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我背完之後白舞感歎道:“唐雎,真的好聰明啊!”
“那當然,唐雎這個人之所以能成功也是因為他不畏強暴,英勇沉著。”秦形天頷首道。
“《唐雎不辱使命》記敘了唐雎在國家存亡的危急關頭出使秦國,與秦王針鋒相對地進行鬥爭,終於折服秦王,保存國家,完成使命的經過;歌頌了他不畏強暴、敢於鬥爭的愛國精神;揭露了秦王的驕橫欺詐,外強中幹,色厲內荏的本質。雖不加修飾,卻十分鮮明生動,在刻畫人物性格方麵,取得很高的成就。
全文中最引人注意的是人物的對白,除了很少幾句串場的敘述,幾乎全是對白。作者用對白交代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局,重點突出,層次清晰;用對白表現人物的精神麵貌,安陵君的委婉而堅定,唐雎的沉著幹練,口鋒銳利,義正辭嚴,秦王的驕橫無理,無不躍然紙上。
開頭一段是秦王嬴政在“滅韓亡魏”之後,雄視天下,根本不把小小的安陵放在眼裏,他似乎不屑以武力相威脅,企圖以“易地”的謊言詐取安陵。在他看來,安陵君哪敢說個“換”字,更不敢說“不”,“使人謂”三字,劈頭即自稱寡人。諸侯隻有對下才可自稱寡人,這就見出秦王對安陵君的輕慢。“安陵君其許寡人”,著一命令副詞“其”,活現出秦王的盛氣淩人。安陵君識破騙局,婉言拒絕。“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態度和言辭都十分婉和,但不是卑躬屈膝,而是婉辭,是麵對虎狼之敵的鬥爭藝術。“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陳理為據,無容置喙。“弗敢易”,於委婉中透出堅決的態度,必然會使“秦王不悅”。這時,唐雎出場,“使於秦”,係國家人民的命運於一身,深入虎穴狼窩,令讀者為他捏一把汗。以下唐雎出使到秦國的文章分三個段落來做,也是唐雎與秦王麵對麵鬥爭的三個迴合。
第一個迴合是鬥爭的開始。唐雎如何到達秦國,怎樣拜見秦王,與此文中心無關,一概略去不寫,而直接寫會見時的對話。秦王與唐雎的語言,其意趣和以前秦使者迥然不同。“秦王謂唐雎曰”之前,已經“不悅”,這時,他是壓住火氣說話,不像秦使者那樣“簡而明”,而是亦拉亦打,於委婉中露出威脅,儼然是勝利者的口吻:“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於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這是質問。“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裏之地存者”,純屬威脅。話中句句不離“寡人”如何,還偏要說“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吾以十倍之地,請廣於君”,秦王的狡詐驕橫之態不言自明。唐雎早已胸有成竹,並不多與之周旋。“否,非若是也”,態度沉著明朗。寸步不讓,據理力爭:“雖千裏不敢易也,豈直五百裏哉?”把安陵君的“弗敢易”換做一個反問句,並以“千裏”對“五百裏”提出,就遠比安陵君的迴答更為堅定有力,不給對方一點便宜。
第二迴合是鬥爭的高潮,從寫作來說是全文重心,因此寫得最細最詳。“秦王怫然怒”一句,籠罩全段。一個小國的使者如何治服大國暴君的盛怒,固然很難;作者如何在短短的文字中把這個場麵寫出來,寫得入情入理,令人信服,也非易事。這一段作者分兩個層次來寫,第一層,秦王怒氣衝衝,施以恐嚇,“公亦嚐聞天子之怒乎”,公然自稱“天子”,全不把一個小國及其使者放在眼裏。“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裏”,如果聯係“滅韓亡魏”的背景,委實令人不寒而栗。唐雎“臣未嚐聞也”一句,沉著冷靜,不為秦王的恐嚇所動,實際上是按兵待敵。第二層,唐雎先是反唇相譏,“大王嚐聞布衣之怒乎”,照用秦王口吻,以“布衣”對“天子”,真是寸步不讓。然後又用“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一正一反兩個判斷句,斷然駁掉秦王“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的誣蔑,於是條件成熟,反攻開始。先用三個排比句擺出專諸刺王僚、聶政刺韓傀、要離刺慶忌的事實,又說“與臣而將四矣”,打掉秦王的氣焰,再用“若士必怒”等五個四字短句,像滾木擂石般對準秦王打過去,以“二人”對“百萬”、“五步”對“千裏”,不給他一點喘息時間,氣氛之緊張,令人屏息。最後唐雎“挺劍而起”,緊緊逼住秦王,這更是秦王所始料不及,於是精神防線完全被摧毀,隻有繳械投降。
