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加冕大典(下)
大人,天冷了加件黃袍吧! 作者:青瓷等煙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那位威武衛士兵在檢查完朱元武和趙元吉的鼓和缶後也未發現有什麽問題,便將他們帶入了皇宮之中。
不過王可離他們開始自己的表演還有很長一段時間要等待。
盡管周易為了避免鋪張浪費已經讓孔應賢縮減排場了,但是封王的那些流程卻沒有絲毫的縮減。
在楊修等人的攛掇下,周易的封王流程甚至還對標著皇帝的登基流程。
和新皇登基的禮儀流程一樣,周易的封王大典也包括禱告上天、鞠躬、拜興、平身、搢笏、跪左膝、三叩頭、山唿萬歲、再三唿、跪右膝、出笏等儀式。
辰時一刻已到,主持封王大典的孔應賢對著隊伍最前方的皇帝李睿,說道:“陛下吉時已到,還請陛下焚表上書以示蒼天。”
下一秒魏忠賢就托著一個金色的盤子,上麵當著一個金色的奏折般的東西,這正是手下們替周易寫的《告皇天後土書》。
經曆過一次即位大典的李睿,拿起表書,大聲朗誦起來:“寶命自天,鴻禧錫祚。昭晰綠文,氤氳黃素。
“今有周易之者,作製明法,臣下修飭,厥功茂焉,既碫報序,以安民物。平匈奴,定西域,化萬民。此太宗以來,未始有也之功績。維天為大,維秦王是則。今敕封為秦王以告皇天後土,維明達幽……”
“…大矣至哉,何神之右。受天之佑,四方來湊。於戲後人,敢施於力。罔匪正身,分煙於木。肆列升中,神之攸福。永綏兆民,與天無極。”
這篇上表皇天後土的奏疏極其之長,通篇都是在讚揚周易的功績,李睿整整念了近半個多時辰,念得他自己口幹舌燥的。
在念完最後一句“永綏兆民,與天無極”後,李睿又將這本《告皇天後土書》給合上,扔入一個燃燒著熊熊烈火的巨鼎之中。
此刻的李睿多希望天降一場甘霖,將這鼎中的大火給澆滅,讓自己剛才念的那個《告皇天後土書》無法上達天庭下至九幽。
可惜李睿不知道的是,剛才那鼎中裝的是王大錘他們提煉出來的汽油,尋常雨水根本無法將其澆滅。
待到《告皇天後土書》全部燒盡後,邊上的孔應賢當即向著群臣百官大喊道:“秦王功績皇天已知後土已曉,現請秦王出,受冠冕!”
孔應賢話音剛落,《象王行》的長號聲便悠悠響起。
原本孔應賢是想讓宮廷樂師為周易重普一個出場音樂,但是當孔應賢和一眾宮廷樂師們過了《象王行》的演奏後便沒有再堅持重新創作一首新曲子。
不過,這些宮廷樂師還是在《象王行》原有的基礎上又增加了編鍾等樂器協同演奏。
如此一來,《象王行》這曲子變得更加皇皇大氣。
而群臣百官和李睿聽了這改編過後的《象王行》都產生一個錯覺——那就是周易此番並非是來加封秦王的,而是來榮登大寶的!
《象王行》一響起,群臣百官便見身穿著一襲玄黑色禮袍的周易從遠處邁著霸氣外露的四方步走來。
原本群臣百官還在慶幸周易此次沒有穿隻能皇帝穿的明黃色黃袍前來受封的。
可是當周易走近之後百官群臣一看,周易的禮袍之上依舊用金線繡著五爪金龍。要是細數一下,就能發現這是黑袍之上足足有九條五爪金龍。
更加重要的是,周易那黑金相交的龍袍看上去遠比李睿身上明黃色的龍袍霸氣威嚴。
待周易來到李睿跟前時,二者展現出的氣質更是天差地別。盡管李瑞穿著正統的龍袍,但在周易麵前展現的卻像是個太子。
這時魏忠賢低著頭恭敬的端上了楊修他們為周易準備好的王冕。
主持大典的孔應賢當即喊道:“請陛下為秦王殿下加冕!”
就在李睿剛準備轉身為周易取來王冕戴上之時,卻不想周易直接推開了他自己將魏忠賢端來的王冕給戴在了頭上。
李睿的臉色唰的一下就白了!
