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曹丕的野望
後漢英雄傳之重生呂布 作者:張喆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長安的三月,仍然是寒風凜冽,一度傳出病危消息的天子劉協,病情似乎又好轉了起來。
劉璋派使節張鬆前來慰問,書簡中極盡獻媚之言:“臣劉璋以拿下漢中,陛下若欲東出潼關,臣之軍隊可隨時攻入兗州,作為陛下的親兵,克盡忠勤。”
劉協在病榻上自言自語道:“這位劉皇叔,想騙朕去火中取栗。”
賈詡和張繡見漢室久已衰微,想到了在洛陽的魏王曹丕,眼下曹丕擁有二十萬大軍和堅不可摧的洛陽城,有很大機會廢掉名存實亡的大漢天子。
張繡說:“蜀中來使朝見天子,文和以為是何意?”
賈詡說:“天子無子嗣,劉氏宗親掌兵者隻剩下蜀侯劉璋,這個時候遣使進京,無非是為立儲之事。”
張繡說:“立儲?區區一個蜀侯,怎敢幹涉這皇家內事!”
賈詡說:“我們現在身居高位,是因為有天子在,一旦天下換了主人,我們西涼軍將死無葬身之地。”
張繡有著驚恐:“這該如何是好?”
賈詡說:“我觀曹丕此人,雖無其父之文韜武略,但其野心,遠超其父,為了大位,甘願背叛親生父親。這樣的人,才是最可怕的。”
張繡說:“依你之見,該如何?”
賈詡說:“雍州有潼關,函穀關,崤山天險,易守難攻,隻需做好防守,待天下之變,那時便是西涼鐵騎出關之時。”
張繡點了點頭:“我即刻前往布防,宮中之事,全賴文和了。”
未央宮內,董承正在勸說天子,廢除曹氏一族的兵權,召天下諸侯進京,重新封賞。
劉協並不讚成董承的想法,自己當初想的太簡單了,以為隻要除掉了曹操,曹氏一族便會群龍無首,自己可以名正言順迴到洛陽,重掌天下。讓他沒有想到的是,曹丕那麽快就繼承了曹操的一切,也許這就是天命吧!曹操的死,讓這個春天黯淡無光,劉協在心中沉思著未來的道路。
長安的士人每逢聚首,都會議論曹操之死,傳遞曹操的生平軼事,評論曹操的功績。
“這樣的人物百年難遇,或許千年才得此一人。”
“這個天下如果沒有曹操,不知道有幾人稱王,幾人稱霸?這樣的風雲人物,隕滅之後,世間頓時毫無生氣,春季仍在飄雪。這是天在為曹操哀悼!”
曹操的葬禮是以帝王的規格辦理的,曹丕一直跪著號啕大哭,直到葬禮結束。
司馬懿說:“國不可一日無主,先王已逝,眼下魏王應重掌朝綱,治國安邦,安定人心。”
曹丕起身對著眾人說:“今日本王登大位,全賴諸位輔佐,今後,我們共創大業,本王定不負諸位。”
眾人紛紛下跪,參見新魏王。
此時,快馬來報:“鄢陵侯曹彰率十萬大軍,自兗州開來。”
曹丕聽報,大驚!說:“子文此來,想必是為了魏王之位。”
曹彰的勇猛在宗親裏是出了名的,如今又有十萬大軍相助,自然讓曹丕心生緊張。
司馬懿安慰道:“魏王不必煩惱,臣願前往勸說,讓其退兵。”說完,司馬懿策馬來到城外,迎接曹彰。
曹彰一見來人是司馬懿,知道他是曹丕的幕僚,直接問道:“先王的印璽現在何處?”
司馬懿義正言辭說道:“家有長子,國有儲君,先王之印璽當然在它該在之處,公子如此發問,是何用意?”
曹彰雖然勇猛,卻無經世之才,隻能默然無語。
司馬懿又繼續問:“今日公子來洛陽,是為先王服喪,還是來爭奪王位?公子是要當孝子,還是要當逆子?”
曹彰生氣的說:“本侯自然要當孝子,此行是為父王發喪的。”
司馬懿厲聲問:“既然是來服喪,為何帶十萬大軍前來?”