第三迴合寫法上反過來了,虛寫唐雎,因為唐雎的形象已經完成,再寫反而畫蛇添足從“色撓”至於“長跪而謝”,“先生坐,何至於此”,這是此時此刻秦王的所言,簡直讓人難以相信還是剛才那個秦王幹的。秦王先因為自己是大強國有恃無恐,誤以為可以放膽作惡;後迫於眼前處境,黔驢技窮,不得已而為之,並不能改變他的本性。而且君王的架子並不能完全放下,對唐雎的恭維顯然言過其實。
全文不到四百字,前後層次井然而委婉跌宕。以“易地”起論,至”長跪而謝”,國繞著安陵國土的“易”與“不易”,通過“天子之怒”和“布衣之怒”的波瀾起伏,展開了唇槍舌劍的激烈論戰,塑造了一位威武不屈、見義勇為的俠士形象,寄寓了作者反抗強暴的理想;同時也勾勒了秦王虛偽、驕橫和兇暴的醜惡麵目,從而闡明反抗暴秦、維護國家領土和主權的正義力量是不可戰勝的。這正是唐雎所以能夠戰勝強秦的精神力量,也是這篇文章永具藝術魅力的關鍵所在。”秦形天又解釋出剛才那句話的原因。
“居然他還這麽有才華,那他最後是怎麽死的?”白舞好奇的問道。
“關於唐雎的死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種是,傳說唐雎見秦王時已經九十六歲了,因為與秦王的一番對話,興奮異常,睡了一晚就過世了。”
“二是唐雎拜見秦王後迴國,秦國滅了安陵國,殺了他。這些當然都是沒有文獻佐證的,所以也不能證明真假,可能是高齡過世,也可能是被我的老祖宗給殺了。”秦形天解釋道。
“哎,真的是不管是誰,也躲不過歲月啊!”白舞,再次感歎道,不知在想什麽。
“那當然,唐雎這個人之所以能成功也是因為他不畏強暴,英勇沉著。”秦形天頷首道。
“《唐雎不辱使命》記敘了唐雎在國家存亡的危急關頭出使秦國,與秦王針鋒相對地進行鬥爭,終於折服秦王,保存國家,完成使命的經過;歌頌了他不畏強暴、敢於鬥爭的愛國精神;揭露了秦王的驕橫欺詐,外強中幹,色厲內荏的本質。雖不加修飾,卻十分鮮明生動,在刻畫人物性格方麵,取得很高的成就。
全文中最引人注意的是人物的對白,除了很少幾句串場的敘述,幾乎全是對白。作者用對白交代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局,重點突出,層次清晰;用對白表現人物的精神麵貌,安陵君的委婉而堅定,唐雎的沉著幹練,口鋒銳利,義正辭嚴,秦王的驕橫無理,無不躍然紙上。
開頭一段是秦王嬴政在“滅韓亡魏”之後,雄視天下,根本不把小小的安陵放在眼裏,他似乎不屑以武力相威脅,企圖以“易地”的謊言詐取安陵。在他看來,安陵君哪敢說個“換”字,更不敢說“不”,“使人謂”三字,劈頭即自稱寡人。諸侯隻有對下才可自稱寡人,這就見出秦王對安陵君的輕慢。“安陵君其許寡人”,著一命令副詞“其”,活現出秦王的盛氣淩人。安陵君識破騙局,婉言拒絕。“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態度和言辭都十分婉和,但不是卑躬屈膝,而是婉辭,是麵對虎狼之敵的鬥爭藝術。“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陳理為據,無容置喙。“弗敢易”,於委婉中透出堅決的態度,必然會使“秦王不悅”。這時,唐雎出場,“使於秦”,係國家人民的命運於一身,深入虎穴狼窩,令讀者為他捏一把汗。以下唐雎出使到秦國的文章分三個段落來做,也是唐雎與秦王麵對麵鬥爭的三個迴合。
