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沈承禮
南唐榮光:我李煜不止是詞帝 作者:窗外淩霄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饒是李重進這個“黑麵大王”,征戰多年,多麽殘酷的戰場都經曆過了,可也沒遇到過這麽無恥的做法。
史書上,“驅民禦敵”不過是四個字,可這四個字的背後,浸透了多少無辜人的血淚。
黃巢用過,李自成用過,皇太極用過……
滁、濠、泗、楚四州調來的軍卒,雖然戰鬥力不比戍衛揚州的禁軍強悍,可要攻破老百姓構築的“人陣”,並沒有什麽難度,騎兵一個衝鋒,戰場就立即能夠開辟一條通道。
然而,這麽做的結果,就是城樓上更多的老弱婦孺被害。
泰州被驅趕出來的青壯年,已經被折磨瘋了,城牆上掉下來的頭顱,不知道是誰的父母、誰的妻兒,或許下一個就輪到自己!
衝吧,死了就當是全家團聚了!
於是,原本遲疑的隊伍,像是一條被毒蜂蟄了一下,瞬間騷動起來,無數人揮舞著手中的“武器”,朝李重進的列隊衝過來。
李重進猶豫了,雖說慈不帶兵,可對麵的不是兵!就算狠下心來,縱兵殺民,又能怎麽樣?泰州城那麽多人,累也累死你!再說,自己也要顧及政治影響,郭宗訓剛剛登基,正是歸攏天下人心的時候。
泰州民眾越來越近,情勢刻不容緩!
一旦陷入包圍,泰州城中的軍隊殺出來,後果不堪設想。
揚州防禦使、副將翟守珣縱馬趕來,諫言道:“淮王,賊眾人多,應盡快撤退,末將率輕騎向右側包抄!”
“撤退?”
“楊信驅民禦敵,城門前必然混亂!”
李重進眼前一亮,沒錯,老百姓的行動沒那麽迅速,隻要輕騎快馬能夠衝到城門口,哪怕幾十匹靠近之後,就能迅速控製局勢。
“翟防禦使,本王帶兵北撤,混淆視聽,你當趁機行事!”
“末將明白!”
隨即,李重進命令步軍都指揮使王全斌率軍三千,正麵應敵,務必阻擋住泰州民眾組成的臨時軍隊,自己則親率剩餘力量,快速向左側移動。
一時間,兵分三路。
李重進采取的策略,完全是應急之下的無奈之舉,意圖非常明顯,就是避開數量龐大的老百姓,步兵、騎兵繞到後方,逼近泰州城的西門。
然而,有一點李重進沒有考慮進去,就是王全斌的性情。
《宋史·列傳第十四》評價“膽識過人,好殺招亂”。
王全斌十二歲的時候,為了救父親主動去當人質,在“興教門之變”當中救過李存勖(後唐莊宗),夠勇!
然而,攻滅後蜀的過程中,殺掉多少蜀軍無法統計,但結果則是“人人作亂”,也就是說,殺到最後後蜀軍隊已經不知道啥叫害怕了,隻想著造反。
老郭說過,恐懼到極限就是憤怒,能把人逼到這種份兒上,這人肯定不是善茬。
就這樣一個人,李重進讓他去抵擋泰州民眾,結果可想而知。
王全斌一馬當先,衝鋒在前,身後三千“驍勇軍”緊緊跟上,如同群狼衝入了群羊之中。
很快,在左翼運動的李重進就發現了不對,自己在迂迴,王全斌怎麽衝到自己前麵去了!
不僅如此,由於王全斌衝的太猛,泰州民眾也向兩側奔逃,其中一部分又擋到自己前麵去了。
“愣貨!”
【李重進是山西人】
想要通報王全斌,已經來不及了,李重進一咬牙,命令全軍進攻西門,好端端的一次“佯退”就這樣泡湯了。
最倒黴的是翟守珣!
本來,一千輕騎趁亂出擊,很快就能衝到城門邊上,已經刀出鞘、箭搭弦了。
此時,在城樓上觀望的荊罕儒,發現了王全斌部分離向前衝鋒,速度極快,驅民禦敵的策略宣告失敗,立即下令將還沒有出城的老百姓驅散,拉吊橋!
等到翟守珣衝到跟前,迎接他們的是一陣箭雨,以及泰州守軍無情的嘲弄。
殺紅了眼的王全斌,這會兒也清醒過來,愣在原地不知如何是好。
李重進又恨又惱,無奈下令“全軍北撤!”
