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歎了口氣,她雖然嘴上說著不情願,但也知道,兒子都把人帶迴家了,這事兒也就有了定局。
她看了裴微音一眼,便走了,也沒再說什麽。
劉淼站起身,叫他們二人起來,對裴微音說道:“她就這麽個脾氣,你別往心裏去。”
裴微音也早就料到了婆婆會不喜歡自己,隻是置之一笑。劉士林帶她去迎春居,劉家的丫鬟翠竹迎上來請安。她見進門的小院子裏種滿了各色的花卉,有芍藥有牡丹有睡蓮,不禁心生歡喜。
劉士林說,這原本就是母親為了他將來娶媳婦準備的,如今終於有了主人。
裴微音低頭玩賞了一會芍藥,說道:“你娘是為了你的媳婦準備的,卻不是為我準備的。”
“胡說,就是為你準備的。”劉士林叫翠竹將團團抱去窩裏,牽著裴微音的手進了迎春居的內室。
“因為先皇的緣故,婚禮暫時還沒法辦,不過你放心,我會把聘禮送到你家去的。”
“我不要騁禮。”裴微音立馬迴絕,“我來時沒有嫁妝,怎好要你的聘禮。再說,我爹當初狠心送我進宮,便是不要我這女兒了,這些年他因我得的宮裏的賞賜已經夠多了,也算是我還了他的養育之恩。”
她堅持,他隻好作罷。
隻是沒能給她一場光明正大的大婚之禮,他心中稍稍有些遺憾。
她能出宮,已經是來之不易,從此之後朝朝暮暮,長相廝守,也足以補上那一點缺憾。
院子裏還有一株剛剛種下的樹,隻有光禿禿的枝幹,沒有長開,裴微音好奇地問這是什麽樹。
劉士林答說紫薇花,她心照不宣的笑了。
他們這段傳奇的姻緣傳了出去,街頭巷尾都有人議論紛紛。保守的男人們覺得改嫁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但是很多寡婦們卻因此到了極大的鼓舞。連皇帝的寡婦都能改一下,那天下還有什麽能阻擋她們追求自己的幸福呢?
婚後夫妻二人琴瑟和諧,美中不足的是婆媳間仍有隔閡。裴微音每次去給婆婆張氏請安,張氏都閉門不見,表示不願意承認這個兒媳婦。
同在一個屋簷下,低頭不見抬頭見,就算張氏不想看見裴微音,也總是有機會碰巧路過。
這日婆媳在抄手遊廊相遇,裴微音連忙迎上去,福身打招唿:“真巧,在這裏遇見母親。問您安好。”
張氏的氣還沒消,她想不通,自己費盡苦心找了那麽多媒人,介紹那麽多門當戶對的良家女子,兒子都不感興趣,偏偏要娶一個寡婦,還差點兒把身家性命都搭進去,也不知這寡婦到底哪兒好。
她沒好氣:“讓開,別擋著我的路。”
“母親息怒。”裴微音賠笑道,“您這是上哪去?”
張氏信佛,此次是照例去佛寺祈福的。
“我上廟裏問問菩薩,我兒子到底怎麽想的,竟娶了您這麽尊大佛迴家來。”張氏見她一身穿著素淨,頭上隻插了一朵珠花,並無金銀玉飾,冷笑道,“我倒是不明白了,您好好的娘娘不做,到我家來吃苦幹什麽。”
“我沒有吃苦,能和大人相守是我的福分。”裴微音說著,跟著走在張氏的後麵,“我跟您一塊兒去寺裏祈福。”
遇都遇上了,橫豎也甩不走,張氏不得不與裴微音一同去了潭柘寺。天氣炎熱,兩人坐在一輛馬車,裴微音貼心地為張氏打扇。
張氏素來怕熱,扇子的風一起,微風拂過麵頰,便覺得清涼許多,轉頭看了她一眼,倒是殷勤,沒想像中娘娘般的嬌貴。
從劉府到潭柘寺路途不短,一路上近半個時辰,裴微音都在不停地給張氏打扇,沒有喊累。
等到了潭柘寺,裴微音先下了馬車,親自為張氏打傘。
張氏原本的火氣滅掉些許,沒再說什麽,與她一同進了寺廟。
寺內的方丈與張氏是老熟人,笑著與她打招唿:“您來了。”
方丈見張氏旁邊站著另一女子,雖然是在替她打傘,卻不像是丫鬟,便問:“這位是?”
