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 鮮卑內亂互殘殺 劉和製作馬鞍橋
魂穿漢末:再鑄大漢輝煌 作者:苦若海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三日之後,公孫續率領五千騎兵直奔右北平郡。
於此同時,漁陽郡平定郡內的烏桓之亂後,郡尉鮮於銀也集合了三千兵馬,馳援右北平郡。
雖然二人兵馬加起來不過八千人,數量上比烏桓叛軍差得多,但烏桓人裝備較差,極少著甲,對陣隻會一股腦的衝鋒,打起來完全不是漢軍的對手。
八千正規軍對上烏桓三四萬叛軍,隻要是穩紮穩打,僵持住局麵還是沒問題的。
等到劉和三路大軍壓製住袁紹,或者將袁紹趕出冀州,那時候劉和便能迴師處理鮮卑或者烏桓的叛亂了。
時間過了一個多月,漠南草原傳來消息,說是鮮卑單於軻比能被刺殺了。
刺客當然是劉集派去的韓龍,韓龍趁著軻比能熟睡之際刺殺,而後被軻比能的親衛抓獲。
韓龍被抓後,連續數日被嚴刑拷打。
最終,韓龍一口咬死是受東部單於彌加、素利等人所托,說完韓龍便咬舌自盡。
鮮卑人一分析,軻比能打敗了步度根,統一了中西二部鮮卑,確實對東部鮮卑造成了威脅,刺殺軻比能這事情,還真有可能是東部鮮卑人做的。
於是乎,軻比能之死便被嫁禍給了東部鮮卑彌加、素利等人。
軻比能隻有一女一子,女兒嫁給鬱築鞬為妻,兒子尚小,還未成年,不足以統領鮮卑,鮮卑單於之位隻能是軻比能的弟弟苴羅侯來擔任。
但苴羅侯這人在鮮卑族中沒什麽威望,且苴羅侯讀了些漢朝典籍,自詡是文化人,總看不起鮮卑族人的粗鄙,所以鮮卑族中有大批首領不服苴羅侯。
苴羅侯為樹立自己的威信,便打著為軻比能複仇的旗號,匆忙的領兵進攻東部鮮卑,企圖以幾場大勝來豎立自己的威信。
但苴羅侯這人誌大才疏,又好拽酸文,但戰場作戰卻毫無經驗。
而東部鮮卑各部落因苴羅侯的進攻,彌加、素利、闕機等幾個東部鮮卑暫時組成了同盟,共同抵抗苴羅侯的進攻。
苴羅侯終究隻是個讀過些書簡的草包,幾場大仗下來,東部鮮卑非但沒有潰敗,反而是苴羅侯一方損兵折將。
這樣一來,不服苴羅侯的人便更多了。
其中以軻比能的女婿鬱築鞬為主,鬱築鞬自詡軻比能帳下的第一大將,又娶了軻比能的女兒為妻。
鬱築鞬認為理應由自己繼承鮮於之位,於是鬱築鞬便起兵與苴羅侯對抗。
不但鬱築鞬,之前投靠軻比能的泄歸泥、蒲頭等降將也紛紛反叛。
一時間,鮮卑族又陷入亂戰之中。
鮮卑一亂,劉和北部的危險便自動解除。
而且苴羅侯在一眾反叛者的進攻之下,屢次失敗,不得已隻能派人向劉和求援。
苴羅侯倒也大方,派人送了上萬匹戰馬,數萬牲畜作為禮物,以自己仰慕漢朝文化,與劉和素有交情等理由,央求劉和派兵支援。
劉和不想苴羅侯那麽快被打敗,便派遣閻柔率領兩千精銳前往支援。
有了苴羅侯的萬匹戰馬,劉和便能在新兵中組建起一支騎兵來。
不過新募之兵大多很少接觸馬匹,即便是訓練了一個多月,這些兵卒也隻能勉強坐在馬匹上不掉下來。
至於讓他們在馬匹上奔襲騎射、衝鋒陷陣,那是想都別想。
漢代沒有舒適的橋鞍和馬鐙,士兵必須用兩腿夾住馬肚子行軍。長時間奔馳,腿會發木,腳會控腫,一不小心會掉下馬背,須臾間,會被踏成肉泥。
所以,騎兵是童子功,需從小生活在馬背上,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騎兵。
而幽州招募的新兵,大多是從黑山以及青州來的難民,極少接觸馬匹。
劉和看著一眾哆哆嗦嗦的新手騎兵也是頭疼不已。
鮮卑、烏桓騎兵精銳,那是因為鮮卑、烏桓人從小便是在馬背上長大的。
幽州的突騎之所以精銳,也是因為有大量的烏桓人、鮮卑人,以及在幽州放牧的部分漢人。
但是臨時組建的新兵就不行了,要形成戰鬥力,最起碼要數年之後了。
負責馬匹的廄丞馬台朝劉和抱怨說道:
“主公,這些兵卒大都是黑山或者青州等地來的流民,都沒騎過馬,臣苦心訓練他們一個多月,這些人連騎在馬背上都困難。這要是打起仗了,用不到敵軍進攻,自己就先被戰馬踩死了。
哎!我看啊,都不如將他們捆在馬上,綁結實了,興許還有點用。”
聽了馬台的抱怨,劉和忽然來了靈感。
作為後世之人,劉和極少接觸馬匹,但常識也知道馬鞍、馬鐙這些東西。
劉和大喜道:
“此有何難,將馬匹綁起來,不就解決了嗎?”
