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幅是誰的畫?怎麽躺著掛?”
“哦,這幅是潘天壽老師的《無限風光》,是361cmx152cm的,因為太高了,豎著掛,掛不下,隻能橫著掛。”
“這幅畫賣嗎?”
“賣,掛在這裏,當然是要賣的。”
好“推銷員”鞏如甲一臉興奮道:“這幅畫創作於1963年,第一次公開展出,還是80年4月29日到5月25日,華夏美術館舉辦的‘潘天壽書畫展’上,當時共展出了110幅潘老師的作品。”
“多少錢?”
“這幅畫是別人放在我們店寄售的,差不多有50平尺,一平尺100塊錢,加上我們店10%的服務費,總共要5500元。”
李國慶感覺他又真相了。
80年代的普通人不是看不到書畫有升值的空間,可是他們是真沒錢買啊。在這個一個縣都出不了幾個萬元戶,好不容易出一個,縣長都得敲鑼打鼓送喜報的年代,誰他麽舍得花10年的工資買幅畫?
就像08年奧運會之前,所有人都知道燕京的房子會漲價。
可是那年全市職工平均工資為元,08年1月份,燕京房價均價已經到了元每平方米了,辛辛苦苦幹一年隻能買三四平,有多少人買得起房?
“還是貴。”
“不算貴了。80年鵬城美術館購入的潘老師《蛙石圖》,才兩三平尺,就花了400元,他們往外賣,會更貴。”
“潘天壽的畫怎麽會這麽貴?”
“主要是潘老師的作品存世量太少了,據不完全統計,潘老師的存世作品大約在千幅左右,尺幅在20平尺以上的巨幅作品更是,最多也就幾十幅。這幅畫是巨幅,又是難得一見的指墨作品。”
“紙墨作品?所有的畫不都是紙和墨嗎?”
“是手指的指。指墨興起於明末清初,起源於民間,就是用手指頭、手指甲蘸水墨或顏料,在紙或絹上勾畫,或間以手掌抹擦,以成圖像的繪畫技法。”
後世自媒體時代,群魔亂舞,書畫界也是重災區,各種書寫繪畫工具層出不窮,隻有你想不到,沒有他們做不到。
有什麽射書啊,就是就是拿著注冊器吸滿了墨汁往紙上泚,泚出來的作品,比小孩尿尿尿出來的都讓人看不懂;
有盲書,就是閉著眼寫書法,閉眼的原因並非是盲人,而是因為要在“女體”上寫書法,往女大學生身體上寫;
(李國慶:這個我也會,還可以結合上麵的射書,用白色的墨。)
有臉書,就是用臉往紙上蹭;有胡畫,就是用胡子作畫……盲書教授、射墨大師、胡畫專家……這鍋其實得伯虎兄背,誰讓他用叻哥的二弟畫老雕,呸,是小蟲了。
原來明朝人都開始搞行為藝術了啊,周星星同學還真沒亂搞,不過周星星同學跟潘老師和那些妖魔鬼怪的區別是,他們畫出來的畫還怪好看嘞。結果最重要,用什麽作畫、作畫的過程不重要。
“要了。”李國慶給了羅漢一個眼色,羅漢說道。
“我們店還有幾幅潘天壽的作品,分別是《耕罷》、《春塘水暖圖》、《鷹石山花圖》和《鷹石圖》,都是超過20平尺的巨作。”
“有《初晴》嗎?”
李國慶跟羅漢咬了咬耳朵,讓羅漢問。
“有。”鞏如甲咬了一下嘴唇,下定決心道:“想必你們是在臨安華僑飯店見到的《初晴》,其實那幅畫不是真的。”
“不是真的?”
“是的,《初晴》是58年潘老師和吳茀之接到任務,為即將落成的臨安華僑飯店創作國畫,按要求,兩人要各畫一幅同樣大小的作品。最終吳茀之畫了《美意延年》,潘老師畫了《初晴》。”
“59年《初晴》開始懸掛在臨安華僑飯店,但是大畫長期掛著容易受損,79年當時的臨安機關事務局委托浙省美院領導,請潘老師的學生臨摹了一幅同樣大小的《初晴》,替代上牆,從此原作入庫。”
“現在這幅畫就在你們店裏?”
“不是,那幅《初晴》撤下來以後被放在了庫房裏,後來庫房失火,把那幅畫給焚毀了。”
“是失火啊還是有人故意放火啊?”
