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求票】


    “天成來嚐嚐這茶可合口?”


    老者一身消夏的短袍,笑起來滿臉的褶子。


    上好的天青色邛窯茶盞中盛著的湯色綠中透著一抹金色,端在老者手中,茶盞下的嫩芽在茶湯中載沉載浮,看上一眼暑氣便已消去了大半。


    “又讓奉直破費了,這上好的貢茶倒是要好生品上一品。”


    若說起蜀中的名茶,自然要數出自蒙頂山上的貢茶,名雖貢茶,但蒙頂山上五峰,每峰都出上好茶葉。川中發給番部的茶引自然不會用上好的蒙頂山茶。自張居正行一條鞭法後,各地不再專以特產賦稅,雅州特產的茶葉除了供應宮廷和蜀王府的貢茶之外,也多有在市麵上發賣的。


    王星平對這一世的飲食雖然不甚習慣,但於飲茶上卻還喝得慣。如今不比前世,王星平知道成都府的大戶中冬日也有民伕從西嶺采冰供應的,蜀王府更是建有自己的冰窖四季都可享用冰飲。但這重慶周邊哪會有什麽能夠取冰的大山,用硝石製冰的法子倒是也有,但也不是葉聯芳這樣致仕的官員能夠輕易消費的,更不是王星平能夠享受。於是夏日之中飲上一盞清茶解暑也就成了他漸漸習慣的一種消遣,何況葉家的茶比起別處從來不差。


    “天成還是好見識,我那門生端陽節去邛州省親,正好帶迴了一些今春的蒙頂甘露,不想你一口便嚐了出來。”


    “學生也是僥幸,這些日子在姐姐家中好茶倒是吃了不少,口味也給養刁了起來。”


    仆婢們上了些當季的果品便都退了出去,又吃了一陣茶,王星平索性也不再繞彎子。


    “不知今日奉直相召可是有甚好事相告?”


    許成名父子去了合州未迴,今日若不是有事想必葉老爺也不會單獨召見。


    “的確是要恭喜天成你了。”


    說著葉老爺便從袖中抽出幾張紙頁遞了過來。


    “可是鹽引的事情有眉目了?”


    王星平麵帶微笑的接過,看這紙頁多半就是最新的邸抄。


    “當真什麽事都瞞不過天成你,的確是有個好消息。”


    打開紙頁看了幾行,果然就看到了自己想要知道的內容。


    這是一封來自南直隸的邸抄內容,從消息來看已經是兩月之前了,算算日子,從兩淮過來的消息如果不是走的急腳,正常從水路就是六十多程,這又不是加急的軍情,現在才看到都是快的了,說起來這消息從到葉老爺手中也算片刻沒有耽誤便告訴了自己,比起自己姐夫家還要快上不少。


    其實短短的內容不過寥寥數語,說的是朝廷準了戶部郎中袁世振去年提請的《鹽法十議》,同意在兩淮試行‘綱鹽法’了。


    因為這些日子都在安心做鹽,王星平也著意對如今大明的鹽法作了更加詳細的了解,前番不過是對於開中的各種利弊有所知曉,經過這一路,先是在遵義城與隆盛號的掌櫃好生學來不少,再就是在合川進行了一番仔細調查,加之穿越前在曆史知識上被梅凱西所熏陶打開的眼界,對於如今朝廷所行的鹽引之製倒是已經摸得門清。


    而他當初尚在貴州時便敢於將僅有的身家投入鹽引之中則正是因為在以往邸抄中看到了一條萬曆四十四年袁世振關於改革鹽法的奏疏。雖然按照市麵看法,這鹽法積弊日久並非朝夕可易,而且後來這事情也果然如石沉大海並無半點消息,但王星平卻清楚記得曾經學習過的內容,至少在萬曆天啟年間,大明的鹽引製度改革在其心中的確是有個模糊的印象,而這些日子的補課倒是把這個印象給補全了起來。


