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是無處可去在這裏借住過冬的嗎?
劉致遠很想這樣問,但目光觸及到他們身上的衣服,在層層補丁之下,依稀還能見到些許式樣,好像之前他在寧安府遇見的小吏穿的衣服,於是試探性的問:“你們是這縣衙的吏員嗎?”
“是啊!我們是這的吏員,你是什麽人啊?”這縣衙一年到頭都沒有人來,這突然來了人,以為是問路的,老吏們還挺高興,麵帶慈祥。
“兩位老人家,本官是來此處上任的新縣令。”劉致遠確定了兩位老人的身份後很是震驚,大慶律法規定,在衙門裏做吏員的,年滿五十歲就可以卸任,但也能繼續做,做到什麽時候自己覺得無法勝任了,再卸職也可以,但最多不能超過六十歲,可眼前這兩位老人怎麽著也有六十多了。都這樣了還守著衙門,可見這幹渠的情況有多嚴重。
“縣令?”其中一個耳朵不太靈光的人老人隻聽清了最後兩個字,微皺著眉反問了一句,“縣令不是已經調走了嗎?”
另一個迴答道:“是不是又到了朝廷派人來的時候啊!我老了記不太清日子了,約莫記得好像要春天人才會到啊!這次怎麽這麽早,這年都還沒開始過呢。”
“我也不知道。”耳朵不太靈光的人迴答道,兩人好像把劉致遠忘了,兀自談起話來。
見兩位老者越說越起勁的架勢,劉致遠趕緊出聲打斷了他們,“我真的是朝廷派來的縣令,有官府下發的政令為證。”
兩位老者對視一眼,而後朝劉致遠齊齊攤開手,“證據拿來!”雖然縣衙並沒有什麽東西好招人惦記的,但後院還是有不少文書的,這也是兩位老人還堅持守在這裏的緣故。
“稍等!”劉致遠下意識的摸了下口袋,這才想起自己把東西放在馬車上了,剛下車時並未帶在身上,告罪一聲後就大步往縣衙外走。
等劉致遠把政令拿給兩位老者看了之後,確定了這政令不是偽造的,倆老者眯著眼睛打量了劉致遠好半天,同時拱手客氣道:
“吏員張三。”耳朵不太靈光的那位先開口,而後另一位才開口:“吏員李四。”
“見過縣令大人。”
“起來吧!”劉致遠疑惑兩位老者對他態度的轉變,但此刻又不是說這些的時候,周越和孩子都還在外麵等著呢!“我還帶了家人來上任,不知這住的地方...”
“大人請。”張三和李四客氣又疏離的帶著劉致遠往後院走,他們在這當值幾十年了,早就習慣了每隔幾年就會有一個年輕的官員信心滿滿的到這來,然後非常快的被現實打擊得沒有自信心,再然後千方百計的逃離這裏。
在後院溜達了一圈,情況比劉致遠預計的稍微好一點,雖然到處都需要修繕,但好歹牆還沒倒。
周越聽了劉致遠的描述後哭笑不得,什麽時候他們對住的地方要求這麽低了,牆沒倒就滿足了!
不過來都來了,這環境他適應不了,但他可以改啊。
都破爛到如此程度了,他把縣衙全部推倒了重建,想必也沒有人敢說什麽吧!
周越安慰自己往好的方向想。
“石頭,先去買些打掃的工具迴來,把今天晚上要住的地方整理出來,至於其他的,等過了今天再說。”趕了一天的路了,周越實在是沒有過多的心力去想那麽多了。
石頭得了吩咐立即就行動了起來,先安排了人去買東西後,就帶著人收拾屋子。馬車上的東西多,搬下來也沒有地方放,還不如就先放在馬車上,等縣衙重新修整好了之後再說。
玲瓏本想去幫忙的,但被周越留在馬車上照顧兩小隻了,因為周越和劉致遠兩人拉著張三和李四聊天打聽幹渠的事情去了。
張三李四看著石頭等人手腳麻利的開始收拾東西,又看劉致遠和周越沒有什麽嫌棄之色的與他們坐在一起,有一瞬間的怔然。
前幾任縣令,在看了這縣衙後,一點猶豫都沒有就去外麵找住的地方了,平日裏辦公也不來縣衙,幾個月後就走了,如劉致遠和周越這般的,還真是多年來的第一迴。
“大人想問什麽盡管問,老朽們知無不言。”反正前幾任縣令在得知幹渠的現狀後都無計可施,滿腦子都是如何快速離開這裏,早點讓劉致遠知難而退也好。
劉致遠不知道為什麽張三李四的態度為什麽又突然轉變了,但老吏們願意說,那自然是再好不過,他有一肚子的疑問正想找人解答呢!“這幹渠的百姓平日裏做什麽維持生計?幹渠不缺土地更不缺水,這糧食的產量為何一直那麽低?幹渠縣衙裏現在就你們兩位吏員嗎?縣丞、主簿還有衙役們呢?”