張氏看了裴微音一眼,裴微音自己迴答:“小女裴氏,是劉家新過門的媳婦,見過大師。”
“不敢不敢。”方丈忙擺手,對張氏笑道,“原來是您新得的兒媳婦,恭喜恭喜。”
張氏尷尬的笑容停留在臉上,最後還是無奈地點了點頭。
兩人進了大雄寶殿,虔誠地向佛像叩拜。正好這時杳杳鍾聲響起,悠遠得像從天邊傳來。
快離開潭柘寺時,張氏對裴微音道:“你先出去,我有話要和方丈單獨說。”
“是。”裴微音福身,退下等候。
張氏拿出一包用福袋將好的銀子,遞給方丈,說道:“這是給寺裏的香火錢,請大師不要嫌少。”
方丈雙手合十,收下後微笑道:“多謝施主。”
“我還有一事想向方丈求證。”
“您請說。”
“實不相瞞,我兒子娶的這媳婦,是個年輕寡婦,不合我意,然而我兒執著,非迎進門不可。我沒有法子,幾日都不曾好眠。方丈可否讓我求個簽,算一算這段姻緣的吉兇。”
方丈聽了,便順從張氏的意思,讓她默念所求之事,擲簽盒三次。
抽到的正好是個上簽。
上麵寫著:千年古鏡複重圓,女再求夫男再婚,自此門庭重改換,更添福祿在兒孫。
張氏得到了簽詞,如獲大寶,心中的一塊石頭落了地,連聲向方丈道謝而去。
裴微音在馬車裏候了一會,等來熱的滿頭是汗的張氏,忙掏出帕子替她拭汗。馬車徐徐開動,張氏揭簾對車夫命道:“先別迴府,去布莊和胭脂鋪。”
車夫忙應:“是!”
裴微音以為張氏要去給她自己買東西,沒想到張氏放下簾子,就對她道:“你看你打扮得這麽寒素,出去人家還以為你是個丫頭呢。以後胭脂水粉衣裳這些都不必省,不然要被人看輕的。”
雖然是責怪的語氣,但是也包含著一種委婉的認同,認同她這個兒媳婦。裴微音連忙低頭笑道:“母親教訓的是。”
她看了裴微音一眼,便走了,也沒再說什麽。
劉淼站起身,叫他們二人起來,對裴微音說道:“她就這麽個脾氣,你別往心裏去。”
裴微音也早就料到了婆婆會不喜歡自己,隻是置之一笑。劉士林帶她去迎春居,劉家的丫鬟翠竹迎上來請安。她見進門的小院子裏種滿了各色的花卉,有芍藥有牡丹有睡蓮,不禁心生歡喜。
劉士林說,這原本就是母親為了他將來娶媳婦準備的,如今終於有了主人。
裴微音低頭玩賞了一會芍藥,說道:“你娘是為了你的媳婦準備的,卻不是為我準備的。”
“胡說,就是為你準備的。”劉士林叫翠竹將團團抱去窩裏,牽著裴微音的手進了迎春居的內室。
“因為先皇的緣故,婚禮暫時還沒法辦,不過你放心,我會把聘禮送到你家去的。”
“我不要騁禮。”裴微音立馬迴絕,“我來時沒有嫁妝,怎好要你的聘禮。再說,我爹當初狠心送我進宮,便是不要我這女兒了,這些年他因我得的宮裏的賞賜已經夠多了,也算是我還了他的養育之恩。”
她堅持,他隻好作罷。
隻是沒能給她一場光明正大的大婚之禮,他心中稍稍有些遺憾。
她能出宮,已經是來之不易,從此之後朝朝暮暮,長相廝守,也足以補上那一點缺憾。
院子裏還有一株剛剛種下的樹,隻有光禿禿的枝幹,沒有長開,裴微音好奇地問這是什麽樹。
劉士林答說紫薇花,她心照不宣的笑了。
他們這段傳奇的姻緣傳了出去,街頭巷尾都有人議論紛紛。保守的男人們覺得改嫁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但是很多寡婦們卻因此到了極大的鼓舞。連皇帝的寡婦都能改一下,那天下還有什麽能阻擋她們追求自己的幸福呢?
