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過中秋,搶收
重迴七零,改變一家命運 作者:一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農曆八月十五,是中秋節。
今年的中秋,一家人聚不齊,隻能看同一個月亮,許同一個願望。
八月初五這一天,沈安寧在家裏準備做月餅,這個月底,也要開始秋收了,今年的天氣不是很好,村裏上了年紀的老人都猜測今年的第一場大雪會提前。
空間裏的雜貨鋪裏剛好有一些做月餅模子,有圓形還有花瓣型的,裏麵刻的花紋和字也是不一樣的,沈安寧每樣分別拿了兩個,她不打算做很複雜的,今天這一批是要給姑姑大伯那邊和哥哥那兒寄過去的,所以能保存時間長是最重要的。
找出鬆子,核桃仁,南瓜子仁,熟花生,紅棗,黑芝麻,白芝麻,榛果,冬瓜糖,所有的東西混在一起,加入蜂蜜和少許白糖,將炒熟的麵粉倒進去攪和均勻,分成大小差不多大的團做餡料,月餅皮就是麵粉加上黃油,白糖雞蛋揉捏而成,包起來用模具按壓一下,再用烤箱烤熟。
沈安寧一共做了一百個月餅,做好的當天下午,她就用油紙包好,加上一些山上的幹貨,還有之前用野果做成的蜜餞,月餅姑姑姑父那邊寄四十個,大伯大伯母那邊四十個,二哥那裏寄二十個。
還有十天的時間,不出意外他們都會在中秋節之前收到,雖然家人分散在四個地方,但隻要大家的心連在一起,那麽距離從來都不是問題。
因為還沒到中秋,所以沈安寧這次就沒給家裏做,隻留了幾個讓弟弟妹妹嚐嚐,等到中秋節那一天她會給家裏做很多不同口味的。
看著雙胞胎吃的那麽開心,希希也就舔了舔味兒,看那小表情也是享受的不行,她想起在後世,由於其它種餡料月餅的出現,大家已經不太愛吃五仁的了,因為五仁月餅中包有很多東西,吃起來比較膩,不如其他月餅這麽好吃,不像現在,糖油都是稀罕物,越甜的東西大家反而越喜歡。
這天,沈安寧正在醫務室看書,村裏的幾個大娘過來買藥,她們說起今年的天氣有些奇怪,往年到了九月,東北這邊不會像今年這麽熱,現下這溫度和盛夏時無異了,沈安寧聽到這話,將她們要的解暑藥包好。
她想,事出反常必有妖,今年天氣這麽反常,冬天可能也會比往年更冷,牛棚裏的那些人,去年還是靠著沈安寧給的棉被棉服才勉強度過的,想了想,沈安寧將空間裏的棉花數了數,之前成衣店的棉花留了一些在北京,這兩年給家裏人做了一些棉襖棉褲,還有一些給了牛棚裏的爺爺奶奶們,現在看也就剩下三大口袋了。
想了想,她將空間小院裏的土地都種上的棉花,之前不缺吃穿,沒有居安思危的想法,這幾塊地一直空著,現在可要好好利用起來了。
九月中下旬,秋收開始了,天氣實在太熱,村裏的莊稼把式怕這些糧食旱在地裏,河裏的水位較之往年也下降了不少,還好這些莊稼長得也差不多了,所以現在開始搶收也沒什麽損失。
這一次,沈安寧沒下地,她負責給附近幾個村子提供解暑的草藥和緩解疲勞,緩解關節疼痛的藥,家裏的孩子們又都上學去了,隻有她一個人,每天要上山采藥,炮製,研磨,配藥,這些事兒太雜太多,光是做好這些事,她就已經沒什麽別的時間了。
就連希希這個小丫頭也看出了她的忙碌,這段時間乖的很,每天在醫務室,沈安寧把收音機一打開,她自己便能跟著學說話,累了餓了就哭幾聲,還自己哄自己睡覺,可把沈安寧心疼地不行。