“幹渠有商戶嗎?他們一般是做什麽買賣?”周越對賺錢還是更有興趣一些。
張三李四被一連串的問題問的腦子有些發懵,細細理好的問題後才慢慢的迴答:“迴大人,幹渠地廣人稀,百姓多以種地為生,因水源較多,多是以水稻為主小麥玉米等為輔。可這土地多卻並不好種,不知是何緣故,幹渠大部分的土地種下糧食後都會出現問題,讓百姓顆粒無收。”
“顆粒無收?!”周越震驚,這倒是奇了!哪怕是再貧瘠的土地,這糧食種下去也不會顆粒無收,且他來的路上已經看了幹渠的土地,不像是貧瘠的土地啊!“這是何緣故?”
張三李四說起這個就有些諱莫如深,但在周越和劉致遠好奇的眼神下,還是選擇了如實相告。
“我們種地也是根據時節來進行的,春耕夏耘,該播種時就播種,可種子種在地裏,剛開始都長得好好的,就是每當夏天雨水季一過,這作物就會逐漸變得幹枯焦黃,最後直接爛在地裏,怎麽都救不迴來,以至於秋天時一無所獲。老人們曾言,幹渠是被神仙詛咒過的地方。”
劉致遠根本不信什麽鬼神之說,遂提出自己的猜測,“可是秋季幹旱少水的緣故?”
張三搖頭,“不是少水或缺肥,更不是被人下了藥,幹渠雖小,但想要把所有土地上的莊稼都弄死,這也不是一個輕巧的事,更何況這不是個例,而是每一年都會出現,不過有時波及的範圍沒有那麽廣,就還能收一些糧食上來,但也遠不及其他地方的產量,根本不夠吃。”
周越聽完後倒是皺起了眉,這情況實在是詭異,他一時間也沒有什麽想法。
“因為幹渠這樣的情況,好多人都搬走了,最後還是朝廷發了禁令,不許幹渠的百姓搬走,才留下了這些人來。大人剛問縣衙的官吏在哪?官吏們都老死了,隻剩下我們這兩個老頭子了。”李四說著就紅了眼眶,他是真的有些想自己的老夥伴了,不過應該也快了,他們很快就會相見了。
“啊?”劉致遠和周越傻眼了,“老死了!”
李四輕輕點頭,解釋道:“最後一批官吏是在二十五年前調撥選拔的,那一任縣令立誌解決幹渠的問題,我們倆都是被那一任縣令招進縣衙的,不過那一任縣令不幸英年早逝。留下的縣丞主簿等,有本事的都跟著後麵的縣令走了,沒本事的就老死了,吏員和衙役等都是本地人,因長久收不到官府的俸祿,就迴家種地了,好歹還能有口吃的。”
“朝廷的吏部和後來的縣令簡直...太失職了,我一定要上書皇帝,嚴懲不貸!”
一個縣衙的官吏,最後一次調撥選拔竟還是二十多年前,這地方的人員都散了,也不見吏部補充,光是派一個縣令過來,能做什麽?
怪不得前幾任縣令在這待不了幾個月就想方設法的調走了,這孤立無援的立場,幹渠的問題還那麽嚴峻,誰願意接這個爛攤子?
當官的要麽為財要麽為名,可幹渠這地方窮得叮當響,土地問題又非常的怪異,哪有錢來讓他們貪?哪有那麽好得的名讓他們得?
幹渠變成如今這樣的情形,吏部要負一大半的責任!
周越臉色也變得嚴肅起來,吏部確實非常的失職,可這事還不宜鬧到朝廷上去,他們現在應該努力縮小自己的存在感,讓韓家人把他們忽視或者忘記才是上策。
不過這個消息可以給蕭瑾說一說,且他還想把縣衙重修,蕭瑾這個未來太子得出一份力吧!
畢竟縣衙可是朝廷的資產。
想起韓家,結合幹渠的情況,周越有了一個大膽的猜測:韓家該不會是有意讓幹渠變成這樣,為的就是讓幹渠變成一個幫他們消磨拉攏不過來的有才之士的泥潭。
若真是這樣,那韓家身上的罪又要多一條足以砍頭的大罪!
看來吏部也不能再韓家手裏放久了,大慶地方那麽多,如幹渠一般的肯定不止這一兩個。
張三李四對劉致遠的話沒有抱什麽希望,都這麽多年了,他們的心已經平靜無波沒什麽起伏了。笑了笑之後就繼續迴答問題:“幹渠的商業並不好,開店賣的都是必需品,因為百姓手裏沒有錢,想吸引外麵的商戶也做不到。”
這個答案在周越的猜測中,因為一路上過來,他連飯店都沒有看見幾家,就更別說如銀樓一般的‘消金窟’了。
劉致遠很想這樣問,但目光觸及到他們身上的衣服,在層層補丁之下,依稀還能見到些許式樣,好像之前他在寧安府遇見的小吏穿的衣服,於是試探性的問:“你們是這縣衙的吏員嗎?”