沒辦法,假撤退變成真撤退了,最好的方案,就是前往薑堰渡口,與安申齊率領的水軍匯合,一同圍攻泰州北門。
所謂泰州北門,其實還剩下一個廢棄的城樓,因為通揚河泛濫的關係,大部分城牆都坍塌了,能夠登陸的地方雖多,可不便於大規模軍隊上岸,楊信將大量民房推倒、道路損毀,意圖阻止李重進進入。
同時,在最主要的泰安街周邊,布置了一萬左右兵力,裹挾不少老百姓,準備打巷戰。
泰州南邊的公戶門,也分配了八千左右兵力,這裏雖然不及西門前麵開闊,但有一條河穿城而過,兩岸沒有堅固的城防建築,也要加強防備。
在李重進憂心忡忡,楊信、荊罕儒等人有恃無恐的時候,一個人的到來扭轉了戰局。
吳越兩浙兵馬鈐轄使沈承禮,他帶領的三萬人需要渡過長江,然後拖戰船、人員集結,中間浪費了不少時間。
但是,不同於李重進的瞻前顧後,沈承禮是來幫忙的,打的是你後周的人、殺的是你後周的百姓,一點心理負擔都沒有!
或者說,有一種痛快,因為壽州地處淮南,曾經是南唐的地盤。
因此,沈承禮一上岸,就展開了摧枯拉朽的攻勢,還是那句話,他是來幫忙的,根本就不考慮分兵如何、布陣如何、戰術如何,能打老子就打,不能打老子就撤。
事實是,很容易打,一路上基本沒有遇到像樣的抵抗,一直挺進到公戶門附近,才真正遇到了敵手。
二話不說,攻城!
吳越能夠在五代十國時期獨霸一方,不可能全靠後周罩著,軍隊的戰鬥力也不俗。
更何況,沈承禮率領三萬大軍,這一仗不是打給李重進看的,而是打給吳越王錢俶看的!
吳越“三代五王”,個個都情願“歸土中原”,昔日後梁、後唐及後周兵強馬壯,屈居人下還算說得過去,如今後周分崩離析,怎麽能頑固不化呢?
沈承禮很不服!
吳越也可一統江南!也可一統天下!
自然,沈承禮也有資本,錢鏐創建吳越國時,他就在幕府中任職,還娶了錢瓘(錢鏐之子,文穆王)的女兒,至今已經是五朝元老。
吳越軍隊強攻城牆的同時,戰船也順河而來,逼近了泰州穿城河的水道。
楊信在衙署休憩,他早已安排好了撤退計劃,等到搜刮的財物準備停當,趁夜色從東門殺出,隻要到了古馬幹河水道,就能逃出生天了。
然而,軍情來報,當他看到吳越援軍猛攻公戶門及水道時,驚出了一身汗。
三萬人!
吳越鼠輩,你們可真下本兒啊!
史書上,“驅民禦敵”不過是四個字,可這四個字的背後,浸透了多少無辜人的血淚。
黃巢用過,李自成用過,皇太極用過……
滁、濠、泗、楚四州調來的軍卒,雖然戰鬥力不比戍衛揚州的禁軍強悍,可要攻破老百姓構築的“人陣”,並沒有什麽難度,騎兵一個衝鋒,戰場就立即能夠開辟一條通道。
然而,這麽做的結果,就是城樓上更多的老弱婦孺被害。
泰州被驅趕出來的青壯年,已經被折磨瘋了,城牆上掉下來的頭顱,不知道是誰的父母、誰的妻兒,或許下一個就輪到自己!
衝吧,死了就當是全家團聚了!
於是,原本遲疑的隊伍,像是一條被毒蜂蟄了一下,瞬間騷動起來,無數人揮舞著手中的“武器”,朝李重進的列隊衝過來。
李重進猶豫了,雖說慈不帶兵,可對麵的不是兵!就算狠下心來,縱兵殺民,又能怎麽樣?泰州城那麽多人,累也累死你!再說,自己也要顧及政治影響,郭宗訓剛剛登基,正是歸攏天下人心的時候。
泰州民眾越來越近,情勢刻不容緩!
一旦陷入包圍,泰州城中的軍隊殺出來,後果不堪設想。
揚州防禦使、副將翟守珣縱馬趕來,諫言道:“淮王,賊眾人多,應盡快撤退,末將率輕騎向右側包抄!”
“撤退?”
“楊信驅民禦敵,城門前必然混亂!”
李重進眼前一亮,沒錯,老百姓的行動沒那麽迅速,隻要輕騎快馬能夠衝到城門口,哪怕幾十匹靠近之後,就能迅速控製局勢。
“翟防禦使,本王帶兵北撤,混淆視聽,你當趁機行事!”
“末將明白!”
隨即,李重進命令步軍都指揮使王全斌率軍三千,正麵應敵,務必阻擋住泰州民眾組成的臨時軍隊,自己則親率剩餘力量,快速向左側移動。
一時間,兵分三路。
李重進采取的策略,完全是應急之下的無奈之舉,意圖非常明顯,就是避開數量龐大的老百姓,步兵、騎兵繞到後方,逼近泰州城的西門。
然而,有一點李重進沒有考慮進去,就是王全斌的性情。
《宋史·列傳第十四》評價“膽識過人,好殺招亂”。
王全斌十二歲的時候,為了救父親主動去當人質,在“興教門之變”當中救過李存勖(後唐莊宗),夠勇!