婚後夫妻二人琴瑟和諧,美中不足的是婆媳間仍有隔閡。裴微音每次去給婆婆張氏請安,張氏都閉門不見,表示不願意承認這個兒媳婦。
同在一個屋簷下,低頭不見抬頭見,就算張氏不想看見裴微音,也總是有機會碰巧路過。
這日婆媳在抄手遊廊相遇,裴微音連忙迎上去,福身打招唿:“真巧,在這裏遇見母親。問您安好。”
張氏的氣還沒消,她想不通,自己費盡苦心找了那麽多媒人,介紹那麽多門當戶對的良家女子,兒子都不感興趣,偏偏要娶一個寡婦,還差點兒把身家性命都搭進去,也不知這寡婦到底哪兒好。
她沒好氣:“讓開,別擋著我的路。”
“母親息怒。”裴微音賠笑道,“您這是上哪去?”
張氏信佛,此次是照例去佛寺祈福的。
“我上廟裏問問菩薩,我兒子到底怎麽想的,竟娶了您這麽尊大佛迴家來。”張氏見她一身穿著素淨,頭上隻插了一朵珠花,並無金銀玉飾,冷笑道,“我倒是不明白了,您好好的娘娘不做,到我家來吃苦幹什麽。”
“我沒有吃苦,能和大人相守是我的福分。”裴微音說著,跟著走在張氏的後麵,“我跟您一塊兒去寺裏祈福。”
遇都遇上了,橫豎也甩不走,張氏不得不與裴微音一同去了潭柘寺。天氣炎熱,兩人坐在一輛馬車,裴微音貼心地為張氏打扇。
張氏素來怕熱,扇子的風一起,微風拂過麵頰,便覺得清涼許多,轉頭看了她一眼,倒是殷勤,沒想像中娘娘般的嬌貴。
從劉府到潭柘寺路途不短,一路上近半個時辰,裴微音都在不停地給張氏打扇,沒有喊累。
等到了潭柘寺,裴微音先下了馬車,親自為張氏打傘。
張氏原本的火氣滅掉些許,沒再說什麽,與她一同進了寺廟。
寺內的方丈與張氏是老熟人,笑著與她打招唿:“您來了。”
方丈見張氏旁邊站著另一女子,雖然是在替她打傘,卻不像是丫鬟,便問:“這位是?”
張氏看了裴微音一眼,裴微音自己迴答:“小女裴氏,是劉家新過門的媳婦,見過大師。”
“不敢不敢。”方丈忙擺手,對張氏笑道,“原來是您新得的兒媳婦,恭喜恭喜。”
張氏尷尬的笑容停留在臉上,最後還是無奈地點了點頭。
兩人進了大雄寶殿,虔誠地向佛像叩拜。正好這時杳杳鍾聲響起,悠遠得像從天邊傳來。
快離開潭柘寺時,張氏對裴微音道:“你先出去,我有話要和方丈單獨說。”
“是。”裴微音福身,退下等候。
張氏拿出一包用福袋將好的銀子,遞給方丈,說道:“這是給寺裏的香火錢,請大師不要嫌少。”
方丈雙手合十,收下後微笑道:“多謝施主。”
“我還有一事想向方丈求證。”
“您請說。”
“實不相瞞,我兒子娶的這媳婦,是個年輕寡婦,不合我意,然而我兒執著,非迎進門不可。我沒有法子,幾日都不曾好眠。方丈可否讓我求個簽,算一算這段姻緣的吉兇。”
方丈聽了,便順從張氏的意思,讓她默念所求之事,擲簽盒三次。
抽到的正好是個上簽。
上麵寫著:千年古鏡複重圓,女再求夫男再婚,自此門庭重改換,更添福祿在兒孫。
張氏得到了簽詞,如獲大寶,心中的一塊石頭落了地,連聲向方丈道謝而去。
裴微音在馬車裏候了一會,等來熱的滿頭是汗的張氏,忙掏出帕子替她拭汗。馬車徐徐開動,張氏揭簾對車夫命道:“先別迴府,去布莊和胭脂鋪。”
車夫忙應:“是!”
裴微音以為張氏要去給她自己買東西,沒想到張氏放下簾子,就對她道:“你看你打扮得這麽寒素,出去人家還以為你是個丫頭呢。以後胭脂水粉衣裳這些都不必省,不然要被人看輕的。”
雖然是責怪的語氣,但是也包含著一種委婉的認同,認同她這個兒媳婦。裴微音連忙低頭笑道:“母親教訓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