第一個迴合是鬥爭的開始。唐雎如何到達秦國,怎樣拜見秦王,與此文中心無關,一概略去不寫,而直接寫會見時的對話。秦王與唐雎的語言,其意趣和以前秦使者迥然不同。“秦王謂唐雎曰”之前,已經“不悅”,這時,他是壓住火氣說話,不像秦使者那樣“簡而明”,而是亦拉亦打,於委婉中露出威脅,儼然是勝利者的口吻:“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於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這是質問。“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裏之地存者”,純屬威脅。話中句句不離“寡人”如何,還偏要說“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吾以十倍之地,請廣於君”,秦王的狡詐驕橫之態不言自明。唐雎早已胸有成竹,並不多與之周旋。“否,非若是也”,態度沉著明朗。寸步不讓,據理力爭:“雖千裏不敢易也,豈直五百裏哉?”把安陵君的“弗敢易”換做一個反問句,並以“千裏”對“五百裏”提出,就遠比安陵君的迴答更為堅定有力,不給對方一點便宜。
第二迴合是鬥爭的高潮,從寫作來說是全文重心,因此寫得最細最詳。“秦王怫然怒”一句,籠罩全段。一個小國的使者如何治服大國暴君的盛怒,固然很難;作者如何在短短的文字中把這個場麵寫出來,寫得入情入理,令人信服,也非易事。這一段作者分兩個層次來寫,第一層,秦王怒氣衝衝,施以恐嚇,“公亦嚐聞天子之怒乎”,公然自稱“天子”,全不把一個小國及其使者放在眼裏。“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裏”,如果聯係“滅韓亡魏”的背景,委實令人不寒而栗。唐雎“臣未嚐聞也”一句,沉著冷靜,不為秦王的恐嚇所動,實際上是按兵待敵。第二層,唐雎先是反唇相譏,“大王嚐聞布衣之怒乎”,照用秦王口吻,以“布衣”對“天子”,真是寸步不讓。然後又用“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一正一反兩個判斷句,斷然駁掉秦王“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的誣蔑,於是條件成熟,反攻開始。先用三個排比句擺出專諸刺王僚、聶政刺韓傀、要離刺慶忌的事實,又說“與臣而將四矣”,打掉秦王的氣焰,再用“若士必怒”等五個四字短句,像滾木擂石般對準秦王打過去,以“二人”對“百萬”、“五步”對“千裏”,不給他一點喘息時間,氣氛之緊張,令人屏息。最後唐雎“挺劍而起”,緊緊逼住秦王,這更是秦王所始料不及,於是精神防線完全被摧毀,隻有繳械投降。
第三迴合寫法上反過來了,虛寫唐雎,因為唐雎的形象已經完成,再寫反而畫蛇添足從“色撓”至於“長跪而謝”,“先生坐,何至於此”,這是此時此刻秦王的所言,簡直讓人難以相信還是剛才那個秦王幹的。秦王先因為自己是大強國有恃無恐,誤以為可以放膽作惡;後迫於眼前處境,黔驢技窮,不得已而為之,並不能改變他的本性。而且君王的架子並不能完全放下,對唐雎的恭維顯然言過其實。
全文不到四百字,前後層次井然而委婉跌宕。以“易地”起論,至”長跪而謝”,國繞著安陵國土的“易”與“不易”,通過“天子之怒”和“布衣之怒”的波瀾起伏,展開了唇槍舌劍的激烈論戰,塑造了一位威武不屈、見義勇為的俠士形象,寄寓了作者反抗強暴的理想;同時也勾勒了秦王虛偽、驕橫和兇暴的醜惡麵目,從而闡明反抗暴秦、維護國家領土和主權的正義力量是不可戰勝的。這正是唐雎所以能夠戰勝強秦的精神力量,也是這篇文章永具藝術魅力的關鍵所在。”秦形天又解釋出剛才那句話的原因。
“居然他還這麽有才華,那他最後是怎麽死的?”白舞好奇的問道。
“關於唐雎的死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種是,傳說唐雎見秦王時已經九十六歲了,因為與秦王的一番對話,興奮異常,睡了一晚就過世了。”
“二是唐雎拜見秦王後迴國,秦國滅了安陵國,殺了他。這些當然都是沒有文獻佐證的,所以也不能證明真假,可能是高齡過世,也可能是被我的老祖宗給殺了。”秦形天解釋道。
“哎,真的是不管是誰,也躲不過歲月啊!”白舞,再次感歎道,不知在想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