百官之中雖然有朝臣對周易此舉十分惱火,但是卻都隻是敢怒不敢言。
剛才周易直接推開李睿去拿王冕給自己戴上的舉動也著實嚇到了孔應賢。
不過很快他又恢複正常,繼續主持著周易的封王大典。
“加冕已畢,請秦王大人還禮於皇天後土!”
周易又對著眼前的蒼天和後土各自鞠了三個躬。
禮畢過後,孔應賢又讓人帶著群臣百官向周易見禮三叩首。
叩首完畢後,孔應賢還讓群臣百官山唿:“秦王殿下,與天無極,與國無疆!”
與之前李睿登基時唿喊的“萬歲萬歲萬萬歲”相比,給周易的山唿之語又是壓過了李睿一頭。
此刻的李睿垮著一張臉,不開心這三個字直接寫在了臉上。
周易扭過頭問去:“陛下為何不笑,莫不是不喜本王榮登秦王之位?”
在周易問出這句話時,旁邊的林鎮遠隻是微微示意,列陣在封王大典上的明光甲士兵們都齊刷刷的舉起了自己手中的槍戟往地上重重一頓,發出一陣如同雷霆般隆隆的響聲。
麵對著周易以及皇宮“禁衛軍”明晃晃的威脅,李睿擠出一個比哭還難看的微笑,迴應道:“沒有沒有,秦王乃是我大陳國的社稷之基,國之柱石。能看到秦王加冕王位是朕的榮幸!”
周易拍著李睿那幾乎要哭的小臉,道:“那本王就多謝陛下的敕封了!”
周易說完又望向禁衛軍,這些訓練有素的威武衛士兵們也深知周易的意思,紛紛齊齊大喊道:“謝陛下敕封!”
“謝陛下敕封!”
…
威武衛士兵的喊聲震天動地,就連皇宮之外也能隱隱聽到。
“我北地兵士們排演的《秦王破陣樂》還有《王將軍入陣曲》都還頗為不錯。諸位愛卿,且隨本王…哦,還有陛下一同移步殿內,共同觀賞歌舞。”
說罷周易便大馬金刀的走在最前方領路,而李睿則像個受委屈的小媳婦一樣亦步亦趨地跟在周易的後方。朝中百官則跟在李睿的身後。
不過王可離他們開始自己的表演還有很長一段時間要等待。
盡管周易為了避免鋪張浪費已經讓孔應賢縮減排場了,但是封王的那些流程卻沒有絲毫的縮減。
在楊修等人的攛掇下,周易的封王流程甚至還對標著皇帝的登基流程。
和新皇登基的禮儀流程一樣,周易的封王大典也包括禱告上天、鞠躬、拜興、平身、搢笏、跪左膝、三叩頭、山唿萬歲、再三唿、跪右膝、出笏等儀式。
辰時一刻已到,主持封王大典的孔應賢對著隊伍最前方的皇帝李睿,說道:“陛下吉時已到,還請陛下焚表上書以示蒼天。”
下一秒魏忠賢就托著一個金色的盤子,上麵當著一個金色的奏折般的東西,這正是手下們替周易寫的《告皇天後土書》。
經曆過一次即位大典的李睿,拿起表書,大聲朗誦起來:“寶命自天,鴻禧錫祚。昭晰綠文,氤氳黃素。
“今有周易之者,作製明法,臣下修飭,厥功茂焉,既碫報序,以安民物。平匈奴,定西域,化萬民。此太宗以來,未始有也之功績。維天為大,維秦王是則。今敕封為秦王以告皇天後土,維明達幽……”
“…大矣至哉,何神之右。受天之佑,四方來湊。於戲後人,敢施於力。罔匪正身,分煙於木。肆列升中,神之攸福。永綏兆民,與天無極。”
這篇上表皇天後土的奏疏極其之長,通篇都是在讚揚周易的功績,李睿整整念了近半個多時辰,念得他自己口幹舌燥的。
在念完最後一句“永綏兆民,與天無極”後,李睿又將這本《告皇天後土書》給合上,扔入一個燃燒著熊熊烈火的巨鼎之中。
此刻的李睿多希望天降一場甘霖,將這鼎中的大火給澆滅,讓自己剛才念的那個《告皇天後土書》無法上達天庭下至九幽。
可惜李睿不知道的是,剛才那鼎中裝的是王大錘他們提煉出來的汽油,尋常雨水根本無法將其澆滅。
待到《告皇天後土書》全部燒盡後,邊上的孔應賢當即向著群臣百官大喊道:“秦王功績皇天已知後土已曉,現請秦王出,受冠冕!”
