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0頁
我的白蓮人設不能掉[穿書] 作者:簷上春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沒過一會兒,便有宮人連滾帶爬地衝進了清和殿內。
此時殿中心,舞娘正在跳著舞,婉轉悠揚的舞姿驚艷全場,宮人卻在這個時候不管不顧地沖了進來,推翻了舞娘,隨著外麵響徹的雷聲滿臉驚駭地在殿中央跪了下來。
「太後娘娘不好了,陛下、陛下駕崩了!」
*
國鍾在這個漫漫長夜徹夜響起,沉悶厚重的聲音響徹了整個京城。
國喪期間,滿宮上下掛著白綢,靈堂之外喪幡隨風飄揚,在這沉悶的夏日顯得格外寂寥。
纖雲密布,熹微的光影透過霧氣,絲絲縷縷地滲入雕花的木窗,殿內還點著如豆的燈火,才是清晨,太和殿內就人聲不斷。
坐於大殿正中的太後滿頭銀髮映著微光,瘦弱的背挺得依舊很直,布滿皺紋的手在太陽穴打著轉,靜靜聽著底下幾位大臣的上奏,一邊翻看著眼前的摺子,神情冷淡而微漠。
距離皇帝駕崩,也有十來個日子了。
隻是,無論誰死了,日子還是一樣要過,國也依舊要治。
皇帝死後,國喪未辦,新帝未冊,大部分的實權都轉交到太後手中。先帝生前的許多手尾尚未處理,從前念著先帝未去,太後僅是輔政,這些積壓的要務也就先擱置了。如今先帝駕鶴,才真正又落到太後手中。
事務冗雜而繁重,她已經兩日未合眼了。
周大人不時瞟著眼去瞧她,她麵上卻是沒有半分疲色,可他還是忍不住鬥膽開口去勸,「太後,您瞧您都在這坐了兩日,要不您還是先歇著吧,這些都已擱置了那麽久,稍緩處理也不礙事。」
大殿內又陷入了一時的沉寂,靜得隻剩燭火的燃燒聲。
周大人進也不是,退也不是,神情有些難堪。
片刻後,太後才又翻一頁,眼瞼微抬,睨他一眼,「不礙事。哀家甫才真正將朝局握於股掌之中,且我黨根基未聞,正值這樣脆弱又關鍵的緊急關頭,怎可鬆懈?且不說馬上亮出些什麽顏色,收攏多少人心,就此節骨眼上,哀家也萬萬不可有半步行差踏錯,決不能落人話柄。」
稍作停頓,她滄桑的烏眸深了深,寒光似箭,「走好這步,往後每步才能踏實。」
周大人被她的眼神震得一顫,低頭拱手受著,連連稱是。
她的模樣,讓他不禁想起昨日告老還鄉的吳大人。
吳大人並非是自願致仕,而是被太後一句懿旨勸退了去。口頭上,她是承諾吳大人,保他衣錦還鄉,後半輩子無憂。說這些話的時候,周大人記得她也是這樣陰惻惻的眼神。
可一轉頭,她就吩咐他,讓他找些人去吳大人迴鄉的路上,處理得幹淨些,做成意外。可個中蹊蹺,其實誰都心知肚明。
想到這裏,周大人不免又頭皮一麻,背脊發涼。
吳大人一事不僅僅是殺雞儆猴,更是太後剷除異己的開端。大權盡握,她眼裏越發容不下沙子了。
「哀家吩咐的,都安排妥當了吧。」太後合上摺子,再度淡淡開口。
她聲音不大,語氣淡漠,卻有種令人窒息的壓迫感。
周大人和另外幾位大人忙齊聲應道,「迴太後,都已準備妥當。」
這高聲一言,在空曠的殿內迴蕩,激盪起一層又一層的漣漪,幾人本來還有些惶悸不安的心都隨之振奮起來。
他們也恍然大悟。
難怪太後如今手掌大權,仍要這般謹慎,無論對內還是對外,都一絲不苟,始終如一。
他們這才意識到——還差這最後一步,就差這最後一步!
