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化鎮隸屬於江寧縣,在京師東南。
劉寬一行出城走了近二十裏方至青龍山。
後世青龍山煤礦早被采盡,封礦半個多世紀。
如今青龍山卻隻有一座官辦煤場,新舊礦坑加在一起亦不足十處。
青龍山煤礦的小規模開采從何時開始已無從考證。
不過,據劉寬所知,華夏先民對煤炭的使用卻是早在三千年前就開始了。
而用煤炭煉鐵,也是早在西漢時便有的事。
隻不過天然煤炭作為燃料相較於木柴有諸多缺點,用於煉鐵相較於木炭缺點就更多了。
天然煤炭既不易充分燃燒,又煙霧較大,且煙霧還含“毒”。再加上其中蘊含硫等元素,使得煤炭練出的鐵很脆,質量遠不如木炭所煉之鐵。
所以,雖然西漢時期便有以煤炭煉鐵之事,卻並非主流。
且在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冶煉主要原料都是木炭。
直至唐朝,關中地區因過度開發,森林大麵積消失,別說煉鐵用的木炭,便是百姓生活所需的柴薪都變得難以尋覓。
人們這才又將目光投向煤炭,試圖以之替代木柴、木炭。
待到北宋時,經過一代代人的經驗積累,人們已經摸索出了煤炭煉焦技術。
隻不過古代技術發展、傳播都很慢,哪怕曾誕生較為成熟的煉焦技術,在戰亂中失傳也是常有的事。
所以,曆經南宋、元朝,到了此時(明初),煤炭煉焦技術雖為人知,但依舊稱不上普及。
再加上煉焦技術仍有待發展,當代焦煤練出的鐵質量依舊無法與木炭煉的鐵相提並論。
北方缺少柴炭的情況下,或許會選擇以焦煤煉鐵,但在南方,仍多以木炭煉鐵。
大明此前軍備用鐵,更是要求必須用木炭冶煉——這便是之前六合鐵場隻用木炭煉鐵的原因。
曆史上,要等到中晚明時期,這片土地上的煉焦技術才會真正成熟與普及,並被記載於《天工開物》、《物理小識》等多部著作中。
不過,劉寬既然來了,這片土地使用煤炭的曆史也將改寫,駛入另一條道路···
青龍山煤場。
主事於賢得到劉寬來視察的消息,便帶領煤場大小官吏,到場外迎接。
相較於六合鐵場,青龍山煤場的官吏就少多了。
在於賢到來前,這裏連個官員都沒有,隻有一位經製吏和幾名雜吏。
然後便是數十名工匠,數百名苦役,以及由附近衛所派來看守苦役的一百名衛所軍。
“劉副郎,這位便是洪明義——下官來之前,青龍上煤場之事皆由他管理。”
見麵後,於賢介紹了煤場唯一的一名經製吏。
這人看著五十多歲的年紀,不知是否因為在煤場待的時間長了,膚色也偏黑,再加上身材矮瘦,看起來倒像是個老礦工。
此時他一臉賠笑地向劉寬作揖行禮,“下吏見過劉副郎!”
劉寬拱手還禮後,便道:“時間不早,本官就不繞圈子了——本官這次過來,主要是看青龍山煤場改革之事進度如何。”
於賢點頭,“下官明白。”
然後他也不羅嗦,跟洪明義一起引路,帶著劉寬一行人進入煤場。
當初劉寬派於賢過來時,便將他從電腦上抄錄的選煤、洗煤、幹燥、儲存等工藝資料交給了於賢。
雖然明初也會對煤炭進行粗加工,甚至流程都與後世相差不是太大,但其工藝卻遠不如後世成熟。
事實上,在於賢到來之前青龍山煤場對煤炭的處理還很粗糙,不論煤場、煤礦,幾乎都是在用人力生產,甚至有兩三處礦井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
於賢先是按劉寬要求排除了礦井的安全隱患,後來又依照劉寬給的資料改進了煤場的煤炭加工工藝——主要引入數種水力機械,並重新安排了相關工匠、苦役的工作。
於賢起初對於被安排到煤場來負責煤炭項目組,心裏是有些不滿的,認為劉寬故意打壓他。
不過當他按照劉寬的吩咐,依照劉寬給的資料,對青龍山煤場做出種種改革,令煤場產煤量大增後,卻獲得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滿足感。
因此,今日他引領劉寬視察煤場,他表現得既自信又熱情。
“青龍山煤場原本就建立在這條小河旁邊,依仗河流將煤炭運輸出去,因此當初建立副郎資料上的幾種水力機械倒也方便。”
“再加上其他幾個流程的改進,如今煤場每日產煤量是過去的十倍!”