“是啊!我們是這的吏員,你是什麽人啊?”這縣衙一年到頭都沒有人來,這突然來了人,以為是問路的,老吏們還挺高興,麵帶慈祥。
“兩位老人家,本官是來此處上任的新縣令。”劉致遠確定了兩位老人的身份後很是震驚,大慶律法規定,在衙門裏做吏員的,年滿五十歲就可以卸任,但也能繼續做,做到什麽時候自己覺得無法勝任了,再卸職也可以,但最多不能超過六十歲,可眼前這兩位老人怎麽著也有六十多了。都這樣了還守著衙門,可見這幹渠的情況有多嚴重。
“縣令?”其中一個耳朵不太靈光的人老人隻聽清了最後兩個字,微皺著眉反問了一句,“縣令不是已經調走了嗎?”
另一個迴答道:“是不是又到了朝廷派人來的時候啊!我老了記不太清日子了,約莫記得好像要春天人才會到啊!這次怎麽這麽早,這年都還沒開始過呢。”
“我也不知道。”耳朵不太靈光的人迴答道,兩人好像把劉致遠忘了,兀自談起話來。
見兩位老者越說越起勁的架勢,劉致遠趕緊出聲打斷了他們,“我真的是朝廷派來的縣令,有官府下發的政令為證。”
兩位老者對視一眼,而後朝劉致遠齊齊攤開手,“證據拿來!”雖然縣衙並沒有什麽東西好招人惦記的,但後院還是有不少文書的,這也是兩位老人還堅持守在這裏的緣故。
“稍等!”劉致遠下意識的摸了下口袋,這才想起自己把東西放在馬車上了,剛下車時並未帶在身上,告罪一聲後就大步往縣衙外走。
等劉致遠把政令拿給兩位老者看了之後,確定了這政令不是偽造的,倆老者眯著眼睛打量了劉致遠好半天,同時拱手客氣道:
“吏員張三。”耳朵不太靈光的那位先開口,而後另一位才開口:“吏員李四。”
“見過縣令大人。”
“起來吧!”劉致遠疑惑兩位老者對他態度的轉變,但此刻又不是說這些的時候,周越和孩子都還在外麵等著呢!“我還帶了家人來上任,不知這住的地方...”
“大人請。”張三和李四客氣又疏離的帶著劉致遠往後院走,他們在這當值幾十年了,早就習慣了每隔幾年就會有一個年輕的官員信心滿滿的到這來,然後非常快的被現實打擊得沒有自信心,再然後千方百計的逃離這裏。
在後院溜達了一圈,情況比劉致遠預計的稍微好一點,雖然到處都需要修繕,但好歹牆還沒倒。
周越聽了劉致遠的描述後哭笑不得,什麽時候他們對住的地方要求這麽低了,牆沒倒就滿足了!
不過來都來了,這環境他適應不了,但他可以改啊。
都破爛到如此程度了,他把縣衙全部推倒了重建,想必也沒有人敢說什麽吧!
周越安慰自己往好的方向想。
“石頭,先去買些打掃的工具迴來,把今天晚上要住的地方整理出來,至於其他的,等過了今天再說。”趕了一天的路了,周越實在是沒有過多的心力去想那麽多了。
石頭得了吩咐立即就行動了起來,先安排了人去買東西後,就帶著人收拾屋子。馬車上的東西多,搬下來也沒有地方放,還不如就先放在馬車上,等縣衙重新修整好了之後再說。
玲瓏本想去幫忙的,但被周越留在馬車上照顧兩小隻了,因為周越和劉致遠兩人拉著張三和李四聊天打聽幹渠的事情去了。
張三李四看著石頭等人手腳麻利的開始收拾東西,又看劉致遠和周越沒有什麽嫌棄之色的與他們坐在一起,有一瞬間的怔然。
前幾任縣令,在看了這縣衙後,一點猶豫都沒有就去外麵找住的地方了,平日裏辦公也不來縣衙,幾個月後就走了,如劉致遠和周越這般的,還真是多年來的第一迴。
“大人想問什麽盡管問,老朽們知無不言。”反正前幾任縣令在得知幹渠的現狀後都無計可施,滿腦子都是如何快速離開這裏,早點讓劉致遠知難而退也好。
劉致遠不知道為什麽張三李四的態度為什麽又突然轉變了,但老吏們願意說,那自然是再好不過,他有一肚子的疑問正想找人解答呢!“這幹渠的百姓平日裏做什麽維持生計?幹渠不缺土地更不缺水,這糧食的產量為何一直那麽低?幹渠縣衙裏現在就你們兩位吏員嗎?縣丞、主簿還有衙役們呢?”