然而,攻滅後蜀的過程中,殺掉多少蜀軍無法統計,但結果則是“人人作亂”,也就是說,殺到最後後蜀軍隊已經不知道啥叫害怕了,隻想著造反。
老郭說過,恐懼到極限就是憤怒,能把人逼到這種份兒上,這人肯定不是善茬。
就這樣一個人,李重進讓他去抵擋泰州民眾,結果可想而知。
王全斌一馬當先,衝鋒在前,身後三千“驍勇軍”緊緊跟上,如同群狼衝入了群羊之中。
很快,在左翼運動的李重進就發現了不對,自己在迂迴,王全斌怎麽衝到自己前麵去了!
不僅如此,由於王全斌衝的太猛,泰州民眾也向兩側奔逃,其中一部分又擋到自己前麵去了。
“愣貨!”
【李重進是山西人】
想要通報王全斌,已經來不及了,李重進一咬牙,命令全軍進攻西門,好端端的一次“佯退”就這樣泡湯了。
最倒黴的是翟守珣!
本來,一千輕騎趁亂出擊,很快就能衝到城門邊上,已經刀出鞘、箭搭弦了。
此時,在城樓上觀望的荊罕儒,發現了王全斌部分離向前衝鋒,速度極快,驅民禦敵的策略宣告失敗,立即下令將還沒有出城的老百姓驅散,拉吊橋!
等到翟守珣衝到跟前,迎接他們的是一陣箭雨,以及泰州守軍無情的嘲弄。
殺紅了眼的王全斌,這會兒也清醒過來,愣在原地不知如何是好。
李重進又恨又惱,無奈下令“全軍北撤!”
沒辦法,假撤退變成真撤退了,最好的方案,就是前往薑堰渡口,與安申齊率領的水軍匯合,一同圍攻泰州北門。
所謂泰州北門,其實還剩下一個廢棄的城樓,因為通揚河泛濫的關係,大部分城牆都坍塌了,能夠登陸的地方雖多,可不便於大規模軍隊上岸,楊信將大量民房推倒、道路損毀,意圖阻止李重進進入。
同時,在最主要的泰安街周邊,布置了一萬左右兵力,裹挾不少老百姓,準備打巷戰。
泰州南邊的公戶門,也分配了八千左右兵力,這裏雖然不及西門前麵開闊,但有一條河穿城而過,兩岸沒有堅固的城防建築,也要加強防備。
在李重進憂心忡忡,楊信、荊罕儒等人有恃無恐的時候,一個人的到來扭轉了戰局。
吳越兩浙兵馬鈐轄使沈承禮,他帶領的三萬人需要渡過長江,然後拖戰船、人員集結,中間浪費了不少時間。
但是,不同於李重進的瞻前顧後,沈承禮是來幫忙的,打的是你後周的人、殺的是你後周的百姓,一點心理負擔都沒有!
或者說,有一種痛快,因為壽州地處淮南,曾經是南唐的地盤。
因此,沈承禮一上岸,就展開了摧枯拉朽的攻勢,還是那句話,他是來幫忙的,根本就不考慮分兵如何、布陣如何、戰術如何,能打老子就打,不能打老子就撤。
事實是,很容易打,一路上基本沒有遇到像樣的抵抗,一直挺進到公戶門附近,才真正遇到了敵手。
二話不說,攻城!
吳越能夠在五代十國時期獨霸一方,不可能全靠後周罩著,軍隊的戰鬥力也不俗。
更何況,沈承禮率領三萬大軍,這一仗不是打給李重進看的,而是打給吳越王錢俶看的!
吳越“三代五王”,個個都情願“歸土中原”,昔日後梁、後唐及後周兵強馬壯,屈居人下還算說得過去,如今後周分崩離析,怎麽能頑固不化呢?
沈承禮很不服!
吳越也可一統江南!也可一統天下!
自然,沈承禮也有資本,錢鏐創建吳越國時,他就在幕府中任職,還娶了錢瓘(錢鏐之子,文穆王)的女兒,至今已經是五朝元老。
吳越軍隊強攻城牆的同時,戰船也順河而來,逼近了泰州穿城河的水道。
楊信在衙署休憩,他早已安排好了撤退計劃,等到搜刮的財物準備停當,趁夜色從東門殺出,隻要到了古馬幹河水道,就能逃出生天了。
然而,軍情來報,當他看到吳越援軍猛攻公戶門及水道時,驚出了一身汗。
三萬人!
吳越鼠輩,你們可真下本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