    雖然袁世振的奏議隻是針對兩淮的鹽政,但其影響無疑是巨大的,而且對於如今鹽引在手的王星平來說確實算是一樁大大的利好。


    原來原先的開中或是鹽課之製下,商人本有邊商與內商之分,邊商在邊地或運糧或課稅,換得的鹽引便來鹽場支鹽,但守支需要耗費時日,邊商需得周轉故而往往將鹽引直接減價賣與內商,圖的是趕緊變現好將銀子周轉。


    而內商之中的本錢也有多寡之分,守支又要依序等候,故而便又生出了囤戶。囤戶往往仗著本錢雄厚從邊商處大量收引,待小戶內商守到了期需要到鹽監憑引支鹽時便將手中鹽引高價賣與他們,實則是再行了一道盤剝,若說起來現在王星平手中的鹽引數量也可算是個小小的囤戶了,隻是相比那等豪商巨富尚算不得什麽。


    而袁世振提出更易鹽法,則主要還是因為兩淮鹽政的困局。


    “也要奉直看顧才是。”說話間王星平客氣道。


    葉聯芳笑道:“原本以為天成你隻是要做囤戶,卻不想將心思還著落在這鹽政上了。”


    其實王星平也不是沒有動過當囤戶的心思,但一來這等坐地戶沒有過硬的靠山是成不了事的,自己家中人丁單薄更不可能在外路州府立足,貿然去與守支的內商交易難免會被其他大囤戶覬覦,說不得落個財貨兩空的下場,是以幾個月來王星平都是思慮周全,鹽引隻見進沒見出,倒是把手中的現錢全都給用得差不多了。


    王星平又道:“不過隻是兩淮的鹽政罷了,想來年內也改不到川中。”


    葉聯芳道:“這又怎麽能料得準呢,去年袁抑之上書時,誰能想到這事竟然真的成了,這可是與虎謀皮的事情。”


    兩淮鹽引的大囤戶多半都牽連著地方豪強甚至京中,其中既有福王這樣得聖眷的親王貴戚,多半也有六部和內閣中的閣臣,下麵的大小臣工與地方上有著千絲萬縷聯係的更是不可勝數,其中的謀算自然不可為外人道。但既然如今事情成了,對於天下鹽商無疑都是一樁大事,隻要消息傳開,便少不得又有多少人會一夜暴富,而王星平如今最為關心的顯然是其中的細節以及消息的準確性。


    “不瞞奉直,其實自做鹽以來也經過了不少的商戶,前次在酒桌上聽一位南直來的客商說過兩淮曆年積壓未付的鹽引總計有近兩百萬了吧。”


    “去年的數字是二百六十萬引。”常在京中任官,雖然刑部並不管理鹽政,但扯皮的事情聽得多了,對於經濟數字葉老爺也能張口就來。


    “不過以學生愚見,就算是二百六十萬之數,舍去三年時間也能抵足此數了吧。”


    此時兩淮一年的鹽額為九十萬引,戶部太倉以此為據收取餘鹽銀,但因為鹽政廢弛鹽丁逃亡甚多,還有私鹽的衝擊,導致淮鹽產量不足以抵償每年九十萬引的引票發行量,這就造成了曆年舊引的積壓。鹽政改革的思路其實就是雙管齊下,一邊是要改善鹽丁待遇,讓鹽丁迴流或是招募新的鹽丁恢複生產,一邊則是要通過政策逐年將拖欠舊引全部予以兌換。照王星平所言,一年九十萬引,即便是二百六十引,隻要用三年時間全部用以兌換舊引也就能夠完兌了。


    “善財難舍啊,三年的餘鹽銀子就是一百八十萬兩,全國的正稅一年才多少。”


    葉聯芳這話倒也不錯,九十萬引鹽票,一年解送到戶部太倉的餘鹽銀子就是六十萬兩,若是全用舊引,那就是白做一年,鹽司和戶部一文錢也落不下來,京中各部靠朝廷俸祿吃飯的小吏自己就要先打起來。


