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三爺爺
蕭爺家的小村姑又嬌又颯 作者:老虎喵喵喵miao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我們每年都在感歎年味一年比一年淡,可到底什麽是年味啊?
一家人歡聚一堂?還是各種習俗的組成?又或是紅色又喜慶的春聯,劈劈啪啪的鞭炮?也許是那一句句“恭喜發財”和隨之而來的紅包?
但無論怎麽說,農村裏過年和城裏過年還是大不一樣的。
因為父親一直說他們的根在蘇家村,所以每年不管多忙都會迴來過年。隻是往常都是年二八才迴來,到年初三四就又迴到城裏了,所以蘇怡的感受不是特別深。
這一次蘇怡是從寒假後就幾乎一直呆在老家沒出來過,所以紮紮實實的感受了一番農村過年的習俗,深深體會了一迴農村過年的年味。
從臘月十幾開始,人們就開始挑選黃道吉日進行大掃除,屋內屋外,平日裏沒注意的犄角旮旯這下全都打掃的幹幹淨淨。
屋子裏一些積攢的舊物,該扔的扔,該清洗的清洗,該拾掇妥當的拾掇妥當。還有該添置的也趕忙添置起來。
所以在年末的這幾天你到別人家都會覺得這是一年中最亮堂的,整個屋子煥然一新,一不小心還以為走錯房子了。
忙完大掃除,也得開始“還保福”了。
這邊的人們都喜歡拜“老爺”,幾乎村村有“老爺”廟,土地廟。正月裏家裏有人外出或幹點啥的就要去兩個廟裏“拜拜”,起個“全家福”,保佑一家老小平安健康,到了年末臘月的時候就會挑個吉日還願“還保福”了。
所以這段時間在村裏小路上不時會看到有人提著或挑著籃子去“拜拜”。
對於這些行為,總會有人痛斥老百姓的封建迷信,不過在長大之後,蘇怡也慢慢的理解了這些行為。
這個世界上,雖然我們人類總自詡為最高等的生物,甚至自認為可以改造大自然,可現實告訴我們,這世界上有太多東西是我們人類無能為力的。
當我們麵對無助和迷茫的時候,總想著能做點東西來緩解我們這種焦慮,而所謂的“拜老爺”不過就是人們給自己的一點心理安慰和對未來的一點美好期許。
所以,蘇怡並不覺得這有什麽好痛斥的。
當我們不再執著各種風俗習慣的表麵形式,而是深入了解它的背後,其實你發現,它是帶著人性的溫情和樂觀。
到了臘月二十左右人們就得開始置年貨,到了二十七、二十八就得做年糕,還有逛花市,把春天給迎進了家門口。
雖然蘇怡因為空間這個金手指,在家已經種了不少的花花草草,不過還是買迴了兩盆金桔擺在了家門口。
討個大吉大利之意,還顯得喜慶。其實主要還是蘇怡覺得金桔比較好吃,酸酸甜甜的,符合她的胃口。
最忙的還是除夕那天,一大早就要起來忙著貼年紅、祭祖、做年夜飯。
雖然現在很多人選擇買春聯,因為市麵上的春聯款式多樣還漂亮,不過蘇怡他們家還是習慣找村東頭的三爺爺寫,這是多年以來的習慣了,反正從蘇怡記事起就一直這樣。
三爺爺是他們村有名的文化人,聽說祖上,也就是他的爺爺還是個秀才呢。
到了三爺爺的時候雖沒了科舉,也因為某些曆史原因沒有考上大學,可這不妨礙三爺爺是他們附近最有學問的人,後來一直是他們村小學的校長,蘇怡的父親就是他的學生。
三爺爺不僅學問好,書法也好,一到了過年的時候,附近的人都上門來求寫對聯,所以臘月是他最忙的時候。現在雖然上門求取對聯的人雖沒那麽多了,可也不少,至少他們村大部分人還是會選擇讓三爺爺幫忙寫的。
一早就交代好要寫的對聯,到了年二十八他們就會到三爺爺家去取。小的時候是父親帶著她去,等到大點了就一直是蘇怡一個人去拿了。今年也不例外。
去之前陸秋蟬給蘇怡拿了個籃子,裏麵裝的都是他們果園裏種的蔬菜。
“你三奶奶喜歡吃這些,這草莓和小番茄都帶些過去給她。”說著陸秋蟬又往裏裝了幾盒進去。
“家裏的蜂蜜也拿兩瓶過去吧,聽說入冬以來,三奶奶時不時的會有點咳嗽。”蘇怡對母親說道。
“嗯,也好。你等等我就給你拿過來。”聽了
