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三年
大人,天冷了加件黃袍吧! 作者:青瓷等煙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三年時間轉瞬即逝。
五胡亂華西晉覆亡後,形成了極其動亂分裂的十六國時期。那時漢家百姓猶如豬狗一般被外族人肆意虐殺。
為了拯救漢族,民族英雄冉閔發布了殺胡令:
諸胡逆亂中原已數十載,今我誅之,若能共討者可遣軍來也,暴胡欺辱漢家數十載,殺我百姓奪我祖廟,今特此討伐,犯我大漢者死,殺我大漢子民者死,殺盡天下諸胡,匡複我漢家基業 ……
閔不狂妄,自知一人之力,難扭乾坤。華夏大地,如若誌同者,遣師共赴屠胡;九州各方,如有道合者,舉義共赴戮夷。以挽吾漢之既倒,扶華夏之將傾。
殺胡令的出現使得胡人有所忌憚,不敢再肆意殘害漢人了,由此也拯救了數百萬漢人的性命,使他們免於一難。
奈何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前期冉閔雖然節節勝利,但終究還是因為自滿大意兵敗被殺。
冉閔死後,龍城百裏之內,草木皆焦死,北方更是大旱三年不見滴雨。無數老百姓都認為這是天公對冉閔之死的無聲哀慟。
或許是天公垂憐,在林威武死後這雍州附近的地帶,包括匈奴,契丹的領土也是接連著三年大旱。
雍州二十一縣城,除了平江縣和平涼縣外,所有的百姓一個個都逃離了他們當地,一個個縣城都變得凋敝不堪。
“唉!卻不想這邕州首府靜安城居然也如此的民生凋敝不堪。不是說此地乃是聞太師之流的清流執政嗎,怎麽也會如此!”一名衣著幹淨樸素女子感慨說道!
那名女子名叫朱英台,在這個女子身邊,站著一名高大魁梧看起來有些木訥的男子,正是他的丈夫梁山勃。
他們二人皆是出自江南青木書院,和《梁山伯與祝英台》不一樣的是,他們二人皆出自官宦之家,而這裏的梁山勃其家族地位甚至比朱英台家裏還要高上一級。
總體上來看,他們二人也算是門當戶對。
別看梁山勃形容木訥,但其實卻是大智若愚。
當初在書院的時候,梁山勃其實第一眼就看出了朱英台女扮男裝,但依舊假裝不知,每日與他稱兄道弟結下了不解的深緣。
再後來梁山勃迴家之後立馬就請父親派人前去祝英台家提親,得知來提親的是梁家的梁山勃,朱英台的心中也不知道有多麽的喜悅。
二人就這樣喜結連理,共同學習的相濡以沫生活。
此次他們前來雍州之地,便是來遊學的,如此才能做到讀萬卷書行萬裏路。
“娘子,這雍州凋敝或許和這大旱三年有關,未必和當地的官員有關係的!”
梁山勃之所以這麽說,也是因為他梁家和朱家都是聞太師一脈的官員。
這時,一個衣衫襤褸帶著娃娃的老者不屑的吐了口星星點點的唾沫,道:“這整個靜安城當官的就沒一個好鳥!”
梁山勃看到這老者也沒有像其他富貴人家一樣對其產生厭惡之感,反而恭敬的問道:“老丈你這話所謂何意?”
老者和他身邊的孩童又餓又渴,卻是懶得搭理梁山勃。
梁山勃也看出了這一點,當即叫下人取來一些水和幹糧分給老漢。
那老漢和小娃娃吃了一些後,又將大部分糧食收了起來。
也是因為這一點糧食,老漢才願意繼續說話了。
原來自從聞太師一脈的清流官員掌權雍州後,單項的稅收確實減少了不少。
起初雍州各縣的老百姓,還真以為自己迎來了青天大老爺。
卻不想後麵除了賦稅之外還有各種各樣的人頭稅、燒火稅、緝盜稅等等,明目之繁讓人瞠目結舌。
這些亂七八糟的名頭一個個所交的錢雖不多,但架不住稅的種類多啊!