曹彰隻得讓大軍駐紮城外,隻身進入洛陽,見到兄長曹丕後,兄弟二人相擁大哭。
曹丕成功收服了這十萬大軍,司馬懿立下大功,受封太傅,兵權則由曹真、曹休、夏侯尚三人掌管,夏侯楙,夏侯霸二人入洛陽軍中任職,曹彰前往荊州任刺史,夏侯惇仍迴兗州。
眼下唯一能威脅曹丕的人就剩下他的四弟曹植了,自從曹操死訊傳出,曹植和楊修就銷聲匿跡了。
滿寵帶著校事府的部下,滿城搜索,都不見二人,最大的可能就是他們已經離開了洛陽。
建安十一年夏,魏王曹丕前往沛國譙縣,祭祀祖墳,隨行的護衛近萬人。
沿途百姓清掃街道,跪拜迎接儀仗到來,故鄉的父老紛紛議論:“先王當年歸故裏,也沒有今日這般浩浩蕩蕩,這陣勢,猶如天子出行。”
好的消息不斷傳來,羌兵敗退,漢中被曹仁、曹洪重新攻下,江東孫權上表稱臣,交州士燮病故。
司馬懿來報:“譙縣鄉下鳳凰來儀,此乃吉兆,許縣發現瑞獸麒麟,百姓將其放入欄內,敬獻魏王。”
曹丕滿心歡喜,看來天命在這一刻,選擇了自己。
到了秋收的季節,洛陽又傳出黃龍出現,甚至有百姓說自己親眼看見黃龍。
如此多的祥瑞之事迭出,街頭巷尾議論紛紛,以司馬八達為首的曹魏官員每日都聚在一起,造出牽強附會的理由,公然討論篡奪帝位的大陰謀。
“如今天降祥瑞,是在啟示漢室將亡,魏室將取而代之,一統天下。應該勸說魏王兵進長安,讓天子禪位。”
自曹丕掌權之後,荀彧、荀攸叔侄,郭嘉,戲忠都遭到了冷遇,取而代之的是司馬氏一族,司馬懿兄弟八人迅速代替了潁川士族在朝堂的地位。
司馬懿、陳群、王朗、賈逵等文臣,與曹真、曹休、夏侯尚、夏侯楙、夏侯霸等武將,一共四十多人,聯名上書。
麒麟、鳳凰現身,被他們描繪得有聲有色,似乎一切都是他們親眼所見。從古至今,這些奇聞軼事,總是讓百姓感到新奇。
身居高位的士大夫們自然很清楚這一點,他們將這些祥瑞之物與改朝換代聯係在一起,醞釀時機。
劉璋派使節張鬆前來慰問,書簡中極盡獻媚之言:“臣劉璋以拿下漢中,陛下若欲東出潼關,臣之軍隊可隨時攻入兗州,作為陛下的親兵,克盡忠勤。”
劉協在病榻上自言自語道:“這位劉皇叔,想騙朕去火中取栗。”
賈詡和張繡見漢室久已衰微,想到了在洛陽的魏王曹丕,眼下曹丕擁有二十萬大軍和堅不可摧的洛陽城,有很大機會廢掉名存實亡的大漢天子。
張繡說:“蜀中來使朝見天子,文和以為是何意?”
賈詡說:“天子無子嗣,劉氏宗親掌兵者隻剩下蜀侯劉璋,這個時候遣使進京,無非是為立儲之事。”
張繡說:“立儲?區區一個蜀侯,怎敢幹涉這皇家內事!”
賈詡說:“我們現在身居高位,是因為有天子在,一旦天下換了主人,我們西涼軍將死無葬身之地。”
張繡有著驚恐:“這該如何是好?”
賈詡說:“我觀曹丕此人,雖無其父之文韜武略,但其野心,遠超其父,為了大位,甘願背叛親生父親。這樣的人,才是最可怕的。”
張繡說:“依你之見,該如何?”
賈詡說:“雍州有潼關,函穀關,崤山天險,易守難攻,隻需做好防守,待天下之變,那時便是西涼鐵騎出關之時。”
張繡點了點頭:“我即刻前往布防,宮中之事,全賴文和了。”
未央宮內,董承正在勸說天子,廢除曹氏一族的兵權,召天下諸侯進京,重新封賞。
劉協並不讚成董承的想法,自己當初想的太簡單了,以為隻要除掉了曹操,曹氏一族便會群龍無首,自己可以名正言順迴到洛陽,重掌天下。讓他沒有想到的是,曹丕那麽快就繼承了曹操的一切,也許這就是天命吧!曹操的死,讓這個春天黯淡無光,劉協在心中沉思著未來的道路。
長安的士人每逢聚首,都會議論曹操之死,傳遞曹操的生平軼事,評論曹操的功績。
“這樣的人物百年難遇,或許千年才得此一人。”
“這個天下如果沒有曹操,不知道有幾人稱王,幾人稱霸?這樣的風雲人物,隕滅之後,世間頓時毫無生氣,春季仍在飄雪。這是天在為曹操哀悼!”