去三爺爺家的路蘇怡是再熟悉不過了。因為小的時候太鬧騰了,父親就想磨磨她的性子,所以每一到寒暑假的時候就把她拎到三爺爺家,讓她跟著學書法。
三爺爺是個極有耐心且喜歡督促後輩的老人,而且當時已經退休在家,空閑時間也多,所以對於指導一個小屁孩的工作不僅沒有煩,反而是頗有興致。
受此啟發,也為了不讓蘇怡一人孤孤單單的,所以幹脆就讓村裏與她年紀差不多的小孩都過來一起學,而且還免費提供筆墨紙。
從小學一直到初中,每到寒暑假蘇怡都到三爺爺家來。三爺爺教她的除了一開始要學的書法外,還有國畫,就連中醫蘇怡也能懂些皮毛,史學啟蒙也是這裏接受的,這也是為何蘇怡大學的時候選了這麽一個相對冷門的專業。
這麽算起來,雖然蘇怡沒有拜師,其實算起來也可當是半個弟子了。
因為自幼受著兩位老人家的教導,蘇怡對於他們的感情一直很深。在心裏一直把他們當成了自己的爺爺奶奶。
三爺爺的家在村東頭,以前村裏人都住在這一帶的,隻是後來隨著人口慢慢增多就開始往西擴。所以西邊建的都是新式房子,而東邊則是老式的房子。
這些老房子比較特別,外牆都是用石頭砌成的,石屋牆體很厚,非常結實。大概是為了抵抗台風吧,畢竟這裏離海並不遠,每年的夏季就是台風肆虐的季節。
這樣的房子不僅冬暖夏涼,這種能抗風擋雨的自然是最適合不過了。
房子四麵是圍起來的,外麵開的窗也不小,可並不因此就影響采光了,因為在裏麵會有個大天井。
說實話,這些房子住起來挺舒服的,冬暖夏涼,雖然夏天那麽猛的太陽在烤著,可是在裏麵卻並不覺得很熱,開個風扇也完全可以度夏了。
因為住慣了老房子,所以很多老人並不願意跟孩子到西邊新建的房子去。三爺爺就是其中的一個。
即使他的兒子們個個都在村東頭建起了又大又亮的房子,個個都想孝順父母讓他們搬去同住,可都遭到了拒絕。孩子們沒辦法隻好隨了他們。
不過畢竟年紀大了也不大放心,孝順的兒子們每晚吃完飯後都會過來和老人家們坐一會,另一邊也不忘囑托住在旁邊的鄰居幫忙照看著點。
蘇怡來到的時候,三奶奶正在天井那淘米準備做晚飯。聽見動靜的她抬頭看到是蘇怡立刻喜得咧嘴笑,轉頭就對著正在正堂裏眯著眼聽著粵曲的三爺爺叫道:“老頭,看看誰來了?”
一家人歡聚一堂?還是各種習俗的組成?又或是紅色又喜慶的春聯,劈劈啪啪的鞭炮?也許是那一句句“恭喜發財”和隨之而來的紅包?
但無論怎麽說,農村裏過年和城裏過年還是大不一樣的。
因為父親一直說他們的根在蘇家村,所以每年不管多忙都會迴來過年。隻是往常都是年二八才迴來,到年初三四就又迴到城裏了,所以蘇怡的感受不是特別深。
這一次蘇怡是從寒假後就幾乎一直呆在老家沒出來過,所以紮紮實實的感受了一番農村過年的習俗,深深體會了一迴農村過年的年味。
從臘月十幾開始,人們就開始挑選黃道吉日進行大掃除,屋內屋外,平日裏沒注意的犄角旮旯這下全都打掃的幹幹淨淨。
屋子裏一些積攢的舊物,該扔的扔,該清洗的清洗,該拾掇妥當的拾掇妥當。還有該添置的也趕忙添置起來。
所以在年末的這幾天你到別人家都會覺得這是一年中最亮堂的,整個屋子煥然一新,一不小心還以為走錯房子了。
忙完大掃除,也得開始“還保福”了。
這邊的人們都喜歡拜“老爺”,幾乎村村有“老爺”廟,土地廟。正月裏家裏有人外出或幹點啥的就要去兩個廟裏“拜拜”,起個“全家福”,保佑一家老小平安健康,到了年末臘月的時候就會挑個吉日還願“還保福”了。
所以這段時間在村裏小路上不時會看到有人提著或挑著籃子去“拜拜”。
對於這些行為,總會有人痛斥老百姓的封建迷信,不過在長大之後,蘇怡也慢慢的理解了這些行為。
這個世界上,雖然我們人類總自詡為最高等的生物,甚至自認為可以改造大自然,可現實告訴我們,這世界上有太多東西是我們人類無能為力的。
當我們麵對無助和迷茫的時候,總想著能做點東西來緩解我們這種焦慮,而所謂的“拜老爺”不過就是人們給自己的一點心理安慰和對未來的一點美好期許。
所以,蘇怡並不覺得這有什麽好痛斥的。
當我們不再執著各種風俗習慣的表麵形式,而是深入了解它的背後,其實你發現,它是帶著人性的溫情和樂觀。