馬台聽著一愣:
“額···主公,將馬匹綁起來是安穩了,兵卒也大概不會掉落下來,但打起仗來,他們不能在原地待著啊。”
劉和知道馬台會錯了意,邊拉著馬台解釋道:
“吾並非是要將馬匹拴起來,汝天天騎馬,應當知道坐墊的重要性。若是將坐墊上加裝個鞍座,將其與馬匹捆綁牢固,這樣人騎在上麵,如坐在胡凳上一般了。”
馬台還是沒怎麽明白,劉和也不再向馬台解釋,劉和讓典韋取來羊皮氈,鋪平後用寬繩捆在馬背上,又讓工匠按照馬背的弧度,做了個兩邊高中間低的高橋馬鞍。
劉和讓馬台上馬嚐試,馬台一抓馬鞍,縱身一跳便躍上戰馬。
馬台在馬背上用力扭了幾下,然後雙手高舉,雙腳放鬆,竟也在馬背上穩穩當當。
“主公,好東西啊,有這鞍子在,真的像做胡凳一般!”
劉和讓馬台下來,找了幾個新兵上馬試試。
幾個新兵就沒有馬台的身手了,那新兵奮力爬了半天,才勉強上了馬背。
新兵在馬背上嚐試一番,竟也穩穩的坐在馬背上,新兵催動馬匹,戰馬圍著校場小跑一圈,新兵竟然也能應對自然。
馬台、典韋以及隨行的郭嘉、毛玠等人見狀,紛紛讚歎劉和乃神人也,竟能做出鞍橋這樣的好東西。
劉和搖搖頭:
“這不算什麽,不過還差了些東西,差什麽呢?”
劉和看著新兵笨拙的從馬背上滑下,忽然想到了關鍵。
“對,上下戰馬的馬鐙!”
於此同時,漁陽郡平定郡內的烏桓之亂後,郡尉鮮於銀也集合了三千兵馬,馳援右北平郡。
雖然二人兵馬加起來不過八千人,數量上比烏桓叛軍差得多,但烏桓人裝備較差,極少著甲,對陣隻會一股腦的衝鋒,打起來完全不是漢軍的對手。
八千正規軍對上烏桓三四萬叛軍,隻要是穩紮穩打,僵持住局麵還是沒問題的。
等到劉和三路大軍壓製住袁紹,或者將袁紹趕出冀州,那時候劉和便能迴師處理鮮卑或者烏桓的叛亂了。
時間過了一個多月,漠南草原傳來消息,說是鮮卑單於軻比能被刺殺了。
刺客當然是劉集派去的韓龍,韓龍趁著軻比能熟睡之際刺殺,而後被軻比能的親衛抓獲。
韓龍被抓後,連續數日被嚴刑拷打。
最終,韓龍一口咬死是受東部單於彌加、素利等人所托,說完韓龍便咬舌自盡。
鮮卑人一分析,軻比能打敗了步度根,統一了中西二部鮮卑,確實對東部鮮卑造成了威脅,刺殺軻比能這事情,還真有可能是東部鮮卑人做的。
於是乎,軻比能之死便被嫁禍給了東部鮮卑彌加、素利等人。
軻比能隻有一女一子,女兒嫁給鬱築鞬為妻,兒子尚小,還未成年,不足以統領鮮卑,鮮卑單於之位隻能是軻比能的弟弟苴羅侯來擔任。
但苴羅侯這人在鮮卑族中沒什麽威望,且苴羅侯讀了些漢朝典籍,自詡是文化人,總看不起鮮卑族人的粗鄙,所以鮮卑族中有大批首領不服苴羅侯。
苴羅侯為樹立自己的威信,便打著為軻比能複仇的旗號,匆忙的領兵進攻東部鮮卑,企圖以幾場大勝來豎立自己的威信。
但苴羅侯這人誌大才疏,又好拽酸文,但戰場作戰卻毫無經驗。
而東部鮮卑各部落因苴羅侯的進攻,彌加、素利、闕機等幾個東部鮮卑暫時組成了同盟,共同抵抗苴羅侯的進攻。
苴羅侯終究隻是個讀過些書簡的草包,幾場大仗下來,東部鮮卑非但沒有潰敗,反而是苴羅侯一方損兵折將。
這樣一來,不服苴羅侯的人便更多了。
其中以軻比能的女婿鬱築鞬為主,鬱築鞬自詡軻比能帳下的第一大將,又娶了軻比能的女兒為妻。
鬱築鞬認為理應由自己繼承鮮於之位,於是鬱築鞬便起兵與苴羅侯對抗。
不但鬱築鞬,之前投靠軻比能的泄歸泥、蒲頭等降將也紛紛反叛。