雖然眼下權握手中,可這始終是治而不統,待到屆時太子成了天子,那才是大業初成,那時的天下才真正是他們的掌中之物,那才是他們真正的勝利!
周大人等人摒心靜氣,那顆躁動的心更加蠢蠢欲動起來。
太後掌權,將朝政大小事盡數攬於手心,而隨著吳大人的告老還鄉,唐老太傅等人心中更加惶恐不安。
遲遲不冊立新君,就意味著朝局會被太後緊緊抓在手心,繼續壯大太後一黨的勢力。
唐老太傅決心不能在這麽繼續下去。
朝堂之上,他聯合其他官員幾次請願。
常言道國不可一日無君,隨著時間的推移,為了保持朝局穩定,不論是太傅一黨還是中立的官員也都開始請願上奏,迎二皇子登基的唿聲也越來越高。
看著這一邊倒的局勢,唐老太傅心中鬆了一口氣,卻是沒想到,他這一舉動反而幫了太後。
隨著群臣唿聲越來越高,於初七那日,在朝堂之上,太後在群臣的注視下終於批準了群臣遞上來的奏摺,冊立新君,由太子繼承大統。
三日後,禮部就將冊立新君的聖旨擬了下來。
這日天還未亮,濃夜暗沉,明月依舊散發著淡淡的光輝,文武百官卻早早已經起身,穿戴整齊,準備上朝。
太和殿內三聲鞭響之後,宮門打開,朝臣排列整齊,踏進了宮門。
太和殿金碧輝煌,寬敞明亮,正大光明的牌匾高高懸掛,晨曦的第一抹光照射進來,將大殿之上的龍椅照的金燦燦的發亮。
兩抹身影緩緩步入光明之中,日頭極大,眾臣極力眯著眼,想去辨清走出的人。
兩人輪廓越來越清晰,終於亮相——
看著被太後牽著走進來,穿著四爪蟒袍的太子,眾朝臣腦海中像是突然炸開一般,頓時都明白了什麽,連忙跪倒了一片。
此時殿中心,舞娘正在跳著舞,婉轉悠揚的舞姿驚艷全場,宮人卻在這個時候不管不顧地沖了進來,推翻了舞娘,隨著外麵響徹的雷聲滿臉驚駭地在殿中央跪了下來。
「太後娘娘不好了,陛下、陛下駕崩了!」
*
國鍾在這個漫漫長夜徹夜響起,沉悶厚重的聲音響徹了整個京城。
國喪期間,滿宮上下掛著白綢,靈堂之外喪幡隨風飄揚,在這沉悶的夏日顯得格外寂寥。
纖雲密布,熹微的光影透過霧氣,絲絲縷縷地滲入雕花的木窗,殿內還點著如豆的燈火,才是清晨,太和殿內就人聲不斷。
坐於大殿正中的太後滿頭銀髮映著微光,瘦弱的背挺得依舊很直,布滿皺紋的手在太陽穴打著轉,靜靜聽著底下幾位大臣的上奏,一邊翻看著眼前的摺子,神情冷淡而微漠。
距離皇帝駕崩,也有十來個日子了。
隻是,無論誰死了,日子還是一樣要過,國也依舊要治。
皇帝死後,國喪未辦,新帝未冊,大部分的實權都轉交到太後手中。先帝生前的許多手尾尚未處理,從前念著先帝未去,太後僅是輔政,這些積壓的要務也就先擱置了。如今先帝駕鶴,才真正又落到太後手中。
事務冗雜而繁重,她已經兩日未合眼了。
周大人不時瞟著眼去瞧她,她麵上卻是沒有半分疲色,可他還是忍不住鬥膽開口去勸,「太後,您瞧您都在這坐了兩日,要不您還是先歇著吧,這些都已擱置了那麽久,稍緩處理也不礙事。」
大殿內又陷入了一時的沉寂,靜得隻剩燭火的燃燒聲。
周大人進也不是,退也不是,神情有些難堪。