七月那會兒來的四個知青,女知青沈安寧早就認識了,兩個男知青沈安寧是在這次秋收中才關注到。
也是巧合,許紅霞她們這幾天秋收太累,給沈安寧這兒送了幾斤綠豆和兩斤白糖,麻煩她中午幫她們燒一鍋綠豆湯送過去,不是什麽大事兒,沈安寧當然不會拒絕。
在給許紅霞她們送綠豆湯的時候,沈安寧觀察到田埂上扛著一捆捆水稻走的兩個男人,從他們的身形和步伐來看,都是練家子,不一定是軍人,但也一定接受過特殊的訓練。
有些好奇,沈安寧就問了問,“哎,紅霞,那兩個男的也是咱們村的嗎?之前好像不大見過啊。”
“害,就是新來的那兩個男知青,和曹玉她們走的近,天天過去給那兩個大小姐幫忙,和我們走的不近,連劉成都說他們每天到知青點就是睡覺,雖然住在一起,但總是有些格格不入的。”許紅霞也有些無奈,想來就是她們來的時候和老知青處的很愉快,所以現在和這四個新來的處的不太好,倒是有些不習慣,感覺怪怪的。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
這麽多年的沉澱,讓沈安寧有一種警覺感,遇到對她有威脅的人和事,她會不由自主地去關注。
打聽了一下,兩個男知青,一個叫李昊天,一個叫楊征程,和曹玉她們一樣,都是京市來的。
四個人來自同一個地方,還都互相認識,要麽就是親戚朋友的安排,大家都是一起的,要麽,,,沈安寧不得不多想。
觀察了他們好幾天,可能是秋收太忙,沈安寧沒發現有什麽不正常的地方,每天這兩個人都是正常上工下工,也沒做什麽不該做的事情。
村裏人團結一致,地裏的稻穀和土豆紅薯都在十月中的時候全部收了迴來,將近一個月的忙碌,大家夥兒累的夠嗆,就想趁著不忙的時候在家好好歇歇,沈安寧的小院也再一次忙碌了起來,不少村民到她這裏來用大豆和她換山上的野生枸杞和紅棗。
每天人來人往的,倒也熱鬧。
今年的中秋,一家人聚不齊,隻能看同一個月亮,許同一個願望。
八月初五這一天,沈安寧在家裏準備做月餅,這個月底,也要開始秋收了,今年的天氣不是很好,村裏上了年紀的老人都猜測今年的第一場大雪會提前。
空間裏的雜貨鋪裏剛好有一些做月餅模子,有圓形還有花瓣型的,裏麵刻的花紋和字也是不一樣的,沈安寧每樣分別拿了兩個,她不打算做很複雜的,今天這一批是要給姑姑大伯那邊和哥哥那兒寄過去的,所以能保存時間長是最重要的。
找出鬆子,核桃仁,南瓜子仁,熟花生,紅棗,黑芝麻,白芝麻,榛果,冬瓜糖,所有的東西混在一起,加入蜂蜜和少許白糖,將炒熟的麵粉倒進去攪和均勻,分成大小差不多大的團做餡料,月餅皮就是麵粉加上黃油,白糖雞蛋揉捏而成,包起來用模具按壓一下,再用烤箱烤熟。
沈安寧一共做了一百個月餅,做好的當天下午,她就用油紙包好,加上一些山上的幹貨,還有之前用野果做成的蜜餞,月餅姑姑姑父那邊寄四十個,大伯大伯母那邊四十個,二哥那裏寄二十個。
還有十天的時間,不出意外他們都會在中秋節之前收到,雖然家人分散在四個地方,但隻要大家的心連在一起,那麽距離從來都不是問題。
因為還沒到中秋,所以沈安寧這次就沒給家裏做,隻留了幾個讓弟弟妹妹嚐嚐,等到中秋節那一天她會給家裏做很多不同口味的。
看著雙胞胎吃的那麽開心,希希也就舔了舔味兒,看那小表情也是享受的不行,她想起在後世,由於其它種餡料月餅的出現,大家已經不太愛吃五仁的了,因為五仁月餅中包有很多東西,吃起來比較膩,不如其他月餅這麽好吃,不像現在,糖油都是稀罕物,越甜的東西大家反而越喜歡。