“幹渠有商戶嗎?他們一般是做什麽買賣?”周越對賺錢還是更有興趣一些。
張三李四被一連串的問題問的腦子有些發懵,細細理好的問題後才慢慢的迴答:“迴大人,幹渠地廣人稀,百姓多以種地為生,因水源較多,多是以水稻為主小麥玉米等為輔。可這土地多卻並不好種,不知是何緣故,幹渠大部分的土地種下糧食後都會出現問題,讓百姓顆粒無收。”
“顆粒無收?!”周越震驚,這倒是奇了!哪怕是再貧瘠的土地,這糧食種下去也不會顆粒無收,且他來的路上已經看了幹渠的土地,不像是貧瘠的土地啊!“這是何緣故?”
張三李四說起這個就有些諱莫如深,但在周越和劉致遠好奇的眼神下,還是選擇了如實相告。
“我們種地也是根據時節來進行的,春耕夏耘,該播種時就播種,可種子種在地裏,剛開始都長得好好的,就是每當夏天雨水季一過,這作物就會逐漸變得幹枯焦黃,最後直接爛在地裏,怎麽都救不迴來,以至於秋天時一無所獲。老人們曾言,幹渠是被神仙詛咒過的地方。”
劉致遠根本不信什麽鬼神之說,遂提出自己的猜測,“可是秋季幹旱少水的緣故?”
張三搖頭,“不是少水或缺肥,更不是被人下了藥,幹渠雖小,但想要把所有土地上的莊稼都弄死,這也不是一個輕巧的事,更何況這不是個例,而是每一年都會出現,不過有時波及的範圍沒有那麽廣,就還能收一些糧食上來,但也遠不及其他地方的產量,根本不夠吃。”
周越聽完後倒是皺起了眉,這情況實在是詭異,他一時間也沒有什麽想法。
“因為幹渠這樣的情況,好多人都搬走了,最後還是朝廷發了禁令,不許幹渠的百姓搬走,才留下了這些人來。大人剛問縣衙的官吏在哪?官吏們都老死了,隻剩下我們這兩個老頭子了。”李四說著就紅了眼眶,他是真的有些想自己的老夥伴了,不過應該也快了,他們很快就會相見了。
“啊?”劉致遠和周越傻眼了,“老死了!”
李四輕輕點頭,解釋道:“最後一批官吏是在二十五年前調撥選拔的,那一任縣令立誌解決幹渠的問題,我們倆都是被那一任縣令招進縣衙的,不過那一任縣令不幸英年早逝。留下的縣丞主簿等,有本事的都跟著後麵的縣令走了,沒本事的就老死了,吏員和衙役等都是本地人,因長久收不到官府的俸祿,就迴家種地了,好歹還能有口吃的。”
“朝廷的吏部和後來的縣令簡直...太失職了,我一定要上書皇帝,嚴懲不貸!”
一個縣衙的官吏,最後一次調撥選拔竟還是二十多年前,這地方的人員都散了,也不見吏部補充,光是派一個縣令過來,能做什麽?
怪不得前幾任縣令在這待不了幾個月就想方設法的調走了,這孤立無援的立場,幹渠的問題還那麽嚴峻,誰願意接這個爛攤子?
當官的要麽為財要麽為名,可幹渠這地方窮得叮當響,土地問題又非常的怪異,哪有錢來讓他們貪?哪有那麽好得的名讓他們得?
幹渠變成如今這樣的情形,吏部要負一大半的責任!
周越臉色也變得嚴肅起來,吏部確實非常的失職,可這事還不宜鬧到朝廷上去,他們現在應該努力縮小自己的存在感,讓韓家人把他們忽視或者忘記才是上策。
不過這個消息可以給蕭瑾說一說,且他還想把縣衙重修,蕭瑾這個未來太子得出一份力吧!
畢竟縣衙可是朝廷的資產。
想起韓家,結合幹渠的情況,周越有了一個大膽的猜測:韓家該不會是有意讓幹渠變成這樣,為的就是讓幹渠變成一個幫他們消磨拉攏不過來的有才之士的泥潭。
若真是這樣,那韓家身上的罪又要多一條足以砍頭的大罪!
看來吏部也不能再韓家手裏放久了,大慶地方那麽多,如幹渠一般的肯定不止這一兩個。
張三李四對劉致遠的話沒有抱什麽希望,都這麽多年了,他們的心已經平靜無波沒什麽起伏了。笑了笑之後就繼續迴答問題:“幹渠的商業並不好,開店賣的都是必需品,因為百姓手裏沒有錢,想吸引外麵的商戶也做不到。”
這個答案在周越的猜測中,因為一路上過來,他連飯店都沒有看見幾家,就更別說如銀樓一般的‘消金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