片刻後,太後才又翻一頁,眼瞼微抬,睨他一眼,「不礙事。哀家甫才真正將朝局握於股掌之中,且我黨根基未聞,正值這樣脆弱又關鍵的緊急關頭,怎可鬆懈?且不說馬上亮出些什麽顏色,收攏多少人心,就此節骨眼上,哀家也萬萬不可有半步行差踏錯,決不能落人話柄。」
稍作停頓,她滄桑的烏眸深了深,寒光似箭,「走好這步,往後每步才能踏實。」
周大人被她的眼神震得一顫,低頭拱手受著,連連稱是。
她的模樣,讓他不禁想起昨日告老還鄉的吳大人。
吳大人並非是自願致仕,而是被太後一句懿旨勸退了去。口頭上,她是承諾吳大人,保他衣錦還鄉,後半輩子無憂。說這些話的時候,周大人記得她也是這樣陰惻惻的眼神。
可一轉頭,她就吩咐他,讓他找些人去吳大人迴鄉的路上,處理得幹淨些,做成意外。可個中蹊蹺,其實誰都心知肚明。
想到這裏,周大人不免又頭皮一麻,背脊發涼。
吳大人一事不僅僅是殺雞儆猴,更是太後剷除異己的開端。大權盡握,她眼裏越發容不下沙子了。
「哀家吩咐的,都安排妥當了吧。」太後合上摺子,再度淡淡開口。
她聲音不大,語氣淡漠,卻有種令人窒息的壓迫感。
周大人和另外幾位大人忙齊聲應道,「迴太後,都已準備妥當。」
這高聲一言,在空曠的殿內迴蕩,激盪起一層又一層的漣漪,幾人本來還有些惶悸不安的心都隨之振奮起來。
他們也恍然大悟。
難怪太後如今手掌大權,仍要這般謹慎,無論對內還是對外,都一絲不苟,始終如一。
他們這才意識到——還差這最後一步,就差這最後一步!
雖然眼下權握手中,可這始終是治而不統,待到屆時太子成了天子,那才是大業初成,那時的天下才真正是他們的掌中之物,那才是他們真正的勝利!
周大人等人摒心靜氣,那顆躁動的心更加蠢蠢欲動起來。
太後掌權,將朝政大小事盡數攬於手心,而隨著吳大人的告老還鄉,唐老太傅等人心中更加惶恐不安。
遲遲不冊立新君,就意味著朝局會被太後緊緊抓在手心,繼續壯大太後一黨的勢力。
唐老太傅決心不能在這麽繼續下去。
朝堂之上,他聯合其他官員幾次請願。
常言道國不可一日無君,隨著時間的推移,為了保持朝局穩定,不論是太傅一黨還是中立的官員也都開始請願上奏,迎二皇子登基的唿聲也越來越高。
看著這一邊倒的局勢,唐老太傅心中鬆了一口氣,卻是沒想到,他這一舉動反而幫了太後。
隨著群臣唿聲越來越高,於初七那日,在朝堂之上,太後在群臣的注視下終於批準了群臣遞上來的奏摺,冊立新君,由太子繼承大統。
三日後,禮部就將冊立新君的聖旨擬了下來。
這日天還未亮,濃夜暗沉,明月依舊散發著淡淡的光輝,文武百官卻早早已經起身,穿戴整齊,準備上朝。
太和殿內三聲鞭響之後,宮門打開,朝臣排列整齊,踏進了宮門。
太和殿金碧輝煌,寬敞明亮,正大光明的牌匾高高懸掛,晨曦的第一抹光照射進來,將大殿之上的龍椅照的金燦燦的發亮。
兩抹身影緩緩步入光明之中,日頭極大,眾臣極力眯著眼,想去辨清走出的人。
兩人輪廓越來越清晰,終於亮相——
看著被太後牽著走進來,穿著四爪蟒袍的太子,眾朝臣腦海中像是突然炸開一般,頓時都明白了什麽,連忙跪倒了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