要說當初葉光明他們嚴鬆一夥的官員收稅是直接拿利刃剁肉,那麽現在聞太師他們一脈的官員則是用鈍刀子一點一點的割肉。
梁山勃和朱英台二人並沒有完全相信老漢所說的話,他們二人知道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因此,他們決心再找其他老百姓問問,看是不是真的如同那老漢所言一樣。
朱英台有注意到,這老者和他身後的娃娃都背了一個包裹下來,應該是要離開靜安城。
於是朱英台便問道:“老人家,您這是準備去哪裏呀?”
那老漢環顧了一下四周,確定周圍沒有靜安府的官員衙役,便小聲的說道:“實不相瞞,老頭我準備帶著孫兒前去平涼縣,聽說現在有不少人逃荒到平涼縣和平江縣了呢!”
梁山勃和朱英台二人大為不解,據他們所知老漢所說的平江縣和平涼縣都在雍州地界之內,而且還在更北處,與匈奴、契丹還有羌狄異族接壤。
這些人不但不往南邊逃,怎麽反而還往更北邊逃呢?
如此操作,讓梁山勃和朱英台二人心中都是無比的茫然。
那老漢也看出了梁山勃和祝英台二人的不解,便迴複道:“兩位好心人想必是在疑惑老頭,我為什麽不往南逃荒吧!”
“實在是因為老頭我手中的糧食根本不足以支撐我們爺孫倆往南逃。但是那平江縣和平涼縣就不一樣了,我們爺孫倆扛一扛挺一挺還是能走到那裏的!”
梁山勃潑了一盆冷水道:“老人家,這整個北地都大旱三年,想來那平江縣和平涼縣也好不到哪裏去,你去到那裏恐怕也不比這靜安城好多少!我想你恐怕是被什麽人給騙了吧!”
那老漢卻是訕訕一笑道:“那消息都是去了平江縣和平涼縣的老夥計們傳來的,再說了老頭子我有什麽好騙的,要錢沒錢,要命都半隻腳入土的人了。”
說罷老漢便帶著孫兒和梁山勃、朱英台他們二人告辭了。
而梁山勃和朱英台二人為了驗證老漢所言是不是真的,便又找了幾名靜安城的老百姓打聽情況。
無一例外,他們二人找的所有老百姓都說出了靜安城的稅收明目繁多的情況,而且被問到的這些人一個個都在打包著行李準備往平涼縣、平江縣兩地而去。
梁山伯不敢相信,那些所謂的清流竟然是這麽一個清法。
五胡亂華西晉覆亡後,形成了極其動亂分裂的十六國時期。那時漢家百姓猶如豬狗一般被外族人肆意虐殺。
為了拯救漢族,民族英雄冉閔發布了殺胡令:
諸胡逆亂中原已數十載,今我誅之,若能共討者可遣軍來也,暴胡欺辱漢家數十載,殺我百姓奪我祖廟,今特此討伐,犯我大漢者死,殺我大漢子民者死,殺盡天下諸胡,匡複我漢家基業 ……
閔不狂妄,自知一人之力,難扭乾坤。華夏大地,如若誌同者,遣師共赴屠胡;九州各方,如有道合者,舉義共赴戮夷。以挽吾漢之既倒,扶華夏之將傾。
殺胡令的出現使得胡人有所忌憚,不敢再肆意殘害漢人了,由此也拯救了數百萬漢人的性命,使他們免於一難。
奈何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前期冉閔雖然節節勝利,但終究還是因為自滿大意兵敗被殺。
冉閔死後,龍城百裏之內,草木皆焦死,北方更是大旱三年不見滴雨。無數老百姓都認為這是天公對冉閔之死的無聲哀慟。
或許是天公垂憐,在林威武死後這雍州附近的地帶,包括匈奴,契丹的領土也是接連著三年大旱。
雍州二十一縣城,除了平江縣和平涼縣外,所有的百姓一個個都逃離了他們當地,一個個縣城都變得凋敝不堪。
“唉!卻不想這邕州首府靜安城居然也如此的民生凋敝不堪。不是說此地乃是聞太師之流的清流執政嗎,怎麽也會如此!”一名衣著幹淨樸素女子感慨說道!