火可是個好東西啊,熊熊烈火之下,能掩蓋一切作惡,查都不好查,要不古代為啥動不動就玩“火龍燒倉”呢。銀行大庫的主任估計做夢都想著金庫線路什麽時候老化,來一場夢中情“火”吧?
“的確是失火,消防最後給出的結論是線路老化引起的失火。”
好吧,你是內部人士,我信你。
“那你們店裏的《初晴》怎麽來的?”
“潘老師在畫完那幅《初晴》以後仍覺得不過癮,緊接著在59年和60年各創作了一幅《初晴》,跟第一幅基本上一模一樣,我們店裏的《初晴》就是潘老師59年畫的,據說完成當天正是十月一日。”
臥槽,這我得得著啊。
這不就是為了給我慶祝生日,專門畫的嗎?
“要了。”羅漢看懂了李大老板的眼色,連價都沒問,就說要了。
“可以賣,不過有條件。”
“什麽條件?”
“我們店跟臨安方麵有協議,《初晴》在20年內不準出現在市場上,哪怕有人拿出去賣了,我們也不會承認《初晴》是真的。”
李國慶越來越覺得裏麵有陰謀的存在了,不過,管他呢,老子買了,肯定就不會賣了。就算有人找後賬,老子真金白銀,通過正規渠道買的,有合同有發票,也不怕人查。
大不了讓人收迴或者捐給博物館美術館唄,幾千塊錢而已,老子損失得起。
簡單討價還價一番,李大老板花了不到3萬塊錢,買下了八幅潘天壽20平尺以上的巨幅作品,平均一幅不到4000塊錢。
看著一幅幅巨畫,這都是朕打下來的江山,李大老板又有一種天下“寶貝”盡入我夾袋中的豪情。
如果沒記錯的話,這幾幅畫就是後世潘老師拍賣價格最高的前幾幅畫,李國慶甚至有點擔心,自己這截胡了,到時候想炒潘老師卻無畫可拍,會不會讓潘老師泯然眾畫師矣?
隻能說你想瞎了心,炒作嘛,有沒有畫不重要,炒的是潘老師那個人,就算真沒有了,還可以無中生“畫”,更何況你又不可能把潘老師那千幅作品全買下來。
想炒潘老師,可以是《鷹石山花圖》,也可以是《鷹石菊花圖》甚至是《鷹石喇叭花圖》,《無限風光》可以賣2.8億多,《在險峰》難道就不可以賣3億多了嗎?
至於為什麽會有這麽多潘老師的大作聚集在寶寶齋,李國慶倒是一點都不擔心其中有什麽詐。
內地第一家拍賣行還得等三年,1986年9月,經羊城第一商業局批準,國營羊城拍賣行成立,標誌著華夏中斷了30年的拍賣業得以正式恢複,第一次藝術品拍賣得等到92年了。
拍賣行出現之前,寶寶齋可是內地藝術品交易的頭部企業,有好東西找他們寄賣,再正常不過了。
“不要998,不要888,也不要668,現在隻要38元,你沒看錯,就是38元,將爺們領迴家。”
“38元你買了不吃虧,租了不上當,38元你買不了車也買不了房,卻可以體驗做一迴新娘。38元你去不了棒子和李家坡,但可以買個漢子暖被窩……”
……
額,又串台了。
日常發神經,李大老板常規操作了。
反正李大老板又開啟了清倉大處理,暴走“買買買”模式。
白石老人的蝦爬子、草蟲、禽鳥、遊魚、花卉、蔬果,不管是大幅還是小幅,有一張算一張,張張都要,花了5萬塊錢買了100多張,平均下來每張三四百塊錢;
傅抱石的山水、仕女、高士,花了5萬買了200多張,咱老李也算是傅抱石的收藏大家了吧?
據說傅抱石後世作品存世量在兩千幅以內,三分之二在國內,大約三分之一流落海外,金陵博物館收藏最多,大約有400幅,故宮有50幅,華夏美術館20餘幅,其子女保留作品50餘幅。
黃賓虹、李可染、李苦禪、豐子愷、吳昌碩……開啟掃貨模式的李大老板一張都不放過,就連黃胄的驢都買了幾十張,要是能有馬良的神筆,把驢趕下來做成驢肉火燒,估計他一輩子都吃不完。
誰讓黃胄就喜歡畫群驢圖呢,說是最大的一幅,畫了一百多頭驢。
有錢人性的李大老板,一口氣買了1000多張畫,差不多把寶寶齋幾十年來積攢下來的精品庫存給清空了,總共也才花了李大老板三十多萬,毛毛雨、灑灑水啦。
“哦,這幅是潘天壽老師的《無限風光》,是361cmx152cm的,因為太高了,豎著掛,掛不下,隻能橫著掛。”
“這幅畫賣嗎?”
