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和也同意荀攸的說法,想了想說道:


    “公孫瓚與袁紹相爭於冀州,何不挑動二人關係,令二人互相攻伐呢。”


    荀攸搖搖頭說道:


    “確實袁紹與公孫瓚若是二虎競食,那對幽州最為有力。但眼下二人均非常克製,袁紹已經召迴三郡官員,大有將三郡讓於公孫瓚之心。公孫瓚也是在三郡內活動,對袁紹雖有怨言,卻無攻伐之意。挑起二人之間的爭端,困難異常啊。”


    袁紹剛剛拿下冀州,要做的事情太多,肯定不會在第一時間與公孫瓚開戰。


    而公孫瓚攻打韓馥,找的理由是韓馥冀州牧乃董卓所封,韓馥與董卓勾結的理由。


    如今韓馥將冀州讓賢於袁紹,袁紹又是討伐董卓聯盟的盟主,公孫瓚也沒了繼續攻擊冀州的理由。


    所以二人就僵持住了,誰也沒有進一步再動手,反而相安無事了。


    荀攸又皺眉說道:


    “最近,青州黃巾實力大增,人數二三十萬人,劫掠青州後,大有北上與黑山黃巾匯合之勢。黑山黃巾本就人數眾多,時常劫掠幽冀二州。若是青州黃巾北上,兩支黃巾合為一處,那實力不下於公孫瓚或者袁紹,又是幽州的一大威脅啊!”


    劉和皺眉,公孫瓚、袁紹外加一個暫時還未作亂的公孫度、黑山軍,幽冀二州已經夠亂的了。


    若是兩支黃巾再匯合一處,那幽冀二州真是亂成一鍋粥了。


    不過青州 黃巾若是想北上與黑山軍匯合,也沒那麽容易,北上之路好似被公孫瓚和袁紹堵住了。


    若是挑動青州黃巾與袁紹 或者公孫瓚之間的關係,讓三方勢力大打出手,就再好不過了。


    想到這裏,劉和開口道:


    “青州黃巾一事也算是好事情,青州黃巾若是要與黑山黃巾匯合,要麽過渤海郡北上,要麽走河間、安平二國。隻需挑撥其與公孫瓚或者袁紹的關係,令其與青州黃巾攻伐便可。”


    荀攸、田豐、程昱、毛玠等一眾謀臣非常讚同劉和的話,程昱更是佩服的說道:


    “隻需一能言之人出使公孫瓚及袁紹處,若是令其三家互相攻伐,既消弱了三家實力,又給幽州發展爭取了時間,此乃上謀也。”


    劉和點頭,思來想去,最後決定派史路出使公孫瓚,韓觀出使袁紹。


    史路之前在冀州出使,說服韓馥對抗袁紹,雖然沒有成功,但也將田豐、趙浮、程渙三人成功說服,讓他們三人投靠代郡。


    袁紹大概早就記恨史路了,若是再用史路出使袁紹,大概不會成功。


    劉和叮囑二人,一定說明黑山黃巾及青州黃巾的危害,若其兩方合為一處,那必定會搶占富庶的冀州。


    二人會意,各領一封劉和的親筆信後離開代郡,朝著鄴城及易縣出發而去。


    袁紹占據冀州後,一直住在鄴城,所以韓觀往鄴城而去。


    史路前往易縣也是有原因的。


    公孫瓚占據冀州三郡之後,卻在幽冀二州交界的易縣駐紮,並在易縣西四五裏的地方,大興土木,準備重新築城。


    公孫瓚重新築城的主意,是其結義兄弟劉緯台所提。


    劉緯台本是個算卦的卜數師,不是什麽名士高人,僅僅是個市井算命的江湖騙子而已。


    而公孫瓚以為隻有窮苦之人才能記得自己的好,所以與算卦的劉緯台、布販子李移子、商人樂何當三人結為兄弟。


    公孫瓚自己做老大,稱他們三個為老二、老三、老四。


    卜數師劉緯台進言稱:燕南垂,趙北際,惟有此中可避世。


    於是公孫瓚便聽從其建議,在易縣西四五裏的地方,臨近易水修築新城,準備作為自己的居所。


    兩路使者已出發,劉和又派人給父親劉虞送去信件。


    直言幽冀二州不太平,不管是公孫瓚、袁紹、公孫度還是黑山黃巾、青州黃巾,亦或是烏桓或者鮮卑,勢力都很強大,不是目前的幽州所能抵擋的,希望父親劉虞能招募兵馬,訓練兵卒,為未來做好打算。


    之後,劉和便投入到代郡的建設之中。


    有了那兩三千名匪寇俘虜,代郡便可以做很多事情。


    那些俘虜因為被田豐判為有罪,需要服不少時間的勞役。


    這俘虜隻需要兩餐飯食而已,便能無休止的為代郡修築城池、平整道路或者新建民房。


    新入代郡的流民,一來便可以有房屋可住,有田地可耕,有少量牛羊飼養。


    有了這等待遇,流民紛紛將代郡作為逃難的首選之地,甚至附近的常山國、中山國、上穀郡等均有不少居民遷徙而來。


    僅僅一月的時間,代郡新入之民竟有七八百餘戶,足有四千多人。


    這可把毛玠、程昱等人忙活的夠嗆。


    新入之民需要登記造冊、需要分配田地、房屋、牛羊。


    就太守府的那些官員,完全不夠用。


    劉和又借機張貼求賢令,不管是名門豪族,還是寒門流民,隻要有才能德行之人,便可錄用為官。


    一時間,竟然聚攏了兩百多能吏,其中也不乏有大才之人。


    其最為出名的便是冀州中山劉子惠,此人原本是韓馥的治中從事,官職要比沮授、田豐等人還要高。


    初平元年(190年),東郡太守橋瑁謊稱有詔書,說董卓罪惡,天子危逼,希望韓馥一起舉義兵,拯救皇帝於水火。


    韓馥因自己是袁氏故吏,而自己的冀州牧又是董卓所封,故一時拿不定主意是幫董卓,還是幫袁紹。


    劉子惠見韓馥此態,當眾斥責韓馥說:


    “興兵是為了大漢,為了陛下,怎麽會問要幫助袁紹、董卓呢?誰對國家有利我們就幫助誰啊!”


    韓馥這才下定決心,舉兵反董。


    劉子惠為人剛直,一心向漢,可見一斑。


    不過後來,這件事被兗州刺史知道了這件事,責備韓馥竟然有助董卓之心,直言討伐完董卓後,就要討伐韓馥。


    韓馥非常生氣,並將過錯歸咎於劉子惠,將劉子惠下獄處斬。


    多虧別駕耿武等人以死相逼韓馥,這才赦免劉子惠。


    不過韓馥心眼小,即使赦免劉子惠,仍被披上囚犯的衣服,讓其赤腳走出鄴城,可謂極盡侮辱。


    劉和知劉子惠前來代郡,領一眾文武隆重迎接。


    “素聞劉公德才高雅,今來代郡,乃是代郡百姓洪福啊!”


    劉子惠五十餘歲,身形單薄,穿著一身寬大的粗衣,雖然簡樸,但腰板挺得筆直。


    “劉太守過譽了,老朽一介枯骨,隻是聽聞代郡有劉太守治理,民風淳樸、百姓安居,乃世外桃源之地。方來打擾,求一方淨土,了卻殘生,望太守成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魂穿漢末:再鑄大漢輝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苦若海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苦若海並收藏魂穿漢末:再鑄大漢輝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