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滿麵紅光的秦淮茹在院子裏洗著衣服,衣服洗完晾曬好後,房門打開了,一手扶著略有些酸脹的腰部的李衛國,打著哈欠出了門。


    秦淮茹看著他這樣,感覺有點好笑,不過為了生孩子的大事,她覺得這是應該的,今天晚上還要繼續加班才行。


    但嘴上安慰道:“晚上給你燉紅燒肉吃,快來吃早飯吧!”


    那時候的工廠都是單休,所以今天要正常上班了。


    兩人坐了下來,秦淮茹拿了一個饅頭遞給了李衛國後,自己也拿起一個饅頭,撕下一小塊,放到嘴裏慢慢嚼著。


    李衛國直接咬了一大口道:“媳婦,下午估計我得請會兒假,拉電線的工人可能今天要上門。”


    秦淮茹點了點道:“嗯,知道了。”


    “嘿嘿,晚上迴來咱們就有電燈了,這煤油燈看書真是不得勁。”李衛國得意洋洋的笑道。


    秦淮茹笑著應和道:“知道啦 ,快吃吧,可別遲到了。對了,記得有空去把蜂窩煤給領迴來,還有別忘了小敏的事。”


    李衛國喝了一口稀粥,點頭道:“嗯,放心吧,這事不會忘的。”


    吃好飯後,兩人便騎著車去上班,到了工廠後,李衛國便把自己昨天的筆記拿了出來,仔細的思考著下一步的方向。


    電吹風的構造其實很簡單,就是由外殼、電動機及風葉、電熱元件和開關組成。其實一九五四年的時候已經有最原始但也是目前最接近現代樣式的電吹風問世了,但使用的外殼仍然是金屬,隻是手柄部分采用了木料,既不美觀,重量仍然還是有點偏重。


    李衛國作為穿越人士,見識當然遠非這個時期的人們所能比擬,於是在他的腦海中,一個劃時代的產物即將要提前誕生了。


    首先就是采用耐高溫塑料做外殼,同時進風口處加裝擋風板,這樣可以用來調節風量的大小;同時加裝冷風,其實這個更簡單,就是在電動機工作的時候,電熱元件不工作就行;另外一個就是要加裝過熱保護裝置,即溫度過高後自動停止工作。


    電動機這個自己就可以解決,但耐高溫塑料這個他就沒辦法自己造了,這時他突然想到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後世被譽為“中國塑料之父”的科學院院士——徐僖。


    這位老前輩也是前世的李海青非常敬佩的一位科學家,而且他的經曆也頗具傳奇色彩。


    徐老前輩出生於1921年,江蘇南京人,在南京淪陷前,他隨父母逃亡至四川。1940年,21歲的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當時內遷至貴州的浙江大學化工係,而就在那時,他跟隨他的導師一起研究了一種名為五棓子的植物。後來由於戰亂,學校停課,研究也不得不中止。


    五棓子,漆樹科,是我國西南川黔山區的土特產,而正是這樣一種不起眼的東西,打開了中國塑料製造業的大門。


    1947年初,中華教育基金董事會計劃招考留美學生5名,而其中就有一個化學專業的名額。徐老前輩一舉考中,並前往美國賓州李海大學化工係攻讀。


    出發前,他將30多公斤重的五棓子夾在行李中,帶到了美國。經過一年多的努力,他用理論和實驗結果證實了自己的設想,通過縮聚反應製得可與苯酚—甲醛塑料媲美的五棓子塑料。


    1949年5月,徐僖與黃子卿、黃涉清等人經香港迴祖國。因為當時的香港仍然受英國殖民,因此他們在那裏受到了刁難和阻撓,最後不得不舍棄所有行李,隨身隻帶了一小箱筆記資料及一台小打字機赴重慶,投奔父兄。


    後來重慶解放時,由宋慶齡主辦的《中國建設》雜誌還特意向海內外專門報道了徐僖等人迴國的消息。


    建國初期,由於中國工業基礎十分薄弱,又被國外封鎖禁運,塑料製品奇缺,甚至連衣服鈕扣和一般家用電器的插頭、插座都很難買到。當時的情況決定了我們要想發展,就必須建立屬於自己的塑料製造產業。


    1949年冬,徐僖受聘為重慶大學化工係副教授。1951年他在重慶大學任教的同時,便受命籌建重慶棓酸塑料廠,也就是後來的重慶合成化工廠。


    1953年5月3日,重慶棓酸塑料廠正式投產。這是由我國工程技術人員自主設計、完全采用國產設備和國產原料的第一個塑料工廠。也正是從那一天開始,中國打破了塑料製品隻能依賴進口的僵局。


    “看來,自己終於有機會見識一下這個時代的風雲人物了。”想到這裏,李衛國不禁一陣心潮澎湃。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四合院之秦淮茹被我寵上天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小母牛上網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小母牛上網並收藏四合院之秦淮茹被我寵上天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