曹操的葬禮是以帝王的規格辦理的,曹丕一直跪著號啕大哭,直到葬禮結束。
司馬懿說:“國不可一日無主,先王已逝,眼下魏王應重掌朝綱,治國安邦,安定人心。”
曹丕起身對著眾人說:“今日本王登大位,全賴諸位輔佐,今後,我們共創大業,本王定不負諸位。”
眾人紛紛下跪,參見新魏王。
此時,快馬來報:“鄢陵侯曹彰率十萬大軍,自兗州開來。”
曹丕聽報,大驚!說:“子文此來,想必是為了魏王之位。”
曹彰的勇猛在宗親裏是出了名的,如今又有十萬大軍相助,自然讓曹丕心生緊張。
司馬懿安慰道:“魏王不必煩惱,臣願前往勸說,讓其退兵。”說完,司馬懿策馬來到城外,迎接曹彰。
曹彰一見來人是司馬懿,知道他是曹丕的幕僚,直接問道:“先王的印璽現在何處?”
司馬懿義正言辭說道:“家有長子,國有儲君,先王之印璽當然在它該在之處,公子如此發問,是何用意?”
曹彰雖然勇猛,卻無經世之才,隻能默然無語。
司馬懿又繼續問:“今日公子來洛陽,是為先王服喪,還是來爭奪王位?公子是要當孝子,還是要當逆子?”
曹彰生氣的說:“本侯自然要當孝子,此行是為父王發喪的。”
司馬懿厲聲問:“既然是來服喪,為何帶十萬大軍前來?”
曹彰隻得讓大軍駐紮城外,隻身進入洛陽,見到兄長曹丕後,兄弟二人相擁大哭。
曹丕成功收服了這十萬大軍,司馬懿立下大功,受封太傅,兵權則由曹真、曹休、夏侯尚三人掌管,夏侯楙,夏侯霸二人入洛陽軍中任職,曹彰前往荊州任刺史,夏侯惇仍迴兗州。
眼下唯一能威脅曹丕的人就剩下他的四弟曹植了,自從曹操死訊傳出,曹植和楊修就銷聲匿跡了。
滿寵帶著校事府的部下,滿城搜索,都不見二人,最大的可能就是他們已經離開了洛陽。
建安十一年夏,魏王曹丕前往沛國譙縣,祭祀祖墳,隨行的護衛近萬人。
沿途百姓清掃街道,跪拜迎接儀仗到來,故鄉的父老紛紛議論:“先王當年歸故裏,也沒有今日這般浩浩蕩蕩,這陣勢,猶如天子出行。”
好的消息不斷傳來,羌兵敗退,漢中被曹仁、曹洪重新攻下,江東孫權上表稱臣,交州士燮病故。
司馬懿來報:“譙縣鄉下鳳凰來儀,此乃吉兆,許縣發現瑞獸麒麟,百姓將其放入欄內,敬獻魏王。”
曹丕滿心歡喜,看來天命在這一刻,選擇了自己。
到了秋收的季節,洛陽又傳出黃龍出現,甚至有百姓說自己親眼看見黃龍。
如此多的祥瑞之事迭出,街頭巷尾議論紛紛,以司馬八達為首的曹魏官員每日都聚在一起,造出牽強附會的理由,公然討論篡奪帝位的大陰謀。
“如今天降祥瑞,是在啟示漢室將亡,魏室將取而代之,一統天下。應該勸說魏王兵進長安,讓天子禪位。”
自曹丕掌權之後,荀彧、荀攸叔侄,郭嘉,戲忠都遭到了冷遇,取而代之的是司馬氏一族,司馬懿兄弟八人迅速代替了潁川士族在朝堂的地位。
司馬懿、陳群、王朗、賈逵等文臣,與曹真、曹休、夏侯尚、夏侯楙、夏侯霸等武將,一共四十多人,聯名上書。
麒麟、鳳凰現身,被他們描繪得有聲有色,似乎一切都是他們親眼所見。從古至今,這些奇聞軼事,總是讓百姓感到新奇。
身居高位的士大夫們自然很清楚這一點,他們將這些祥瑞之物與改朝換代聯係在一起,醞釀時機。