“賣,掛在這裏,當然是要賣的。”
好“推銷員”鞏如甲一臉興奮道:“這幅畫創作於1963年,第一次公開展出,還是80年4月29日到5月25日,華夏美術館舉辦的‘潘天壽書畫展’上,當時共展出了110幅潘老師的作品。”
“多少錢?”
“這幅畫是別人放在我們店寄售的,差不多有50平尺,一平尺100塊錢,加上我們店10%的服務費,總共要5500元。”
李國慶感覺他又真相了。
80年代的普通人不是看不到書畫有升值的空間,可是他們是真沒錢買啊。在這個一個縣都出不了幾個萬元戶,好不容易出一個,縣長都得敲鑼打鼓送喜報的年代,誰他麽舍得花10年的工資買幅畫?
就像08年奧運會之前,所有人都知道燕京的房子會漲價。
可是那年全市職工平均工資為元,08年1月份,燕京房價均價已經到了元每平方米了,辛辛苦苦幹一年隻能買三四平,有多少人買得起房?
“還是貴。”
“不算貴了。80年鵬城美術館購入的潘老師《蛙石圖》,才兩三平尺,就花了400元,他們往外賣,會更貴。”
“潘天壽的畫怎麽會這麽貴?”
“主要是潘老師的作品存世量太少了,據不完全統計,潘老師的存世作品大約在千幅左右,尺幅在20平尺以上的巨幅作品更是,最多也就幾十幅。這幅畫是巨幅,又是難得一見的指墨作品。”
“紙墨作品?所有的畫不都是紙和墨嗎?”
“是手指的指。指墨興起於明末清初,起源於民間,就是用手指頭、手指甲蘸水墨或顏料,在紙或絹上勾畫,或間以手掌抹擦,以成圖像的繪畫技法。”
後世自媒體時代,群魔亂舞,書畫界也是重災區,各種書寫繪畫工具層出不窮,隻有你想不到,沒有他們做不到。
有什麽射書啊,就是就是拿著注冊器吸滿了墨汁往紙上泚,泚出來的作品,比小孩尿尿尿出來的都讓人看不懂;
有盲書,就是閉著眼寫書法,閉眼的原因並非是盲人,而是因為要在“女體”上寫書法,往女大學生身體上寫;
(李國慶:這個我也會,還可以結合上麵的射書,用白色的墨。)
有臉書,就是用臉往紙上蹭;有胡畫,就是用胡子作畫……盲書教授、射墨大師、胡畫專家……這鍋其實得伯虎兄背,誰讓他用叻哥的二弟畫老雕,呸,是小蟲了。
原來明朝人都開始搞行為藝術了啊,周星星同學還真沒亂搞,不過周星星同學跟潘老師和那些妖魔鬼怪的區別是,他們畫出來的畫還怪好看嘞。結果最重要,用什麽作畫、作畫的過程不重要。
“要了。”李國慶給了羅漢一個眼色,羅漢說道。
“我們店還有幾幅潘天壽的作品,分別是《耕罷》、《春塘水暖圖》、《鷹石山花圖》和《鷹石圖》,都是超過20平尺的巨作。”
“有《初晴》嗎?”
李國慶跟羅漢咬了咬耳朵,讓羅漢問。
“有。”鞏如甲咬了一下嘴唇,下定決心道:“想必你們是在臨安華僑飯店見到的《初晴》,其實那幅畫不是真的。”
“不是真的?”
“是的,《初晴》是58年潘老師和吳茀之接到任務,為即將落成的臨安華僑飯店創作國畫,按要求,兩人要各畫一幅同樣大小的作品。最終吳茀之畫了《美意延年》,潘老師畫了《初晴》。”
“59年《初晴》開始懸掛在臨安華僑飯店,但是大畫長期掛著容易受損,79年當時的臨安機關事務局委托浙省美院領導,請潘老師的學生臨摹了一幅同樣大小的《初晴》,替代上牆,從此原作入庫。”
“現在這幅畫就在你們店裏?”
“不是,那幅《初晴》撤下來以後被放在了庫房裏,後來庫房失火,把那幅畫給焚毀了。”
“是失火啊還是有人故意放火啊?”