一時間,鮮卑族又陷入亂戰之中。
鮮卑一亂,劉和北部的危險便自動解除。
而且苴羅侯在一眾反叛者的進攻之下,屢次失敗,不得已隻能派人向劉和求援。
苴羅侯倒也大方,派人送了上萬匹戰馬,數萬牲畜作為禮物,以自己仰慕漢朝文化,與劉和素有交情等理由,央求劉和派兵支援。
劉和不想苴羅侯那麽快被打敗,便派遣閻柔率領兩千精銳前往支援。
有了苴羅侯的萬匹戰馬,劉和便能在新兵中組建起一支騎兵來。
不過新募之兵大多很少接觸馬匹,即便是訓練了一個多月,這些兵卒也隻能勉強坐在馬匹上不掉下來。
至於讓他們在馬匹上奔襲騎射、衝鋒陷陣,那是想都別想。
漢代沒有舒適的橋鞍和馬鐙,士兵必須用兩腿夾住馬肚子行軍。長時間奔馳,腿會發木,腳會控腫,一不小心會掉下馬背,須臾間,會被踏成肉泥。
所以,騎兵是童子功,需從小生活在馬背上,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騎兵。
而幽州招募的新兵,大多是從黑山以及青州來的難民,極少接觸馬匹。
劉和看著一眾哆哆嗦嗦的新手騎兵也是頭疼不已。
鮮卑、烏桓騎兵精銳,那是因為鮮卑、烏桓人從小便是在馬背上長大的。
幽州的突騎之所以精銳,也是因為有大量的烏桓人、鮮卑人,以及在幽州放牧的部分漢人。
但是臨時組建的新兵就不行了,要形成戰鬥力,最起碼要數年之後了。
負責馬匹的廄丞馬台朝劉和抱怨說道:
“主公,這些兵卒大都是黑山或者青州等地來的流民,都沒騎過馬,臣苦心訓練他們一個多月,這些人連騎在馬背上都困難。這要是打起仗了,用不到敵軍進攻,自己就先被戰馬踩死了。
哎!我看啊,都不如將他們捆在馬上,綁結實了,興許還有點用。”
聽了馬台的抱怨,劉和忽然來了靈感。
作為後世之人,劉和極少接觸馬匹,但常識也知道馬鞍、馬鐙這些東西。
劉和大喜道:
“此有何難,將馬匹綁起來,不就解決了嗎?”
馬台聽著一愣:
“額···主公,將馬匹綁起來是安穩了,兵卒也大概不會掉落下來,但打起仗來,他們不能在原地待著啊。”
劉和知道馬台會錯了意,邊拉著馬台解釋道:
“吾並非是要將馬匹拴起來,汝天天騎馬,應當知道坐墊的重要性。若是將坐墊上加裝個鞍座,將其與馬匹捆綁牢固,這樣人騎在上麵,如坐在胡凳上一般了。”
馬台還是沒怎麽明白,劉和也不再向馬台解釋,劉和讓典韋取來羊皮氈,鋪平後用寬繩捆在馬背上,又讓工匠按照馬背的弧度,做了個兩邊高中間低的高橋馬鞍。
劉和讓馬台上馬嚐試,馬台一抓馬鞍,縱身一跳便躍上戰馬。
馬台在馬背上用力扭了幾下,然後雙手高舉,雙腳放鬆,竟也在馬背上穩穩當當。
“主公,好東西啊,有這鞍子在,真的像做胡凳一般!”
劉和讓馬台下來,找了幾個新兵上馬試試。
幾個新兵就沒有馬台的身手了,那新兵奮力爬了半天,才勉強上了馬背。
新兵在馬背上嚐試一番,竟也穩穩的坐在馬背上,新兵催動馬匹,戰馬圍著校場小跑一圈,新兵竟然也能應對自然。
馬台、典韋以及隨行的郭嘉、毛玠等人見狀,紛紛讚歎劉和乃神人也,竟能做出鞍橋這樣的好東西。
劉和搖搖頭:
“這不算什麽,不過還差了些東西,差什麽呢?”
劉和看著新兵笨拙的從馬背上滑下,忽然想到了關鍵。
“對,上下戰馬的馬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