“且得到的煤炭品質也明顯優於之前——隻可惜這煤場煤炭隻負責供給宮中及京師部分官衙,若是能賣給民間,必然能賺得不少利潤。”
明初不少官辦廠坊,所得產物都是專供宮中、軍中或其他官府衙門——也正因此,才稱之為官辦,而非官營。
在劉寬看來,這就很僵硬。
而他這次來青龍山視察的目的之一,便是為將煤場從官辦轉為官營做準備。
官營雖然有各種各樣的缺點,但總能盈利,肯定比官辦專供製度強。
在於賢的帶領下,劉寬花費一個多時辰,才視察完青龍山煤場及下轄煤礦。
見煤場、煤礦確實如於賢在公文中匯報的一般,辦得頗為不錯,劉寬也不吝嗇鼓勵之語。
“過去這段時間於主事著實辛苦了——青龍山煤礦改建得頗為成功,本官迴去後,會為於主事請功的。”
於賢聽了麵露喜色,但口中卻謙遜道:“下官都是依照副郎的吩咐辦事,不敢居功。”
“能按照吩咐把事辦好,就是有功。”劉寬肯定了一句,隨即話語一轉道:“不過接下來還需於主事在青龍山再待些時日,督造蜂窩煤和煤爐。”
“蜂窩煤?”於賢露出疑惑之色。
劉寬道:“蜂窩煤是以煤泥為主要材料的一種成品燃料,燒起來煙少、甚至無煙,若是配合煤爐燃燒還很持久,足以取代柴薪。”
聽此,於賢雙目發亮,頗為激動地道:“若這蜂窩煤真有劉副郎所說之效,便是造福千家萬戶之物啊!”
百姓常說,柴米油鹽醬醋茶,柴被排在第一位,便是因為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離不開火,而要燒火,便要用柴。
然而當一個地方人多了,用柴便會困難。
京師雖處於江南,可當人口達到七十多萬後,城中百姓用柴也變得困難起來。
朱元璋為了保證宮中、各衙門及京師百姓用柴,甚至設立了專門的衙門以及儲備柴薪的場地。
而青龍山之前生產出的煤炭,也多是供給宮中及京師各衙門使用——隻因煤炭不如柴炭好,需求才沒那麽大。
可若是劉寬所說的蜂窩煤真能造出來,煤炭需求必然大大增加,青龍山煤場的地位也將直線上升!
稍稍冷靜後,於賢又不免擔心,問:“劉副郎,這蜂窩煤難造嗎?成本又如何?”
劉寬一行出城走了近二十裏方至青龍山。
後世青龍山煤礦早被采盡,封礦半個多世紀。
如今青龍山卻隻有一座官辦煤場,新舊礦坑加在一起亦不足十處。
青龍山煤礦的小規模開采從何時開始已無從考證。
不過,據劉寬所知,華夏先民對煤炭的使用卻是早在三千年前就開始了。
而用煤炭煉鐵,也是早在西漢時便有的事。
隻不過天然煤炭作為燃料相較於木柴有諸多缺點,用於煉鐵相較於木炭缺點就更多了。
天然煤炭既不易充分燃燒,又煙霧較大,且煙霧還含“毒”。再加上其中蘊含硫等元素,使得煤炭練出的鐵很脆,質量遠不如木炭所煉之鐵。
所以,雖然西漢時期便有以煤炭煉鐵之事,卻並非主流。
且在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冶煉主要原料都是木炭。
直至唐朝,關中地區因過度開發,森林大麵積消失,別說煉鐵用的木炭,便是百姓生活所需的柴薪都變得難以尋覓。
人們這才又將目光投向煤炭,試圖以之替代木柴、木炭。
待到北宋時,經過一代代人的經驗積累,人們已經摸索出了煤炭煉焦技術。
隻不過古代技術發展、傳播都很慢,哪怕曾誕生較為成熟的煉焦技術,在戰亂中失傳也是常有的事。
所以,曆經南宋、元朝,到了此時(明初),煤炭煉焦技術雖為人知,但依舊稱不上普及。
再加上煉焦技術仍有待發展,當代焦煤練出的鐵質量依舊無法與木炭煉的鐵相提並論。
北方缺少柴炭的情況下,或許會選擇以焦煤煉鐵,但在南方,仍多以木炭煉鐵。
大明此前軍備用鐵,更是要求必須用木炭冶煉——這便是之前六合鐵場隻用木炭煉鐵的原因。
曆史上,要等到中晚明時期,這片土地上的煉焦技術才會真正成熟與普及,並被記載於《天工開物》、《物理小識》等多部著作中。
不過,劉寬既然來了,這片土地使用煤炭的曆史也將改寫,駛入另一條道路···
青龍山煤場。
主事於賢得到劉寬來視察的消息,便帶領煤場大小官吏,到場外迎接。
相較於六合鐵場,青龍山煤場的官吏就少多了。
在於賢到來前,這裏連個官員都沒有,隻有一位經製吏和幾名雜吏。
然後便是數十名工匠,數百名苦役,以及由附近衛所派來看守苦役的一百名衛所軍。
“劉副郎,這位便是洪明義——下官來之前,青龍上煤場之事皆由他管理。”
見麵後,於賢介紹了煤場唯一的一名經製吏。
這人看著五十多歲的年紀,不知是否因為在煤場待的時間長了,膚色也偏黑,再加上身材矮瘦,看起來倒像是個老礦工。
此時他一臉賠笑地向劉寬作揖行禮,“下吏見過劉副郎!”