火可是個好東西啊,熊熊烈火之下,能掩蓋一切作惡,查都不好查,要不古代為啥動不動就玩“火龍燒倉”呢。銀行大庫的主任估計做夢都想著金庫線路什麽時候老化,來一場夢中情“火”吧?
“的確是失火,消防最後給出的結論是線路老化引起的失火。”
好吧,你是內部人士,我信你。
“那你們店裏的《初晴》怎麽來的?”
“潘老師在畫完那幅《初晴》以後仍覺得不過癮,緊接著在59年和60年各創作了一幅《初晴》,跟第一幅基本上一模一樣,我們店裏的《初晴》就是潘老師59年畫的,據說完成當天正是十月一日。”
臥槽,這我得得著啊。
這不就是為了給我慶祝生日,專門畫的嗎?
“要了。”羅漢看懂了李大老板的眼色,連價都沒問,就說要了。
“可以賣,不過有條件。”
“什麽條件?”
“我們店跟臨安方麵有協議,《初晴》在20年內不準出現在市場上,哪怕有人拿出去賣了,我們也不會承認《初晴》是真的。”
李國慶越來越覺得裏麵有陰謀的存在了,不過,管他呢,老子買了,肯定就不會賣了。就算有人找後賬,老子真金白銀,通過正規渠道買的,有合同有發票,也不怕人查。
大不了讓人收迴或者捐給博物館美術館唄,幾千塊錢而已,老子損失得起。
簡單討價還價一番,李大老板花了不到3萬塊錢,買下了八幅潘天壽20平尺以上的巨幅作品,平均一幅不到4000塊錢。
看著一幅幅巨畫,這都是朕打下來的江山,李大老板又有一種天下“寶貝”盡入我夾袋中的豪情。
如果沒記錯的話,這幾幅畫就是後世潘老師拍賣價格最高的前幾幅畫,李國慶甚至有點擔心,自己這截胡了,到時候想炒潘老師卻無畫可拍,會不會讓潘老師泯然眾畫師矣?
隻能說你想瞎了心,炒作嘛,有沒有畫不重要,炒的是潘老師那個人,就算真沒有了,還可以無中生“畫”,更何況你又不可能把潘老師那千幅作品全買下來。
想炒潘老師,可以是《鷹石山花圖》,也可以是《鷹石菊花圖》甚至是《鷹石喇叭花圖》,《無限風光》可以賣2.8億多,《在險峰》難道就不可以賣3億多了嗎?
至於為什麽會有這麽多潘老師的大作聚集在寶寶齋,李國慶倒是一點都不擔心其中有什麽詐。
內地第一家拍賣行還得等三年,1986年9月,經羊城第一商業局批準,國營羊城拍賣行成立,標誌著華夏中斷了30年的拍賣業得以正式恢複,第一次藝術品拍賣得等到92年了。
拍賣行出現之前,寶寶齋可是內地藝術品交易的頭部企業,有好東西找他們寄賣,再正常不過了。
“不要998,不要888,也不要668,現在隻要38元,你沒看錯,就是38元,將爺們領迴家。”
“38元你買了不吃虧,租了不上當,38元你買不了車也買不了房,卻可以體驗做一迴新娘。38元你去不了棒子和李家坡,但可以買個漢子暖被窩……”
……
額,又串台了。
日常發神經,李大老板常規操作了。
反正李大老板又開啟了清倉大處理,暴走“買買買”模式。
白石老人的蝦爬子、草蟲、禽鳥、遊魚、花卉、蔬果,不管是大幅還是小幅,有一張算一張,張張都要,花了5萬塊錢買了100多張,平均下來每張三四百塊錢;
傅抱石的山水、仕女、高士,花了5萬買了200多張,咱老李也算是傅抱石的收藏大家了吧?
據說傅抱石後世作品存世量在兩千幅以內,三分之二在國內,大約三分之一流落海外,金陵博物館收藏最多,大約有400幅,故宮有50幅,華夏美術館20餘幅,其子女保留作品50餘幅。
黃賓虹、李可染、李苦禪、豐子愷、吳昌碩……開啟掃貨模式的李大老板一張都不放過,就連黃胄的驢都買了幾十張,要是能有馬良的神筆,把驢趕下來做成驢肉火燒,估計他一輩子都吃不完。
誰讓黃胄就喜歡畫群驢圖呢,說是最大的一幅,畫了一百多頭驢。
有錢人性的李大老板,一口氣買了1000多張畫,差不多把寶寶齋幾十年來積攢下來的精品庫存給清空了,總共也才花了李大老板三十多萬,毛毛雨、灑灑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