孔應賢話音剛落,《象王行》的長號聲便悠悠響起。
原本孔應賢是想讓宮廷樂師為周易重普一個出場音樂,但是當孔應賢和一眾宮廷樂師們過了《象王行》的演奏後便沒有再堅持重新創作一首新曲子。
不過,這些宮廷樂師還是在《象王行》原有的基礎上又增加了編鍾等樂器協同演奏。
如此一來,《象王行》這曲子變得更加皇皇大氣。
而群臣百官和李睿聽了這改編過後的《象王行》都產生一個錯覺——那就是周易此番並非是來加封秦王的,而是來榮登大寶的!
《象王行》一響起,群臣百官便見身穿著一襲玄黑色禮袍的周易從遠處邁著霸氣外露的四方步走來。
原本群臣百官還在慶幸周易此次沒有穿隻能皇帝穿的明黃色黃袍前來受封的。
可是當周易走近之後百官群臣一看,周易的禮袍之上依舊用金線繡著五爪金龍。要是細數一下,就能發現這是黑袍之上足足有九條五爪金龍。
更加重要的是,周易那黑金相交的龍袍看上去遠比李睿身上明黃色的龍袍霸氣威嚴。
待周易來到李睿跟前時,二者展現出的氣質更是天差地別。盡管李瑞穿著正統的龍袍,但在周易麵前展現的卻像是個太子。
這時魏忠賢低著頭恭敬的端上了楊修他們為周易準備好的王冕。
主持大典的孔應賢當即喊道:“請陛下為秦王殿下加冕!”
就在李睿剛準備轉身為周易取來王冕戴上之時,卻不想周易直接推開了他自己將魏忠賢端來的王冕給戴在了頭上。
李睿的臉色唰的一下就白了!
百官之中雖然有朝臣對周易此舉十分惱火,但是卻都隻是敢怒不敢言。
剛才周易直接推開李睿去拿王冕給自己戴上的舉動也著實嚇到了孔應賢。
不過很快他又恢複正常,繼續主持著周易的封王大典。
“加冕已畢,請秦王大人還禮於皇天後土!”
周易又對著眼前的蒼天和後土各自鞠了三個躬。
禮畢過後,孔應賢又讓人帶著群臣百官向周易見禮三叩首。
叩首完畢後,孔應賢還讓群臣百官山唿:“秦王殿下,與天無極,與國無疆!”
與之前李睿登基時唿喊的“萬歲萬歲萬萬歲”相比,給周易的山唿之語又是壓過了李睿一頭。
此刻的李睿垮著一張臉,不開心這三個字直接寫在了臉上。
周易扭過頭問去:“陛下為何不笑,莫不是不喜本王榮登秦王之位?”
在周易問出這句話時,旁邊的林鎮遠隻是微微示意,列陣在封王大典上的明光甲士兵們都齊刷刷的舉起了自己手中的槍戟往地上重重一頓,發出一陣如同雷霆般隆隆的響聲。
麵對著周易以及皇宮“禁衛軍”明晃晃的威脅,李睿擠出一個比哭還難看的微笑,迴應道:“沒有沒有,秦王乃是我大陳國的社稷之基,國之柱石。能看到秦王加冕王位是朕的榮幸!”
周易拍著李睿那幾乎要哭的小臉,道:“那本王就多謝陛下的敕封了!”
周易說完又望向禁衛軍,這些訓練有素的威武衛士兵們也深知周易的意思,紛紛齊齊大喊道:“謝陛下敕封!”
“謝陛下敕封!”
…
威武衛士兵的喊聲震天動地,就連皇宮之外也能隱隱聽到。
“我北地兵士們排演的《秦王破陣樂》還有《王將軍入陣曲》都還頗為不錯。諸位愛卿,且隨本王…哦,還有陛下一同移步殿內,共同觀賞歌舞。”
說罷周易便大馬金刀的走在最前方領路,而李睿則像個受委屈的小媳婦一樣亦步亦趨地跟在周易的後方。朝中百官則跟在李睿的身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