那名女子名叫朱英台,在這個女子身邊,站著一名高大魁梧看起來有些木訥的男子,正是他的丈夫梁山勃。
他們二人皆是出自江南青木書院,和《梁山伯與祝英台》不一樣的是,他們二人皆出自官宦之家,而這裏的梁山勃其家族地位甚至比朱英台家裏還要高上一級。
總體上來看,他們二人也算是門當戶對。
別看梁山勃形容木訥,但其實卻是大智若愚。
當初在書院的時候,梁山勃其實第一眼就看出了朱英台女扮男裝,但依舊假裝不知,每日與他稱兄道弟結下了不解的深緣。
再後來梁山勃迴家之後立馬就請父親派人前去祝英台家提親,得知來提親的是梁家的梁山勃,朱英台的心中也不知道有多麽的喜悅。
二人就這樣喜結連理,共同學習的相濡以沫生活。
此次他們前來雍州之地,便是來遊學的,如此才能做到讀萬卷書行萬裏路。
“娘子,這雍州凋敝或許和這大旱三年有關,未必和當地的官員有關係的!”
梁山勃之所以這麽說,也是因為他梁家和朱家都是聞太師一脈的官員。
這時,一個衣衫襤褸帶著娃娃的老者不屑的吐了口星星點點的唾沫,道:“這整個靜安城當官的就沒一個好鳥!”
梁山勃看到這老者也沒有像其他富貴人家一樣對其產生厭惡之感,反而恭敬的問道:“老丈你這話所謂何意?”
老者和他身邊的孩童又餓又渴,卻是懶得搭理梁山勃。
梁山勃也看出了這一點,當即叫下人取來一些水和幹糧分給老漢。
那老漢和小娃娃吃了一些後,又將大部分糧食收了起來。
也是因為這一點糧食,老漢才願意繼續說話了。
原來自從聞太師一脈的清流官員掌權雍州後,單項的稅收確實減少了不少。
起初雍州各縣的老百姓,還真以為自己迎來了青天大老爺。
卻不想後麵除了賦稅之外還有各種各樣的人頭稅、燒火稅、緝盜稅等等,明目之繁讓人瞠目結舌。
這些亂七八糟的名頭一個個所交的錢雖不多,但架不住稅的種類多啊!
要說當初葉光明他們嚴鬆一夥的官員收稅是直接拿利刃剁肉,那麽現在聞太師他們一脈的官員則是用鈍刀子一點一點的割肉。
梁山勃和朱英台二人並沒有完全相信老漢所說的話,他們二人知道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因此,他們決心再找其他老百姓問問,看是不是真的如同那老漢所言一樣。
朱英台有注意到,這老者和他身後的娃娃都背了一個包裹下來,應該是要離開靜安城。
於是朱英台便問道:“老人家,您這是準備去哪裏呀?”
那老漢環顧了一下四周,確定周圍沒有靜安府的官員衙役,便小聲的說道:“實不相瞞,老頭我準備帶著孫兒前去平涼縣,聽說現在有不少人逃荒到平涼縣和平江縣了呢!”
梁山勃和朱英台二人大為不解,據他們所知老漢所說的平江縣和平涼縣都在雍州地界之內,而且還在更北處,與匈奴、契丹還有羌狄異族接壤。
這些人不但不往南邊逃,怎麽反而還往更北邊逃呢?
如此操作,讓梁山勃和朱英台二人心中都是無比的茫然。
那老漢也看出了梁山勃和祝英台二人的不解,便迴複道:“兩位好心人想必是在疑惑老頭,我為什麽不往南逃荒吧!”
“實在是因為老頭我手中的糧食根本不足以支撐我們爺孫倆往南逃。但是那平江縣和平涼縣就不一樣了,我們爺孫倆扛一扛挺一挺還是能走到那裏的!”
梁山勃潑了一盆冷水道:“老人家,這整個北地都大旱三年,想來那平江縣和平涼縣也好不到哪裏去,你去到那裏恐怕也不比這靜安城好多少!我想你恐怕是被什麽人給騙了吧!”
那老漢卻是訕訕一笑道:“那消息都是去了平江縣和平涼縣的老夥計們傳來的,再說了老頭子我有什麽好騙的,要錢沒錢,要命都半隻腳入土的人了。”
說罷老漢便帶著孫兒和梁山勃、朱英台他們二人告辭了。
而梁山勃和朱英台二人為了驗證老漢所言是不是真的,便又找了幾名靜安城的老百姓打聽情況。
無一例外,他們二人找的所有老百姓都說出了靜安城的稅收明目繁多的情況,而且被問到的這些人一個個都在打包著行李準備往平涼縣、平江縣兩地而去。
梁山伯不敢相信,那些所謂的清流竟然是這麽一個清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