這天,沈安寧正在醫務室看書,村裏的幾個大娘過來買藥,她們說起今年的天氣有些奇怪,往年到了九月,東北這邊不會像今年這麽熱,現下這溫度和盛夏時無異了,沈安寧聽到這話,將她們要的解暑藥包好。
她想,事出反常必有妖,今年天氣這麽反常,冬天可能也會比往年更冷,牛棚裏的那些人,去年還是靠著沈安寧給的棉被棉服才勉強度過的,想了想,沈安寧將空間裏的棉花數了數,之前成衣店的棉花留了一些在北京,這兩年給家裏人做了一些棉襖棉褲,還有一些給了牛棚裏的爺爺奶奶們,現在看也就剩下三大口袋了。
想了想,她將空間小院裏的土地都種上的棉花,之前不缺吃穿,沒有居安思危的想法,這幾塊地一直空著,現在可要好好利用起來了。
九月中下旬,秋收開始了,天氣實在太熱,村裏的莊稼把式怕這些糧食旱在地裏,河裏的水位較之往年也下降了不少,還好這些莊稼長得也差不多了,所以現在開始搶收也沒什麽損失。
這一次,沈安寧沒下地,她負責給附近幾個村子提供解暑的草藥和緩解疲勞,緩解關節疼痛的藥,家裏的孩子們又都上學去了,隻有她一個人,每天要上山采藥,炮製,研磨,配藥,這些事兒太雜太多,光是做好這些事,她就已經沒什麽別的時間了。
就連希希這個小丫頭也看出了她的忙碌,這段時間乖的很,每天在醫務室,沈安寧把收音機一打開,她自己便能跟著學說話,累了餓了就哭幾聲,還自己哄自己睡覺,可把沈安寧心疼地不行。
七月那會兒來的四個知青,女知青沈安寧早就認識了,兩個男知青沈安寧是在這次秋收中才關注到。
也是巧合,許紅霞她們這幾天秋收太累,給沈安寧這兒送了幾斤綠豆和兩斤白糖,麻煩她中午幫她們燒一鍋綠豆湯送過去,不是什麽大事兒,沈安寧當然不會拒絕。
在給許紅霞她們送綠豆湯的時候,沈安寧觀察到田埂上扛著一捆捆水稻走的兩個男人,從他們的身形和步伐來看,都是練家子,不一定是軍人,但也一定接受過特殊的訓練。
有些好奇,沈安寧就問了問,“哎,紅霞,那兩個男的也是咱們村的嗎?之前好像不大見過啊。”
“害,就是新來的那兩個男知青,和曹玉她們走的近,天天過去給那兩個大小姐幫忙,和我們走的不近,連劉成都說他們每天到知青點就是睡覺,雖然住在一起,但總是有些格格不入的。”許紅霞也有些無奈,想來就是她們來的時候和老知青處的很愉快,所以現在和這四個新來的處的不太好,倒是有些不習慣,感覺怪怪的。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
這麽多年的沉澱,讓沈安寧有一種警覺感,遇到對她有威脅的人和事,她會不由自主地去關注。
打聽了一下,兩個男知青,一個叫李昊天,一個叫楊征程,和曹玉她們一樣,都是京市來的。
四個人來自同一個地方,還都互相認識,要麽就是親戚朋友的安排,大家都是一起的,要麽,,,沈安寧不得不多想。
觀察了他們好幾天,可能是秋收太忙,沈安寧沒發現有什麽不正常的地方,每天這兩個人都是正常上工下工,也沒做什麽不該做的事情。
村裏人團結一致,地裏的稻穀和土豆紅薯都在十月中的時候全部收了迴來,將近一個月的忙碌,大家夥兒累的夠嗆,就想趁著不忙的時候在家好好歇歇,沈安寧的小院也再一次忙碌了起來,不少村民到她這裏來用大豆和她換山上的野生枸杞和紅棗。
每天人來人往的,倒也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