是德明禪師、太常博士陳致雍。
陳致雍微微一笑,說道:“叔言,我二人來的突兀,切勿見怪。”
對他們二人,韓熙載倒不設防,反而有些寬慰,忙問道:“剛才的對話,二位也聽見了。”
德明禪師說道:“聽了一二分,猜了四五分,韓侍郎,機會就在眼前,你倒躊躇起來了。”
“哦,依大師之見,我應順從太子殿下吩咐,前往荊南?”
“天下之事,成敗在勢,如今之勢,豈能無視?”
陳致雍則說道:“叔言,你是小心的過分了。”
韓熙載真誠地打躬作揖,說道:“二位,不要打啞謎了,有話直說,解我心憂。”
“哦,叔言何憂之有?”
“致堯(陳致雍的字),大唐朝堂勢力眾多,何故太子值得信賴?”
陳致雍知道,什麽事情,韓熙載都看的很明白,他之所以這麽問,隻不過是想借別人之口說出來,給自己一點信心罷了。
“弘冀太子、李景遂昔日風光一時,爭權奪勢,結果如何?如今從嘉太子不費吹灰之力,便掌握了監國之權,天命所歸,此其一也。”
“周朝虎視眈眈,奪取淮南、陳兵江北,自從嘉太子主持金陵以來,郭氏不僅沒有建樹,反而內亂,一分為三,難道是巧合嗎?權謀之用,此其二也。”
“荊南之地,大唐得而複失,從嘉太子調兵遣將,不日取得武平、南平重地,大唐疆域,擴充一倍!雄心壯誌、鐵腕手段,此其三也。”
“有此三者,叔言你這樣的聰明人,難道還看不出端倪?天變了!如今,太子急用治世之臣,豈不是老兄你表現的時候到了。”
陳致雍所說,韓熙載自然知道,他之所不能下定決心,關鍵還在於韓氏一族,在南唐被視為“外人”。
“此去荊南招降,俺老韓一家,就沒有迴轉餘地了。”
是啊,若是花天酒地下去,雖然名聲不好,但南唐滅了,可以去南漢,南漢沒了,可以去吳越,吳越再沒了,還可以投奔孟蜀。天下大了去了,何必一棵樹上吊死。
陳致雍啞然一笑,說道:“叔言憂慮之事,在於韓氏一族的安危,小心謹慎、自然無錯,可是,難道忘了與惟珍(李穀)之約了嗎?”
韓熙載自然不會忘,當年意氣風發,說出“吳若用我,定能長驅直入中原!”的豪言壯語。
德明禪師開口:“韓侍郎,你可聽說了寧國節度使李天富的事情?”
“自然聽說,征戰武平身死,朝廷給了不少撫恤。”
“阿彌陀佛,李天富身為寧國節度使,更是皇族,暗中勾結周朝,從嘉太子設計誅滅,說明什麽?”
韓熙載、陳致雍都感到吃驚,同問:“此事,禪師如何知道的?”
“我有一好友,濟安寺主持覺悟,是他信中所示,另,後周內亂,覺悟師弟也出了不少力。”
“此話當真?!”
“信中得知一兩分,貧僧猜測四五分。”
韓熙載突然覺得,自己天天以歌舞升平的表象來隱藏自己,真的是作繭自縛了,蒙蔽別人的同時,也蒙蔽了自己!
覺悟等人甘願滯留汴梁大相國寺,但托付陳喬帶一封信,李煜事先檢查過書信,覺得沒有什麽不妥,便托人轉交給德明禪師。覺悟寫信給德明,倒不是要背叛李煜,而是告訴德明禪師,真正可以依仗的人是誰,別站錯隊了!
事實上,待到郭宗訓、小符皇後來到揚州之後,所謂“搞亂汴梁”就不是什麽秘密了,因為,張洎當夜拜訪的人是趙普,如今被扣留在趙匡胤處了!隻要稍加審問、推測,趙匡胤就能明白事情原委。
同理,王樸、範質等人,從宮女蘭芳裝扮的小符皇後,以及傀儡娃娃裝扮的郭宗訓這件事上,也能猜出是南唐搞的鬼,可這種事情,是不能對外說的。加上趙匡胤作亂的實施,也就順水推舟了。
加上韓通已經來到揚州,想必李重進也知道了事情原委!
換句話說,後周分裂後的三大勢力,都知道“汴梁之亂”與南唐存在莫大關係,可即便如此,三方裂痕間隙已經發生,無力迴天。
德明禪師說道:“太子殿下根本就不在乎氏族、宗族,隻在乎能否為自己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