    當然王星平也不過隻是一說,按照他的理解,大明朝廷發行專賣鹽引,不過是政府公債的一種,朝廷預收的餘鹽銀,等於是向內商借款。可是隨著國家財計的不足,朝廷也就逐漸把‘借’變成了‘征’,把可以商量的經濟行為變成了商人的義務和負擔。為了確保餘鹽銀的足額征收,鹽司對小戶內商也會施以嚴苛的刑罰,實際上這內商也就如被官府編入了黃冊一般,兌換鹽引形同服役,如此一來,不光鹽丁逃亡,近些年連內商也跟著逃亡了起來,到了現下的光景鹽法已是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了。


    “聽說這迴袁郎中的法子是將兩淮鹽商分作十綱?”商場上的傳言雖然是捕風捉影,但也有比官府還要跑得快些的。


    “已經是袁觀察了,不過天成的消息還是沒錯。”


    袁世振因為鹽政改革之事受戶部尚書李汝華看重,已被耀升為疏理兩淮鹽法道山東按察司副使,而如今的這份邸抄的內容正是他赴任揚州之後的手筆。他到任之後便先為眾商設為綱法,遵照鹽院紅字薄,將大商挨資順序分為十綱並刊定一冊。


    而其中每年專以一綱行舊引,九綱行新引。按照袁世振的意思,輪到行舊引的商家隻收舊引本息,而不會有新引的各項政策麻煩,所以行舊引的一綱每年定額便是二十萬引。行新引的,則避免了新舊引套搭之害,但因為要循序漸進,九綱新引總計行銷是四十八萬引。如此便可新舊之間兩不相涉各得其利。


    至於說這位袁觀察是如何讓囤戶們甘願依從,則還是在於這套辦法後麵的背書。


    ‘此十字綱冊,自今刊定以後,即留與眾商永永百年,據為窩本,每年照冊上舊數,派行新引。其冊上無名者,又誰得鑽入而與之爭騖哉!’


    永永百年四字等於確認了各家囤戶對於鹽市的壟斷地位,自此以後綱冊上的鹽商便相當於世襲壟斷了兩淮的鹽市,這樣的交換條件得到囤戶們的支持也就可以理解了,當然對於朝廷而言,為了挽救鹽政這也不失為是一個權宜的法子。


    葉聯芳複又解釋道:“隻是淮南,淮北的條承尚未出來,不過想來也應是和淮南情形不會差上太多。”


    王星平心頭默算,暗道此話不錯,照揚州那邊的消息,淮南新設的十綱一年新舊引加在一起是六十八萬引,這與舊年淮南鹽引的定額一樣,想來如果今年再行淮北綱法,總額也應是在二十二萬引,則每年兩淮九十萬引的鹽額不變,其實便是分作十年將舊引逐步消化。


    而囤戶們唯一的損失便隻是過去獲取的暴利,但有了官府的背書,以後幾家壟斷便可以名正言順的打擊其他新興的競爭對手,從某種意義而言,如果以後官府約束不嚴,鹽商為了維護壟斷利益自建團練都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按照此時通行的說法,雖然袁世振在上書中說私鹽已經占到市麵的五分之四有些危言聳聽,但私鹽實際的銷量比官鹽多出一半倒是差不太多的,此例一開,恐怕救得了一時之急,長此以往還是又要有個尾大不掉之患,不過那也就不是現在的朝堂諸公需要憂慮的事情了。王星平記得昔年李鴻章曾言宰相是裱糊匠,現在看來哪朝哪代都差不多。


    “天成手中的鹽引不少吧?接下來有何打算?”葉聯芳的問話將王星平從思緒中拉了出來。


    這些日子零碎收的加上在遵義時陳黌生折變給王星平的鹽引,又有到了合江和重慶後陸續買的總計也在兩三千引了,起先在貴州遇到的都是邊商,又趕上貴州用兵市麵上多出來不少開中的鹽引,邊商們為了變現引價自然便宜。但入川之後所售賣的鹽引便零碎起來,除了在遵義得的,其他的數量都不算多。


    王星平也並未思索太久便有了決斷,道:


    “當然是趕緊賣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標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平老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平老爺並收藏標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