劉寬拱手還禮後,便道:“時間不早,本官就不繞圈子了——本官這次過來,主要是看青龍山煤場改革之事進度如何。”
於賢點頭,“下官明白。”
然後他也不羅嗦,跟洪明義一起引路,帶著劉寬一行人進入煤場。
當初劉寬派於賢過來時,便將他從電腦上抄錄的選煤、洗煤、幹燥、儲存等工藝資料交給了於賢。
雖然明初也會對煤炭進行粗加工,甚至流程都與後世相差不是太大,但其工藝卻遠不如後世成熟。
事實上,在於賢到來之前青龍山煤場對煤炭的處理還很粗糙,不論煤場、煤礦,幾乎都是在用人力生產,甚至有兩三處礦井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
於賢先是按劉寬要求排除了礦井的安全隱患,後來又依照劉寬給的資料改進了煤場的煤炭加工工藝——主要引入數種水力機械,並重新安排了相關工匠、苦役的工作。
於賢起初對於被安排到煤場來負責煤炭項目組,心裏是有些不滿的,認為劉寬故意打壓他。
不過當他按照劉寬的吩咐,依照劉寬給的資料,對青龍山煤場做出種種改革,令煤場產煤量大增後,卻獲得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滿足感。
因此,今日他引領劉寬視察煤場,他表現得既自信又熱情。
“青龍山煤場原本就建立在這條小河旁邊,依仗河流將煤炭運輸出去,因此當初建立副郎資料上的幾種水力機械倒也方便。”
“再加上其他幾個流程的改進,如今煤場每日產煤量是過去的十倍!”
“且得到的煤炭品質也明顯優於之前——隻可惜這煤場煤炭隻負責供給宮中及京師部分官衙,若是能賣給民間,必然能賺得不少利潤。”
明初不少官辦廠坊,所得產物都是專供宮中、軍中或其他官府衙門——也正因此,才稱之為官辦,而非官營。
在劉寬看來,這就很僵硬。
而他這次來青龍山視察的目的之一,便是為將煤場從官辦轉為官營做準備。
官營雖然有各種各樣的缺點,但總能盈利,肯定比官辦專供製度強。
在於賢的帶領下,劉寬花費一個多時辰,才視察完青龍山煤場及下轄煤礦。
見煤場、煤礦確實如於賢在公文中匯報的一般,辦得頗為不錯,劉寬也不吝嗇鼓勵之語。
“過去這段時間於主事著實辛苦了——青龍山煤礦改建得頗為成功,本官迴去後,會為於主事請功的。”
於賢聽了麵露喜色,但口中卻謙遜道:“下官都是依照副郎的吩咐辦事,不敢居功。”
“能按照吩咐把事辦好,就是有功。”劉寬肯定了一句,隨即話語一轉道:“不過接下來還需於主事在青龍山再待些時日,督造蜂窩煤和煤爐。”
“蜂窩煤?”於賢露出疑惑之色。
劉寬道:“蜂窩煤是以煤泥為主要材料的一種成品燃料,燒起來煙少、甚至無煙,若是配合煤爐燃燒還很持久,足以取代柴薪。”
聽此,於賢雙目發亮,頗為激動地道:“若這蜂窩煤真有劉副郎所說之效,便是造福千家萬戶之物啊!”
百姓常說,柴米油鹽醬醋茶,柴被排在第一位,便是因為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離不開火,而要燒火,便要用柴。
然而當一個地方人多了,用柴便會困難。
京師雖處於江南,可當人口達到七十多萬後,城中百姓用柴也變得困難起來。
朱元璋為了保證宮中、各衙門及京師百姓用柴,甚至設立了專門的衙門以及儲備柴薪的場地。
而青龍山之前生產出的煤炭,也多是供給宮中及京師各衙門使用——隻因煤炭不如柴炭好,需求才沒那麽大。
可若是劉寬所說的蜂窩煤真能造出來,煤炭需求必然大大增加,青龍山煤場的地位也將直線上升!
稍稍冷靜後,於賢又不免擔心,問:“劉副郎,這蜂窩煤難造嗎?成本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