到了臘月二十左右人們就得開始置年貨,到了二十七、二十八就得做年糕,還有逛花市,把春天給迎進了家門口。
雖然蘇怡因為空間這個金手指,在家已經種了不少的花花草草,不過還是買迴了兩盆金桔擺在了家門口。
討個大吉大利之意,還顯得喜慶。其實主要還是蘇怡覺得金桔比較好吃,酸酸甜甜的,符合她的胃口。
最忙的還是除夕那天,一大早就要起來忙著貼年紅、祭祖、做年夜飯。
雖然現在很多人選擇買春聯,因為市麵上的春聯款式多樣還漂亮,不過蘇怡他們家還是習慣找村東頭的三爺爺寫,這是多年以來的習慣了,反正從蘇怡記事起就一直這樣。
三爺爺是他們村有名的文化人,聽說祖上,也就是他的爺爺還是個秀才呢。
到了三爺爺的時候雖沒了科舉,也因為某些曆史原因沒有考上大學,可這不妨礙三爺爺是他們附近最有學問的人,後來一直是他們村小學的校長,蘇怡的父親就是他的學生。
三爺爺不僅學問好,書法也好,一到了過年的時候,附近的人都上門來求寫對聯,所以臘月是他最忙的時候。現在雖然上門求取對聯的人雖沒那麽多了,可也不少,至少他們村大部分人還是會選擇讓三爺爺幫忙寫的。
一早就交代好要寫的對聯,到了年二十八他們就會到三爺爺家去取。小的時候是父親帶著她去,等到大點了就一直是蘇怡一個人去拿了。今年也不例外。
去之前陸秋蟬給蘇怡拿了個籃子,裏麵裝的都是他們果園裏種的蔬菜。
“你三奶奶喜歡吃這些,這草莓和小番茄都帶些過去給她。”說著陸秋蟬又往裏裝了幾盒進去。
“家裏的蜂蜜也拿兩瓶過去吧,聽說入冬以來,三奶奶時不時的會有點咳嗽。”蘇怡對母親說道。
“嗯,也好。你等等我就給你拿過來。”聽了
去三爺爺家的路蘇怡是再熟悉不過了。因為小的時候太鬧騰了,父親就想磨磨她的性子,所以每一到寒暑假的時候就把她拎到三爺爺家,讓她跟著學書法。
三爺爺是個極有耐心且喜歡督促後輩的老人,而且當時已經退休在家,空閑時間也多,所以對於指導一個小屁孩的工作不僅沒有煩,反而是頗有興致。
受此啟發,也為了不讓蘇怡一人孤孤單單的,所以幹脆就讓村裏與她年紀差不多的小孩都過來一起學,而且還免費提供筆墨紙。
從小學一直到初中,每到寒暑假蘇怡都到三爺爺家來。三爺爺教她的除了一開始要學的書法外,還有國畫,就連中醫蘇怡也能懂些皮毛,史學啟蒙也是這裏接受的,這也是為何蘇怡大學的時候選了這麽一個相對冷門的專業。
這麽算起來,雖然蘇怡沒有拜師,其實算起來也可當是半個弟子了。
因為自幼受著兩位老人家的教導,蘇怡對於他們的感情一直很深。在心裏一直把他們當成了自己的爺爺奶奶。
三爺爺的家在村東頭,以前村裏人都住在這一帶的,隻是後來隨著人口慢慢增多就開始往西擴。所以西邊建的都是新式房子,而東邊則是老式的房子。
這些老房子比較特別,外牆都是用石頭砌成的,石屋牆體很厚,非常結實。大概是為了抵抗台風吧,畢竟這裏離海並不遠,每年的夏季就是台風肆虐的季節。
這樣的房子不僅冬暖夏涼,這種能抗風擋雨的自然是最適合不過了。
房子四麵是圍起來的,外麵開的窗也不小,可並不因此就影響采光了,因為在裏麵會有個大天井。
說實話,這些房子住起來挺舒服的,冬暖夏涼,雖然夏天那麽猛的太陽在烤著,可是在裏麵卻並不覺得很熱,開個風扇也完全可以度夏了。
因為住慣了老房子,所以很多老人並不願意跟孩子到西邊新建的房子去。三爺爺就是其中的一個。
即使他的兒子們個個都在村東頭建起了又大又亮的房子,個個都想孝順父母讓他們搬去同住,可都遭到了拒絕。孩子們沒辦法隻好隨了他們。
不過畢竟年紀大了也不大放心,孝順的兒子們每晚吃完飯後都會過來和老人家們坐一會,另一邊也不忘囑托住在旁邊的鄰居幫忙照看著點。
蘇怡來到的時候,三奶奶正在天井那淘米準備做晚飯。聽見動靜的她抬頭看到是蘇怡立刻喜得咧嘴笑,轉頭就對著正在正堂裏眯著眼聽著粵曲的三爺爺叫道:“老頭,看看誰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